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南聯大教授們的段子:建茅草房,要我梁思成幹什麼?

電影《無問西東》的成功讓西南聯大再度進入普羅大眾視角, 成為日常津津樂道的談資, 這一結果是影片發起方清華大學的初衷, 也是令人深覺喜聞樂見的必要之舉。

西南聯大雖僅存短短八年, 卻有“中國教育史上之珠穆朗瑪峰”之美譽。 你可能為炮火硝煙之下的琅琅書聲而觸動, 可能為一代大師之輝煌風采而折服, 還可能為發生在西南聯大的趣事而捧腹大笑。

林徽因、梁思成

梁思成:建茅草房, 要我梁思成幹什麼?

電影裡講沈光耀那一段我全程出戲, 在自己腦海故事中遨遊不息。 這一段講到, 西南聯大師生生活在茅草屋中, 此段是寫實的, 聯大建築標配是矮樓平房土牆, 房頂的話, 圖書館房頂最奢侈, 用了青磚, 教室屋頂是鐵皮, 其他屋子房頂一律是茅草。

這樣的屋子, 建築師則赫赫有名, 乃是梁思成。

西南聯大經費捉襟見肘, 到昆明後為保證教學正常,

本就不多的錢財大多數又花在了圖書與實驗器材之上, 舉校租屋為生。 後來實在不便, 才計畫自己建校, 正好梁思成伉儷也來到昆明, 校長梅貽琦便煩請梁先生操刀設計。

李洪濤《精神的雕像——西南聯大紀實》一書的第三章就叫“憤怒的梁思成”, 書裡講了這個段子:

梁思成接受邀請後欣然從命, 迅速設計完成。 然而設計稿一改再改, 一次比一次簡陋, 梁先生終於暴走了, 到梅貽琦的辦公室大發雷霆:“茅草房, 不是每一個中國農民都會蓋的嗎?要我梁思成幹什麼啊?”

當然最後他還是被梅貽琦先生說服, 中國教育之珠穆朗瑪在茅草屋中誕生。

而正因為教室房頂是鐵皮, 一旦下雨, 聲音聒噪如鞭炮齊鳴, 無法正常授課。

陳岱孫先生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無奈之下, 在黑板上書道“靜坐聽雨”, 電影中還原了這被聯大學生戲稱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一幕。

劉文典

劉文典:我跑是因為我死了沒人能講《莊子》, 你跑什麼?

毫無疑問, 躲避空襲是西南聯大師生的必修課,

因而在無數回憶錄與小說背景中出現。 頗為知名的劉文典怒懟沈從文故事也是在躲避空襲過程中發生的。

何兆武先生書中曾回憶道:後人目之為“狂徒”, 曾經飛踹蔣介石下體的劉文典先生在西南聯大中文系任教授, 一日防空警報又響, 炮彈可不識學問, 於是劉先生也不得不逃命要緊, 跑到一半想起陳寅恪大師視力欠佳身體又差, 便率領學生回轉身去接應陳先生逃難。 正跑得不亦樂乎, 突然在喧鬧人群中發現沈從文的身影, 勃然大怒, 指著沈從文怒斥道:“你跑什麼?我跑是因為我死了沒人能講《莊子》, 你跑什麼?”

可憐無辜的沈先生正惶遽萬分的逃命, 莫名其妙又被此老狂噴, 可謂流年不利。 然而劉文典diss沈從文也絕非此一時一事。

另一個膾炙人口的段子則是“四毛錢論”, 劉先生聽聞沈從文要升教授, 大怒道:“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 他該拿四百塊錢, 我該拿四十塊錢, 朱自清該拿四塊錢。 可我不給沈從文四毛錢!他要是教授, 那我是什麼?”

是啊, 那他是什麼呢?用他自己的話講:“沈從文是我的學生。 他都要做教授, 我豈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嗎?”

劉先生脾氣臭而確有真才實學, 其人講《紅樓夢》之發他人之所未發, 特意選清風月夜月下講文選《月賦》使滿堂皆醉的記載, 乃是炮火硝煙時代中如夢似幻的場景, 也是戰爭無法扼殺文化傳承的絕好寫照。

Diss沈從文先生的人也不只劉文典一位, 《楊振聲編年事輯初稿》曾記載:在聯大就讀的楊振聲的兒子楊起在茶館喝茶, 鄰桌坐著詩人穆旦,穆旦說道:“沈從文這樣的人到聯大來教書,就是楊振聲這樣沒有眼光的人引薦的。”被古典大學者與新派著名詩人齊聲抵制,可見沈先生彼時在西南聯大任教壓力之大,好在沈先生厚積薄發,用《邊城》奠定文壇地位,建國後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也是歷史學者繞不過去的一本經典。

沈從文夫婦

李政道: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為別人打掃茶館來維持

《無問西東》中聯大師生面對空襲的從容不迫讓一些觀眾十分費解,以為這拔高了師生的大無畏精神,實則不然,學生特點一是無畏二是聰明,早早摸清空襲套路,並苦中作樂的將其嵌套入生活,居然因此改善了一些生活品質。

比如沈光耀煮冰糖蓮子一段,乃是取自汪曾祺先生回憶錄中《跑警報》一段。聯大一位廣東籍鄭姓同學,警報一響就用大漱口缸開始煮蓮子,四面炮聲隆隆其人神色不動,靜靜攪著自己的冰糖蓮子,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吃貨精神對得起自己的籍貫。

另一位同樣不躲空襲的是位女同學,平時搶不著熱水,空襲警報一響眾人作鳥獸散,她就一人獨佔一江秋,盡情用熱水洗頭。炮火聲中女子靜濯長髮,青絲垂擺如傾瀉黑瀑,還有更好的革命浪漫主義橋段麼?

再提一位有名有姓不跑空襲的,李政道先生。李先生到昆明時衣食無著,空襲讓他有了謀生之道:“當時日本飛機每隔三四個鐘點來一次,茶館的人都要到城外防空洞去,我就跟老闆說我給你打掃茶館,你只管逃跑隱退,一切由我負責。我唯一的要求是人家吃剩的東西讓我吃。老闆聽了很高興,後來其它茶館也讓我去打掃,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為別人打掃茶館來維持。”

說到冰糖蓮子,就可以聊聊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吃了。電影中沈光耀開飛機給孩子們扔吃的,餅乾罐頭包子五花八門,雖然數量不多,但尚有餘力周濟他人,他的生活條件並不算差,西南聯大學子們差得最多的,只怕就是吃。

這一點可以從西南聯大流傳頗廣的一副對聯看出“望穿秋水,不見貸金,滿腹窮愁度舊歲;用盡心機,難繳飯費,百般無賴過新年。”橫批“天官賜粥”。

貧困如汪曾祺先生,就時常饔飧不繼,裹被高臥獨自忍饑。好友朱德熙每每見他賴床便知其意,找本書再捅汪起來,去舊書店賣掉,兩個人吃頓包子。

當然汪先生的吃貨本質不會因物質條件匱乏而黯然失色,他筆下的昆明牛肉館,乾巴菌,烤餌塊都活靈活現令人垂涎,還不時跑去街頭吃一份白切雞,自號為“坐失良機”(坐食良機)。

梅貽琦

曾昭掄:一雙“空前絕後”的鞋子

彼時生活窘迫的不止學生,吳宓先生佐餐之物不過一碗面,其人長期盤踞一家牛肉麵館,彼時戰事方酣,物價飛騰,牛肉麵館老闆也不得不屢次提價,而每次提價,老闆都會如提交申請的下屬,向吳宓先生彙報近期情況,傾訴不得已苦衷,吳先生感覺合情合理老闆方會漲價。吳先生則慢悠悠提起毛筆,在一張紅紙上正楷寫下新的價目表,端正貼於牆上。這樣的主客關係可謂千金難買。

而一校之長,級別與總理相平的梅貽琦先生,為了貼補教師學生幾近賣空家當,四壁如洗,窮到肉都沒得吃,一碗菠菜豆腐湯便是過節方有之盛宴。梅夫人為貼補家用自製米糕日日挎籃售賣,一日遇雨,賣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湯雞。梅貽琦接過籃子,把泡爛了的糕舀到碗裡,一邊吃一邊抹淚:“詠華,我對不起你。”而窮成這樣,梅校長堅決不讓自己就讀於聯大,有資格拿補助金的兒女領這份錢,最終把他們送入軍隊以報國。

梅校長對不起老婆,對不起孩子,卻對得起西南聯大數萬師生,對得起一句“吾貌雖瘦,必肥天下”。

西南聯大一眾教師,與梅校長物質條件相似者比比皆是,好比著名化學家,MIT高材生,曾國藩曾孫輩曾昭掄,任教西南聯大時常年破衣爛衫。一次兩個聯大女生走夜路,忽聽身後怪響,二人觳觫瑟縮,大著膽子回頭一看,發現是踽踽獨行的曾教授,只見曾腳上鞋子前邊張嘴,後邊開口,根本就是掛在腳上,這雙鞋從此被尊稱為“空前絕後”。

又好比聞一多先生,狷介高傲的詩人,面對肚餓也需低頭,便拿出篆刻本事,為人刻印糊口,於是有了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廣告,無他,廣告落款署著梅貽琦、蔣夢麟、馮友蘭、唐蘭、朱自清、沈從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再好比朱自清先生,窮到體重只剩39公斤,披著一件趕大車人常穿的蓑衣到校上課,一日被乞丐纏住討錢,無奈之下告知自己是西南聯大教授,乞丐立刻就……走了……

林徽因、飛行員和雨夜裡的小提琴

因此,《無問西東》裡衣冠楚楚的教師們視覺效果自然頗佳,但只怕是離真實差太遠,為清華定制的獻禮之作做一點源于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改動自然無傷大雅,只可惜有的襤褸是光榮的勳章,這一點只怕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知道。彼時教師如身有電影中之華服,只怕早已欣喜若狂脫下換書買米。

沈光耀最終悲壯地駕機撞向敵艦,壯烈殉國,這是個英雄的結局,他的原型沈崇誨並非西南聯大學子,而是清華畢業生,他犧牲後方有西南聯大。但這個藝術處理十分高明,因為西南聯大與空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西南聯大從軍學子去向滇緬遠征軍和飛虎隊的人數頗多。北大教授許淵沖先生1941年從西南聯大加入飛虎隊做翻譯,他親眼看見滇池上空兩軍空戰,被擊落戰機直直摔入滇池。

而西南聯大與空軍間因緣,最為人熟知也最動人的故事,應莫過於林徽因與他的飛行員弟弟們。

梁林之子梁從誡先生在回憶文章中深情記錄了這段因緣。梁家一家在逃亡去昆明路上的某個雨夜,舉家無處可歸,扶老攜幼冒雨走過一條條街巷碰碰運氣,梁思成忽然幻覺般地在雨中聽到了悠揚的小提琴聲,他發現並非錯覺後尋聲而去,敲開了一扇門,裡面居然是一個個穿著空軍制服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很熱心的收留了他們,可想而知,這一善舉對梁思成林徽因是多大的溫暖。

梁林到達昆明入住西南聯大後,和這群飛行員一直保持著友情,飛行員們經常在梁家聚會,林徽因三弟林恒同為空軍,因而一家人與飛行員們關係越來越親,親密到這群空軍學員在畢業正式上前線時,邀請了梁思成伉儷作為名譽家長出席畢業典禮,親密到這群老家在淪陷區,沒有家庭住址的飛行員們在出征前留下家庭地址以備不測時,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這一留,接下來的故事就都是眼淚了。

彼時中日空軍實力差距懸殊,九名飛行員先後殺身報國,戰死于碧空之上,每一位英雄戰死,梁家就會收到一份遺物和一張陣亡通知書,連同三弟林恒,梁家應一共收到了十份這樣的包裹,中間有多少淚水,多少肝腸寸斷,多少不眠之夜,多少多少多少痛苦,已被歲月淘洗,容顏不辨。

在那之後每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中午十二點,梁思成都要帶領全家,在飯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鐘,來悼念一切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抗日烈士。

因此在沈光耀沖向敵艦那一幕出現時,我喉頭猛然一哽,我想到的不是沈崇誨(當時我都不知道這位名號),我想到的,是那個在雨夜拉著小提琴,如貝阿特理齊指引但丁一般為梁思成打開希望之門的飛行員,那個活潑好動的大孩子。

本文轉載自澎湃

鄰桌坐著詩人穆旦,穆旦說道:“沈從文這樣的人到聯大來教書,就是楊振聲這樣沒有眼光的人引薦的。”被古典大學者與新派著名詩人齊聲抵制,可見沈先生彼時在西南聯大任教壓力之大,好在沈先生厚積薄發,用《邊城》奠定文壇地位,建國後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也是歷史學者繞不過去的一本經典。

沈從文夫婦

李政道: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為別人打掃茶館來維持

《無問西東》中聯大師生面對空襲的從容不迫讓一些觀眾十分費解,以為這拔高了師生的大無畏精神,實則不然,學生特點一是無畏二是聰明,早早摸清空襲套路,並苦中作樂的將其嵌套入生活,居然因此改善了一些生活品質。

比如沈光耀煮冰糖蓮子一段,乃是取自汪曾祺先生回憶錄中《跑警報》一段。聯大一位廣東籍鄭姓同學,警報一響就用大漱口缸開始煮蓮子,四面炮聲隆隆其人神色不動,靜靜攪著自己的冰糖蓮子,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吃貨精神對得起自己的籍貫。

另一位同樣不躲空襲的是位女同學,平時搶不著熱水,空襲警報一響眾人作鳥獸散,她就一人獨佔一江秋,盡情用熱水洗頭。炮火聲中女子靜濯長髮,青絲垂擺如傾瀉黑瀑,還有更好的革命浪漫主義橋段麼?

再提一位有名有姓不跑空襲的,李政道先生。李先生到昆明時衣食無著,空襲讓他有了謀生之道:“當時日本飛機每隔三四個鐘點來一次,茶館的人都要到城外防空洞去,我就跟老闆說我給你打掃茶館,你只管逃跑隱退,一切由我負責。我唯一的要求是人家吃剩的東西讓我吃。老闆聽了很高興,後來其它茶館也讓我去打掃,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為別人打掃茶館來維持。”

說到冰糖蓮子,就可以聊聊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吃了。電影中沈光耀開飛機給孩子們扔吃的,餅乾罐頭包子五花八門,雖然數量不多,但尚有餘力周濟他人,他的生活條件並不算差,西南聯大學子們差得最多的,只怕就是吃。

這一點可以從西南聯大流傳頗廣的一副對聯看出“望穿秋水,不見貸金,滿腹窮愁度舊歲;用盡心機,難繳飯費,百般無賴過新年。”橫批“天官賜粥”。

貧困如汪曾祺先生,就時常饔飧不繼,裹被高臥獨自忍饑。好友朱德熙每每見他賴床便知其意,找本書再捅汪起來,去舊書店賣掉,兩個人吃頓包子。

當然汪先生的吃貨本質不會因物質條件匱乏而黯然失色,他筆下的昆明牛肉館,乾巴菌,烤餌塊都活靈活現令人垂涎,還不時跑去街頭吃一份白切雞,自號為“坐失良機”(坐食良機)。

梅貽琦

曾昭掄:一雙“空前絕後”的鞋子

彼時生活窘迫的不止學生,吳宓先生佐餐之物不過一碗面,其人長期盤踞一家牛肉麵館,彼時戰事方酣,物價飛騰,牛肉麵館老闆也不得不屢次提價,而每次提價,老闆都會如提交申請的下屬,向吳宓先生彙報近期情況,傾訴不得已苦衷,吳先生感覺合情合理老闆方會漲價。吳先生則慢悠悠提起毛筆,在一張紅紙上正楷寫下新的價目表,端正貼於牆上。這樣的主客關係可謂千金難買。

而一校之長,級別與總理相平的梅貽琦先生,為了貼補教師學生幾近賣空家當,四壁如洗,窮到肉都沒得吃,一碗菠菜豆腐湯便是過節方有之盛宴。梅夫人為貼補家用自製米糕日日挎籃售賣,一日遇雨,賣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湯雞。梅貽琦接過籃子,把泡爛了的糕舀到碗裡,一邊吃一邊抹淚:“詠華,我對不起你。”而窮成這樣,梅校長堅決不讓自己就讀於聯大,有資格拿補助金的兒女領這份錢,最終把他們送入軍隊以報國。

梅校長對不起老婆,對不起孩子,卻對得起西南聯大數萬師生,對得起一句“吾貌雖瘦,必肥天下”。

西南聯大一眾教師,與梅校長物質條件相似者比比皆是,好比著名化學家,MIT高材生,曾國藩曾孫輩曾昭掄,任教西南聯大時常年破衣爛衫。一次兩個聯大女生走夜路,忽聽身後怪響,二人觳觫瑟縮,大著膽子回頭一看,發現是踽踽獨行的曾教授,只見曾腳上鞋子前邊張嘴,後邊開口,根本就是掛在腳上,這雙鞋從此被尊稱為“空前絕後”。

又好比聞一多先生,狷介高傲的詩人,面對肚餓也需低頭,便拿出篆刻本事,為人刻印糊口,於是有了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廣告,無他,廣告落款署著梅貽琦、蔣夢麟、馮友蘭、唐蘭、朱自清、沈從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再好比朱自清先生,窮到體重只剩39公斤,披著一件趕大車人常穿的蓑衣到校上課,一日被乞丐纏住討錢,無奈之下告知自己是西南聯大教授,乞丐立刻就……走了……

林徽因、飛行員和雨夜裡的小提琴

因此,《無問西東》裡衣冠楚楚的教師們視覺效果自然頗佳,但只怕是離真實差太遠,為清華定制的獻禮之作做一點源于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改動自然無傷大雅,只可惜有的襤褸是光榮的勳章,這一點只怕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知道。彼時教師如身有電影中之華服,只怕早已欣喜若狂脫下換書買米。

沈光耀最終悲壯地駕機撞向敵艦,壯烈殉國,這是個英雄的結局,他的原型沈崇誨並非西南聯大學子,而是清華畢業生,他犧牲後方有西南聯大。但這個藝術處理十分高明,因為西南聯大與空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西南聯大從軍學子去向滇緬遠征軍和飛虎隊的人數頗多。北大教授許淵沖先生1941年從西南聯大加入飛虎隊做翻譯,他親眼看見滇池上空兩軍空戰,被擊落戰機直直摔入滇池。

而西南聯大與空軍間因緣,最為人熟知也最動人的故事,應莫過於林徽因與他的飛行員弟弟們。

梁林之子梁從誡先生在回憶文章中深情記錄了這段因緣。梁家一家在逃亡去昆明路上的某個雨夜,舉家無處可歸,扶老攜幼冒雨走過一條條街巷碰碰運氣,梁思成忽然幻覺般地在雨中聽到了悠揚的小提琴聲,他發現並非錯覺後尋聲而去,敲開了一扇門,裡面居然是一個個穿著空軍制服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很熱心的收留了他們,可想而知,這一善舉對梁思成林徽因是多大的溫暖。

梁林到達昆明入住西南聯大後,和這群飛行員一直保持著友情,飛行員們經常在梁家聚會,林徽因三弟林恒同為空軍,因而一家人與飛行員們關係越來越親,親密到這群空軍學員在畢業正式上前線時,邀請了梁思成伉儷作為名譽家長出席畢業典禮,親密到這群老家在淪陷區,沒有家庭住址的飛行員們在出征前留下家庭地址以備不測時,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這一留,接下來的故事就都是眼淚了。

彼時中日空軍實力差距懸殊,九名飛行員先後殺身報國,戰死于碧空之上,每一位英雄戰死,梁家就會收到一份遺物和一張陣亡通知書,連同三弟林恒,梁家應一共收到了十份這樣的包裹,中間有多少淚水,多少肝腸寸斷,多少不眠之夜,多少多少多少痛苦,已被歲月淘洗,容顏不辨。

在那之後每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中午十二點,梁思成都要帶領全家,在飯桌旁起立默哀三分鐘,來悼念一切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抗日烈士。

因此在沈光耀沖向敵艦那一幕出現時,我喉頭猛然一哽,我想到的不是沈崇誨(當時我都不知道這位名號),我想到的,是那個在雨夜拉著小提琴,如貝阿特理齊指引但丁一般為梁思成打開希望之門的飛行員,那個活潑好動的大孩子。

本文轉載自澎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