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項城歷史遺跡袁世凱故居旅遊


​​

項城歷史上曾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 巨擘名流在項城這塊古老的沃土上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和歷史傳說。

​如項羽、項燕、項伯等項氏家族受封于項, 以封地為姓, 長期在項城居住、屯兵。
​今項城市李寨鎮項營行政村是秦漢時代項羽屯兵之處, 遺址尚存;南頓鎮在春秋時為頓子國、國都城牆雄偉堅固, 至今仍遺留下一段古老的城牆, 至東漢, 劉秀之父劉欽曾任南頓縣令, 劉秀隨其父在南頓長大, 後來劉秀當上義軍首領, 被王莽追殺, 途徑項城, 受到項城人的全力支持和保護, 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和典故。
​欽馬池、晾馬台、跑馬嶺、扳倒井、白果樹都有一段傳奇動人的故事。 劉秀登基後, 又專程幸南頓, 免三年賦稅, 百姓山呼萬歲, 並在南頓故城北側築光武台, 建光武廟以示紀念。
​這些遺址、古跡都保護完好, 並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 還有三國時著名醫生華佗, 死後葬于項城, 至今項城有華佗寺, 華佗塚;袁世凱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其故居亦成為當今遊客來項必去參觀的名勝古跡, 人文景觀價值較高。 在這裡, 對項城的名勝古跡, 擇要具體介紹。

袁世凱故居 袁世凱故居位於市區東南17公里的王明口鎮袁寨村。

​袁世凱故居是著名歷史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誕生地。 舊居占地270畝, 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 周圍是1800米長、10多米高的寨牆, 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 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佈局, 分東、中、西三組縱深院落, 且院落幽曲相連, 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
​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中宅院,為袁重三修建,走馬門樓,門楣欄板彩雕“紫氣東來”。亦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正面是三間客廳。兩邊是東、西廂房。中院正面是五間腰樓,東西廂房各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各屋擺設皆楠木傢俱,牆上掛滿名人字畫。現存堂樓和大廳,保存完好。

東宅院,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就石家舊址修建,廣梁大門,一對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左邊,一頭母獅背駝幼獅,右邊雄獅仰首側視母獅,神情活現。門口兩旁的大紅明柱頂上,彩雕“青蛙戲荷”。門楣橫欄板三塊,東、西兩塊分別雕繪“五堂會審”和“打金枝”戲簇,中間一塊雕繪一農夫荷鋤下田。門口兩旁立有“上馬石”、“下馬石”。整個住宅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中間是大廳,兩邊是廂房。中院有東廂樓、西廂樓、中間是三間腰樓。袁世凱出生于腰樓西間。後院東、西廂樓各三間、堂樓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袁世凱出生的腰樓三間,保存完好。

西宅院,為袁世凱六弟袁世彤修建並居住,3040平方米。廣梁大門,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門口兩邊立有“上馬石”、“下馬石”,門兩旁一對大紅明柱:門楣欄板為彩雕盛開的荷花和青蛙戲水圖,門道東山牆上彩繪“鯉魚跳龍門”,西山牆上彩繪“八仙過海”。走過廣梁大門,中間是戲樓。戲樓兩側有廂房、西廂房和北大廳,皆有走廊貫通。戲樓四個挑角垂,各挑出三尺多遠,角上雕繪鮮豔的荷花;雪白的梅花;各色各樣的牡丹花。有的花順明柱下垂到地。戲樓上蓋琉璃瓦,前簷舞臺和後臺中門的屏風,由四扇門組成。門四周彩雕鳳凰不斷頭,中間彩雕眾多喜笑顏開的羅漢盤腿靜坐。走過戲樓是五間大廳,大廳前簷下有六個大紅明柱,上雕滾龍、繡球。大廳內拱形頂上懸掛三個“宮燈”,三個“萬盞燈”。宮燈六個龍頭挑角,下垂彩穗。“萬盞燈”直徑約一米,燈上帶盤,每盤插蠟燭120只。每只蠟燭罩白罩、帶紅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點燃後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煞是好看。大廳屏風後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漢文和松鶴同春畫面的“穿衣鏡”。大廳東西兩頭對稱擺放楠木方桌、條几,條几上擺滿珍貴的花瓶。方桌兩旁擺放兩把“卷腦太師椅”。四周牆壁懸掛名人字畫。廳堂門口裡邊,東置白色紅龍缸,西置白色藍龍缸,內養金魚。穿過大廳進入腰樓院,腰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彩雕的走廊把腰樓與東西廂房連在一起。最後是堂樓院,堂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二間,用玻璃裝的走廊繞院一周。各間置放楠木傢俱,牆上懸掛名人字畫。現存堂樓五間、大廳和東廂房三間,西廂房六間。
​ 袁世凱行宮 位於項城市區中心十字路口南側路西。
​袁世凱行宮建於1907年,1917年落成。該行宮建築佈局坐西向東,由左、中、右三軸三進院落組成,鳥瞰為一“富”字。
​1982年,左、右軸院及中軸前院拆除,現存中軸院落群的中、後兩節天井院,保存樓房8座36間,屬典型的清代宮廷式建築群。
​1982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土窪 位於鄭郭鎮東南6公里,李窪村西南側。紅塚窪為袁世凱母親正一品劉太夫人歸葬之地。據《項城縣誌輿圖》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孟冬朔月十六日癸卯,太子少保直隸總督袁世凱親奉母親靈柩歸葬於此。苗園占地百餘廟,翠柏成行,氣勢宏偉。北建袁氏祠堂並有一兵營看守。苗園大門朝東,兩側立石獅高3米,大風吹來,呼呼作響,人稱“喝風虎”。石獅兩側各立石旗杆。大門內為石牌坊,上書“教子有方”四個大字。牌坊兩側,石碑林立,有兩湖總督南陂人張之洞撰《袁太母劉夫人墓表》、袁保純撰《劉太夫人碑記》、安徽人沈雲沛撰《袁母劉太夫人墓表》等,多屬頌德之詞。安葬之日,四方來觀禮者車以千計,絡繹鹹集。苗園現今已不復存在,只在人民溝與穀河交匯處存留一群墓塚。

黃廟古橋 位於市域南端泥河上,北距市區27公里。
​黃廟古橋是黃廟橋建於清代,是一座雕刻藝術價值較高,保護較完整的古橋。該橋已列入市級文物。

項城市境最南端泥河上的一座古橋。橫跨沈丘、項城兩縣,建於清朝末年,距今已204年。古橋系磚、石結構,古樸典雅,歷經二百多年無破損。橋身兩側欄杆上分別雕有6座石猴塑像,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屬於清代石雕精品。20世紀80年代,由於利益驅使,不法分子曾偷盜橋上石猴,後在公安及文物部門的大力保護下,使古橋又恢復了原樣。特別是近年來,對古橋又進行了幾次保護性維修。且興建中的三城(項城、沈丘、安徽省臨泉)省道大橋緊靠古橋,待新大橋竣工後,車來人往就可從新橋上行走,古橋沒有了負荷,作為古建築會得到更好的保護。黃廟古橋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碑刻 現藏於市博物館,是項城市博物館重要文物之一。該碑是清末南陽鎮守使田作霖(項城田老家人)利用嶽飛手書墨本諸葛亮《出師表》雙鉤刻石制碑。該碑刻共22塊刻石組成,此外還有一對聯刻石:“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系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之手跡。當時由南陽運回項城田老家。項城市博物館於1982年徵集保護。1984年在袁世凱行宮內(項城博物館)建《出師表》碑廊,占地140平方米,碑廊建築風格與袁世凱行宮清代建築風格協調一致。該碑刻源于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南下路過南陽諸葛亮武侯祠,給一老道寫的墨本。因戰亂墨本流失。被袁世凱叔父袁保恒在陝西督辦軍務時收藏,田作霖借之刻石,題跋明確(其他同類碑刻均無跋),系用拓本雙溝刻石,故此碑刻極其珍貴。嶽飛手書大草,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氣勢豪放曠達,經河南省文物專家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項城博物館鎮館之寶,每年前來觀賞品吊者萬人以上。

“鬼修城” “鬼修城”又稱“光武廟”,位於項城市西郊,東靠106國道,北鄰漯阜鐵路。

“鬼修城”是戰國時期頓子國都邑殘留的一段城牆,長217米,高8米,寬12米。但民間傳說 “鬼修城”為鬼所修,故稱“鬼修城”。西漢末年,王莽為維護“新朝”政權,對起義軍首領劉秀日夜追殺,劉秀率領一百多隨從逃至南頓古城附近,已三天三夜不曾休息,人困馬乏,再也走不動了,只好停下來宿營休息。王莽的探馬把這一情況報於一百多裡外的王莽。王莽命人馬追趕,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劉秀。但劉秀是天庭紫微星下凡,真龍天子,遭此劫難驚動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隨駕臨南頓上空,命東方土地爺帶領手下三千小鬼繞劉秀宿營地修建城池,二更動手,四更前必須完工。土地爺帶領小鬼大幹一夜,四更時果然修好一座雄偉的城池。等王莽趕到,夜色朦籠中,見有一座堅固的城池,城上滿是守城兵將,殺氣騰騰,好不威嚴。王莽以為有神相助,遂退兵45裡。劉秀得以逃脫,後成大業,即位登基後,又巡幸南頓,大宴地方官員,紳士三老,免賦稅三年。當時百姓為紀念感恩劉秀,在“鬼修城”北100米處築光武台,臺上建光武廟。後經晉、唐擴建,又在光武臺上建統天殿,供俸人祖太昊伏羲氏。周圍又建起大小廟宇,儼然成為一片龐大的廟宇群,後經元、明、清戰火,部分遭到損壞。現在正逐步修復中。

扳倒井 市區西3公里處。扳倒井是漢光武帝劉秀在此留下的的歷史遺跡。相傳王莽趕劉秀時,漢軍路過這裡,當時正值盛夏,將士們饑渴難忍。劉秀正在為難,忽見路旁有一井,急忙來到跟前,但見清水淩淩,可沒有水桶,眼看追兵就到,劉秀焦急萬分,無奈對著那井大喊:“水井呀,水井,你就不會歪歪,讓我們喝點水嗎?”話音剛落,那井便忽地歪了,泉水流出井口,劉秀人馬解解渴後,又往前奔走。至今這口井仍歪著,人們稱它為“扳倒井”,扳倒井井口大約直徑有15米,用青磚砌成。

華佗寺 位於鄭郭鎮東南8公里處。華佗寺是鄭郭鎮以東幾十裡的群眾,自發為紀念三國神醫華佗所建的寺廟。寺廟占地48畝,前後三院,早已不存。現在舊址上建廟房三間,占地200平方米,周圍植樹,綠樹成蔭。平時前來燒香祭典祈禱平安者絡繹不絕。農曆九月九日有廟會,更是香火鼎盛。華佗墓遺址位於寺北05公里處。據傳東漢末年,項城縣一帶瘟疫流行。正巧華佗帶領樊阿、吳普幾個徒弟遊鄉行醫經過這裡,他們用土方治好了當地東小樓、西小樓村的病人,控制住了這一帶的疫情。人們都稱華佗為“神醫”。後來華佗被曹操請去為其醫治“頭痛”,終為曹操所害。

華佗被害後,徒弟們將其遺體收殮,準備運回華佗故里譙郡(今安徽毫州)安葬。當靈車行到項城縣的今華佗寺村時,正遇上霪雨天氣,大雨滂沱,數日不住,車無法繼續前行,只得暫停。消息傳到東小樓、西小樓,過去曾被華佗救過命的人很快成群結隊來到這裡,要求將華佗葬在這裡。樊阿、吳普等徒弟開始不從,後來想想,天氣不知什麼時候放晴,氣溫又高,路程尚遠,又不能久停不葬,於是就答應了。大家動手把一代神醫華佗埋葬在沙河南岸的一塊高地上。下葬那天,十裡八村的男男女女都給華佗送葬。堆土時有的用筐抬,有的用籃提,有的用衣包,三天三夜堆起一座大墳塚。人們稱它為“華佗塚”。後人在墳墓南為華佗建寺廟,後演變為華佗寺,寺廟所在的村也以“華佗寺村”命名了。

南頓清真寺 位於南頓鎮河北沿清風路西。宏偉壯觀的南頓鎮清真寺建於元末明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數百年的漫長歲月中,雖然歷經多次戰爭和地震洪水等劫難,但在當地回族群眾的同心協力保護下,清真寺的各大建築物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

全寺共分前後兩院:前院是穆斯林同胞集會地點,連接後院的是一道園門晾亭。後院建築宏偉,佈局緊湊。座西朝東的是寬敞明亮的大殿,連接大殿后牆的中部向外突出,高約二十余米的建築是“望月樓”。“望月樓”頂端放置一個天藍色的瓷瓶,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鮮豔奪目。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得到落實,穆斯林教胞爭相捐贈款物,積極集資維修,清真寺的歷史原貌才得以恢復,河南省政協於1988年將該清真寺列為重點修復的古寺之一。1999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清真寺。

蓮溪書院 位於秣陵鎮城區內。蓮溪書院是原項城縣清乾隆年間所創立的縣內最高學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據清宣統三年《項城縣誌》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因原虹陽書院漸圮,地址低窪狹小,知縣梁作文為興學育才,在城西南隅興建此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講堂、習房、號房等七八十間”。“縣之有書院也與鄉學並重,凡鄉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咸得攻詩書習禮樂,交相鼓勵於其中。”“書院以蓮溪命名者,緣虹河舊有瑞蓮之兆。書院周圍環繞虹水之分流,水中種以芙蕖(荷花的別名),其沿堤四面皆植柳槐,紅香綠蔭,交映相輝,所以使都人士肆業其間者,豁其耳目,擴其心胸,益有以長文思而助吟興”。清末,戊戌變法之後,於光緒三十年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年間,項城縣中、項城縣師設此。現為老城高中校址,院內還保存原講堂五間。

蓮溪書院舊曾為項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賦詩贊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蓮溪門外立春風。半灣芳草縈深碧,夾岸小桃放淺紅。水面浮沉雙鴨子,船頭漂泊一漁翁。天然詩趣天然畫,欲學維摩愧未工。”

秣陵古槐 位於秣陵鎮西大街。秣陵古槐高約50米,樹幹直徑2米,冠蓋260平方米,《項城縣誌》記載,為明代萬曆年間一縣令所栽植,(古槐位置在原項城縣衙門口)歷經400多年,仍枝葉茂盛,蔥蘢翠綠。古槐老杈中積塵土很厚,塵土中生長出石榴樹、楮樹等,形成樹上樹、樹中樹奇觀,素有秣陵鎮“迎客松”之美譽。

漢槐樹 位於南頓司老街村清風路南,南頓鎮漢槐樹高約10米,胸圍直徑1.2米,樹身中間分裂兩半,並向西南方向傾斜,樹葉茂盛。由於樹身彎曲,且中間又裂為兩半,遠遠看去,宛若昂首弓背的老龍。傳說該樹植於漢代,為劉秀在此建鹿鳴苑時所栽,故稱“漢槐”。

高梅閣墓 位於鄭郭鎮東南35公里李寨村南100米處。高梅閣墓呈園錐形土丘形狀,宛若平民大墓,占地面積40平方米,現保存完好。高梅閣即高芳雲,字梅閣,是清朝嘉慶年間著名女詩人,豫東才子張安雅之母。她出身于世代書香之家,自幼熟讀詩書,善作詩填詞、繪畫,晚年自號“荊布老人”,著有《形短集》流傳於世。

應氏墓 位於高寺鎮王塚子村東北角。應劭埋葬之處。墓塚為園錐形土堆,高2.7米,東西寬18米,南北長19米,面積342平方米。東漢著有《風俗通儀》的五世太守應劭等,均埋葬在這裡,因而成“應塚累累”。這裡原有三墓塚東西並列,1958年當地群眾將西兩塚挖掘,知悉其墓室為石棺,鐫有壁畫,石棺當時被燒成石灰。今應氏墓是三墓中唯一倖存者。被項城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龍潭 位於高寺鎮汾河南岸,由古代一條水溝與汾河衝擊而自然成潭,因溝水從南往北逆向流入汾河,與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的汾河水呈交叉對立流向,自然形成漩渦,久而久之,在汾河河槽邊上漩成深潭。故曰“回龍潭”。相傳龍母曾擇潭而居,在此育九龍,當地有每年農曆5月25日龍王來探母之說。回龍潭形成於1500年前,現存面積2500平方米,潭深30米,號稱無底深潭,水深時無敢下潭一試者。德勝城 位於秣陵鎮西16公里,楊集後高營村北100米。德勝城,唐晉王李克用所築。唐末,黃巢從長安撤兵東退。李克用在此戰敗巢兵,矜功自謂“以德取勝”,築城留念曰“德勝城”。舊時項城八景之一,有詩詠《德勝奇觀》:“荒城猶穴兔,鄰諸尚飛鷗。感慨先唐跡,蕭條古晉丘。林深偏照月,樹老易驚秋。遺相遙瞻對,闌幹逝水流。”

[天涯如歌]

​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中宅院,為袁重三修建,走馬門樓,門楣欄板彩雕“紫氣東來”。亦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正面是三間客廳。兩邊是東、西廂房。中院正面是五間腰樓,東西廂房各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各屋擺設皆楠木傢俱,牆上掛滿名人字畫。現存堂樓和大廳,保存完好。

東宅院,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就石家舊址修建,廣梁大門,一對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左邊,一頭母獅背駝幼獅,右邊雄獅仰首側視母獅,神情活現。門口兩旁的大紅明柱頂上,彩雕“青蛙戲荷”。門楣橫欄板三塊,東、西兩塊分別雕繪“五堂會審”和“打金枝”戲簇,中間一塊雕繪一農夫荷鋤下田。門口兩旁立有“上馬石”、“下馬石”。整個住宅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中間是大廳,兩邊是廂房。中院有東廂樓、西廂樓、中間是三間腰樓。袁世凱出生于腰樓西間。後院東、西廂樓各三間、堂樓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袁世凱出生的腰樓三間,保存完好。

西宅院,為袁世凱六弟袁世彤修建並居住,3040平方米。廣梁大門,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門口兩邊立有“上馬石”、“下馬石”,門兩旁一對大紅明柱:門楣欄板為彩雕盛開的荷花和青蛙戲水圖,門道東山牆上彩繪“鯉魚跳龍門”,西山牆上彩繪“八仙過海”。走過廣梁大門,中間是戲樓。戲樓兩側有廂房、西廂房和北大廳,皆有走廊貫通。戲樓四個挑角垂,各挑出三尺多遠,角上雕繪鮮豔的荷花;雪白的梅花;各色各樣的牡丹花。有的花順明柱下垂到地。戲樓上蓋琉璃瓦,前簷舞臺和後臺中門的屏風,由四扇門組成。門四周彩雕鳳凰不斷頭,中間彩雕眾多喜笑顏開的羅漢盤腿靜坐。走過戲樓是五間大廳,大廳前簷下有六個大紅明柱,上雕滾龍、繡球。大廳內拱形頂上懸掛三個“宮燈”,三個“萬盞燈”。宮燈六個龍頭挑角,下垂彩穗。“萬盞燈”直徑約一米,燈上帶盤,每盤插蠟燭120只。每只蠟燭罩白罩、帶紅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點燃後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煞是好看。大廳屏風後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漢文和松鶴同春畫面的“穿衣鏡”。大廳東西兩頭對稱擺放楠木方桌、條几,條几上擺滿珍貴的花瓶。方桌兩旁擺放兩把“卷腦太師椅”。四周牆壁懸掛名人字畫。廳堂門口裡邊,東置白色紅龍缸,西置白色藍龍缸,內養金魚。穿過大廳進入腰樓院,腰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彩雕的走廊把腰樓與東西廂房連在一起。最後是堂樓院,堂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二間,用玻璃裝的走廊繞院一周。各間置放楠木傢俱,牆上懸掛名人字畫。現存堂樓五間、大廳和東廂房三間,西廂房六間。
​ 袁世凱行宮 位於項城市區中心十字路口南側路西。
​袁世凱行宮建於1907年,1917年落成。該行宮建築佈局坐西向東,由左、中、右三軸三進院落組成,鳥瞰為一“富”字。
​1982年,左、右軸院及中軸前院拆除,現存中軸院落群的中、後兩節天井院,保存樓房8座36間,屬典型的清代宮廷式建築群。
​1982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土窪 位於鄭郭鎮東南6公里,李窪村西南側。紅塚窪為袁世凱母親正一品劉太夫人歸葬之地。據《項城縣誌輿圖》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孟冬朔月十六日癸卯,太子少保直隸總督袁世凱親奉母親靈柩歸葬於此。苗園占地百餘廟,翠柏成行,氣勢宏偉。北建袁氏祠堂並有一兵營看守。苗園大門朝東,兩側立石獅高3米,大風吹來,呼呼作響,人稱“喝風虎”。石獅兩側各立石旗杆。大門內為石牌坊,上書“教子有方”四個大字。牌坊兩側,石碑林立,有兩湖總督南陂人張之洞撰《袁太母劉夫人墓表》、袁保純撰《劉太夫人碑記》、安徽人沈雲沛撰《袁母劉太夫人墓表》等,多屬頌德之詞。安葬之日,四方來觀禮者車以千計,絡繹鹹集。苗園現今已不復存在,只在人民溝與穀河交匯處存留一群墓塚。

黃廟古橋 位於市域南端泥河上,北距市區27公里。
​黃廟古橋是黃廟橋建於清代,是一座雕刻藝術價值較高,保護較完整的古橋。該橋已列入市級文物。

項城市境最南端泥河上的一座古橋。橫跨沈丘、項城兩縣,建於清朝末年,距今已204年。古橋系磚、石結構,古樸典雅,歷經二百多年無破損。橋身兩側欄杆上分別雕有6座石猴塑像,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屬於清代石雕精品。20世紀80年代,由於利益驅使,不法分子曾偷盜橋上石猴,後在公安及文物部門的大力保護下,使古橋又恢復了原樣。特別是近年來,對古橋又進行了幾次保護性維修。且興建中的三城(項城、沈丘、安徽省臨泉)省道大橋緊靠古橋,待新大橋竣工後,車來人往就可從新橋上行走,古橋沒有了負荷,作為古建築會得到更好的保護。黃廟古橋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碑刻 現藏於市博物館,是項城市博物館重要文物之一。該碑是清末南陽鎮守使田作霖(項城田老家人)利用嶽飛手書墨本諸葛亮《出師表》雙鉤刻石制碑。該碑刻共22塊刻石組成,此外還有一對聯刻石:“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系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之手跡。當時由南陽運回項城田老家。項城市博物館於1982年徵集保護。1984年在袁世凱行宮內(項城博物館)建《出師表》碑廊,占地140平方米,碑廊建築風格與袁世凱行宮清代建築風格協調一致。該碑刻源于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南下路過南陽諸葛亮武侯祠,給一老道寫的墨本。因戰亂墨本流失。被袁世凱叔父袁保恒在陝西督辦軍務時收藏,田作霖借之刻石,題跋明確(其他同類碑刻均無跋),系用拓本雙溝刻石,故此碑刻極其珍貴。嶽飛手書大草,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氣勢豪放曠達,經河南省文物專家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項城博物館鎮館之寶,每年前來觀賞品吊者萬人以上。

“鬼修城” “鬼修城”又稱“光武廟”,位於項城市西郊,東靠106國道,北鄰漯阜鐵路。

“鬼修城”是戰國時期頓子國都邑殘留的一段城牆,長217米,高8米,寬12米。但民間傳說 “鬼修城”為鬼所修,故稱“鬼修城”。西漢末年,王莽為維護“新朝”政權,對起義軍首領劉秀日夜追殺,劉秀率領一百多隨從逃至南頓古城附近,已三天三夜不曾休息,人困馬乏,再也走不動了,只好停下來宿營休息。王莽的探馬把這一情況報於一百多裡外的王莽。王莽命人馬追趕,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劉秀。但劉秀是天庭紫微星下凡,真龍天子,遭此劫難驚動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隨駕臨南頓上空,命東方土地爺帶領手下三千小鬼繞劉秀宿營地修建城池,二更動手,四更前必須完工。土地爺帶領小鬼大幹一夜,四更時果然修好一座雄偉的城池。等王莽趕到,夜色朦籠中,見有一座堅固的城池,城上滿是守城兵將,殺氣騰騰,好不威嚴。王莽以為有神相助,遂退兵45裡。劉秀得以逃脫,後成大業,即位登基後,又巡幸南頓,大宴地方官員,紳士三老,免賦稅三年。當時百姓為紀念感恩劉秀,在“鬼修城”北100米處築光武台,臺上建光武廟。後經晉、唐擴建,又在光武臺上建統天殿,供俸人祖太昊伏羲氏。周圍又建起大小廟宇,儼然成為一片龐大的廟宇群,後經元、明、清戰火,部分遭到損壞。現在正逐步修復中。

扳倒井 市區西3公里處。扳倒井是漢光武帝劉秀在此留下的的歷史遺跡。相傳王莽趕劉秀時,漢軍路過這裡,當時正值盛夏,將士們饑渴難忍。劉秀正在為難,忽見路旁有一井,急忙來到跟前,但見清水淩淩,可沒有水桶,眼看追兵就到,劉秀焦急萬分,無奈對著那井大喊:“水井呀,水井,你就不會歪歪,讓我們喝點水嗎?”話音剛落,那井便忽地歪了,泉水流出井口,劉秀人馬解解渴後,又往前奔走。至今這口井仍歪著,人們稱它為“扳倒井”,扳倒井井口大約直徑有15米,用青磚砌成。

華佗寺 位於鄭郭鎮東南8公里處。華佗寺是鄭郭鎮以東幾十裡的群眾,自發為紀念三國神醫華佗所建的寺廟。寺廟占地48畝,前後三院,早已不存。現在舊址上建廟房三間,占地200平方米,周圍植樹,綠樹成蔭。平時前來燒香祭典祈禱平安者絡繹不絕。農曆九月九日有廟會,更是香火鼎盛。華佗墓遺址位於寺北05公里處。據傳東漢末年,項城縣一帶瘟疫流行。正巧華佗帶領樊阿、吳普幾個徒弟遊鄉行醫經過這裡,他們用土方治好了當地東小樓、西小樓村的病人,控制住了這一帶的疫情。人們都稱華佗為“神醫”。後來華佗被曹操請去為其醫治“頭痛”,終為曹操所害。

華佗被害後,徒弟們將其遺體收殮,準備運回華佗故里譙郡(今安徽毫州)安葬。當靈車行到項城縣的今華佗寺村時,正遇上霪雨天氣,大雨滂沱,數日不住,車無法繼續前行,只得暫停。消息傳到東小樓、西小樓,過去曾被華佗救過命的人很快成群結隊來到這裡,要求將華佗葬在這裡。樊阿、吳普等徒弟開始不從,後來想想,天氣不知什麼時候放晴,氣溫又高,路程尚遠,又不能久停不葬,於是就答應了。大家動手把一代神醫華佗埋葬在沙河南岸的一塊高地上。下葬那天,十裡八村的男男女女都給華佗送葬。堆土時有的用筐抬,有的用籃提,有的用衣包,三天三夜堆起一座大墳塚。人們稱它為“華佗塚”。後人在墳墓南為華佗建寺廟,後演變為華佗寺,寺廟所在的村也以“華佗寺村”命名了。

南頓清真寺 位於南頓鎮河北沿清風路西。宏偉壯觀的南頓鎮清真寺建於元末明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數百年的漫長歲月中,雖然歷經多次戰爭和地震洪水等劫難,但在當地回族群眾的同心協力保護下,清真寺的各大建築物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

全寺共分前後兩院:前院是穆斯林同胞集會地點,連接後院的是一道園門晾亭。後院建築宏偉,佈局緊湊。座西朝東的是寬敞明亮的大殿,連接大殿后牆的中部向外突出,高約二十余米的建築是“望月樓”。“望月樓”頂端放置一個天藍色的瓷瓶,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鮮豔奪目。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得到落實,穆斯林教胞爭相捐贈款物,積極集資維修,清真寺的歷史原貌才得以恢復,河南省政協於1988年將該清真寺列為重點修復的古寺之一。1999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清真寺。

蓮溪書院 位於秣陵鎮城區內。蓮溪書院是原項城縣清乾隆年間所創立的縣內最高學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據清宣統三年《項城縣誌》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因原虹陽書院漸圮,地址低窪狹小,知縣梁作文為興學育才,在城西南隅興建此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講堂、習房、號房等七八十間”。“縣之有書院也與鄉學並重,凡鄉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咸得攻詩書習禮樂,交相鼓勵於其中。”“書院以蓮溪命名者,緣虹河舊有瑞蓮之兆。書院周圍環繞虹水之分流,水中種以芙蕖(荷花的別名),其沿堤四面皆植柳槐,紅香綠蔭,交映相輝,所以使都人士肆業其間者,豁其耳目,擴其心胸,益有以長文思而助吟興”。清末,戊戌變法之後,於光緒三十年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年間,項城縣中、項城縣師設此。現為老城高中校址,院內還保存原講堂五間。

蓮溪書院舊曾為項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賦詩贊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蓮溪門外立春風。半灣芳草縈深碧,夾岸小桃放淺紅。水面浮沉雙鴨子,船頭漂泊一漁翁。天然詩趣天然畫,欲學維摩愧未工。”

秣陵古槐 位於秣陵鎮西大街。秣陵古槐高約50米,樹幹直徑2米,冠蓋260平方米,《項城縣誌》記載,為明代萬曆年間一縣令所栽植,(古槐位置在原項城縣衙門口)歷經400多年,仍枝葉茂盛,蔥蘢翠綠。古槐老杈中積塵土很厚,塵土中生長出石榴樹、楮樹等,形成樹上樹、樹中樹奇觀,素有秣陵鎮“迎客松”之美譽。

漢槐樹 位於南頓司老街村清風路南,南頓鎮漢槐樹高約10米,胸圍直徑1.2米,樹身中間分裂兩半,並向西南方向傾斜,樹葉茂盛。由於樹身彎曲,且中間又裂為兩半,遠遠看去,宛若昂首弓背的老龍。傳說該樹植於漢代,為劉秀在此建鹿鳴苑時所栽,故稱“漢槐”。

高梅閣墓 位於鄭郭鎮東南35公里李寨村南100米處。高梅閣墓呈園錐形土丘形狀,宛若平民大墓,占地面積40平方米,現保存完好。高梅閣即高芳雲,字梅閣,是清朝嘉慶年間著名女詩人,豫東才子張安雅之母。她出身于世代書香之家,自幼熟讀詩書,善作詩填詞、繪畫,晚年自號“荊布老人”,著有《形短集》流傳於世。

應氏墓 位於高寺鎮王塚子村東北角。應劭埋葬之處。墓塚為園錐形土堆,高2.7米,東西寬18米,南北長19米,面積342平方米。東漢著有《風俗通儀》的五世太守應劭等,均埋葬在這裡,因而成“應塚累累”。這裡原有三墓塚東西並列,1958年當地群眾將西兩塚挖掘,知悉其墓室為石棺,鐫有壁畫,石棺當時被燒成石灰。今應氏墓是三墓中唯一倖存者。被項城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龍潭 位於高寺鎮汾河南岸,由古代一條水溝與汾河衝擊而自然成潭,因溝水從南往北逆向流入汾河,與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的汾河水呈交叉對立流向,自然形成漩渦,久而久之,在汾河河槽邊上漩成深潭。故曰“回龍潭”。相傳龍母曾擇潭而居,在此育九龍,當地有每年農曆5月25日龍王來探母之說。回龍潭形成於1500年前,現存面積2500平方米,潭深30米,號稱無底深潭,水深時無敢下潭一試者。德勝城 位於秣陵鎮西16公里,楊集後高營村北100米。德勝城,唐晉王李克用所築。唐末,黃巢從長安撤兵東退。李克用在此戰敗巢兵,矜功自謂“以德取勝”,築城留念曰“德勝城”。舊時項城八景之一,有詩詠《德勝奇觀》:“荒城猶穴兔,鄰諸尚飛鷗。感慨先唐跡,蕭條古晉丘。林深偏照月,樹老易驚秋。遺相遙瞻對,闌幹逝水流。”

[天涯如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