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石景山區新晉特級教師“英雄手冊”(下)

核心提示: 她還與語文、地理、美術等學科教師聯動, 共同設計學案, 讓學生帶著問題遊覽景點, 不斷提升綜合學習能力、拓寬看問題的角度。 她笑稱, 每當走在街上, 自己都會特別留心別人的髮型, 觀察髮型的好壞, 還會偶爾“偷拍”給學生做教學素材。

2017年北京市特級教師名單公佈。 對於廣大教師來說, “特級”這一頭銜絕對算得上是教師職業生涯中的至高追求, 它代表了一名教師在專業素養方面的自我修煉功力及成果,

同時也在側面反映了一個區域的整體教育水準和未來發展前景。 在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冊中, 來自石景山區6所學校及單位的6名教師位元列其中。 本期, 《北京晨報·教育週刊》將繼續推出石景山區新晉特級教師“英雄手冊”(下), 為您悉數那些“特級絕活兒”。

英雄四

劉芳:

學生讓教師的人生價值最大化

部落:北京市古城中學

角色:歷史教師

技能:

平凡之處鑄就輝煌

堅守指數:★★★★★

語錄:

堅持做一件事,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

越是平凡, 越有可能鑄就偉大。 或許普通的人民教師最能擔得起這句話, 劉芳亦然。 1993年從教, 24年間始終堅守在普通中學的教學一線, 經得起檢驗、禁得住誘惑, 劉芳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著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師德榜樣:

術後未愈帶病上崗

長年奮戰在高三教學一線, 並跨校區、跨年級超負荷教學, 劉芳肩上扛起的責任與重量不言而喻, 這使她不敢有一點閃失, 無論是在教育教學還是自己身上。 但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高標準的自我要求下, 劉芳的身體曾幾度亮起了紅燈。

2006年寒假, 劉芳遭遇車禍造成顱骨骨裂;2011年寒假, 她再次因病經歷手術。 兩次傷病都發生在寒假, 但面臨開學在即, 劉芳毅然選擇帶病上崗。 因為在她看來:“3月是高三的最後衝刺階段, 臨時更換老師會影響學生的發揮。 ”但大病未愈, 這讓她在術後一段時間, 每天都被嘔吐、頭暈等反應困擾。 即便如此, 她也依舊以一句:“我覺得我的身體底子還行”一語帶過。

因為在她看來, 教師是一份良心活, 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學生的認可和愛戴。

在從教的這條路上, 劉芳行走了24年, 雖時光荏苒, 她卻初心不改。 還記得當年高考填報志願時, 自己不顧他人不解固執地選擇師範專業, 這是源自她的老師曾給她算的一筆賬。 “我的老師告訴我, 他對物理很感興趣, 但是以他的資質成就不了大事業, 不過他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出成千上萬個學生, 而這些汲取過他營養的學生今後會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貢獻, 等於是幫助他實現並擴大了人生價值。 ”這筆賬改變了劉芳的人生軌跡, 時過境遷, 劉芳成為了一名教師, 也在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將教師的意義傳承、發揚。

不久前, 一位畢業多年的學生聯繫上劉芳, 學生的一句話使她再次感受到教師的力量——“一晃快十五年, 我的理想, 我的追求很多都緣起這位老師。 要不說年少時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呢。 ”如今, 這位學生也投入教育事業, 以自己的方式追隨著劉芳的足跡。

學科排頭兵:

開啟全區

歷史綜合實踐里程碑

“親其師, 信其道”, 劉芳不僅以師德魅力照亮學生前行的路, 更以不斷精進的教學能力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美的遠方。 從2009年起, 她便先人一步將歷史學科帶入社會大課堂, 以學科整合的方式, 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在玩中發現人文學科中的魅力。 那時, 還沒有什麼“綜合實踐課程”的提法, 劉芳只是憑藉自己對歷史的熱愛和基於對學生的瞭解不斷探索、挖掘, 也正是這一回歸學科核心素養的舉動開啟了石景山區歷史學科綜合實踐課程的里程碑。

“自己是學歷史的,我本身就對文化古跡、人文方面的東西比較感興趣。而且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課堂,要讓他們開闊眼界,培養他們在生活中探究的意識。”正是基於這樣樸實的想法,以劉芳牽頭的北京市教育學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歷史學科課程有機滲透的實踐研究正式開題。利用假期,劉芳帶著學生的足跡遍佈北京、甘肅、陝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她還與語文、地理、美術等學科教師聯動,共同設計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遊覽景點,不斷提升綜合學習能力、拓寬看問題的角度。“漸漸的,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感興趣,跟老師的關係也更親密了。”通過開發身邊的鄉土資源、利用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開展假期遠途遊學,劉芳和她的團隊形成了《探古尋幽石景山——歷史考察活動系列》、《熱愛一座城——城市文化系列》、《尋夢敦煌,尋根陝西》、《覽一江兩湖,品人文湘楚》諸多校本課程。如今,這種模式不僅在石景山區,乃至在北京市得到了更大範圍的推廣。而古中的學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取得了優異的高考成績,更培養了積極而負責的公民意識。

劉芳常說,做人要秉持塞罕壩精神——不畏艱難,堅持堅守;持之以恆,精益求精。在眾聲喧囂、誘惑不絕的今天,劉芳正用一生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踐行著平凡之處的偉大。

英雄五

唐翠萍:

用心理學“逆襲”高考

部落:北京市第九中學

角色:黨總支副書記、政治教師

技能:

用心理學講政治課

創新指數:★★★★★

語錄: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重中之重是對這份職業和學生的愛,只要有愛,專業、敬業都是手到擒來。

“不懂心理學的政治老師不是好書記。”用這句話形容北京市第九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政治教師唐翠萍最為貼切不過。2013年,這位“心理學控”通過專業學習將薩提亞心理學引入學校,從此,心理學走進她的政治課課堂,也為她締造了從年級倒數到全區第一的“逆襲”神話。

高考逆襲:

心理學破解得分難題

2016年,有過多次摘冠全區單科第一成績的唐翠萍臨危受命接過2個高三文科班的教學大旗。誰也未曾想過,僅1年時間,曾是年級倒數的班級竟創下當年全區單科第一的佳績。用1年時間書寫一部“逆襲史”,心理學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心理學面前,唐翠萍永遠是一名學習者。早在10多年前,在興趣和對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的要求下,她便已經通過自學將學校圖書館內所有的心理學相關書籍看過一遍。也是在這種自發性的促使下,2013年,她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參與到石景山區德育心理中心的課程中,系統性學習薩提亞心理學。所謂薩提亞心理學即聚焦於家庭的內部運作的同時,又涉及到很多家庭以外的溝通系統,讓人們以更加全面的視角、更加客觀的態度和更加真實的狀態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們。這一次的“入門”,讓唐翠萍真正踏上了心理學的學習之路,並以心理學為鑰匙,解開了自己、他人乃至教與學的難題。

也正是在這一年,自己深受其益的唐翠萍決定將薩提亞心理學引入學校,不僅走進學生、家長、教師的生活和日常學習、工作中,更走進課堂。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薩提亞心理學的學習也漸入佳境,先後經過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課程的學習。2016年,再次接手畢業班,唐翠萍已經能夠將心理學和政治教學結合得遊刃有餘。在一次學生提問中,學生的一個小動作引起了唐翠萍的注意。“我發現學生在問問題的時候,腦袋都是仰著、眼睛往天上看。”這使她聯想到薩提亞提到的曼陀羅理論,即一個人的自我曼陀羅是有身體、智力、情緒等8個部分組成。當學生思考問題時,仰頭、眼睛向上,他們所調動的自我能力只有大腦,而忘記了眼睛、手和其他器官的協調工作,只關注智力因素而忘記了情緒等非智力因素。於是,她要求學生:“看到問題用手指著先讀三遍,然後標出關鍵字,再用大腦搜尋知識點。”調動各種資源,從而實現最優目標。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她的日常教學中不勝枚舉,也就是在薩提亞心理學集中“爆發”的這一年,唐翠萍所帶的文科班以年級倒數的基礎最終摘得全區單科第一桂冠,成功實現逆襲。

頻出高徒:

“傳幫帶”

為讓教師少走彎路

作為一名黨委副書記,唐翠萍是老師們的“心靈導師”;作為一名曾十餘年深耕教學的科研主任,她也是老師們的“專業加工站”。

同在政治教研組的一名教師曾這樣評價唐翠萍:“參加教學大賽或者公開課,唐老師每一次都是幫助大家逐字逐句修改教學設計,從教學流程到文字表述,反復聽課、磨課,對組內老師無一例外。在唐老師的幫助下,無論大賽還是公開課,老師們多次獲得一等獎和高度評價。”是什麼讓她對待青年教師也能如此一絲不苟?唐翠萍說,這是學校文化傳承的力量。“我的個人成長特別受益于當年我剛參加工作時,九中老教師們的‘傳幫帶’。怎麼當班主任、怎麼上課,都是聽老教師的課學來的。”正是受益於這種傳承,唐翠萍希望如今已執教24年的她,能夠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讓青年教師少走彎路,儘快成長,為九中的壯大貢獻力量。

英雄六

張玲:

不僅教技能更要教做人

部落:北京市黃莊職業高中

角色:美容美髮教師

技能:對職業技能嚴格要求的完美主義者

敬業指數:★★★★★

語錄:

學生能夠找到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就實現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我們的專業是美化人們生活的。”作為北京市黃莊職業高中美髮專業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張玲的職業認同感與幸福感是十分強烈的。不僅她自己如此,她所帶出的學生也是如此——是她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的熱愛,更是她要求完美的從業原則教會了學生做事先做人。

教學創新:

小組“美髮廳”比拼新造型

張玲所帶的班曾創下了一個紀錄且保持至今——學校在校美髮師取證合格率達95%以上,同時,在市、全國美髮比賽中,多次斬獲大獎。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張玲對教學教法的不斷探索和對專業技能的強化精進。

“您今天想剪個什麼樣的髮型?”走進張玲的課堂,仿佛真的置身於美髮廳,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職業美髮師,為到店“客人”設計髮型、提供建議。這種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從2008年開始的。“在市教委‘基於工作過程’的課改專案的牽頭下,北京市專家、企業專家等走進校園,共同研討,制定企業工作流程式的課堂教學。”張玲說,諸如班前會、崗位要求、服務標準等都依照企業準則在課堂中還原。不僅如此,張玲還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以組為單位組建類比“美髮廳”,組員就是美髮廳中的美髮師,“美髮師”為“顧客”設計髮型,最後通過小組互評為組員打分。“組員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小組‘美髮廳’的成績。”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有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也讓學生在“招攬顧客”、“自賣自誇”、互評互測過程中增強表達能力。

在虛擬“美髮廳”之外,張玲也積極為學生搭建真實可感的實操機會。學校校企——美髮廳、敬老院、社區等,都是學生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們的美髮作品隨處可見。

職業操守:

教技藝不如教藝德

1983年考入黃莊中學(現黃莊職業高中),1986年留校任教,作為一名黃莊校友張玲對為母校育人有著自己的堅守與情懷。“比起普通校,職教教師在教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藝德。”

還記得剛留校的那幾年,張玲作為學徒到學校美髮廳進行實習。“每天也要給別人剪頭髮,如果有一次剪得讓客戶不太滿意,我的心裡會彆扭很久。”這種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已經變成一種“職業病”。她笑稱,每當走在街上,自己都會特別留心別人的髮型,觀察髮型的好壞,還會偶爾“偷拍”給學生做教學素材。“我會讓學生看這些髮型的優缺點在哪,然後讓他們自己試著操作。”在對技能精益求精、緊跟潮流的同時,張玲也經常會把“藝德”掛在嘴邊。“我告訴學生,作為一個從業者,首先要誠信。其次,就是對待顧客要一視同仁,不能有長幼、尊卑之分。”

正是這種“以教師為影子”的育人模式下,張玲教出了一屆屆優秀的畢業生。而她也坦言,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到學生取得進步、獲得職業幸福感。

也正是這一回歸學科核心素養的舉動開啟了石景山區歷史學科綜合實踐課程的里程碑。

“自己是學歷史的,我本身就對文化古跡、人文方面的東西比較感興趣。而且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課堂,要讓他們開闊眼界,培養他們在生活中探究的意識。”正是基於這樣樸實的想法,以劉芳牽頭的北京市教育學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歷史學科課程有機滲透的實踐研究正式開題。利用假期,劉芳帶著學生的足跡遍佈北京、甘肅、陝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她還與語文、地理、美術等學科教師聯動,共同設計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遊覽景點,不斷提升綜合學習能力、拓寬看問題的角度。“漸漸的,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感興趣,跟老師的關係也更親密了。”通過開發身邊的鄉土資源、利用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開展假期遠途遊學,劉芳和她的團隊形成了《探古尋幽石景山——歷史考察活動系列》、《熱愛一座城——城市文化系列》、《尋夢敦煌,尋根陝西》、《覽一江兩湖,品人文湘楚》諸多校本課程。如今,這種模式不僅在石景山區,乃至在北京市得到了更大範圍的推廣。而古中的學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取得了優異的高考成績,更培養了積極而負責的公民意識。

劉芳常說,做人要秉持塞罕壩精神——不畏艱難,堅持堅守;持之以恆,精益求精。在眾聲喧囂、誘惑不絕的今天,劉芳正用一生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踐行著平凡之處的偉大。

英雄五

唐翠萍:

用心理學“逆襲”高考

部落:北京市第九中學

角色:黨總支副書記、政治教師

技能:

用心理學講政治課

創新指數:★★★★★

語錄: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重中之重是對這份職業和學生的愛,只要有愛,專業、敬業都是手到擒來。

“不懂心理學的政治老師不是好書記。”用這句話形容北京市第九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政治教師唐翠萍最為貼切不過。2013年,這位“心理學控”通過專業學習將薩提亞心理學引入學校,從此,心理學走進她的政治課課堂,也為她締造了從年級倒數到全區第一的“逆襲”神話。

高考逆襲:

心理學破解得分難題

2016年,有過多次摘冠全區單科第一成績的唐翠萍臨危受命接過2個高三文科班的教學大旗。誰也未曾想過,僅1年時間,曾是年級倒數的班級竟創下當年全區單科第一的佳績。用1年時間書寫一部“逆襲史”,心理學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心理學面前,唐翠萍永遠是一名學習者。早在10多年前,在興趣和對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的要求下,她便已經通過自學將學校圖書館內所有的心理學相關書籍看過一遍。也是在這種自發性的促使下,2013年,她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參與到石景山區德育心理中心的課程中,系統性學習薩提亞心理學。所謂薩提亞心理學即聚焦於家庭的內部運作的同時,又涉及到很多家庭以外的溝通系統,讓人們以更加全面的視角、更加客觀的態度和更加真實的狀態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們。這一次的“入門”,讓唐翠萍真正踏上了心理學的學習之路,並以心理學為鑰匙,解開了自己、他人乃至教與學的難題。

也正是在這一年,自己深受其益的唐翠萍決定將薩提亞心理學引入學校,不僅走進學生、家長、教師的生活和日常學習、工作中,更走進課堂。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薩提亞心理學的學習也漸入佳境,先後經過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課程的學習。2016年,再次接手畢業班,唐翠萍已經能夠將心理學和政治教學結合得遊刃有餘。在一次學生提問中,學生的一個小動作引起了唐翠萍的注意。“我發現學生在問問題的時候,腦袋都是仰著、眼睛往天上看。”這使她聯想到薩提亞提到的曼陀羅理論,即一個人的自我曼陀羅是有身體、智力、情緒等8個部分組成。當學生思考問題時,仰頭、眼睛向上,他們所調動的自我能力只有大腦,而忘記了眼睛、手和其他器官的協調工作,只關注智力因素而忘記了情緒等非智力因素。於是,她要求學生:“看到問題用手指著先讀三遍,然後標出關鍵字,再用大腦搜尋知識點。”調動各種資源,從而實現最優目標。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她的日常教學中不勝枚舉,也就是在薩提亞心理學集中“爆發”的這一年,唐翠萍所帶的文科班以年級倒數的基礎最終摘得全區單科第一桂冠,成功實現逆襲。

頻出高徒:

“傳幫帶”

為讓教師少走彎路

作為一名黨委副書記,唐翠萍是老師們的“心靈導師”;作為一名曾十餘年深耕教學的科研主任,她也是老師們的“專業加工站”。

同在政治教研組的一名教師曾這樣評價唐翠萍:“參加教學大賽或者公開課,唐老師每一次都是幫助大家逐字逐句修改教學設計,從教學流程到文字表述,反復聽課、磨課,對組內老師無一例外。在唐老師的幫助下,無論大賽還是公開課,老師們多次獲得一等獎和高度評價。”是什麼讓她對待青年教師也能如此一絲不苟?唐翠萍說,這是學校文化傳承的力量。“我的個人成長特別受益于當年我剛參加工作時,九中老教師們的‘傳幫帶’。怎麼當班主任、怎麼上課,都是聽老教師的課學來的。”正是受益於這種傳承,唐翠萍希望如今已執教24年的她,能夠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讓青年教師少走彎路,儘快成長,為九中的壯大貢獻力量。

英雄六

張玲:

不僅教技能更要教做人

部落:北京市黃莊職業高中

角色:美容美髮教師

技能:對職業技能嚴格要求的完美主義者

敬業指數:★★★★★

語錄:

學生能夠找到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就實現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我們的專業是美化人們生活的。”作為北京市黃莊職業高中美髮專業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張玲的職業認同感與幸福感是十分強烈的。不僅她自己如此,她所帶出的學生也是如此——是她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的熱愛,更是她要求完美的從業原則教會了學生做事先做人。

教學創新:

小組“美髮廳”比拼新造型

張玲所帶的班曾創下了一個紀錄且保持至今——學校在校美髮師取證合格率達95%以上,同時,在市、全國美髮比賽中,多次斬獲大獎。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張玲對教學教法的不斷探索和對專業技能的強化精進。

“您今天想剪個什麼樣的髮型?”走進張玲的課堂,仿佛真的置身於美髮廳,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職業美髮師,為到店“客人”設計髮型、提供建議。這種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從2008年開始的。“在市教委‘基於工作過程’的課改專案的牽頭下,北京市專家、企業專家等走進校園,共同研討,制定企業工作流程式的課堂教學。”張玲說,諸如班前會、崗位要求、服務標準等都依照企業準則在課堂中還原。不僅如此,張玲還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以組為單位組建類比“美髮廳”,組員就是美髮廳中的美髮師,“美髮師”為“顧客”設計髮型,最後通過小組互評為組員打分。“組員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小組‘美髮廳’的成績。”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有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也讓學生在“招攬顧客”、“自賣自誇”、互評互測過程中增強表達能力。

在虛擬“美髮廳”之外,張玲也積極為學生搭建真實可感的實操機會。學校校企——美髮廳、敬老院、社區等,都是學生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們的美髮作品隨處可見。

職業操守:

教技藝不如教藝德

1983年考入黃莊中學(現黃莊職業高中),1986年留校任教,作為一名黃莊校友張玲對為母校育人有著自己的堅守與情懷。“比起普通校,職教教師在教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藝德。”

還記得剛留校的那幾年,張玲作為學徒到學校美髮廳進行實習。“每天也要給別人剪頭髮,如果有一次剪得讓客戶不太滿意,我的心裡會彆扭很久。”這種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已經變成一種“職業病”。她笑稱,每當走在街上,自己都會特別留心別人的髮型,觀察髮型的好壞,還會偶爾“偷拍”給學生做教學素材。“我會讓學生看這些髮型的優缺點在哪,然後讓他們自己試著操作。”在對技能精益求精、緊跟潮流的同時,張玲也經常會把“藝德”掛在嘴邊。“我告訴學生,作為一個從業者,首先要誠信。其次,就是對待顧客要一視同仁,不能有長幼、尊卑之分。”

正是這種“以教師為影子”的育人模式下,張玲教出了一屆屆優秀的畢業生。而她也坦言,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到學生取得進步、獲得職業幸福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