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谷歌工程總監發出驚天預言:人類將在2029年開始實現永生

置頂科技黑 好文不錯過

推薦關注:芯榜芯榜”添加關注)

作家、發明家、電腦科學家、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接受《花花公子》雜誌專訪時表示,

在不遠的將來, 技術將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健康, 技術更將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1、技術幫助人類變得更聰明

庫茲韋爾說, 我們的大腦容量有限, 至少比計算電子慢100萬倍。 大腦控制思維的部分被稱為大腦皮層。 到2030年左右, 我們將可利用納米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以無害的方式進入大腦, 並將我們的大腦皮層與雲端聯繫起來。 屆時, 我們將創造出比今天所熟悉的、更深刻的溝通方式, 更深刻的音樂和更有趣的笑話。 我們將變得更有趣、更性感, 更善於表達愛意。

庫茲韋爾將這種變化與人類進化過程相提並論, 就像我們的祖先200萬年前開發使用額葉皮質一樣。 他認為由此帶來的好處將非常大。

2、技術幫助人類變得更健康

庫茲韋爾稱, 我們正在開始重新改造過時的“生命軟體”, 即人體內被稱為基因的23000個“小程式”。 通過重新程式設計, 我們將幫助人類遠離疾病和衰老。 到2020年左右, 我們將開始使用納米機器人接管免疫系統。 到2030年, 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將可以摧毀病原體, 清除雜物、血栓以及腫瘤, 糾正DNA錯誤, 甚至逆轉衰老過程。

庫茲韋爾堅信“奇點”(The Singularity)絕對存在, 屆時在技術的幫助下, 人類將實現永生。 庫茲韋爾認為, 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 因為據他推測, 那一年非生物智慧的創造力將達到巔峰, 超過今天所有人類智慧總和的10億倍。 但是在2045年到來之前, 庫茲韋爾認為我們就可以開始“不死之旅”。

庫茲韋爾說:“我認為在2029年左右,

我們將會達到一個臨界點。 屆時醫療技術將使人均壽命每過一年就能延長一歲。 那時壽命將不再根據你的出生日期計算, 我們延長的壽命甚至將會超過已經度過的時間。 ”

3、技術幫助改變性愛未來

庫茲韋爾稱, 將來人們不僅可在不同的地方進行遠端性愛, 你甚至可以改變自己和伴侶的身份。 在虛擬實境空間中, 你不必繼續使用與現實世界同樣的軀體。 比如, 夫妻可以互換身體, 從對方的角度體驗性愛。 你還可以向伴侶展示更理想化的自己, 他/她也可能改編成你希望的樣子。 如果你厭倦了伴侶, 可以將其變成其他人, 當然也可以改變自己。

4、庫茲韋爾的2大理論依據

庫茲韋爾指出, 有兩大進步可支援他的未來論點。

第一是技術進步速度, 他目前使用的安卓手機體型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大, 比他20世紀6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使用的1100萬美元電腦便宜得多。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 技術進步將令手機越來越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便宜。

第二, 美國康涅狄格州喬斯林糖尿病中心正使用生物技術關閉動物體內的脂肪胰島素受體基因, 這讓動物吃更多食物而不會患上糖尿病或體重增加。 生物技術應用在人體上後, 我們可以拋棄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陳舊基因, 大幅延長壽命。

現在還無法證明庫茲韋爾的預測是否能夠實現, 但他絕不想在“奇點”到來之前死亡。 為此庫茲韋爾遵從嚴格的飲食習慣, 希望能夠活到2045年, 以便從此長生不老。

以下是詳細內容。

谷歌工程總監:人類將在2029年看到永生的可能性

他曾發明了盲人閱讀機、音樂合成器和語音辨識系統, 被稱為“愛迪生的正統接班人”。

他曾獲9項名譽博士學位, 2次總統榮譽獎, 還曾被麻省理工提名為“當年傑出發明家”, 現任美國奇點大學校長。

他如同“先知”一般的預言能力, 足以讓世人記住他的名字。

在過去的30年裡, 雷·庫茲韋爾對未來預測的準確率超過了86%。

1990年, 他曾預言“1998年, 電腦將打敗象棋冠軍”, 結果1997年, IBM的深藍打敗了加里·卡斯帕羅夫。

1999年, 他預測十年後, 人們將能通過語言對電腦下指令。

2005年, 他預言到2010年代, 虛擬解決方案將能夠提供即時的語言翻譯, 外語能被即時翻譯成你的母語, 並用字幕的形式呈現在你的眼鏡上。 如今,他的言論被一項項證實。

比爾蓋茨也曾這樣評價:“雷是我知道在預測人工智慧上最厲害的人。”

庫茲韋爾最著名的個人成就之一被叫做“庫茲韋爾定律”(又稱加速迴圈定律)。大意是,技術的力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向外擴充。人類正處於加速變化的浪尖上,這超過了我們歷史的任何時刻。他說,更多的、更加超乎我們想像的極端事物將會出現。

Q: 你說在不太遠的將來,納米機器人會住在我們的血管裡,我們的大腦會向雲端上傳資料,而人類將實現永生。這聽起來很嚇人。

每當談起科技的未來,特別是談起人工智慧時,人們往往會想起好萊塢常見的反烏托邦電影模式:人類與機器作戰。而我的看法是,人類將運用這些工具,就像我們運用所有其他工具一樣,來拓展我們的邊界。所以關於未來科技,我們將拓展我們擁有的最重要的屬性,即人類的智慧。

資訊技術的能力每年都在成倍遞增。與此同時,同等功能產品的價格每年都在減半。這些都是我所說的“加速回報法則”的表現。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花一半的錢,買到比兩年前好一倍的iPhone或安卓手機。1965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曾使用一台1100萬美元的IBM7094型電腦,而如今,我的智慧手機已經比那台電腦強大數千倍,便宜數十萬倍。

這還不是這部手機最有趣的地方。如果我想要一萬倍的計算和通訊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我需要接入一萬台電腦的話,我可以在雲端輕鬆實現這一點——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甚至不知不覺。當你安靜地坐在公園的某個角落,執行一項複雜的語言翻譯、一項複雜的搜索,或許多其他類型的任務時,你便會接入成千上萬台的電腦。而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將會與這些工具整合起來,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Q: 人類正進化成iPhone嗎?

我們正在與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來。我們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我的意思是,我把這台微小的安卓手機戴在皮帶上,雖然它還不在我的物理身體內,但這種內外之別不過只是人為的區分罷了。它已經成為我之為我的一部分——不僅是這台手機本身,也包括它與雲端的連接,以及我能在雲端接入的一切資源。

Q: 難道自然給予我們的還不夠嗎?

人腦的能力有限,至少比電子計算設備慢一百萬倍。在我們的大腦中,用於思維的部分被稱為新皮質。它是大腦周圍一層很薄的結構,大約在兩億年前與哺乳動物(當時均為齧齒動物)一同出現。一個重大的創新在兩百萬年前來到,當時,類人猿進化而成,並擁有了很大的前額。你去觀察其他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額頭都是傾斜的。它們沒有額葉皮質。這個額外的新皮質被我們用來增加更高層次的抽象,也正是這個層次使我們具備了發明的能力,我們首先發明了語言,同時也發明了幽默、音樂之類的東西。沒有其他動物能打出節拍。也沒有其他動物能講笑話。

Q: 所以將大腦接入機器,就會使我們的聰明程度呈指數式提升,並讓我們變得更有魅力嗎?

正是如此。到了本世紀30年代,納米機器人將可以透過毛細血管,無創傷地進入我們的大腦,與我們的新皮質連接起來,同時,基本上將它與雲端上的以同樣方式運行的人造新皮質連接起來。如此一來,我們就擁有了一層額外的新皮質,就像我們在200萬年前進化出了額外新皮質一樣,而我們也會像利用額葉皮質一樣,加入更多的抽象層次。我們將打造出更深刻的通訊形式,我們將創作出更深刻的音樂和更好笑的笑話。我們將變得更風趣、更性感。我們也將能夠更自如地表達愛慕之情。

Q: 這些技術如何讓我們活得更久呢?

我們先來說遺傳學,即現在所稱的生物科技。它已經開始為臨床醫學帶來一場革命,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它將讓醫學徹底改頭換面。我們正開始對落伍的生命軟體進行重新程式設計,這些軟體即是我們體內的2.3萬個稱為基因的小程式。我們正在通過對基因的重新調校,讓它們遠離疾病、遠離衰老。

有人因為缺少一個基因而患上了一種名為肺動脈高壓的絕症,我們參與的一家公司可以為此類病人添加那個缺少的基因,此項治療方案已經在人體實驗中取得了成功。我們可以刪除基因。我們可以更改幹細胞,以達到預期效果,比如當一些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受損(半數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均是如此)後,重新為他們的心臟賦予活力。

我的意思就是,如今,醫療已成為一項資訊科技,它和其他科技領域一樣,都遵循著同樣的加速和進步法則。很快,我們將能重塑體內一切組織和器官的活性,並能夠開發出藥物,直接鎖定一種疾病背後的代謝流程,而不必再採取試探性的治療手法。而納米科技是一個真正在超越生物學的領域。

Q: 這麼說,只要我們再堅持13年,基本上就能永生了?

我相信,到2029年,我們將抵達一個臨界點,醫學科技將讓我們的預期壽命每年都增加一年。這裡的預期壽命不是指出生以來的壽命,而是指餘下的壽命。

Q: 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要重看很多遍《老友記》。人們不會感到厭煩嗎?

倦怠感絕對是挑戰之一。如果我們在千百年裡都做著同樣的事情,生活必將變得乏味至極。但這樣的事應該不會發生,除非我們大大拓展了生命的長度,卻未能拓展生命的寬度。所以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我們已經在做的那樣,而隨著我們直接與這項科技融合起來,將我們的思維拓展至雲端,我們將會在思維中加入更多的抽象層次。

到本世紀30年代,你我可能天各一方,卻能像現在這樣面對面坐著——甚至有技術能讓我們觸摸到彼此。今天,這項技術還不夠逼真,但到2020年代中期,等我們擁有了可直接將圖像傳至視網膜上的視網膜設備,和類似的耳膜設備,以及能激發觸覺的其他感測器後,你我便可置身不同場所,但完全就像面對面坐在泰姬陵內的一張桌子前,或並肩行走在一片虛擬的地中海海灘之上,並且能感受到濕潤的暖風吹過我們的臉龐。

Q: 在你心中,未來的性愛將是什麼樣的?

人們不僅能發生遠距離的性愛,而且能夠改變自己和自己的伴侶。在虛擬實境中,你無需置身於真實的軀殼之中。比如,一對伴侶可以互換身體,從對方的視角來體驗這份戀情。你也可以將更理想的自身版本傳輸給你的愛人,或者她也可以根據她的期望來更改你的樣貌。

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將性愛的生物學功能,與其交流的、情欲的和娛樂的功能區分了開來。你完全可以發生關係而不生孩子,你甚至也可以生孩子而不發生關係。而在虛擬實境中,我們將擁有更多的探索空間。

————分界線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動盪的世界;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整理不易,記得轉發】

臨走記得點下方拇指留下腳印。如覺文章不錯,轉發更多朋友,私信留言評論,傳遞咱中國人的觀點。

推薦關注:芯榜芯榜”添加關注)

如今,他的言論被一項項證實。

比爾蓋茨也曾這樣評價:“雷是我知道在預測人工智慧上最厲害的人。”

庫茲韋爾最著名的個人成就之一被叫做“庫茲韋爾定律”(又稱加速迴圈定律)。大意是,技術的力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向外擴充。人類正處於加速變化的浪尖上,這超過了我們歷史的任何時刻。他說,更多的、更加超乎我們想像的極端事物將會出現。

Q: 你說在不太遠的將來,納米機器人會住在我們的血管裡,我們的大腦會向雲端上傳資料,而人類將實現永生。這聽起來很嚇人。

每當談起科技的未來,特別是談起人工智慧時,人們往往會想起好萊塢常見的反烏托邦電影模式:人類與機器作戰。而我的看法是,人類將運用這些工具,就像我們運用所有其他工具一樣,來拓展我們的邊界。所以關於未來科技,我們將拓展我們擁有的最重要的屬性,即人類的智慧。

資訊技術的能力每年都在成倍遞增。與此同時,同等功能產品的價格每年都在減半。這些都是我所說的“加速回報法則”的表現。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花一半的錢,買到比兩年前好一倍的iPhone或安卓手機。1965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曾使用一台1100萬美元的IBM7094型電腦,而如今,我的智慧手機已經比那台電腦強大數千倍,便宜數十萬倍。

這還不是這部手機最有趣的地方。如果我想要一萬倍的計算和通訊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我需要接入一萬台電腦的話,我可以在雲端輕鬆實現這一點——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甚至不知不覺。當你安靜地坐在公園的某個角落,執行一項複雜的語言翻譯、一項複雜的搜索,或許多其他類型的任務時,你便會接入成千上萬台的電腦。而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將會與這些工具整合起來,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Q: 人類正進化成iPhone嗎?

我們正在與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來。我們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我的意思是,我把這台微小的安卓手機戴在皮帶上,雖然它還不在我的物理身體內,但這種內外之別不過只是人為的區分罷了。它已經成為我之為我的一部分——不僅是這台手機本身,也包括它與雲端的連接,以及我能在雲端接入的一切資源。

Q: 難道自然給予我們的還不夠嗎?

人腦的能力有限,至少比電子計算設備慢一百萬倍。在我們的大腦中,用於思維的部分被稱為新皮質。它是大腦周圍一層很薄的結構,大約在兩億年前與哺乳動物(當時均為齧齒動物)一同出現。一個重大的創新在兩百萬年前來到,當時,類人猿進化而成,並擁有了很大的前額。你去觀察其他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額頭都是傾斜的。它們沒有額葉皮質。這個額外的新皮質被我們用來增加更高層次的抽象,也正是這個層次使我們具備了發明的能力,我們首先發明了語言,同時也發明了幽默、音樂之類的東西。沒有其他動物能打出節拍。也沒有其他動物能講笑話。

Q: 所以將大腦接入機器,就會使我們的聰明程度呈指數式提升,並讓我們變得更有魅力嗎?

正是如此。到了本世紀30年代,納米機器人將可以透過毛細血管,無創傷地進入我們的大腦,與我們的新皮質連接起來,同時,基本上將它與雲端上的以同樣方式運行的人造新皮質連接起來。如此一來,我們就擁有了一層額外的新皮質,就像我們在200萬年前進化出了額外新皮質一樣,而我們也會像利用額葉皮質一樣,加入更多的抽象層次。我們將打造出更深刻的通訊形式,我們將創作出更深刻的音樂和更好笑的笑話。我們將變得更風趣、更性感。我們也將能夠更自如地表達愛慕之情。

Q: 這些技術如何讓我們活得更久呢?

我們先來說遺傳學,即現在所稱的生物科技。它已經開始為臨床醫學帶來一場革命,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它將讓醫學徹底改頭換面。我們正開始對落伍的生命軟體進行重新程式設計,這些軟體即是我們體內的2.3萬個稱為基因的小程式。我們正在通過對基因的重新調校,讓它們遠離疾病、遠離衰老。

有人因為缺少一個基因而患上了一種名為肺動脈高壓的絕症,我們參與的一家公司可以為此類病人添加那個缺少的基因,此項治療方案已經在人體實驗中取得了成功。我們可以刪除基因。我們可以更改幹細胞,以達到預期效果,比如當一些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受損(半數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均是如此)後,重新為他們的心臟賦予活力。

我的意思就是,如今,醫療已成為一項資訊科技,它和其他科技領域一樣,都遵循著同樣的加速和進步法則。很快,我們將能重塑體內一切組織和器官的活性,並能夠開發出藥物,直接鎖定一種疾病背後的代謝流程,而不必再採取試探性的治療手法。而納米科技是一個真正在超越生物學的領域。

Q: 這麼說,只要我們再堅持13年,基本上就能永生了?

我相信,到2029年,我們將抵達一個臨界點,醫學科技將讓我們的預期壽命每年都增加一年。這裡的預期壽命不是指出生以來的壽命,而是指餘下的壽命。

Q: 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要重看很多遍《老友記》。人們不會感到厭煩嗎?

倦怠感絕對是挑戰之一。如果我們在千百年裡都做著同樣的事情,生活必將變得乏味至極。但這樣的事應該不會發生,除非我們大大拓展了生命的長度,卻未能拓展生命的寬度。所以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我們已經在做的那樣,而隨著我們直接與這項科技融合起來,將我們的思維拓展至雲端,我們將會在思維中加入更多的抽象層次。

到本世紀30年代,你我可能天各一方,卻能像現在這樣面對面坐著——甚至有技術能讓我們觸摸到彼此。今天,這項技術還不夠逼真,但到2020年代中期,等我們擁有了可直接將圖像傳至視網膜上的視網膜設備,和類似的耳膜設備,以及能激發觸覺的其他感測器後,你我便可置身不同場所,但完全就像面對面坐在泰姬陵內的一張桌子前,或並肩行走在一片虛擬的地中海海灘之上,並且能感受到濕潤的暖風吹過我們的臉龐。

Q: 在你心中,未來的性愛將是什麼樣的?

人們不僅能發生遠距離的性愛,而且能夠改變自己和自己的伴侶。在虛擬實境中,你無需置身於真實的軀殼之中。比如,一對伴侶可以互換身體,從對方的視角來體驗這份戀情。你也可以將更理想的自身版本傳輸給你的愛人,或者她也可以根據她的期望來更改你的樣貌。

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將性愛的生物學功能,與其交流的、情欲的和娛樂的功能區分了開來。你完全可以發生關係而不生孩子,你甚至也可以生孩子而不發生關係。而在虛擬實境中,我們將擁有更多的探索空間。

————分界線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動盪的世界;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整理不易,記得轉發】

臨走記得點下方拇指留下腳印。如覺文章不錯,轉發更多朋友,私信留言評論,傳遞咱中國人的觀點。

推薦關注:芯榜芯榜”添加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