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2018中國車市猜想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佈2017年車市銷量資料顯示, 去年乘用車產銷分別為2480.67萬輛和2471.83萬輛, 同比增長1.58%和1.4%。 雖然連續九年蟬聯全球第一大市場, 但增速卻為近10年來最低。

2018年, 無疑將是車市變化的一年, 淘汰與洗牌不會停止, 但新的機會與空間也正在生根發芽……

猜想一:增速進一步放緩

業內預測, 2018年車市增速將進一步走低。 汽車資料決策服務商威爾森的資料綜合分析影響2018年車市走勢的因素認為, 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出造成乘用車市場減少180萬輛銷量;與此同時, 出行多樣化使得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及可選擇性大幅提高, 相對也抑制了大量的私人購車意願。 儘管網約車曾催生短暫的額外司機購車需求, 但長期來看, 其對整體乘用車市場的購車意願帶來更多的是負面影響。 因此, 預計將造成48.7萬輛的銷量流失。

猜想二:價格戰全面打響

雖然市場增速進一步放緩,

但是2018年將是近幾年來, 新車上市最多的一年。 按照威爾森提供的資料, 2018年乘用車市場將上市新車達到194款, 為歷年新高。 在此背景之下, 2018年車市價格戰將全面打響。

其實, 在業內人士看來, 價格戰早已在2017年全面打響。 合資領域, 為圍剿自主車企的反撲, 北京現代去年9月份推出的全新瑞納, 起步價格竟然低至5萬元, 起步價較此前首發上市時低了近2.5萬元;豪華車方面, 凱迪拉克放言要靠低價策略搶奪消費者, 包括捷豹路虎、英菲尼迪、富豪都只能被動接招;自主品牌領域, 終端價格和市場盈利都長期表現不錯的長城, 2017年也因為降價因素, 影響上市公司利潤報表。

猜想三:造車新勢力牛刀小試

2018年的車市, 將因為一些新面孔的到來變得熱鬧許多。

2014年起逐漸冒出來的造車新勢力, 正通過努力洗掉“PPT造車”的嫌疑, 這些新秀將會在今年車市里牛刀小試。

1月20日, 蔚來繼在北京、上海之後, 在廣州開了新店, 以此作為進攻華南市場的陣地。 而總部所在地為廣州的小鵬汽車也在北京等地招兵買馬, 加快拓展市場。 這兩家已經在去年第四季推出量產車的互聯網造車企業, 在今年將陸續向消費者交付少量新車。

此外, 今年車市還會不斷增添新面孔, 首款量產車已亮相的威馬計畫於今年4月北京車展期間開啟預售, 車和家的首款低速電動車也將於今年上半年上市。 拜騰、愛馳億維等造車新勢力雖然未能在今年向市場投入新車, 但這並不影響其為市場造勢。

對於首次試水造車的新勢力而言, 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後面, 如果在市場上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一切將前功盡棄。 因此, 2018年是令這些造車新勢力既歡喜又忐忑的一年。

猜想四:外資新能源汽車元年開啟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2017年突破了70萬輛大關, 隨著雙積分等政策的逐步落地, 2018年也成為電動車發展的重要關口。 當前自主品牌仍是新能源汽車的主力, 但外資車企在2018年“快馬加鞭”的佈局或許將改變這一局面。

從各家外資車企的規劃上來看, 大多車企將新能源汽車新品在2018年投放市場。 寶馬到2018年在中國提供的新能源產品將增至6個車系, 目前已有超過220家經銷商完成了新能源車相關的業務準備;賓士將推出GLC電動版本,

2019年開始導入QEQ系列首款國產車型ELC;大眾集團將於2018年推出國產e-golf;而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執行董事兼中國本部長水野泰秀也曾談到, 2018年將是本田的電動車元年, 本田將推出專門面對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

目前我國市場上嚴重缺乏價格適中的中高端電動汽車產品, 而這一缺口恰好是外資企業的優勢, 一旦外資企業跟上國內新能源汽車佈局的步伐, 自主品牌的主力地位或將被打破。

■文/《第一財經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