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趙構殺嶽飛的幕後真相:被兵變嚇破膽 怕岳飛步此二人後塵

趙構對待嶽飛“愛之欲其生, 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 為什麼會有兩種極端情況呢?其中原因, 值得深思。 紹興三年(1133), 嶽飛率軍大破李成, 穩定了長江荊、襄等地的亂局。 趙構聞訊, 下詔授予嶽飛“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 封武昌縣開國子”。

制置使相當於節度使, 宋承唐制, 節度使是鎮守地方的最高官職, 掌握數州民政與財政大權, 是實職。 從趙匡胤兩次杯酒釋兵權後, 宋代的節度使之職已經成為榮譽虛銜, 而且只是遙領, 人則留在朝堂, 有事與官家談天說地, 無事回府中歌兒舞女享受人生。 “武昌縣開國子”這個職務一旦授予, 世代相襲, 哪怕是後人犯了罪, 也可以罪減一等從輕處罰。 宋時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岳飛出身農家, 成為子爵後, 身份地位與從前截然不同。

按宣和四年(1122)嶽飛20歲從軍計算, 這個時候嶽飛年齡不會超過32歲。 而立之年即官拜節度使之職, 一百多年來, 除了宋太祖趙匡胤之外, 嶽飛是第二人。

到了紹興五年(1135)初, 隨著嶽飛收復州縣地的不斷增加, 嶽飛又被擢為武昌郡開國侯, 實現了普通官員夢寐以求的“馬上封猴”理想。 岳飛母親也被封為國夫人。 不久, 嶽飛消滅了南宋心腹之患楊么,

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沿岸的“鄂諸水軍”。 趙構龍顏大悅, 加封嶽飛少保、進封鄂國公。 這個時候, 趙構將嶽飛倚為干城, 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這個時候的岳飛感君王知遇之恩, 一門心思的精忠報國。 根本不會想到短短數年後會被扣上謀逆的帽子而遭冤殺。

趙構對嶽飛動了殺心, 是有歷史原因的。 首先, 眾所周知宋的建立是趙匡胤陳橋兵變, 輕而易舉的從孤兒寡婦手中奪取後周政權的。 因此, 兩宋統治者生恐有人步其後塵, 崇文抑武的國策就是出於這種未雨綢繆的心理。 最初的趙構, 心機並沒有後來那樣深, 僥倖登基作了皇帝並沒有完全進入角色。 很快, 他就領教了武夫跋扈的厲害。

第一次深深刺痛趙構內心的, 是史稱“明受事件”的苗劉兵變。 建炎三年(1129), 南逃至杭州的趙構喘息略定, 苗傅與劉正彥兩個將領就發動了兵變。 苗傅出身將門, 父祖在神宗朝長期經略邊疆, 立有戰功, 本人在抵禦游寇李成的戰鬥中表現出色。 劉正彥的父親在靖康年間為國捐軀,

算是烈士後裔, 不久前招降了游寇丁進, 也立有功勞。 苗劉二將這次發難, 原因是趙構寵信宦官, 賞罰不公, 二人逼迫趙構禪位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 由隆祐太后垂簾聽政。

趙構無奈只得宣告退位, 出居顯忠寺。 在隆祐太后、朱勝非等大臣與張俊、韓世忠等人內外協同努力下,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粉碎了這次兵變,趙構復辟。這段歷史,今人稱為“建炎復辟”。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殘酷事實,對趙構的觸動更大。那就是表面上看趙構是南宋皇帝,但真正屬於他、只聽命於他的軍隊卻沒有一支。他必須儘快建立起一支忠心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不再只是任人擺佈隨意左右的“旗幟”。

第二個跳出來打他臉的人不是武夫,而是文臣。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繼位為君,最為倚重的大臣是杜充。杜充是哲宗紹聖年間的進士,在南宋初年任汴京留守使,和遊寇交過幾次手,仰仗手下有嶽飛這樣的猛人,取得過幾次小勝。趙構南撤時,任命其為江淮宣撫使,將抵抗金軍南侵的重任交給了他。

紹興元年(1131),杜充帶了近兩萬兵馬投降了金人。趙構心中又愧又悔,史載“不食者累日”。武將不能倚靠,文臣也不靠譜,到底誰才能讓他放心使用呢?又想讓馬兒跑得快,又不想給馬吃草,這事情著實讓人為難。而接著酈瓊叛降偽齊事件,幾乎令趙構內心崩潰。四萬余淮西宋軍集體投敵,更證明了祖宗家法的正確性——武夫一旦重兵在握,遺禍無窮!紹興七年(1137),隨著軍事實力的增長,宋廷對金議和的砝碼也重了幾分。為加強中央集權,他開始不著痕跡地收繳兵權。

順利收繳劉光世軍權後,聽從張浚建議,趙構派兵部尚書呂祉出任監軍,劉光世舊部王德為都統制,酈瓊為副統制。張浚自以為得計,哪知王德與酈瓊有宿仇,呂祉到了軍中,正是二將鬧得不可開交之時,呂祉勸解無效,只得偷偷上疏,告訴趙構光是摻沙子不行,必須要派大軍進駐,否則王德酈瓊爭下去遲早會激起兵變。哪知道走露風聲,被酈瓊知道了小報告的內容,酈瓊一不作、二不休,先下手為強綁架了呂祉,率四萬淮西軍集體投奔了偽齊劉豫。

消息傳來,朝野震動,趙構立即叫停了所有軍事行動。接二連三的兵變,令趙構頭痛不已。他下定決心通過和議,一攬子解決宋金問題。交納歲幣、議和稱臣可以保證偏安政權的穩定,與時刻小心提防大將隨時發動兵變相比,面子算個屁。然而,就在趙構力主和議的時候,嶽飛卻不識時務的大唱北伐恢復的反調,明明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趙家軍”,嶽飛硬生生調教出了一隻戰必勝、攻必克的“岳家軍”,這讓趙構情何以堪?如此一來,悲劇終於不可避免的上演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粉碎了這次兵變,趙構復辟。這段歷史,今人稱為“建炎復辟”。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殘酷事實,對趙構的觸動更大。那就是表面上看趙構是南宋皇帝,但真正屬於他、只聽命於他的軍隊卻沒有一支。他必須儘快建立起一支忠心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不再只是任人擺佈隨意左右的“旗幟”。

第二個跳出來打他臉的人不是武夫,而是文臣。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繼位為君,最為倚重的大臣是杜充。杜充是哲宗紹聖年間的進士,在南宋初年任汴京留守使,和遊寇交過幾次手,仰仗手下有嶽飛這樣的猛人,取得過幾次小勝。趙構南撤時,任命其為江淮宣撫使,將抵抗金軍南侵的重任交給了他。

紹興元年(1131),杜充帶了近兩萬兵馬投降了金人。趙構心中又愧又悔,史載“不食者累日”。武將不能倚靠,文臣也不靠譜,到底誰才能讓他放心使用呢?又想讓馬兒跑得快,又不想給馬吃草,這事情著實讓人為難。而接著酈瓊叛降偽齊事件,幾乎令趙構內心崩潰。四萬余淮西宋軍集體投敵,更證明了祖宗家法的正確性——武夫一旦重兵在握,遺禍無窮!紹興七年(1137),隨著軍事實力的增長,宋廷對金議和的砝碼也重了幾分。為加強中央集權,他開始不著痕跡地收繳兵權。

順利收繳劉光世軍權後,聽從張浚建議,趙構派兵部尚書呂祉出任監軍,劉光世舊部王德為都統制,酈瓊為副統制。張浚自以為得計,哪知王德與酈瓊有宿仇,呂祉到了軍中,正是二將鬧得不可開交之時,呂祉勸解無效,只得偷偷上疏,告訴趙構光是摻沙子不行,必須要派大軍進駐,否則王德酈瓊爭下去遲早會激起兵變。哪知道走露風聲,被酈瓊知道了小報告的內容,酈瓊一不作、二不休,先下手為強綁架了呂祉,率四萬淮西軍集體投奔了偽齊劉豫。

消息傳來,朝野震動,趙構立即叫停了所有軍事行動。接二連三的兵變,令趙構頭痛不已。他下定決心通過和議,一攬子解決宋金問題。交納歲幣、議和稱臣可以保證偏安政權的穩定,與時刻小心提防大將隨時發動兵變相比,面子算個屁。然而,就在趙構力主和議的時候,嶽飛卻不識時務的大唱北伐恢復的反調,明明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趙家軍”,嶽飛硬生生調教出了一隻戰必勝、攻必克的“岳家軍”,這讓趙構情何以堪?如此一來,悲劇終於不可避免的上演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