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謝坤看見·好文」難忘小姨納鞋墊

□張瑞晨

閒暇時候, 每當我在街上看到那些滿頭銀髮的老奶奶納鞋墊賣鞋墊的小攤時, 我就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小姨, 想起了小姨當年納鞋墊的情景。

納鞋墊是我們渭北黃土高原的習俗。 別看一雙小小的鞋墊, 卻代表了一個姑娘家女紅的優劣, 怠慢不得。 女兒家長到二十三四歲, 許了人家, 訂婚時一定要在回禮時送一雙鞋墊給心上人, 這是風俗。 姑娘家借此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 婆家以此來揣測未來媳婦是怎樣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

納鞋墊的工序很講究, 先在牆上用新碎布抹袼褙, 經過幾天的晾曬, 接下來剪成鞋底樣備用。 再到集市上買幾尺紅細布抽格子, 這最麻煩, 按橫豎每隔四根線抽一根線出來, 一切準備妥帖, 才把布糊在剪好的鞋墊樣子上, 用一塊乾淨的磚壓上一兩天, 又平又展的鞋墊模型才算做好。 接下來就是選花型, 有雙喜字、八角花、梅花等圖案。

各人根據愛好選擇, 各種顏色絲線要搭配得體, 既不能流於俗媚又不可太嬌豔, 這才開始動工。

小時候住在外婆家, 我總見小姨把鞋墊用口罩拆下來的白紗布包裹著, 忙裡偷閒納上幾針, 然後又寶貝似的放在自己的閨房枕邊, 不輕易示人, 仿佛在做一件偉大的工程。 為了一雙能拿得出手的鞋墊, 小姨不知暗地裡抹過幾次眼淚。 有時拆了納, 納了再拆, 手被針紮過多少次啊!但小姨畢竟是心靈手巧的姑娘, 一個冬天能納上三四雙鞋墊, 挑最好的放在鞋箱裡。 外婆總數落我性子野, 不贏心, 針線活不會做。 我終於拗不過, 曾耐著性子納了兩雙, 但終究不如小姨的工藝好, 既精細又美觀, 堪稱民間藝術品,

到現在我還珍藏著。

街上那些老奶奶的鞋墊, 比起小姨當年納的鞋墊, 無論顏色、工藝和精細程度都相差很遠。 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 幾乎沒有哪個姑娘會為一雙稱心如意的鞋墊勞心費神, 可那種久遠的溫馨和韻致常常令我留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