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那些不“趴”的寶寶,究竟會差在哪裡?

現在主流的育兒觀點都在強調讓孩子多趴, 但如果多問一句, 為什麼?

很多人可能也說不出個一二三。

其實從醫學角度鼓勵多趴, 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

一個是寶寶的大運動問題:

近些年, 一些兒科醫生在典型的大運動里程碑上, 發現了嬰兒輕微的延遲, 原因則跟過長時間的仰臥有關。

現在的寶寶應該平均做到:

在4到7個月之間學會坐和翻身(從趴翻到躺以及從躺翻回到趴);

在8至12個月學會爬;

在11到13個月左右學會走。

而想要達到或超越這個標準, 多趴是唯一的捷徑。

趴著的時候, 寶寶只有努力把自己撐起來,

才能看到媽媽和周圍的環境, 這個過程可以鍛煉頭部、頸部、肩部、腰腹部的肌肉。

研究表明, 寶寶趴的時間越多, 他就能越早學會抬頭、翻身、肚子著地匍匐前進、用四肢爬行和獨坐。

而越是俯臥短、躺著時間長的寶寶, 大運動發展滯後的比例就越高, 因為躺著肌肉得不到鍛煉。

而大運動發展滯後, 也會直接影響精細動作的發展。

注:大運動存在個體差異, 而且每個里程碑都有幾個月的範圍。 所以沒達到的媽媽先別急著焦慮和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從任何時候開始多趴多爬都不晚。

另外一個就是頭部畸形問題:

90年代初為了避免新生兒猝死, 開展了“讓寶寶仰臥睡眠”的運動, 但隨著寶寶仰臥時間變長, 兒科醫生注意到頭顱不對稱和頭部畸形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了。

仰睡, 將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總死亡率降低了50%, 但是這也導致了扁頭綜合症的盛行。

據美國兒科學會一項研究報告顯示, 在4個月大的嬰兒中, 至少有50%的嬰兒有“輕微”的頭部畸形(平頭或不對稱)。

如果平頭過於嚴重, 顱骨就會向前移動, 導致耳朵向前“剪”, 前額、顴骨和眼窩會在同一側更加明顯。

平坦的位置越嚴重, 頭部和面部就會越不對稱, 幾年之後當骨頭越變越堅硬就可能出現耳朵、臉部和下巴“輕微”的畸形。

而且, 扁頭綜合征不僅僅是頭型不好看那麼簡單, 它還存在和暗示著很多的健康隱患。

比如:斜頸, 不對稱的運動發展(就像只使用身體的左側), 視覺和前庭(平衡/內耳)問題, 以及語言和語言技能可能出現的延遲或缺陷。

所以多趴, 其實是從更大意義上解決這兩個問題, 每天只需要趴幾分鐘, 就能幫助提高大運動技能, 精細動作訓練以及避免扁頭綜合症。

當然, 那些從沒趴過, 也沒出現平頭現象, 大運動也很超前的娃不也有嗎?

是有, CC頭幾個月就趴得少, 她的頭卻圓的不能再圓, 但那都是她日夜掛在我身上, 我一天天抱出來的。

老朋友們也都知道她翻身確實很晚, 後來我重視了趴的時間,之後8個月會爬,11個月就會走了。

所以小表弟出生之後,從第一天就開始趴,大運動永遠領先平均值於,感統功能和身體的協調性也比CC更好一些。

當然,大運動發展也要排除個體差異,只能說,趴不見得能讓你的娃完全規避掉這兩個問題,但是不趴,則很有可能會讓娃出現這兩個問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趴?趴多久呢?

理論上說,從出生就可以趴了,而且趴的越早,寶寶的抵觸心理越小。

目前對於不同月齡的寶寶趴的時間建議如下:

0-3個月的寶寶,每次趴著的時間應該是1-10分鐘,看寶寶的精神狀態。

3-4個月月齡的寶寶,建議每天tummy time至少20分鐘以上。

4個月以後的寶寶,應該可以達到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時間只是參考,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解成幾分鐘到更多的短時間段完成。

怎麼讓寶寶喜歡“趴”

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千萬不要強迫。不要讓寶寶把趴和不愉快的感覺聯繫在一起,當下不想趴,那就換個時間換個姿勢換個情緒再試。

大部分寶寶更習慣于仰臥睡眠,趴著的姿勢讓他們感到陌生。

所以如果寶寶不願意趴,趴著煩躁、哭鬧,是非常正常的,如何讓孩子更適應?

1、讓寶寶趴的不孤單

寶寶不喜歡趴的一個原因是,趴的時候他們不能像平時一樣看到爸爸媽媽以及熟悉的環境,陌生的感覺會讓他們抵觸。

可以先讓寶寶趴到媽媽的肚子上,讓他看到你的臉,聽到你的聲音,鼓勵他、跟他講話、做鬼臉、唱歌,讓他感覺自己不孤單。

也可以讓寶寶趴在床邊,媽媽坐在床前的地上,臉靠近寶寶,這個姿勢也很方便互動。

等寶寶能控制頭部之後(一般在4個月左右),還可以飛機趴。(如下圖)

扶穩寶寶,然後慢慢彎曲雙腿,寶寶會很喜歡這個運動哦。

2、讓寶寶趴的不寂寞

找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一面小鏡子、一本書、一個新玩具…

新鮮的玩具,能夠非常有效的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忘記趴著的不適感,有助於延長一會tummy time。

3、讓寶寶趴的更舒服

寶寶3個月之後,頸部有一定力量——能控制頭部,但還不能支起前臂的時候,可以在他胸前墊一個枕頭。

把他的手放在枕頭前方,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支撐,撐起來的視野也更廣闊。

等他能獨自用前臂支起身體以後,再把枕頭拿走。

4、讓寶寶趴的更有趣

也可以嘗試使用運動球/瑜伽球:讓寶寶趴在瑜伽球上,媽媽雙手扶住寶寶胯部或大腿外側,前後、左右搖擺瑜伽球。

這個會更有趣,也能幫助訓練寶寶的前庭功能和身體平衡,但是難度會更大,開始的話最好讓爸爸幫忙。

5、選對寶寶趴的正確時機

選對了時機,趴就成功了一半,選錯了時機,趴就滿盤皆輸。

太餓不能趴,太飽不能趴,太困不能趴,心情不好也不能趴。

那到底什麼時候能趴?

可以在餐後一小時趴,會有效的避免吐奶或反酸,這個時間精神狀態也尚可。

有的孩子喜歡在換尿布的時候順便趴一會;有的孩子喜歡趴著被撫觸;也有的孩子喜歡小睡之後趴一會。

總之,就是娃趴的時候,你也別閑著,儘量讓趴看起來更舒服有趣,把趴跟一些快樂聯想建立在一起,找出寶寶的喜好,順勢而為。

希望每個寶寶都能早趴、多趴!

後來我重視了趴的時間,之後8個月會爬,11個月就會走了。

所以小表弟出生之後,從第一天就開始趴,大運動永遠領先平均值於,感統功能和身體的協調性也比CC更好一些。

當然,大運動發展也要排除個體差異,只能說,趴不見得能讓你的娃完全規避掉這兩個問題,但是不趴,則很有可能會讓娃出現這兩個問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趴?趴多久呢?

理論上說,從出生就可以趴了,而且趴的越早,寶寶的抵觸心理越小。

目前對於不同月齡的寶寶趴的時間建議如下:

0-3個月的寶寶,每次趴著的時間應該是1-10分鐘,看寶寶的精神狀態。

3-4個月月齡的寶寶,建議每天tummy time至少20分鐘以上。

4個月以後的寶寶,應該可以達到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時間只是參考,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解成幾分鐘到更多的短時間段完成。

怎麼讓寶寶喜歡“趴”

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千萬不要強迫。不要讓寶寶把趴和不愉快的感覺聯繫在一起,當下不想趴,那就換個時間換個姿勢換個情緒再試。

大部分寶寶更習慣于仰臥睡眠,趴著的姿勢讓他們感到陌生。

所以如果寶寶不願意趴,趴著煩躁、哭鬧,是非常正常的,如何讓孩子更適應?

1、讓寶寶趴的不孤單

寶寶不喜歡趴的一個原因是,趴的時候他們不能像平時一樣看到爸爸媽媽以及熟悉的環境,陌生的感覺會讓他們抵觸。

可以先讓寶寶趴到媽媽的肚子上,讓他看到你的臉,聽到你的聲音,鼓勵他、跟他講話、做鬼臉、唱歌,讓他感覺自己不孤單。

也可以讓寶寶趴在床邊,媽媽坐在床前的地上,臉靠近寶寶,這個姿勢也很方便互動。

等寶寶能控制頭部之後(一般在4個月左右),還可以飛機趴。(如下圖)

扶穩寶寶,然後慢慢彎曲雙腿,寶寶會很喜歡這個運動哦。

2、讓寶寶趴的不寂寞

找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一面小鏡子、一本書、一個新玩具…

新鮮的玩具,能夠非常有效的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忘記趴著的不適感,有助於延長一會tummy time。

3、讓寶寶趴的更舒服

寶寶3個月之後,頸部有一定力量——能控制頭部,但還不能支起前臂的時候,可以在他胸前墊一個枕頭。

把他的手放在枕頭前方,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支撐,撐起來的視野也更廣闊。

等他能獨自用前臂支起身體以後,再把枕頭拿走。

4、讓寶寶趴的更有趣

也可以嘗試使用運動球/瑜伽球:讓寶寶趴在瑜伽球上,媽媽雙手扶住寶寶胯部或大腿外側,前後、左右搖擺瑜伽球。

這個會更有趣,也能幫助訓練寶寶的前庭功能和身體平衡,但是難度會更大,開始的話最好讓爸爸幫忙。

5、選對寶寶趴的正確時機

選對了時機,趴就成功了一半,選錯了時機,趴就滿盤皆輸。

太餓不能趴,太飽不能趴,太困不能趴,心情不好也不能趴。

那到底什麼時候能趴?

可以在餐後一小時趴,會有效的避免吐奶或反酸,這個時間精神狀態也尚可。

有的孩子喜歡在換尿布的時候順便趴一會;有的孩子喜歡趴著被撫觸;也有的孩子喜歡小睡之後趴一會。

總之,就是娃趴的時候,你也別閑著,儘量讓趴看起來更舒服有趣,把趴跟一些快樂聯想建立在一起,找出寶寶的喜好,順勢而為。

希望每個寶寶都能早趴、多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