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家爭鳴”為什麼會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及其重要的時期, 尤其是“百家爭鳴”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就, 後世也只有民國時期才能相與匹敵。 封建歷史上亂世很多,

如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 那為什麼只有春秋亂世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呢?

春秋戰國處於奴隸制瓦解的時期, 周王朝賴以維持統治的禮樂制度逐漸崩壞, 諸侯為了爭奪霸權, 相互攻伐。 史書記載:“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 不可勝數。 ”殘酷的軍事政治鬥爭, 使統治者無暇顧及思想領域, 客觀上為各種學說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人們思想獲得了解放。

春秋初期, 諸侯之間的地域限制還是很嚴格的, 諸侯沒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離開國境, 士大夫私自出國意味著背叛國君。 齊桓公爭霸時, 有一個很有名的事件, 西元前663年, 活動在遼東範圍的山戎部落攻打燕國, 應燕國國君請求,

齊桓公出兵平定了山戎之亂, 燕君特別感激齊桓公, 一直把齊桓公送入齊國邊境。 齊桓公說, 不是天子, 諸侯相送不能出境, 我不能失禮燕國。

於是就把燕君送齊桓公所到的地方割讓給燕國。 還有一件事, 它是“趙氏孤兒”這一歷史事件的起因。 西元前620年, 晉靈公即位, 趙盾專政。 晉靈公為奪回政權, 多次派人刺殺趙盾。 西元前607年, 靈公在王宮設下埋伏, 準備誅殺趙盾。 趙盾聞訊後逃亡到晉國邊境。 結果趙盾的族弟趙穿發動政變, 反而誅殺了靈公, 而後迎接趙盾歸國。 當時, 史官董狐在史書寫到:“趙盾弑其君。 ”

趙盾辯解:“弑者趙穿, 我無罪。 ”董狐說道:“子為正卿, 而亡不出境, 反不誅國亂, 非子而誰?”士大夫私自處境, 意味著與國君恩義斷絕,

趙盾就是因為沒有處境, 所以被背“弑君”的黑鍋。 由這兩個故事來看, 春秋早中期, 諸侯之間的地域觀念很強的。

但是到了春秋晚期, 以及戰國時期, 這種壁壘就打破了。 比如孫武是齊國人, 在吳國擔任將軍, 助吳破楚;吳起, 衛國人, 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做官;蘇秦推崇合縱, 配六國相印;樂毅祖上是魏國人, 居住在中山國, 中山被趙滅後, 在趙國當官, 後又主政燕國, 伐滅齊國(齊國僅剩兩城, 幾近亡國)。

這種人才流動的現象, 反映出當時各國之間的交流逐步加強, 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 使得各種學說能夠增刪補益、取長補短, 不斷完備。 孔子周遊列國, 不僅是其兜售學說、干政諸侯的過程, 更是其思想提煉、充實、完善的過程。

以上討論的是整個的社會趨勢為“百家爭鳴”創造了客觀環境。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需要認清發起“百家爭鳴”的這些精英分子到底是什麼階層。 這一時期, 士大夫階層開始崛起,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就是士大夫走上政治舞臺的充分體現。 這一階層, 為了爭奪權力、擴大影響, 思想特別開明, 熱衷招納人才, 由此出現了“養士”的熱潮, 也就是所說的賓客。 這些賓客中, 不乏優秀人才, 給士大夫階層提供了相當大的助力。

孟嘗君食客三千, 得脫秦關;信陵君禮賢下士, 竊符救趙;呂不韋廣招賓客, 著書立說。 尤其是齊國謖下學宮, 賓客之盛, 成了各種學派誕生的陣地。 正是各國對於賓客門人的重視, 由此催生了“士”這一社會群體。 他們不從事生產,

依靠向統治階層提供建議、出謀劃策謀生, 其中的佼佼者正是諸子百家的代表。 法家商鞅原是魏相公叔痤門人, 因不受重用, 被秦孝公招賢令吸引, 在秦國主持變法。

縱橫家張儀未顯達時, 遊說諸侯, 受辱楚、趙等國, 最終入秦, 打破蘇秦建立的六國合縱抗秦的國際局勢, 推行連橫政策, 拓展秦國戰略空間。 這是一些取得成功、富國強軍的學說流派。 還有一些未取得政治效益, 或是未被列國重視的學說。 孟子所秉持的儒家學說, 處處碰壁, “游事齊宣王, 宣王不能用。

適梁, 梁惠王不果其言, ……, 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 以攻伐為賢, 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為後世朝代提供五德終始觀點的陰陽家騶衍, “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始變》、《大聖》之篇十余萬言”。墨家墨子,原是宋國大夫,擅長守禦,提倡兼愛、非攻。無論先賢們出於何種目的著書立說,是為了救民水火也好,為了一己富貴也罷,沒有這種歷史趨勢和階級基礎,“百家爭鳴”的現象就難以出現。

那麼,為什麼“百家爭鳴”只出現在了春秋戰國呢?而以後的封建朝代無論是治世還是亂世都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歷史選擇的結果。在封建帝制社會,無論什麼樣的學說,都應該有為鞏固皇權服務,蔑視皇權、或是對皇權產生威脅學說遲早會被統治者摒棄、清除。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原因在於當時知識份子反對帝制,想要重建周朝的分封制。

墨家學說在漢代就已經沒落了,因為“俠以武犯禁”,以一己之力除暴安良,反而帶來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漢武帝嚴厲打擊“豪俠”。而在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世,有的學說,在春秋戰國就已經證明對奪取天下沒有作用,各路豪強肯定不會傻到選擇這些學說,而當時的精英分子出於社會需求的考慮更不會研究發展這些學說。因此,在封建社會這樣一個穩固的環境中,留給知識份子的思考空間並不多,更多的是在主流思想上再吸收、再創造,諸如“程朱理學”、“王明心學”都是對儒家思想的重新定義。

在歷史上還有一個時期,比起“百家爭鳴”絲毫不遜色,那就是民國。這一時期,封建帝制開始瓦解,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五千年文明的積澱所形成的國家統一、民族強大的愛國意識,在西方先進文明的衝擊下,中國的精英階層能夠站在更高的思想起點,以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出觀點各異的學術思想,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思想上,有馬克思主義、三民主義、實用主義,在藝術上有文學、繪畫、音樂,在科技上有化學、物理、建築、機械,各個領域,大師輩出。所以,網上流傳“大師出民國”這句評價,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而對這些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而潛心鑽研、深邃思考的支撐起整個現代文明脊樑的民國巨匠們,我們應該給予更加崇高的敬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始變》、《大聖》之篇十余萬言”。墨家墨子,原是宋國大夫,擅長守禦,提倡兼愛、非攻。無論先賢們出於何種目的著書立說,是為了救民水火也好,為了一己富貴也罷,沒有這種歷史趨勢和階級基礎,“百家爭鳴”的現象就難以出現。

那麼,為什麼“百家爭鳴”只出現在了春秋戰國呢?而以後的封建朝代無論是治世還是亂世都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歷史選擇的結果。在封建帝制社會,無論什麼樣的學說,都應該有為鞏固皇權服務,蔑視皇權、或是對皇權產生威脅學說遲早會被統治者摒棄、清除。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原因在於當時知識份子反對帝制,想要重建周朝的分封制。

墨家學說在漢代就已經沒落了,因為“俠以武犯禁”,以一己之力除暴安良,反而帶來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漢武帝嚴厲打擊“豪俠”。而在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世,有的學說,在春秋戰國就已經證明對奪取天下沒有作用,各路豪強肯定不會傻到選擇這些學說,而當時的精英分子出於社會需求的考慮更不會研究發展這些學說。因此,在封建社會這樣一個穩固的環境中,留給知識份子的思考空間並不多,更多的是在主流思想上再吸收、再創造,諸如“程朱理學”、“王明心學”都是對儒家思想的重新定義。

在歷史上還有一個時期,比起“百家爭鳴”絲毫不遜色,那就是民國。這一時期,封建帝制開始瓦解,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五千年文明的積澱所形成的國家統一、民族強大的愛國意識,在西方先進文明的衝擊下,中國的精英階層能夠站在更高的思想起點,以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出觀點各異的學術思想,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思想上,有馬克思主義、三民主義、實用主義,在藝術上有文學、繪畫、音樂,在科技上有化學、物理、建築、機械,各個領域,大師輩出。所以,網上流傳“大師出民國”這句評價,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而對這些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而潛心鑽研、深邃思考的支撐起整個現代文明脊樑的民國巨匠們,我們應該給予更加崇高的敬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