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宜昌往事」你這麼喜歡看清宮劇,可知康熙當年平三藩這裡是重要的戰場?

小布說

一座城市, 總是背負太多往事。

歷史深處吹來的風,

還染著宣紙上暈開的淡淡墨色 ......

《宜昌往事》,

將定期為你講述宜昌從前的那些事。

宜昌往事⑤

鎮境山位於葛洲壩工程大壩東山之巔, 與長江對岸的獅子包夾峙于葛洲壩工程大壩兩端。 是當年, 清軍大敗吳三桂的主要戰場!鎮境山歷經滄桑, 它目睹了一幕幕戰火彌漫、刀槍劍戟、生死拼搏的戰爭場面。 那就來聽宜小布給你講講故事的來龍去脈!

鎮境山來歷

鎮境山是宜昌古城西北屏障, 它“坐鎮江河處, 雄撐楚蜀間”, 素為軍事要地。 由於它“鎮一方之境”, 故而得名。

1909年2月英國人威爾遜拍攝的宜昌城外鎮境山(資料圖片)

據《宜昌府志》和史書載:

清康熙十四年閏五月, 叛軍吳三桂的分嶽州兵力突然由水路潛進彝陵境內,

渡江抵三遊洞桃坪、西陵山地帶, 逼臨鎮境山一線。

時任彝陵鎮總兵徐治都(?—1697)漢軍正白旗人, 清朝將領。 其在彝陵沿江設置防守, 北自南津關至鎮境山、茶庵子, 南自童公橋(今萬壽橋)、青草灘(今寶塔河一帶)至虎瑙碚峰山等各險隘, 都派精兵強將加強防範。

當時, 滇藩吳三桂士卒曾據鎮境山背後的土城, 猛烈攻打鎮境山。 因其地勢險峻, 清軍防守嚴密, 一直未能攻下。 滇藩軍在彝陵與清軍相持雖達6年之久, 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宜昌的“絲綢之路”

由鎮境山向北, 有一處緩緩延伸的山坡, 如今已成為繁華城區一部分, 那就是望洲崗。 說起望洲崗, 當地居民有一句口頭禪:“望洲崗, 牛背駝, 昂頭現出對頸窩。

”站在望洲崗向北看, 可見“對頸窩”;向南望葛洲壩清晰可見, 這就是“望洲崗”之來歷。

望洲崗舊影

望洲崗背連逶迤綿亙的將軍岩, 岩後是峭壁, 脊背深處便是“對頸窩”, “對頸窩”面對著前坪朱家嘴, 歷來為軍事上的重要險隘。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

川軍與北洋軍閥在這裡多次發生過戰爭。

相傳古時在望洲崗設立過“烽煙柱”。 烽煙柱類似古代的烽火臺, 一旦有戰事, 兵士們便將烽煙柱燃起, 一柱接一柱地報警傳訊, 因此, 望洲崗曾又被叫作“望柱崗”。

現鎮鏡山公園

宜昌人張天然(康熙四十一年武舉人)在《重遊鎮境山》詩裡也有這樣詩句:“平西廢壘今安在, 剩有空江水自流”。詩中的“平西”,就是指平西王吳三桂。

解放軍在鎮境山擊敗國民黨

1949年,人民解放軍與企圖據鎮境山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殘軍發生過激戰。鎮境山有利地形未能挽救殘軍失敗,很快人民解放軍就攻下鎮境山,解放了宜昌城。

鎮境山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而且也是覽勝的絕好之處。

登臨鎮境山,峽口風貌一覽無遺。

來源|宜昌發佈、宜昌往事

編輯|李傲圈 編審|水仙 校對|曉浪

往期回顧

戳圖參與不文明“隨手拍”活動

剩有空江水自流”。詩中的“平西”,就是指平西王吳三桂。

解放軍在鎮境山擊敗國民黨

1949年,人民解放軍與企圖據鎮境山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殘軍發生過激戰。鎮境山有利地形未能挽救殘軍失敗,很快人民解放軍就攻下鎮境山,解放了宜昌城。

鎮境山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而且也是覽勝的絕好之處。

登臨鎮境山,峽口風貌一覽無遺。

來源|宜昌發佈、宜昌往事

編輯|李傲圈 編審|水仙 校對|曉浪

往期回顧

戳圖參與不文明“隨手拍”活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