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數萬精兵拿不下幾千漢軍?匈奴單于正要退軍,此人的出現改變一切

話說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九月, 也就是李廣利率三萬大軍出征匈奴後的第四個月, 被漢武帝寄以“復仇”(為李廣利)重任的李陵, 出遮虜障(今內蒙額濟納旗東南), 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察看匈奴敵情。

李陵出兵之後進展順利, 一路風雨無阻, 很快抵達東浚稽山下, 結果中了匈奴的埋伏, 把李陵的五千步軍圍了個“嚴嚴實實”。

李陵靠著超級的本領, 一路突圍, 成功渡過了沼澤地匈奴士兵的火攻, 到達山丘地區的森林裡垂死掙扎了。

率軍的且鞮侯單于眼看殺也殺不死漢軍, 燒也燒不死漢軍, 心中的怒氣已到了極點, 近十萬人馬對付區區幾千漢軍, 竟然拿不下, 這不單單是能力的問題了, 而且還關係到“面子”問題。 於是且鞮侯單于命太子親自掛帥, 帶騎兵做先鋒來阻擊漢軍。

都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但穿鞋的卻怕騎馬的。 漢軍都是步兵, 哪有騎馬的匈奴士兵快,

眼看又要被他們追上了, 李陵命士兵們入了森林裡再說。 到了森林裡, 就是騎馬的怕穿鞋的了。

接下來漢軍在森林裡展開了“遊擊戰”, 結果匈奴的騎兵的優勢頓時變成了劣勢, 因為騎著馬, 行動不方便, 反被遊刃有餘的漢軍打得暈頭轉向, 不知今昔是何夕。

結果匈奴又有數千士兵光榮地獻身了。

非但如此, 李陵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 為了嚇跑匈奴士兵的窮追圍阻, 還利用樹木做掩護, 對且鞮侯單于進行了偷襲。 眼看拿這麼一點漢軍都沒辦法, 惱羞成怒的且鞮侯單于站在山頂上, 正在“高舉高打”, 只見他指東打西, 指南打北, 指著兔子當漢軍打, 正忙得不亦樂乎。

屏息, 拔弓, 舉箭, 拉弦, 說時遲那時快, 這飽含李陵全部力氣的一箭, 傾盡了他所有的力量和怨氣。 他果然不愧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代, 箭法那自然是沒得說了, 力道之猛, 速度之快, 以雷霆之勢, 直奔且鞮侯單于的面門。

然而, 就算是再神的神射手, 在距離面前也得低頭。 距離太遠自然會產生偏差, 李陵這蓄勢一箭最終因為“距離太遠”, 只是擦著且鞮侯單于的頭皮而過, 寸寸長髮頓時化作落葉般片片飄落。 李陵這一箭便如張飛在長阪坡那一聲“獅子吼”一樣, 且鞮侯單于嚇得魂不守舍, 兩個字:潰逃。

逃了數十裡, 且鞮侯單于這才停住馬, 說了句掩蓋失態的話:“這支漢朝的精兵,

愈戰愈勇, 猶如神助, 這般有恃無恐, 這是漢朝的誘敵之計, 前面定有埋伏, 還是得停兵觀望好些。 ”

士兵們卻不同意單于罷兵的舉動, 異口同聲地道:“單于親征, 數萬精兵對付區區幾千漢軍, 以石擊卵, 竟不能勝, 傳出去了, 我匈奴顏面何存?”

且鞮侯單于見士兵們這樣說了, 知道不能再當懦夫了, 只好又調轉馬頭追擊漢軍。 然而追擊的結果, 又被打遊擊戰的李陵殺死數千士兵。

面對這樣一支神兵, 且鞮侯單于的信心徹底沒了, 嘴裡卻是這樣的歎道:“罷了, 罷了, 得饒人處且饒人, 放他們一條生路吧!”

然而,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 往往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 偏偏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且鞮侯單于準備放棄時, 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且鞮侯單于的想法, 從而也改變了李陵的一生。

一個原本不顯山不露水的叫管敢的人浮出了水面,他原本只是一個軍侯,但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關鍵時候投降了匈奴。投降的原因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想出心中的一口惡氣。

都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管敢是因為他的上司校尉韓延年笞責了他,為了出這口惡氣,他當上了叛徒。他把漢軍的真實情況向且鞮侯單于進行了彙報,歸納起來有三點:

1、兵少。李陵的漢軍只有區區五千人,逃亡過程中已傷亡過半。

2、無援。漢軍並沒有在前面設埋伏,也沒有後援部隊。

3、彈盡。漢軍已到了強弩之末,連箭都所剩無幾了。

且鞮侯單于一聽臉上笑開了花,他的想法由“懦弱撤兵”變成了“豪情萬丈”。接下來,心裡有底的且鞮侯單于再也沒有心理壓力了,發動了更為慘烈的進攻。漢軍只有退的份兒了。撤至軒汗山口(約位於居延澤正北方)附近時,距離邊塞不過一百來裡,只要到了邊塞就是漢朝的地盤,就可以逃脫虎口了。然而,一百里的距離卻成了李陵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一個永遠無法到達的終點站了。

此時的漢軍已沒有了箭,兵器也沒剩下什麼了,只好將大車遺棄,取車輻作為兵器,躲進了峽谷之中。而尾隨而至的匈奴人則依靠人多勢眾的絕對優勢,佔據險要地段,投擲壘石,猛烈攻擊,結果漢軍死傷累累,慘不忍睹。

好不容易熬到晚上,漢軍除了挨打再無反擊能力了,而匈奴士兵也累了,再加上漢軍已是他們的甕中之鼈,所以雙方就這樣“默契”地進入了休戰狀態。

夜已深,星滿天,漢軍營裡卻無人入睡。槍盡彈絕,又被匈奴士兵重重包圍在山谷裡,今夜如果不能找到對付匈奴的辦法,或者說逃出敵人的包圍圈,只怕這個小小的山谷便是他們的葬身之處了,你說他們能睡得著嗎?

士兵急,李陵更急,對於他來說,豪情壯志還沒有得到施展,逃出去才是硬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他獨自一人提刀出營,去查看敵情,尋找敵人的突破口。

走了一圈,但見四周匈奴營帳裡篝火熊熊,錦旗飄飄,人影綽綽,想突圍簡直比登天還難。長籲短歎了許久,李陵才悻悻回營,對左右軍吏感歎道:“漢軍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逼迫發出最後的吼聲,只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離險境了,可是如今一支箭也沒有了!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箭這仗是沒法打了。天一亮,我們就只有束手被擒的份兒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給大家一次機會,各自逃生吧,老天如果有眼,應該不會讓我們全軍覆沒,連向天子彙報情報的人都沒有吧?”

李陵接下來給士卒每人發了二升乾糧和一片冰,以抵禦饑渴,讓大家分散突圍,到遮虜障會合。

夜半時分,李陵含淚向將士下達了拔營逃生的命令,頓時戰鼓擂擂,人聲鼎沸,殺聲喊聲馬鳴聲響徹山谷,李陵乘著夜色和混亂,一馬當先沖向敵人,校尉韓延年緊隨其後,拼死殺出了一條血路,兩人沖出穀口,回過頭來一看,悲哀地發現,僅有數十名壯士相隨。

而此時,追在他們後面的匈奴士兵有數千鐵騎之多,韓延年為了保護李陵脫險,想以血肉之軀來阻止匈奴鐵騎的追擊,然而,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飛蛾撲火。李陵眼看已是四面楚歌,黯然立馬,拋下手中的長劍,長歎道:“如此敗軍之將還有什麼顏面去見陛下啊!”說完下馬向匈奴士兵舉起了雙手。

李陵連日來和匈奴血拼到底都沒有退縮過,此時低下高昂的頭顱,向匈奴稱臣,原因有三:

1、管敢的投降,極大地打擊了李陵的信心。

2、韓延年的戰死,嚴重地摧垮了李陵的鬥志。

3、漢朝援軍的久等不至,徹底斷絕了李陵的信念。

李陵投降後,殘餘部眾分散突圍,只有四百餘人逃歸漢境,好歹沒有全軍覆滅,可見李陵的連夜分散的方式還是正確的。

直到這時,漢武帝才知道他寄予厚望的漢軍又一次慘遭失敗,開始他還以為李陵和韓延年一樣,都為國英勇捐軀了。因此,不但給他的嬌妻老母及幼子送上了不菲的“慰問金”,而且還派專人(相當於保姆)去照顧她們的生活,也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李陵兵敗投靠匈奴的消息就傳遍了三江四水。李陵的舉動讓漢武帝怒髮衝冠,結果他的母親和妻子馬上就結束了短暫的“貴族生活”,接下來該去體驗面壁思過的生活了——直接送進監獄。而因報喜被升為中郎的陳步樂則“先喜後憂”,李陵的投降,意味著他的仕途也到了盡頭。與其等漢武帝來“納命”,倒不如自己下手,惶恐之下的他拔劍就給了自己一劍,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套裝共3冊) ¥85.4 購買

漢朝那些事兒(1-8,套裝共8冊) ¥154.6 購買

從而也改變了李陵的一生。

一個原本不顯山不露水的叫管敢的人浮出了水面,他原本只是一個軍侯,但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關鍵時候投降了匈奴。投降的原因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想出心中的一口惡氣。

都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管敢是因為他的上司校尉韓延年笞責了他,為了出這口惡氣,他當上了叛徒。他把漢軍的真實情況向且鞮侯單于進行了彙報,歸納起來有三點:

1、兵少。李陵的漢軍只有區區五千人,逃亡過程中已傷亡過半。

2、無援。漢軍並沒有在前面設埋伏,也沒有後援部隊。

3、彈盡。漢軍已到了強弩之末,連箭都所剩無幾了。

且鞮侯單于一聽臉上笑開了花,他的想法由“懦弱撤兵”變成了“豪情萬丈”。接下來,心裡有底的且鞮侯單于再也沒有心理壓力了,發動了更為慘烈的進攻。漢軍只有退的份兒了。撤至軒汗山口(約位於居延澤正北方)附近時,距離邊塞不過一百來裡,只要到了邊塞就是漢朝的地盤,就可以逃脫虎口了。然而,一百里的距離卻成了李陵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一個永遠無法到達的終點站了。

此時的漢軍已沒有了箭,兵器也沒剩下什麼了,只好將大車遺棄,取車輻作為兵器,躲進了峽谷之中。而尾隨而至的匈奴人則依靠人多勢眾的絕對優勢,佔據險要地段,投擲壘石,猛烈攻擊,結果漢軍死傷累累,慘不忍睹。

好不容易熬到晚上,漢軍除了挨打再無反擊能力了,而匈奴士兵也累了,再加上漢軍已是他們的甕中之鼈,所以雙方就這樣“默契”地進入了休戰狀態。

夜已深,星滿天,漢軍營裡卻無人入睡。槍盡彈絕,又被匈奴士兵重重包圍在山谷裡,今夜如果不能找到對付匈奴的辦法,或者說逃出敵人的包圍圈,只怕這個小小的山谷便是他們的葬身之處了,你說他們能睡得著嗎?

士兵急,李陵更急,對於他來說,豪情壯志還沒有得到施展,逃出去才是硬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他獨自一人提刀出營,去查看敵情,尋找敵人的突破口。

走了一圈,但見四周匈奴營帳裡篝火熊熊,錦旗飄飄,人影綽綽,想突圍簡直比登天還難。長籲短歎了許久,李陵才悻悻回營,對左右軍吏感歎道:“漢軍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逼迫發出最後的吼聲,只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離險境了,可是如今一支箭也沒有了!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箭這仗是沒法打了。天一亮,我們就只有束手被擒的份兒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給大家一次機會,各自逃生吧,老天如果有眼,應該不會讓我們全軍覆沒,連向天子彙報情報的人都沒有吧?”

李陵接下來給士卒每人發了二升乾糧和一片冰,以抵禦饑渴,讓大家分散突圍,到遮虜障會合。

夜半時分,李陵含淚向將士下達了拔營逃生的命令,頓時戰鼓擂擂,人聲鼎沸,殺聲喊聲馬鳴聲響徹山谷,李陵乘著夜色和混亂,一馬當先沖向敵人,校尉韓延年緊隨其後,拼死殺出了一條血路,兩人沖出穀口,回過頭來一看,悲哀地發現,僅有數十名壯士相隨。

而此時,追在他們後面的匈奴士兵有數千鐵騎之多,韓延年為了保護李陵脫險,想以血肉之軀來阻止匈奴鐵騎的追擊,然而,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飛蛾撲火。李陵眼看已是四面楚歌,黯然立馬,拋下手中的長劍,長歎道:“如此敗軍之將還有什麼顏面去見陛下啊!”說完下馬向匈奴士兵舉起了雙手。

李陵連日來和匈奴血拼到底都沒有退縮過,此時低下高昂的頭顱,向匈奴稱臣,原因有三:

1、管敢的投降,極大地打擊了李陵的信心。

2、韓延年的戰死,嚴重地摧垮了李陵的鬥志。

3、漢朝援軍的久等不至,徹底斷絕了李陵的信念。

李陵投降後,殘餘部眾分散突圍,只有四百餘人逃歸漢境,好歹沒有全軍覆滅,可見李陵的連夜分散的方式還是正確的。

直到這時,漢武帝才知道他寄予厚望的漢軍又一次慘遭失敗,開始他還以為李陵和韓延年一樣,都為國英勇捐軀了。因此,不但給他的嬌妻老母及幼子送上了不菲的“慰問金”,而且還派專人(相當於保姆)去照顧她們的生活,也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李陵兵敗投靠匈奴的消息就傳遍了三江四水。李陵的舉動讓漢武帝怒髮衝冠,結果他的母親和妻子馬上就結束了短暫的“貴族生活”,接下來該去體驗面壁思過的生活了——直接送進監獄。而因報喜被升為中郎的陳步樂則“先喜後憂”,李陵的投降,意味著他的仕途也到了盡頭。與其等漢武帝來“納命”,倒不如自己下手,惶恐之下的他拔劍就給了自己一劍,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大漢王朝的三張臉譜(套裝共3冊) ¥85.4 購買

漢朝那些事兒(1-8,套裝共8冊) ¥154.6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