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烏克蘭內鬥的千年根源:蒙古人西征惹的禍

2014年2月19日, 反政府示威者站立在基輔獨立廣場的硝煙中。

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亨利克·顯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1884年寫完《火與劍》時, 訴說其祖國波蘭被沙俄佔領,

悲憤的他通過描述17世紀波蘭騎士在烏克蘭大草原的戰鬥史詩來抒發愛國情懷。 也正是通過這部文學名著, 世人才瞭解波蘭、哥薩克、俄羅斯、土耳其人和韃靼人(蒙古人)在烏克蘭進行的數百年角力。

這些歷史遺產, 也給烏克蘭帶來了族群對立和分裂的隱患。 烏克蘭族、俄羅斯族、韃靼族分佈在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 2013年開始的烏克蘭國內動盪, 被諸多觀察方認為是國家分裂的表現。 烏克蘭社會長期存在親西方和親俄兩派, 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個國家自蘇聯解體以來始終沒有穩定的國內局勢。

2004年橙色革命, 讓親西方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上臺;隨後在2006年, 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又利用季莫申科與尤先科內訌,

先成為總理, 然後問鼎總統寶座。 儘管在這次動盪中亞努科維奇失敗了, 他的豪華別墅被民眾打開, 連同他的金條、豪車甚至養的牲畜, 都被曝光。 他從總統變成通緝犯。

但由於這幾年人們已經在烏克蘭乃至世界各地看到太多的政治動亂, 再加上烏克蘭複雜的國內形勢, 使得世人很難輕易論斷孰勝孰負。

以著名的第聶伯河為分界線的東西烏克蘭的分歧是否會表面化?周邊大國特別是歐盟和俄羅斯何去何從?中國在烏克蘭的利益會不會受到影響?這些懸念恐怕會長期懸掛在這片擁有60萬平方公里領土、4000多萬人口的東歐大國的天空上。

季莫申科

“東向”政策引發的亂局

回顧烏克蘭這次社會動盪, 其起因仍是其國內的親歐派和親俄派的鬥爭。 自2012年開始, 經濟陷入困境的烏克蘭開始與歐盟進行談判, 旨在簽訂一系列經貿合作協定, 這引發了俄羅斯的反彈。

2013年8月, 俄羅斯調整了其對烏克蘭進口產品的海關條例, 使得8月14日起俄羅斯聯邦海關停止了所有來自烏克蘭的進口。

這被視為俄烏之間的一場貿易戰, 意在阻止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貿易協定。 根據烏克蘭國家統計局的報告, 與2012年同月相比, 2013年8月烏克蘭的工業生產下降了5.4%, 8月下降了5.6%, 10月為 4.9%。

到了2013年11月21日, 烏克蘭政府宣佈暫停準備簽署同歐盟的同盟協定, 理由是之前的幾個月烏克蘭經歷了一段“工業生產和與獨聯體國家關係的雙重失落”。 時任烏克蘭總理的米克拉·阿紮羅夫指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烏克蘭的貸款條件苛刻, 包括削減預算、將汽油價格提升40%等, 所以烏克蘭才決定延緩與歐盟簽署合約。 亞努科維奇也為拒絕歐盟辯解稱, 歐盟沒有向烏克蘭提供足夠的財政援助, 幫助烏克蘭提升其經濟。

雖然在2013年11月28日,

亞努科維奇還是按期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參加了歐盟高層會議, 而烏克蘭與歐盟的同盟協定原計劃在11月29日簽署, 儘管亞努科維奇和歐盟高層都表態稱, 他們希望協議簽署, 但這份協議終究沒有簽署。 這時烏克蘭國內已經鬧了起來。

另外, 一個不能確實的消息是傳聞亞努科維奇會在2014年1月17日簽署新法, “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 這個消息也引發了很大的民怨, 不過由於其來源是一些親西方的烏克蘭媒體, 被人認為是西方國家煽動群眾上街的證據。

總之, 亞努科維奇帶領烏克蘭突然與歐盟分道揚鑣讓烏克蘭國內的親歐盟派大為光火, 讓他們走上街頭。 2013年11月22日, 數千名烏克蘭民眾在首都基輔示威, 抗議政府在邁向歐盟的“西進”道路上突然調頭“向東”。但當時,恐怕誰也沒有料到這次示威會演化成這麼嚴重的一次內亂,最終推翻了“向東”的始作俑者亞努科維奇。

到2013年11月30日,烏克蘭政府開始採取清場行動,出動軍警驅散了示威者,但是這引發了全國範圍內更嚴重的抗議。2013年12月1日,示威者重新佔領了廣場。政府軍警和示威者在整個12月和1月期間在全國發生各種衝突,鎮壓與反抗呈現明顯的暴力化。雙方進行各種混戰,反對派甚至製造投石機等古代武器與警方對抗,這些圖片和視頻通過社交網路傳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人在目睹一場“21世紀歐洲巷戰”。但由於加入抗議的人群越來越多,局勢開始越來越朝不利於亞努科維奇的方向發展。

自2014年1月23日起許多烏克蘭西部的州政府建築和地區議會被示威者佔領,一些受影響地區的區議會隨後決定禁止此類活動,也禁止了在那些地區出現烏克蘭共產黨和地區黨的標誌。在紮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奧德薩的示威者也試圖佔領當地議會。到2月初,示威者成立了“自衛隊”,雙方都有槍手參戰。

2月21日,亞努科維奇在與德法波三國外長、俄羅斯斡旋特使、烏反對派三領導人會談後最終決定滿足示威民眾的要求,提前開始總統大選並恢復烏克蘭2004年憲法(恢復為議會總統制國家)。反對派則同意中止示威,讓局勢平穩下來。在這之前的一個夜晚,他們談了一整夜,這才艱難地拿出了這一妥協方案。

然而到了2月22日淩晨00:40,亞努科維奇卻倉皇逃離基輔,而季莫申科又回來了。她被從關押地哈爾科夫釋放。儘管她坐著輪椅,相貌已經從當年美豔的“女皇”變成了一個東歐主婦的模樣,但她標誌性的烏克蘭大盤辮沒有變,還有她充滿鬥志的講話。季莫申科表示:“殺人兇手必須得到嚴懲,英雄永遠不死。”

以季莫申科回歸和亞努科維奇出逃為標誌,局勢開始迅速崩潰,內務部則宣佈忠於人民,正式倒戈。烏克蘭軍隊則宣佈中立。

亞努科維奇倒了,但是哪怕是西方輿論,也沒有輕易地將其形容為民主的勝利,烏克蘭獨立24年以來,經歷了四位總統,兩場革命,兩部憲法,三次憲政體制的改變─從總統議會制(1996年)到議會總統制(2006年),到總統議會制(2010年),再到2014年的議會總統制。另加一位總統尤先科被暗算中毒,一位總理季莫申科被審判入獄,一位曾經引發過橙色革命的總統候選人亞努科維奇最終奪得總統寶座,這次又成為通緝犯。

西元9世紀,維京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成為現代俄羅斯的雛形。

烏克蘭的悲情民族史

除黨派之爭,更多人將烏克蘭傳統的族群矛盾,視為解讀本次內亂的“鑰匙”。和格魯吉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不同,烏克蘭從領土和人口來說,都不是一個小國,但是其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強權大國,反而屢屢成為周邊力量的戰場,這就導致烏克蘭當地民族混雜、種群對立嚴重。

從文化上來說,應該是基輔而不是莫斯科,才是斯拉夫文明的搖籃。西元9世紀,維京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成為現代俄羅斯的雛形。在基輔羅斯興盛於烏克蘭大草原之上時,莫斯科還處於一片荒蠻之中。然而,1240年西征的蒙古大軍毀滅了基輔羅斯,並統治了俄羅斯地區數百年之久。一直持續到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崛起並擊敗了蒙古人,才恢復了斯拉夫人對這塊地區的統治。

所以,烏克蘭人一直有一種情結,就是斯拉夫文明的正統本來是在基輔,但是後來才轉到莫斯科的。這就是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芥蒂的一個歷史根源。蒙古人被擊敗後,南俄草原出現了權力真空。當地居民以遊牧作為生產方式,他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薩克人。在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帝國還極為弱小時,控制烏克蘭的主要是當時強大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和韃靼人(蒙古人),而韃靼人的背後,又是當時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這些強權面前,烏克蘭本土人即哥薩克人只能淪為農奴和雇傭軍。

17世紀初期,波蘭仍然在烏克蘭佔有優勢,但是1648年,柏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領導哥薩克人舉行反波蘭大起義,他與克裡米亞韃靼人和當地農民聯盟,與波蘭交戰。雖然一度勝利,取得了烏克蘭的獨立,但是由於在四面敵人的包圍下,烏克蘭希望尋求外援。當時的鄰國裡,波蘭是敵人,韃靼人和土耳其人傳統上也是信仰基督教的哥薩克人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哥薩克選擇了向北方俄羅斯稱臣。柏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皇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18世紀末葉,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三次瓜分波蘭時,順便也吞併了西烏克蘭。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於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這段歷史對現當代烏克蘭影響很大。因為導致以第聶伯河為天然分界線,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塊地方即東烏克蘭和西烏克蘭。包括基輔、利沃夫等西部地區,傳統傾向於歐洲特別是德國、波蘭等國。特別是利沃夫,曾經是一度獨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首府”,而東烏克蘭則親俄羅斯,代表性地區包括軍事要地克裡米亞半島和關押季莫申科的哈爾科夫。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由於沙俄垮臺,東烏克蘭隨即發生分裂,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佔領。而東烏克蘭併入蘇聯。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1932-1933年爆發了烏克蘭大饑荒,據最新的歷史研究資料,餓死的人數在240萬-750萬之間。烏克蘭親西方人士將矛頭指向了蘇聯,認為是後者的政策導致了大饑荒。

二戰期間,民族主義者斯傑班·班德拉領導的極端派甚至同納粹德國合作來追求國家獨立。即使在二戰結束後,烏克蘭民族主義遊擊隊也一直利用森林和草原與蘇軍周旋,遊擊戰持續到1950年代,蘇聯才徹底消滅了這些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武裝力量。

2014年4月7日,親俄抗議者佔領頓涅茨克州政府大樓。

東西烏克蘭的種群對立

儘管暫時用武力壓制了這些聲音,但是民族主義的種子卻被埋下了。特別是在傳統反俄的烏克蘭西部。而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民族獨立意識更開始大發展,出現大批民族主義主張的政黨。他們往往是烏境內諸多政治事件的主角。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一直將俄羅斯視為敵人,而希望加入歐盟。很多人還親近傳統上反俄的波蘭,正是在這種親西方(波蘭)的氛圍影響下,2012年,波蘭和烏克蘭一起舉辦了歐洲足球競標賽。雖然當時亞努科維奇已經上臺,但聯合申辦是在親西方的尤先科時代確定的。

所以當亞努科維奇政府中止加入歐盟進程之後,這些民族主義力量迅速出動,和有其他訴求的政治派別結合起來,發起了驚天動地的示威活動。許多民族主義政黨平時還擁有准軍事組織,他們的武裝也成為內亂中向政府軍警開槍的槍手的來源。

從本次內亂的民意來看,東西部確實存在明顯的分野。綜合2013年12月三個不同的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45%到50%的烏克蘭人支持這次示威,而42%到50%的人反對,其中基輔(約75%)和烏克蘭西部地區(超過80%)的支持者最多。所有的示威者中,55%的人來自烏克蘭西部,24%的人來自中部,21%的人來自東部。

正是這種族群對立讓外界沒有簡單將這次動亂理解為民主與獨裁的鬥爭,相反很多人擔心烏克蘭會因此發生分裂,擔心一條新的冷戰分界線會沿著第聶伯河豎立起來。擔心新政府會由於過度親歐而刺激俄羅斯,引發俄羅斯與歐盟乃至美國的直接衝突。

當然,也有輿論認為,不應該被東西對立所局限,事實上烏克蘭年輕人有更強烈的歐洲一體化的欲望,否則無法解釋反對派能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2013年9月的一份調查指出,支持加入歐洲聯盟者更多是年輕人,其中18—29歲的人有69.8%支持,比全國平均值43.2%高。同一組織2013年11月的調查再次發現,70.8%的18-29歲者想要加入歐洲聯盟,而全國平均值為39.7%。

目前俄羅斯正採取一種兩手的態度,一方面他們放棄大勢已去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明言,俄羅斯不會與一個已經被人民踩到腳底的政治人物做交易;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也不斷發出強硬聲音,警告基輔新政權要小心處理他們和莫斯科的關係。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批評,烏克蘭的新領導層正在侵犯烏境內俄羅斯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權。“局勢正走向利用獨裁、有時近乎恐怖主義的手段來鎮壓烏克蘭一些地區的異見。”

梅德韋傑夫則表示,直到一個“正常、合法的政府”上臺執政之前,俄羅斯將不會對烏克蘭提供緊急援助。“如果你認為那些戴著黑面罩、手持卡拉什尼科夫(即AK-47突擊步槍)在基輔街頭橫行霸道的人是政府,那麼我們很難同這樣的政府打交道。”梅德韋傑夫說。

西方輿論也建議應該謹慎地保持烏克蘭的統一,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雖然亞努科維奇名譽掃地,但東烏克蘭和南烏克蘭仍需要另一位元或另一群政治人物,來在國家層面上代表本地區的利益。這些俄羅斯族或講俄語的人所在的地區,不會允許烏克蘭重建為一個由西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主導的國家。

抗議政府在邁向歐盟的“西進”道路上突然調頭“向東”。但當時,恐怕誰也沒有料到這次示威會演化成這麼嚴重的一次內亂,最終推翻了“向東”的始作俑者亞努科維奇。

到2013年11月30日,烏克蘭政府開始採取清場行動,出動軍警驅散了示威者,但是這引發了全國範圍內更嚴重的抗議。2013年12月1日,示威者重新佔領了廣場。政府軍警和示威者在整個12月和1月期間在全國發生各種衝突,鎮壓與反抗呈現明顯的暴力化。雙方進行各種混戰,反對派甚至製造投石機等古代武器與警方對抗,這些圖片和視頻通過社交網路傳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人在目睹一場“21世紀歐洲巷戰”。但由於加入抗議的人群越來越多,局勢開始越來越朝不利於亞努科維奇的方向發展。

自2014年1月23日起許多烏克蘭西部的州政府建築和地區議會被示威者佔領,一些受影響地區的區議會隨後決定禁止此類活動,也禁止了在那些地區出現烏克蘭共產黨和地區黨的標誌。在紮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奧德薩的示威者也試圖佔領當地議會。到2月初,示威者成立了“自衛隊”,雙方都有槍手參戰。

2月21日,亞努科維奇在與德法波三國外長、俄羅斯斡旋特使、烏反對派三領導人會談後最終決定滿足示威民眾的要求,提前開始總統大選並恢復烏克蘭2004年憲法(恢復為議會總統制國家)。反對派則同意中止示威,讓局勢平穩下來。在這之前的一個夜晚,他們談了一整夜,這才艱難地拿出了這一妥協方案。

然而到了2月22日淩晨00:40,亞努科維奇卻倉皇逃離基輔,而季莫申科又回來了。她被從關押地哈爾科夫釋放。儘管她坐著輪椅,相貌已經從當年美豔的“女皇”變成了一個東歐主婦的模樣,但她標誌性的烏克蘭大盤辮沒有變,還有她充滿鬥志的講話。季莫申科表示:“殺人兇手必須得到嚴懲,英雄永遠不死。”

以季莫申科回歸和亞努科維奇出逃為標誌,局勢開始迅速崩潰,內務部則宣佈忠於人民,正式倒戈。烏克蘭軍隊則宣佈中立。

亞努科維奇倒了,但是哪怕是西方輿論,也沒有輕易地將其形容為民主的勝利,烏克蘭獨立24年以來,經歷了四位總統,兩場革命,兩部憲法,三次憲政體制的改變─從總統議會制(1996年)到議會總統制(2006年),到總統議會制(2010年),再到2014年的議會總統制。另加一位總統尤先科被暗算中毒,一位總理季莫申科被審判入獄,一位曾經引發過橙色革命的總統候選人亞努科維奇最終奪得總統寶座,這次又成為通緝犯。

西元9世紀,維京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成為現代俄羅斯的雛形。

烏克蘭的悲情民族史

除黨派之爭,更多人將烏克蘭傳統的族群矛盾,視為解讀本次內亂的“鑰匙”。和格魯吉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不同,烏克蘭從領土和人口來說,都不是一個小國,但是其歷史上卻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強權大國,反而屢屢成為周邊力量的戰場,這就導致烏克蘭當地民族混雜、種群對立嚴重。

從文化上來說,應該是基輔而不是莫斯科,才是斯拉夫文明的搖籃。西元9世紀,維京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成為現代俄羅斯的雛形。在基輔羅斯興盛於烏克蘭大草原之上時,莫斯科還處於一片荒蠻之中。然而,1240年西征的蒙古大軍毀滅了基輔羅斯,並統治了俄羅斯地區數百年之久。一直持續到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崛起並擊敗了蒙古人,才恢復了斯拉夫人對這塊地區的統治。

所以,烏克蘭人一直有一種情結,就是斯拉夫文明的正統本來是在基輔,但是後來才轉到莫斯科的。這就是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芥蒂的一個歷史根源。蒙古人被擊敗後,南俄草原出現了權力真空。當地居民以遊牧作為生產方式,他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薩克人。在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帝國還極為弱小時,控制烏克蘭的主要是當時強大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和韃靼人(蒙古人),而韃靼人的背後,又是當時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這些強權面前,烏克蘭本土人即哥薩克人只能淪為農奴和雇傭軍。

17世紀初期,波蘭仍然在烏克蘭佔有優勢,但是1648年,柏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領導哥薩克人舉行反波蘭大起義,他與克裡米亞韃靼人和當地農民聯盟,與波蘭交戰。雖然一度勝利,取得了烏克蘭的獨立,但是由於在四面敵人的包圍下,烏克蘭希望尋求外援。當時的鄰國裡,波蘭是敵人,韃靼人和土耳其人傳統上也是信仰基督教的哥薩克人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哥薩克選擇了向北方俄羅斯稱臣。柏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皇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18世紀末葉,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三次瓜分波蘭時,順便也吞併了西烏克蘭。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於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這段歷史對現當代烏克蘭影響很大。因為導致以第聶伯河為天然分界線,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塊地方即東烏克蘭和西烏克蘭。包括基輔、利沃夫等西部地區,傳統傾向於歐洲特別是德國、波蘭等國。特別是利沃夫,曾經是一度獨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首府”,而東烏克蘭則親俄羅斯,代表性地區包括軍事要地克裡米亞半島和關押季莫申科的哈爾科夫。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由於沙俄垮臺,東烏克蘭隨即發生分裂,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佔領。而東烏克蘭併入蘇聯。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1932-1933年爆發了烏克蘭大饑荒,據最新的歷史研究資料,餓死的人數在240萬-750萬之間。烏克蘭親西方人士將矛頭指向了蘇聯,認為是後者的政策導致了大饑荒。

二戰期間,民族主義者斯傑班·班德拉領導的極端派甚至同納粹德國合作來追求國家獨立。即使在二戰結束後,烏克蘭民族主義遊擊隊也一直利用森林和草原與蘇軍周旋,遊擊戰持續到1950年代,蘇聯才徹底消滅了這些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武裝力量。

2014年4月7日,親俄抗議者佔領頓涅茨克州政府大樓。

東西烏克蘭的種群對立

儘管暫時用武力壓制了這些聲音,但是民族主義的種子卻被埋下了。特別是在傳統反俄的烏克蘭西部。而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民族獨立意識更開始大發展,出現大批民族主義主張的政黨。他們往往是烏境內諸多政治事件的主角。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一直將俄羅斯視為敵人,而希望加入歐盟。很多人還親近傳統上反俄的波蘭,正是在這種親西方(波蘭)的氛圍影響下,2012年,波蘭和烏克蘭一起舉辦了歐洲足球競標賽。雖然當時亞努科維奇已經上臺,但聯合申辦是在親西方的尤先科時代確定的。

所以當亞努科維奇政府中止加入歐盟進程之後,這些民族主義力量迅速出動,和有其他訴求的政治派別結合起來,發起了驚天動地的示威活動。許多民族主義政黨平時還擁有准軍事組織,他們的武裝也成為內亂中向政府軍警開槍的槍手的來源。

從本次內亂的民意來看,東西部確實存在明顯的分野。綜合2013年12月三個不同的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45%到50%的烏克蘭人支持這次示威,而42%到50%的人反對,其中基輔(約75%)和烏克蘭西部地區(超過80%)的支持者最多。所有的示威者中,55%的人來自烏克蘭西部,24%的人來自中部,21%的人來自東部。

正是這種族群對立讓外界沒有簡單將這次動亂理解為民主與獨裁的鬥爭,相反很多人擔心烏克蘭會因此發生分裂,擔心一條新的冷戰分界線會沿著第聶伯河豎立起來。擔心新政府會由於過度親歐而刺激俄羅斯,引發俄羅斯與歐盟乃至美國的直接衝突。

當然,也有輿論認為,不應該被東西對立所局限,事實上烏克蘭年輕人有更強烈的歐洲一體化的欲望,否則無法解釋反對派能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2013年9月的一份調查指出,支持加入歐洲聯盟者更多是年輕人,其中18—29歲的人有69.8%支持,比全國平均值43.2%高。同一組織2013年11月的調查再次發現,70.8%的18-29歲者想要加入歐洲聯盟,而全國平均值為39.7%。

目前俄羅斯正採取一種兩手的態度,一方面他們放棄大勢已去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明言,俄羅斯不會與一個已經被人民踩到腳底的政治人物做交易;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也不斷發出強硬聲音,警告基輔新政權要小心處理他們和莫斯科的關係。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批評,烏克蘭的新領導層正在侵犯烏境內俄羅斯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權。“局勢正走向利用獨裁、有時近乎恐怖主義的手段來鎮壓烏克蘭一些地區的異見。”

梅德韋傑夫則表示,直到一個“正常、合法的政府”上臺執政之前,俄羅斯將不會對烏克蘭提供緊急援助。“如果你認為那些戴著黑面罩、手持卡拉什尼科夫(即AK-47突擊步槍)在基輔街頭橫行霸道的人是政府,那麼我們很難同這樣的政府打交道。”梅德韋傑夫說。

西方輿論也建議應該謹慎地保持烏克蘭的統一,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雖然亞努科維奇名譽掃地,但東烏克蘭和南烏克蘭仍需要另一位元或另一群政治人物,來在國家層面上代表本地區的利益。這些俄羅斯族或講俄語的人所在的地區,不會允許烏克蘭重建為一個由西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主導的國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