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核心區擬推行共用停車獎勵機制

原標題:核心區擬推行共用停車獎勵機制

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昨天舉行首場發佈會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昨天下午, 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首場新聞發佈會,

東城區、西城區、市商務委、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老城提升相關情況。 在老城保護方面, 東西城正配合編制核心區控制性規劃, 重點文物騰退工作將陸續開展。

為緩解停車難問題, 東城區計畫出臺共用停車獎勵機制。 針對疏解整治促提升過程中老百姓生活便利性問題, 市商務委通報, 今年核心區將再建設提升190個便民服務網點。

為增進綠化惠民, 前三門大街綠道和什刹海環湖綠道的規劃和建設工作也將在今年陸續開展。

城市綠化

核心區計畫新建

改造綠地23公頃

老城區的綠地建設工作也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根據規劃, 到2020年, 東城、西城綠化覆蓋率要分別達到33%和31%,

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分別達到93%和95%。 對此, 市園林綠化局也就老城區的綠化工作進行了詳細部署。 2018年, 核心區計畫新建改造綠地面積23公頃。 其間還將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 圍繞王府井、金融街等建設精品街區8處, 重塑街區生態。

在城市森林建設方面, 按照海綿城市、森林城市要求, 強調適地適樹, 生態與景觀並重, 建設東城區新中街、景泰橋東南、明城牆遺址公園北和西城區常樂坊、同樂園等5處城市森林, 充分發揮森林、樹木和綠地的生態效益。 在小微綠地建設方面, 今年將建設東城東四塊玉西側綠地、廣渠門橋西北角、西城南新華街、紅蓮南路等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 此外, 核心區還將完成屋頂綠化2.2萬平方米,

其中東城1.2萬平方米、西城1萬平方米, 垂直綠化1000米。

今年本市還將落實全市綠道空間佈局, 計畫啟動前三門大街和什刹海環湖綠道建設。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廉國釗表示, 綠道建設完成後可以讓周邊的老百姓漫步、騎行, 達到休息與鍛煉的目的, 實現綠化惠民。 今年全市計畫建設100公里綠道, 什刹海環湖綠道計畫長度為10公里, 首期要沿著西海濕地建設1.5公里的綠道。 前三門大街3公里綠道目前還在規劃當中, 預計2018年底或2019年初實施。

文物保護

推進太廟社稷壇

天壇內住戶騰退

東城和西城為核心區, 也是老城區, 其整體保護工作需要兩個區共同合作開展。 目前西城區的規劃部門正開展核心區控制性詳規的前期調研工作。

東城區副區長陳之常表示, 東城也正在加快落實新總規的步伐, 要在今年上半年配合市規劃國土委編制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今後還要落實到街區層面。

在文保區風貌保護方面, 東城區內18.5片文保區都將編制風貌保護管控導則。 “我們還要以工匠精神有序推進雍和宮—國子監、張自忠路南等6片歷史文化精華區保護;配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做好南新倉遺址保護, 傳承歷史文脈, 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 ”陳之常說。

陳之常表示, 在文物騰退方面, “十三五”期間, 東城將分年度逐步推進47處文物騰退, 計畫完成太廟、社稷壇、天壇公園內住戶的騰退, 同時啟動法國兵營舊址、湖北麻城會館、湖北黃岡會館等10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

在西城區, 2017年開展了護國觀音寺、楊椒山祠等文物騰退與修繕工作。 騰退修繕後的沈家本故居作為中華法治名人博物館已經正式開放。 今年西城將重點提升街區的“溫度”。 通過深度挖掘街區的歷史文化、加強文物的騰退與活化利用、舉辦非遺展陳活動、講述百姓身邊故事, 給“物”的場所賦予街區“活”的靈魂。 同時, 聚焦中軸線、大運河文化帶和阜景街“一軸一線”等重要節點, 配合完成景山公園、北海公園以及先農壇。

以西城為例, 今年該區將出臺《西城區生活性服務業新三年發展行動計畫》, 編制15個街道“街區生活性服務業網點規劃佈局方案”, 並與北京西區郵局合作, 郵局將搭載蔬菜生鮮銷售, 老百姓出門寄件還能順便買菜。 東城則將把騰退空間主要用於民生事業的改善和公共服務的完善,彌補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短板;針對諸如辦公區、平房區、老舊社區等不同區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網點服務內容。

“我們也將為老百姓的生活性服務業開展整合提升工作,讓網點的功能複合,比如一個便利店裡,能不能同時把他們的早飯需求解決了。”陳之常介紹,東城區還將提升大型的商市場,“比如南二環的百榮商城,目前是一個區域性的服裝批發市場,從2014年以來一直在整治疏解,下一步的定位可能就要變成社區商業功能的整合,可能是轉型成一個功能複合、環境有體驗、業態生活化的中心,成為圍繞周邊社區的商業、教育、娛樂、文化、醫療的綜合體。”

城市治理

東城將編制推行

共用停車獎勵機制

老城區空間有限,停車問題一直困擾著老百姓。去年東城區王府井、東直門、東花市等地區的不少公共建築、寫字樓紛紛與周邊街道、社區結對子,拿出一部分停車位與居民共用。截至去年底,全區實現共用車位6500個。

今後,東城區將繼續通過資源分享、盤活存量、適度建設等途徑解決停車缺口。根據今年的計畫,東城區將繼續推動全區公共建築配建的停車場和單位大院開放停車設施,新增共用停車位1000個。陳之常昨日還透露,東城區正在計畫編制推行共用停車獎勵機制,以更好地鼓勵共用停車。此外,東城還將運用靜態交通智慧管理平臺,提高停車位周轉率,解決停車難,改善居住區靜態交通環境。據瞭解,西城也將鼓勵和引導社會單位共用停車位元,緩解停車難題。

除了停車,東西城將就城市治理問題持續發力。今年東城區將繼續開展44條大街和509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全區街巷胡同整治提升任務;推進主次乾路電力架空線和669條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線入地及規範梳理;推進路側停車管理改革,提高路側停車電子收費覆蓋率。今年東城還將完成16棟簡易樓騰退改造;推進“廁所革命”,改造升級公廁108座,推進6個老舊社區綜合整治,引入物業管理,實現“四有”基本服務。

“微”理念的運用則良好地呼應著“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治理要求。西城區副區長徐利表示,西城將在胡同院落植入交通微循環、汙水處理微管網等微設施,實現居住單元服務管理、基礎設施和功能業態的整體微更新,將原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為“公共綜合小市政”,集成汙水處理、電動車停車+充電樁、街區共用空間等解決方案,引入平房區准物業化管理,綜合提升街區市政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公共環境。

對此,徐利解釋道:“為了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品質,我們提出了‘平房成套化改造’的理念,將樓房裡面成套的功能,組合打包到平房院落裡。比如,老舊社區上下水不方便,我們就用物理發酵法,把衛生間內產生的污水汙物利用一定的生物技術進行發酵處理,經試驗可以實現半年清理一次。這樣,廢物處理簡單了。此外,平房區內的廚房搭建問題也正在探索研究。”

目前該理念計畫在西城的什刹海地區、白塔寺地區和天橋地區選址試點。

本組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李天際

責編:李伊涵

東城則將把騰退空間主要用於民生事業的改善和公共服務的完善,彌補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短板;針對諸如辦公區、平房區、老舊社區等不同區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網點服務內容。

“我們也將為老百姓的生活性服務業開展整合提升工作,讓網點的功能複合,比如一個便利店裡,能不能同時把他們的早飯需求解決了。”陳之常介紹,東城區還將提升大型的商市場,“比如南二環的百榮商城,目前是一個區域性的服裝批發市場,從2014年以來一直在整治疏解,下一步的定位可能就要變成社區商業功能的整合,可能是轉型成一個功能複合、環境有體驗、業態生活化的中心,成為圍繞周邊社區的商業、教育、娛樂、文化、醫療的綜合體。”

城市治理

東城將編制推行

共用停車獎勵機制

老城區空間有限,停車問題一直困擾著老百姓。去年東城區王府井、東直門、東花市等地區的不少公共建築、寫字樓紛紛與周邊街道、社區結對子,拿出一部分停車位與居民共用。截至去年底,全區實現共用車位6500個。

今後,東城區將繼續通過資源分享、盤活存量、適度建設等途徑解決停車缺口。根據今年的計畫,東城區將繼續推動全區公共建築配建的停車場和單位大院開放停車設施,新增共用停車位1000個。陳之常昨日還透露,東城區正在計畫編制推行共用停車獎勵機制,以更好地鼓勵共用停車。此外,東城還將運用靜態交通智慧管理平臺,提高停車位周轉率,解決停車難,改善居住區靜態交通環境。據瞭解,西城也將鼓勵和引導社會單位共用停車位元,緩解停車難題。

除了停車,東西城將就城市治理問題持續發力。今年東城區將繼續開展44條大街和509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全區街巷胡同整治提升任務;推進主次乾路電力架空線和669條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線入地及規範梳理;推進路側停車管理改革,提高路側停車電子收費覆蓋率。今年東城還將完成16棟簡易樓騰退改造;推進“廁所革命”,改造升級公廁108座,推進6個老舊社區綜合整治,引入物業管理,實現“四有”基本服務。

“微”理念的運用則良好地呼應著“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治理要求。西城區副區長徐利表示,西城將在胡同院落植入交通微循環、汙水處理微管網等微設施,實現居住單元服務管理、基礎設施和功能業態的整體微更新,將原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為“公共綜合小市政”,集成汙水處理、電動車停車+充電樁、街區共用空間等解決方案,引入平房區准物業化管理,綜合提升街區市政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公共環境。

對此,徐利解釋道:“為了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品質,我們提出了‘平房成套化改造’的理念,將樓房裡面成套的功能,組合打包到平房院落裡。比如,老舊社區上下水不方便,我們就用物理發酵法,把衛生間內產生的污水汙物利用一定的生物技術進行發酵處理,經試驗可以實現半年清理一次。這樣,廢物處理簡單了。此外,平房區內的廚房搭建問題也正在探索研究。”

目前該理念計畫在西城的什刹海地區、白塔寺地區和天橋地區選址試點。

本組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李天際

責編:李伊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