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宿州永安鎮是逃避朱洪武誅殺的官員所建嗎

宿州永安鎮是逃避朱洪武誅殺的官員所建嗎

趙汗青

永安, 當地人稱道莊子, 是安徽宿州市埇橋區的一個名鎮, 位於宿州市東北, 宿褚公路穿過全境, 東連時村, 西接夾溝, 南依灰古, 北靠欄杆, 距宿州城25公里, 是個古老的集鎮。

永安鎮雖小, 但內容卻很豐富, 相傳在很久以前, 永安是一個偏僻荒涼的小村莊, 因為村裡白姓多, 因而得名為白莊。 明朝洪武年間, 村裡來了幾位道士, 這幾位道士與一般的道士不同, 不但舉止大方, 語言謙和, 而且出口成章, 滿腹學問。 為首的一個道號為“永安”的道人, 更是滿腹經綸,

談吐不凡。 村民們非常喜愛他們, 便把他們留在村裡。 由於村民淳樸厚道, 老幼和諧, 幾個道士便在此定居了。 村民們幫助他們建房、安灶, 所以白莊又叫道人莊。 後來道士們在莊前, 選址造一道觀, 名曰“白雲觀”。 道人們以“忠孝仁恕, 信義和順”為宗旨進行宣傳。 四鄰八鄉的人聞道而來, 上香求教的人絡繹不絕, 觀前終日聚集很多的人, 便引來了小商小販。 於是觀前便出現了茶攤飯鋪, 漸漸地形成了小集市。 由於集市的發展, 白莊子再也不是過去的荒涼偏僻的小村莊了, 而是一個在當時人口眾多的標準的小集鎮, 莊上的人大多富裕起來。 人們為了感激遠來的幾位道士, 便以永安道長的道號來命名這個小集鎮, 從此白莊子便改名叫永安了。

永安道長一行, 是何方人士, 尊姓大名, 一直是白莊子的村民們一個謎。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 道士有的去世, 有的相繼離去, 臨行前說出真像, 方知他們原非真道士, 而是因明初丞相胡惟庸“謀反”案, 而牽扯的明朝官員。 為了活命他們紛紛偽裝離京, 隱姓埋名, 以避災難。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 疑心元朝降官以及同他一起定天下的農民起義軍將領, 對他不忠, 便以錦衣衛明察暗訪, 不分青紅皂白, 濫加殺戮。 從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案, 到洪武二十六年“藍玉之獄”, 先後十三年, 誅殺大臣和族人55000余人。 永安長老一行, 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 無端株連, 遠匿落腳白莊, 借“白”以表心跡, 以“白雲觀”遁入空門, 以“永安”為道號,

斷絕世族和俗名。

民國時永安曾改名為道莊孜集, 日偽時為土匪劉永貴所佔領, 他們修碉堡, 建圩壕, 魚肉鄉鄰。 1945年10月, 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二旅第三十六團, 分四個方面包圍了永安集。 仗打得非常激烈, 經過一夜半天的戰鬥, 擊傷擊斃敵人300餘人, 俘虜敵人正副司令劉永貴以下700餘人, 繳獲戰防炮一門, 汽車一輛, 戰馬200餘匹, 輕重機槍30餘廷, 各種槍械700余支及各種物資。 永安鎮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永安境內集鎮很多, 著名的有夏橋集。

夏橋, 是一座古集, 起源于明朝初年。 明朝為了治水, 朝廷撥糧款開挖河道, 取名支河。 原設計的支河相當宏大, 從明朝的都城南京, 經甾丘向北入黃河, 再東去入海。 長約2000裡, 寬約600丈, 深約10丈, 五裡設一橋。 夏橋就是其中的一橋。

因河上有橋, 便於行走, 來往行人在此打尖、喝水、休息, 後來人越聚越多, 便形成了集鎮。 又因姓夏的人家先住此地, 因而取名夏橋。

夏橋位於永鎮境內, 處於奎河方河交叉處, 東至奎河, 西接永安, 南連大秦, 北臨柏山。 境內地勢平坦, 海拔高為25米, 地為22米, 由於無公路、鐵路及河運, 交通相當閉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夏橋集的體制經多次改變:1950年設夏橋鄉, 屬時村區, 同年底劃歸永安區, 1955年又劃歸時村區;1958年改為夏橋大隊, 屬永安公社;1984年體制改革後, 設夏橋鄉;如今是夏橋自然村, 屬永安鎮。

永安的地理形成同支河類似, 南高北低, 唐朝時為陴湖的一部分, 每逢雨季, 周圍多湖泊。 境內的野雞樓村最為典型, 由於陴湖水位水下降,

地勢低窪, 湖泊連片, 後來黃河水衝擊, 所帶泥沙沉積, 形成無人居住的荒野。 荒野裡住滿了野雞, 它們築巢繁殖, 任意飛翔。 當時有一富戶人家, 看中了這片地, 便來此居住, 久而久之, 住戶漸多, 形成村落, 人們便稱之為野雞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