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好好的超級大咖,做那個勞什子皇上幹嘛

1智勇雙全

“學得驚人藝, 貨賣帝王家”。 從他老爹蕭順之開始, 已經輔佐蕭齊王朝(蕭道成), 蕭衍也不例外。

在蕭賾病重後, 大臣王融想擁立蕭子良接班,

結果失敗被殺。 而當初拒絕此事的蕭衍成功躲過了一劫。

而當蕭鸞決定廢除不務正業的蕭昭業時, 蕭衍站在了蕭鸞的一邊——這次他又“賭”對了。

蕭鸞想除掉“文武兼備”的荊州蕭子隆, 而蕭衍卻說:蕭子鸞徒有虛名, 只要利誘其左膀右臂, 蕭子隆立刻就會束手待斃。 後來, 果然如此。

蕭鸞繼位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親率三十萬軍隊來犯。 主將王廣之畏戰不前, 蕭衍孤軍深入, 重挫拓跋宏。

兩年之後, 北魏再次來犯, 這次蕭衍又碰到了一位豬隊友。 本來說好的一起突圍, 結果對方扔下蕭衍, 自個兒偷偷的溜了。 身處死地的蕭衍居然全身而退, 撿回了一條命。

戰敗後的蕭衍開始駐守雍州, 而這也成了他後來起兵的根據地和資本。

所以說, 失敗並不可怕,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蕭鸞死後, 他的兒子東昏侯蕭寶卷胡作非為。 此時的蕭衍未雨綢繆, 做了一件後來看無比正確的事。 他秘密的砍伐了大量的竹木, 藏於溪中, 又暗中招募數千工匠、數萬兵士。

後來, 當蕭寶卷殺了他哥哥蕭懿後, 蕭衍很快造就戰船, 順江而下, 一舉拿下建康, 建立了蕭梁王朝。

所以說,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道理的。

2全才文人

蕭齊、蕭梁一脈, 繼承了祖上蕭何的優良基因, 只是蕭齊一族豬皇帝居多, 白白的糟蹋了好的智商。

蕭衍自小就很聰明, 又很喜歡讀書, 和同時的沈約(文史學家)、謝朓(“小謝”, 李白的偶像)、範雲(文壇領袖)等人一起被稱為“竟陵(湖北天門)八友”。

所謂“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在蕭衍, 以及昭明太子蕭統、簡文帝蕭綱等人的引領之下, 南朝的文化蓬勃發展, 儼然又是一個“曹氏小建安”。

蕭衍的才華不局限于文學方面。 他更是一個雜家、一個全才。

經學方面, 他親自撰寫了《周易講疏》、《春秋問答》等二百餘卷, 後又組織人編寫了“五禮”一千餘卷;

史學方面, 他認為《漢書》等寫得很差勁, 所以主持編撰了《通史》六百卷, 並自信放言:《通史》若成, 眾史可廢(可惜的是此書到宋朝時失傳了);

佛學方面, 蕭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他潛心佛學, 親自著述了數百卷佛學著作。 並創立了儒釋道“三教同源說”, 在古代佛教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書法方面, 他的書法師法于鐘繇、王羲之, 造詣非常高(絕對不是老幹部體)。

他留下的《草書狀》等四部書法理論著作, 成為歷代書法理論典籍中的精品。 他與當時的陶弘景(雜家, 擅長行草)討論書法的對話被整理成《與梁武帝論書啟》, 也是書法史上的經典;

繪畫方面, 他經常和當時的著名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的那位)探討作畫之事,

而他自己則擅長畫花鳥走獸;

音樂方面, 蕭衍對音樂很有研究, “既善鐘律, 詳悉舊事, 遂自制定禮樂”(《隋書》), 他親自創作了包括佛教音樂在內的很多樂曲, 創制了音準標準器。

此外, 他在騎射、陰陽、蔔筮……等多個方面都很精通。

關鍵是, 人家還是個皇帝。

一個人的才學竟然可以牛X若此。 所以, 你不得不承認, 老天有時候真的是很垂青某些人的。

當然, 即使若此, 勤學仍然非常重要, 一切的才學都需要時間的堆積。 蕭衍“雖萬機多務, 猶卷不輟手, 燃燭側光, 常至戊夜。 ”

有著諸多愛好的蕭衍, 想必也一定是個有趣味的人, 一個好玩兒的人, 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蕭衍棋藝非常高超, 稱帝之前就時常通宵的下, 稱帝之後仍然興趣不減, 像朱異之類的不少大臣都是他的棋友。對弈至興奮之時,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他又和到溉下了一個通宵,到溉最後堅持不住竟然睡著了。蕭衍見狀哈哈大笑,於是寫了句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

如此才學,做個學界大咖或江湖散人該是何等風流,非得蹚渾水做那個勞什子皇帝!

不過話又說回來,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被皇帝”也是常有的事。

3一個有人情味的皇帝

自古帝王多殘暴。往往為了權位而置親情友情於不顧,致使大開殺戒血流成河。眼前的劉宋、蕭齊不大都如此嗎?

做了皇帝的蕭衍,雖也疑心重重,但並沒大肆殺戮。對於范雲、沈約之類開國元勳也只是不予重任而已,對於其他的皇室高族,更是照顧有加,甚至簡直就是縱容。

有兩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是他的六弟蕭宏。這個蕭宏做事不行,卻斂財有道,他搜刮的金銀財寶足足裝滿了上百間屋子。蕭衍看後說了一句話:嗯,挺善於理財的!

後來,這個蕭宏竟然和自己的親侄女(蕭衍的大女兒)私通。兩人密謀篡奪皇位,甚至還派了刺客去刺殺蕭衍。就這樣,蕭衍都沒追究他。

另一個是他的次子蕭綜。蕭衍在滅了東昏侯蕭寶卷後,順手牽走了其妃子吳淑媛,7個月後蕭綜出生。對於這個撿來的“兒子”,蕭衍並不介意,反而封他為王、做了將軍。

後來蕭綜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利用和北魏開戰之機投降了北魏。蕭衍為了感召他回來,專門派人給他送去了小時候穿的衣服,但蕭綜終於沒有回來。而蕭衍以德報怨,恢復了他已經撤銷的封號。

蕭衍的心夠大的了,這在帝王之中極為罕見。

蕭衍是一個好人,簡直就是一個沒有原則的濫好人。

濫好人也是好人,總歸好於喪失了人性的濫殺。

4虔誠的佛教徒

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信佛。

也許是看厭了劉宋、蕭齊的骨肉相殘,也許是因為四十得子卻又早夭的痛苦,也許是女兒、兒子背叛的打擊……總之,他信佛了。

信了佛的蕭衍不近女色,“五十外便斷房室”。

他的節儉是出了名的,“一冠三年,一被二年”,衣服也是洗了又洗。

吃飯更是簡單,每天一頓飯,只吃些蔬菜和豆類,太忙的時候甚至就只喝點粥充饑。

後來他從佛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不能吃葷,一律吃素(漢傳佛教自此形成吃素的傳統)。

他還要求祭祀宗廟時也要用素食,不能用豬牛羊(後改為面捏成的牛羊)。

蕭衍還開展了大規模的建寺造佛造運動,而且窮極宏麗。杜牧曾有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實際上,蕭梁時僅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全國佛寺2846所,僧尼十數萬眾。蕭衍的一次講經會就吸引了道俗五萬餘人。

蕭衍崇佛是全身心的,由其親著的大量的佛學著作可見一斑。

另外,20年間蕭衍曾4次捨身出家。最後一次是在他死前的兩年,時間也最長,他一共在寺裡呆了37天。

每次都是大臣們向寺廟捐錢把他贖回。有人說,蕭衍這麼做是為了撈錢,我說:呵呵。國家都是他的,再說,他要錢幹嘛?

5侯景之亂 蕭衍之死

已經85歲的蕭衍無論就年齡還是在位時間,在古代帝王中都已經名列前茅了,也算是功德圓滿了。然而,他的生命中,還缺一劫,還缺侯景這一劫。

生於北魏的侯景,先是追隨高歡(北齊創始人),後又投靠魏宇文泰,在不被信任之後,又來投奔蕭衍。

年老昏聵的蕭衍接納了侯景,引狼入室。

後來,侯景反叛蕭梁,進攻建康。而把守城門的蕭衍的侄子、曾經的養子蕭正德居然成了內應,打開了城門(蕭衍這都是養了一幫什麼樣的“親人”啊)。

緊接著,侯景又圍困了台城(宮城)。幾個月後,當台城被攻破時,避難於其中的十幾萬軍民只剩下了幾千。

面對殘暴的侯景,已為階下囚的蕭衍鎮定自若,沒有失去自己、和作為皇帝的尊嚴。他半個多世紀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優秀的個人素養以及半生向佛的修煉,使得在和侯景對話時仍然心如止水,卻又透著攝人心魄的威嚴,而對面的侯景則戰戰兢兢滿身是汗——這就是氣質,這就是差距!

憂憤交加的蕭衍終於一病不起。在一次求食不得之後,被餓死台城。

有人說蕭衍的悲劇源自于侯景之亂,有一定道理,可又是什麼導致了一個潑皮無賴就能把國家攪了個天翻地覆?

有人說蕭衍崇佛致使經濟凋敝、民無所安,所以侯景才能一呼百應。也許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主旨。因為同時期的北周北齊崇佛遠比蕭梁誇張——其僧尼居然占到了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取代蕭齊的南陳在崇佛方面比蕭齊毫不遜色。

其實,一旦為帝,便是主業,其它都是“斜杠”。 蕭衍稱帝之初,每天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冬天甚至把手都凍裂了。

“斜杠”本不是什麼壞事,但“斜杠”太多了也容易迷失自己。

當蕭衍一心向佛後,他也就同時拋掉了所應承擔的治國責任和信仰。

尸位素餐、顢頇昏聵、任用奸佞、禍國殃民、失去人心……最終失去江山。

歷史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輪回。

人人知道,卻總不能避免。也許,這就是天道。

像朱異之類的不少大臣都是他的棋友。對弈至興奮之時,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他又和到溉下了一個通宵,到溉最後堅持不住竟然睡著了。蕭衍見狀哈哈大笑,於是寫了句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

如此才學,做個學界大咖或江湖散人該是何等風流,非得蹚渾水做那個勞什子皇帝!

不過話又說回來,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被皇帝”也是常有的事。

3一個有人情味的皇帝

自古帝王多殘暴。往往為了權位而置親情友情於不顧,致使大開殺戒血流成河。眼前的劉宋、蕭齊不大都如此嗎?

做了皇帝的蕭衍,雖也疑心重重,但並沒大肆殺戮。對於范雲、沈約之類開國元勳也只是不予重任而已,對於其他的皇室高族,更是照顧有加,甚至簡直就是縱容。

有兩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是他的六弟蕭宏。這個蕭宏做事不行,卻斂財有道,他搜刮的金銀財寶足足裝滿了上百間屋子。蕭衍看後說了一句話:嗯,挺善於理財的!

後來,這個蕭宏竟然和自己的親侄女(蕭衍的大女兒)私通。兩人密謀篡奪皇位,甚至還派了刺客去刺殺蕭衍。就這樣,蕭衍都沒追究他。

另一個是他的次子蕭綜。蕭衍在滅了東昏侯蕭寶卷後,順手牽走了其妃子吳淑媛,7個月後蕭綜出生。對於這個撿來的“兒子”,蕭衍並不介意,反而封他為王、做了將軍。

後來蕭綜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利用和北魏開戰之機投降了北魏。蕭衍為了感召他回來,專門派人給他送去了小時候穿的衣服,但蕭綜終於沒有回來。而蕭衍以德報怨,恢復了他已經撤銷的封號。

蕭衍的心夠大的了,這在帝王之中極為罕見。

蕭衍是一個好人,簡直就是一個沒有原則的濫好人。

濫好人也是好人,總歸好於喪失了人性的濫殺。

4虔誠的佛教徒

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信佛。

也許是看厭了劉宋、蕭齊的骨肉相殘,也許是因為四十得子卻又早夭的痛苦,也許是女兒、兒子背叛的打擊……總之,他信佛了。

信了佛的蕭衍不近女色,“五十外便斷房室”。

他的節儉是出了名的,“一冠三年,一被二年”,衣服也是洗了又洗。

吃飯更是簡單,每天一頓飯,只吃些蔬菜和豆類,太忙的時候甚至就只喝點粥充饑。

後來他從佛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不能吃葷,一律吃素(漢傳佛教自此形成吃素的傳統)。

他還要求祭祀宗廟時也要用素食,不能用豬牛羊(後改為面捏成的牛羊)。

蕭衍還開展了大規模的建寺造佛造運動,而且窮極宏麗。杜牧曾有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實際上,蕭梁時僅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全國佛寺2846所,僧尼十數萬眾。蕭衍的一次講經會就吸引了道俗五萬餘人。

蕭衍崇佛是全身心的,由其親著的大量的佛學著作可見一斑。

另外,20年間蕭衍曾4次捨身出家。最後一次是在他死前的兩年,時間也最長,他一共在寺裡呆了37天。

每次都是大臣們向寺廟捐錢把他贖回。有人說,蕭衍這麼做是為了撈錢,我說:呵呵。國家都是他的,再說,他要錢幹嘛?

5侯景之亂 蕭衍之死

已經85歲的蕭衍無論就年齡還是在位時間,在古代帝王中都已經名列前茅了,也算是功德圓滿了。然而,他的生命中,還缺一劫,還缺侯景這一劫。

生於北魏的侯景,先是追隨高歡(北齊創始人),後又投靠魏宇文泰,在不被信任之後,又來投奔蕭衍。

年老昏聵的蕭衍接納了侯景,引狼入室。

後來,侯景反叛蕭梁,進攻建康。而把守城門的蕭衍的侄子、曾經的養子蕭正德居然成了內應,打開了城門(蕭衍這都是養了一幫什麼樣的“親人”啊)。

緊接著,侯景又圍困了台城(宮城)。幾個月後,當台城被攻破時,避難於其中的十幾萬軍民只剩下了幾千。

面對殘暴的侯景,已為階下囚的蕭衍鎮定自若,沒有失去自己、和作為皇帝的尊嚴。他半個多世紀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優秀的個人素養以及半生向佛的修煉,使得在和侯景對話時仍然心如止水,卻又透著攝人心魄的威嚴,而對面的侯景則戰戰兢兢滿身是汗——這就是氣質,這就是差距!

憂憤交加的蕭衍終於一病不起。在一次求食不得之後,被餓死台城。

有人說蕭衍的悲劇源自于侯景之亂,有一定道理,可又是什麼導致了一個潑皮無賴就能把國家攪了個天翻地覆?

有人說蕭衍崇佛致使經濟凋敝、民無所安,所以侯景才能一呼百應。也許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主旨。因為同時期的北周北齊崇佛遠比蕭梁誇張——其僧尼居然占到了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取代蕭齊的南陳在崇佛方面比蕭齊毫不遜色。

其實,一旦為帝,便是主業,其它都是“斜杠”。 蕭衍稱帝之初,每天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冬天甚至把手都凍裂了。

“斜杠”本不是什麼壞事,但“斜杠”太多了也容易迷失自己。

當蕭衍一心向佛後,他也就同時拋掉了所應承擔的治國責任和信仰。

尸位素餐、顢頇昏聵、任用奸佞、禍國殃民、失去人心……最終失去江山。

歷史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輪回。

人人知道,卻總不能避免。也許,這就是天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