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社交巨頭的攻防戰,哪有什麼固若金湯

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南岸5公里處, 占地2.5平方公里。 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 以解一方百姓饑饉, 山由此得名。

釣魚城峭壁千尋, 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 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 儼然兵家雄關, 是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跡。

西元1259年, 成吉思汗之孫, 拖雷之子孛兒只斤·蒙哥率領全盛時期的蒙古大軍進犯, 試圖一舉拿下。 在攻打釣魚城之前, 蒙哥已經建立了不世的功勳, 在南宋、大理、西亞等地全面開戰, 將蒙古版圖大幅擴大, 兵鋒所指, 所向披靡。 西方人驚懼于蒙哥的恐怖戰力, 將其稱為“上帝之鞭”。

此時的四川, 經過名將余玠的多年打理, 已經建立了非常未完善的山城戰略防禦體系, 而釣魚城則因為其地理位置以及險峻的優勢, 成為了防禦佈置的重中之重, 可謂固若金湯。

為了攻下釣魚城, 蒙哥先是把釣魚城周邊的城市全部攻陷,

然後進攻釣魚城下游的忠(今重慶忠縣), 涪(今重慶涪陵), 讓釣魚城孤立無援。

攻守戰異常慘烈, 從2月到7月, 蒙哥親自督戰, 大小上百戰, 始終無法突進, 而蒙古的先鋒大將汪德臣在招降時被宋軍飛石打傷, 最終病死。 憤怒的蒙哥親自披掛上陣進行督戰, 結果他被城中的旋風火炮打傷, 再也無法繼續攻城。 在撤退的路上, 蒙哥于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病逝, 終年50歲。 此一役, 守將王堅和張玨名聲大噪(王堅最後因為與賈似道不合鬱鬱而終, 張鈺則在1277年重慶被破後被俘, 後自殺身亡)。

這場戰役實際上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南宋得以苟延殘喘近20年, 而埃及和非洲的大片土地得以免遭蒙古鐵騎的蹂躪。

此後, 釣魚城經歷了20年的戰亂,

始終屹立不倒。 蒙古人改變了策略, 不再強攻釣魚城, 而是攻佔了整個中華大地, 1276年, 南宋皇帝投降, 而此時, 釣魚城依然沒有被攻下。

1279年, 釣魚城已經成為了全中國的孤城, 孤立無援的釣魚城湧入了大量的難民, 加上天災人禍, 終於難以支撐, 守將王立接受投降以保全民眾。 固若金湯的釣魚城, 在成為絕城之後, 終於淪陷。

王立和守城將領30余人, 全部自殺殉國。

在蒙哥攻打釣魚城的時代, 王堅用事實證明, 哪怕成為了孤城, 只要防守足夠出色, 物資足夠充分, 依然可以打翻身仗。 而在南宋皇帝投降後, 釣魚城雖然堅固, 但由於難民湧入, 天災人禍導致物資奇缺, 最重要的, 是已經成為了整個中國的孤城, 最終只能投誠。

2011年的1月,

微信在馬化騰和張小龍的忐忑中悄然上線, 當時的第一批用戶是針對iPhone用戶的。

多年以後, 騰訊依然保持了在測試時, 先尋找iPhone用戶的習慣, 比如小程式, 比如“看一看”。 不知道是認為iPhone用戶比較“高端”, 還是因為iPhone用戶能給騰訊帶來好運。

在微信之前, 騰訊的社交產品主要是QQ, 並且在國內保持了很久的領先地位, 沒有一款產品能夠撼動, 包括後來曾經曇花一現的開心網。 在2011年之前, QQ這款產品已經打磨了十多年, 無論是技術上, 用戶上還是功能上, 都是國內最為領先的產品, 在社交領域, QQ的地位可謂是固若金湯。

這種思路的好處在於, 一旦親朋好友都開始使用, 就很難不用了。

騰訊微信是內部三個團隊開發後勝出的產品, 而這三個團隊都和QQ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 都是懂社交的。 最關鍵的是, 張小龍在產品設計時, 極為注意其極簡化, 克制更多的功能, 最終使得微信成為一款全民應用, 上至80歲的老年人, 下至8歲的小孩, 微信一玩就會。

目前, 微信是國內唯一一個用戶量達到10億級別附近的應用, 看上去, 在社交領域, 微信是沒有對手的。

Facebook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公司, 因為它不僅會“抄襲”, 他還善於讓自己的產品組成一個“矩陣”, 總有一款適合你。 比如facebook, Instagram, Facebook Lite, Facebook Messenger, WhatsApp等等, 主打不同的用戶需求, 而這些應用, 在很多國家都排在前列。

目前, facebook lite, WhatsApp這樣的簡潔化產品在一些地區出現了非常快速的下載, 比如說, 根據CMMIA的最新資料顯示, 截止11月21日, 印尼下載量最大的APP是Facebook Lite, 第二名是WhatsApp, 而印度排名第一的APP是WhatsApp, Facebook Lite名列第四。雖然不是所有國家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但輕量化的應用在全球有抬頭的趨勢。

今日頭條在內容社交領域投入很大,除了微頭條,還有主打音訊的抖音和新並購的Musical.ly,主打視頻的西瓜視頻和火山小視頻,而這些產品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出現了非常快速的增長。

內容天然需要開放,雖然訂閱號可以通過朋友圈傳播內容,畢竟不如新聞媒體一樣,可以直接看到你喜歡看的內容。

11月,張一鳴宣佈了“千人百萬粉”計畫,而騰訊則在稍早前宣佈了內容領域的三個百億計畫。封閉的訂閱號,將會與騰訊的內容體系融為一體,變得開放起來。

而幾乎所有的大型內容平臺,都進入了機器演算法推薦的時代,新浪,網易,搜狐,一點等等,全部進入了機器推薦的時代,這都是增加用戶粘性的手段。

令人驚訝的是,百度在陸奇主政之後,資訊流的生意越來越好,搜索+資訊資訊流的生意獨樹一幟。

甚至連淘寶都開始做起了資訊流的生意,在APP中大量增加了微淘,直播等內容,使用者停留時間大幅提升。(參看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為什麼阿裡巴巴的市值是京東的7倍多?》)

如果內容領域的時間被競爭對手大量拿走,微信的人均停留時間將會大幅縮減,而依附其上的大量自媒體也會被分流,這會極大的降低微信的粘性,對於微信而言,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因為騰訊的大部分應用,包括其投資的生態圈,都需要通過微信來引流,粘性越強,引流效果就會越好,一旦粘性大幅下滑,影響可能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的。

2018年,內容社交領域將會出現非常激烈的戰爭,極有可能會發生大的並購或者大的巨頭迅速下滑,但對於廣大自媒體群眾而言,可能並不是壞事。

然而,真正的下一代社交終結者,可能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始終認為,下一代社交產品將會在以類似Hololens或Google Glass這樣的產品正式推出後出現,影像化+虛擬智慧助手+去中心化,將會是其核心關鍵字,而智慧音箱的紮堆出現,實際上是在為未來的虛擬智慧助理做技術和周邊生態的準備。

你很難說,新一代的產品出現後,會不會有巨頭快速隕落。

經過來往和“支付鴇”的阿裡,最終以“釘釘”打開了企業社交應用的大門。截止2017年9月30日,釘釘的企業組織數量超過了500萬家,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平臺。

其實,按照釘釘的定位,更加準確的說法是“溝通和協同的多端平臺”。釘釘的誕生,將工作交流與日常聊天以及閱讀朋友圈等進行了隔離,深受企業主的喜歡。而關鍵的問題在於,釘釘是與幾百家企業“共創”的——深入到企業,與企業員工充分交流,共同開發相應的功能。這樣的共創,讓釘釘的功能非常的接地氣,當然,由於是辦公場景的產品,不少沒有參與共創的企業中,底層員工其實是有抗拒心理的,這與微信的輕鬆使用氛圍並不相同,這也決定了這類產品的工具屬性會更強一些。

但不管怎麼樣,釘釘短短2年多的時間內能夠做到500萬的企業級用戶,還是非常讓人震撼的,這已經遠遠拋開了微信和QQ的企業級產品使用者量。

釘釘是從來往的屍骨中誕生的。

阿裡巴巴曾經高調宣佈,要用來往對抗微信,而事實上,來往上線後的頭幾個月,用戶數量迅速達到了幾百萬,不過,由於高仿微信,沒有特色,用戶留存度大幅下降,最終導致了產品資料的日益慘澹。

來往實際上的失敗,讓主管“無招”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也讓公司內部對於來往的團隊不再抱有希望。甚至在無招提出做企業通訊工具工作圈的時候,遭到了管理層十幾個人的反對。

一個月的爭吵後,2014年5月26日,無招帶著幾個工程師搬進了阿裡的聖地、馬雲的私宅:湖畔花園。“有8個多月時間,外面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在幹嘛,我們就躲在湖畔花園裡面慢慢搞,很煎熬。”不過讓無招欣慰的是,2015年1月釘釘正式上線,團隊最終活了下來。

釘釘的出現,再次分割了微信的流量。

在微信作為霸主的時代,各種場景混沌不堪,親友之間的交流,工作交流,與各行各業臨時交往的人的交流,閱讀內容等等,微信已經不再簡潔。除此之外,微信還有支付,叫外賣,打車等等工具功能,甚至現在又多了小程式,看一看,搜一搜等等,這讓原本定位於社交的微信臃腫不堪,產品定位也更加的模糊。

比如說,原來限於親友之間的微信,現在添加了太多無關的人,甚至讓你的分享也變得乏味。而微信公眾號越定越多,但又不像新聞平臺那樣直接可以看到各條內容,也使得打開率迅速在下降。

可以預見的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將會切割微信除了親友交流之外的流量,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從WhatsApp,Facebook Lite的表現來看,回歸社交本質的輕應用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而騰訊的產品矩陣顯然還沒有形成,未來其實依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在微信小程式發佈後的130天,一款出自于朋友印象的匿名社交小程式刷爆了朋友圈,短期內形成了千萬級的使用量。這讓微信非常的震驚,之後迅速封殺了該小程式。

實際上,這家公司接連做出了幾款爆款,最終都被封鎖。

看上去沉寂的社交產品,依然存在著突然爆發的可能,而這,是騰訊非常害怕看到的。社交產品的病毒式傳播,騰訊自己深有體會。

而阿裡們也從未放棄社交的努力,閑魚的魚塘,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都在進行著社交的嘗試,並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野心勃勃的今日頭條,定位草根的快手,準備進入中國的facebook,以及潛藏於民間的“朋友印象”們,都死死的盯著騰訊,以更加垂直的方式,切割微信和QQ們的流量,在細分方向上做專做透。

巨大的利益面前,哪有什麼固若金湯,哪怕防守做到了釣魚城這樣,光靠守著,依然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2018年的社交通訊領域,註定會掀起波瀾壯闊的攻防大戰,誰會興起,誰會衰微,誰將橫空出世,讓我們拭目以待!

Facebook Lite名列第四。雖然不是所有國家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但輕量化的應用在全球有抬頭的趨勢。

今日頭條在內容社交領域投入很大,除了微頭條,還有主打音訊的抖音和新並購的Musical.ly,主打視頻的西瓜視頻和火山小視頻,而這些產品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出現了非常快速的增長。

內容天然需要開放,雖然訂閱號可以通過朋友圈傳播內容,畢竟不如新聞媒體一樣,可以直接看到你喜歡看的內容。

11月,張一鳴宣佈了“千人百萬粉”計畫,而騰訊則在稍早前宣佈了內容領域的三個百億計畫。封閉的訂閱號,將會與騰訊的內容體系融為一體,變得開放起來。

而幾乎所有的大型內容平臺,都進入了機器演算法推薦的時代,新浪,網易,搜狐,一點等等,全部進入了機器推薦的時代,這都是增加用戶粘性的手段。

令人驚訝的是,百度在陸奇主政之後,資訊流的生意越來越好,搜索+資訊資訊流的生意獨樹一幟。

甚至連淘寶都開始做起了資訊流的生意,在APP中大量增加了微淘,直播等內容,使用者停留時間大幅提升。(參看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為什麼阿裡巴巴的市值是京東的7倍多?》)

如果內容領域的時間被競爭對手大量拿走,微信的人均停留時間將會大幅縮減,而依附其上的大量自媒體也會被分流,這會極大的降低微信的粘性,對於微信而言,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因為騰訊的大部分應用,包括其投資的生態圈,都需要通過微信來引流,粘性越強,引流效果就會越好,一旦粘性大幅下滑,影響可能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的。

2018年,內容社交領域將會出現非常激烈的戰爭,極有可能會發生大的並購或者大的巨頭迅速下滑,但對於廣大自媒體群眾而言,可能並不是壞事。

然而,真正的下一代社交終結者,可能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始終認為,下一代社交產品將會在以類似Hololens或Google Glass這樣的產品正式推出後出現,影像化+虛擬智慧助手+去中心化,將會是其核心關鍵字,而智慧音箱的紮堆出現,實際上是在為未來的虛擬智慧助理做技術和周邊生態的準備。

你很難說,新一代的產品出現後,會不會有巨頭快速隕落。

經過來往和“支付鴇”的阿裡,最終以“釘釘”打開了企業社交應用的大門。截止2017年9月30日,釘釘的企業組織數量超過了500萬家,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平臺。

其實,按照釘釘的定位,更加準確的說法是“溝通和協同的多端平臺”。釘釘的誕生,將工作交流與日常聊天以及閱讀朋友圈等進行了隔離,深受企業主的喜歡。而關鍵的問題在於,釘釘是與幾百家企業“共創”的——深入到企業,與企業員工充分交流,共同開發相應的功能。這樣的共創,讓釘釘的功能非常的接地氣,當然,由於是辦公場景的產品,不少沒有參與共創的企業中,底層員工其實是有抗拒心理的,這與微信的輕鬆使用氛圍並不相同,這也決定了這類產品的工具屬性會更強一些。

但不管怎麼樣,釘釘短短2年多的時間內能夠做到500萬的企業級用戶,還是非常讓人震撼的,這已經遠遠拋開了微信和QQ的企業級產品使用者量。

釘釘是從來往的屍骨中誕生的。

阿裡巴巴曾經高調宣佈,要用來往對抗微信,而事實上,來往上線後的頭幾個月,用戶數量迅速達到了幾百萬,不過,由於高仿微信,沒有特色,用戶留存度大幅下降,最終導致了產品資料的日益慘澹。

來往實際上的失敗,讓主管“無招”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也讓公司內部對於來往的團隊不再抱有希望。甚至在無招提出做企業通訊工具工作圈的時候,遭到了管理層十幾個人的反對。

一個月的爭吵後,2014年5月26日,無招帶著幾個工程師搬進了阿裡的聖地、馬雲的私宅:湖畔花園。“有8個多月時間,外面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在幹嘛,我們就躲在湖畔花園裡面慢慢搞,很煎熬。”不過讓無招欣慰的是,2015年1月釘釘正式上線,團隊最終活了下來。

釘釘的出現,再次分割了微信的流量。

在微信作為霸主的時代,各種場景混沌不堪,親友之間的交流,工作交流,與各行各業臨時交往的人的交流,閱讀內容等等,微信已經不再簡潔。除此之外,微信還有支付,叫外賣,打車等等工具功能,甚至現在又多了小程式,看一看,搜一搜等等,這讓原本定位於社交的微信臃腫不堪,產品定位也更加的模糊。

比如說,原來限於親友之間的微信,現在添加了太多無關的人,甚至讓你的分享也變得乏味。而微信公眾號越定越多,但又不像新聞平臺那樣直接可以看到各條內容,也使得打開率迅速在下降。

可以預見的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將會切割微信除了親友交流之外的流量,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從WhatsApp,Facebook Lite的表現來看,回歸社交本質的輕應用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而騰訊的產品矩陣顯然還沒有形成,未來其實依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在微信小程式發佈後的130天,一款出自于朋友印象的匿名社交小程式刷爆了朋友圈,短期內形成了千萬級的使用量。這讓微信非常的震驚,之後迅速封殺了該小程式。

實際上,這家公司接連做出了幾款爆款,最終都被封鎖。

看上去沉寂的社交產品,依然存在著突然爆發的可能,而這,是騰訊非常害怕看到的。社交產品的病毒式傳播,騰訊自己深有體會。

而阿裡們也從未放棄社交的努力,閑魚的魚塘,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都在進行著社交的嘗試,並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野心勃勃的今日頭條,定位草根的快手,準備進入中國的facebook,以及潛藏於民間的“朋友印象”們,都死死的盯著騰訊,以更加垂直的方式,切割微信和QQ們的流量,在細分方向上做專做透。

巨大的利益面前,哪有什麼固若金湯,哪怕防守做到了釣魚城這樣,光靠守著,依然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2018年的社交通訊領域,註定會掀起波瀾壯闊的攻防大戰,誰會興起,誰會衰微,誰將橫空出世,讓我們拭目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