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場上,士兵為何不裝死?二戰時鬼子必須在屍體上補刀?

從夏朝開始, 中國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分合之間免不了戰爭, 據歷史磚家統計, 中華數千年的歷史, 大大小小的戰爭總共有一萬四千多次, 平均起來每年有三次戰爭。 無論是古代戰場上的士兵攻城, 還是二戰當中士兵發起衝鋒, 毫無疑問, 沖在最前面的常常是最先被弓弩或機槍幹掉的。 而且與西方相比, 亞洲戰場上士兵衝鋒的次數更多。 很多東西方的交戰史中, 東方取得勝利的戰役, 多數都是靠人海戰術把對方擊潰的。

很多人認為裝死是個好辦法, 畢竟戰場上的屍體那麼多, 也沒人知道這麼多屍體中還有哪個是活的, 或者將自己埋在屍體下方, 所以二戰時日本鬼子必須在屍體上補刀。

在一場戰鬥結束後, 勝利的一方都會打掃戰場, 不只是為了收繳槍支彈藥, 也是為了補刀還沒死透的敵軍。 而打掃戰場的士兵也不會大意到不帶槍支, 畢竟也會有受傷的士兵選擇自殺式攻擊, 他們就要小心翼翼地檢查過每一具屍體, 沒死透的還要趕緊補上幾槍。 在檢查完後, 他們還要將處理一下屍體, 大多會選擇埋起來或是堆一起燒掉。

不僅如此, 敵軍打掃戰場常常會在屍體上補刀。 二戰時經常有躺地上的日軍傷兵射殺戰勝後的美軍, 所以美軍打掃戰場時都是要補刀的, 否則死的就是自己了。 而在中國戰場, 日軍同樣也是這樣對待陣亡的我軍士兵, 原因也一樣。 1939年, 侵華日軍以12萬兵力發動了南昌戰役,

並迅速突破了我軍防線。 日軍101師團步兵第103聯隊聯隊長飯野賢十為了向部下炫耀自己的射術, 就用步槍連續射殺撤退的中國士兵, 但就在開槍的一瞬間, 飯野賢十卻突然中彈而亡。 日軍副官找遍了附近堆積如山的屍體, 才發現在十幾米開外有一名已經陣亡的中國士兵的槍管是熱的。 根據胸前姓名牌顯示, 這位元士兵名叫強三娃, 是一名下士班長。 顯然, 這位重傷的英雄在臨終前用最後一口氣幹掉了敵軍的大佐。 所以《亮劍》中有一個樸素但卻很有血性的一句話是:“死前拉幾個小鬼子墊背, 夠本了”。

最後日本鬼子也遭到報應。 在1943年約20萬日軍入侵澳大利亞境內的新幾內亞島時在美軍的幫助下, 澳大利亞軍隊和美軍將這股日軍圍困在了島上, 切斷了他們和外界的一切聯繫。 在無糧無藥, 沒有後援的情況下, 很多鬼子都受不了了, 舉著白旗出來投降。 可是澳大利亞士兵根本不管你是不是投降的, 只要看到日本人一律殺無赦, 就算是路上遇到鬼子屍體都要補兩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