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新解|如何客觀評價希特勒

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文化因素、當事人的成長環境。

另外, 我在回答另一個問題的時候已經被扣上德棍中二的“響亮”稱號了。 但我的目標只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希特勒。

首先, 不得不說評價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容易引起爭議的事情。 人們做任何事情背後都有感情因素在裡面的。 當一個人看書、讀史的時候, 心中自然而然會產生不同的傾向性, 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觀。

對, 就是這個小男孩最後成長為了惡魔

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夠僅僅以現代人的視角、價值觀或者結果來評判, 而應該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來評價。 歷史的微妙之處就在於, 由於各種因素, 或許是史實的扭曲、或者因為當時歷史事件以及輿論宣傳與事實的錯位導致有些人物的的真實面貌與我們相去甚遠。

像李鴻章、蔣介石、汪精衛這些歷史人物在人們的不斷爭論下,

其歷史鏡像已經不斷清晰。 但像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宋教仁的歷史重要性甚至包括孫中山的一些行為還是如霧裡看花, 不得其要, 極具爭議。

像很多知友說的, 希特勒是大惡魔、大獨裁者, 對嗎?完全正確。 又有知友說, 如果希特勒1939年死了或者意外去世了, 那他是德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人物。 對嗎?完全有道理。 但我認為, 這些評價只是截取了一個歷史片段, 有些是使用了一刀切的價值觀來評判, 沒有展示一副全景, 讓人們一窺全貌, 豁然又透徹。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看。 宏觀在於文化和歷史環境;微觀在於個人命運, 最終歷史命運和個人命運相交匯,

產生了一個歷史中的人物鏡像。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歷史命運和個人命運的交集。

尼采的那個超人

一、希特勒的產生深深地根植于德國的文化土壤

希特勒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他的背後站著無數塑造德意志文化的文化巨擘, 他背後站著黑格爾, 站著尼采,

站著瓦格納, 以及無數被他們思想影響的、有著相同思想和價值觀的保守派、軍官團和普通德國民眾。

什麼樣的文化孕育什麼樣的人。 以前我也曾有這樣一個幼稚的想法, 像太祖這麼逆天的人物, 打下天下來以後為什麼不憑藉其巨大影響力搞個真正的民主改革, 然後隱居山林, 然後我國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少走上一百年彎路, 他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多麼完美?

這樣的想法其實完全割裂了人物與歷史的聯繫, 更割裂了人物行為和思想的一貫性。 就像我在另一個問題希特勒如果不進攻俄國會怎麼樣?雙方會保持合作關係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中的回答, 個人的行為和命運是一貫的, 是始終的。

如果太祖按我們認為的做法做, 就不是太祖了, 也走不了那麼遠。 他既然走了那麼遠, 就得一直按其一貫性走下去。

將希特勒的出現上升到西方文化邏輯推演的高度的文章, 請看李:希特勒和他的行為藝術。

二、希特勒的產生是當時德國環境和民眾的需要

一提希特勒, 我們都知道是獨裁者。 但有另一個歷史常識我覺得大家也得知道, 那就是希特勒是在民主制度下(魏瑪共和國), 嚴格按照民主程序, 通過公開演講和投票最後被任命為總理。 (希特勒憑藉其演講和組織才能將國社黨發展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並與少數派聯合, 最後被興登堡任命為總理)

德國本來就有著深厚的軍國主義傳統, 有著對強力意志和強力人物的天然崇拜。 一戰的失敗以及凡爾賽條約的簽訂讓德國人備感屈辱,而魏瑪共和國的誕生幾乎是一個偶然,是德國保守勢力和軍官團為了逃避責任硬將社民黨主席亞伯特推上了歷史舞臺,但實際決定權呢?還在十萬國防軍領袖威廉格勒納手中。

德國一戰後的經濟發展得益於美國資金的注入,經歷了一戰後為數不多的幾年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基礎是十分薄弱的,一方面因為德國一戰失敗後政治上幾乎沒有地位,經常被法國恫嚇教訓,這對於依然勢力龐大,對德意志輝煌無比留戀的保守派無法接受;另一方面社民党完全控制不住局面,沒有向心力,因為保守派和軍隊完全不把議會制政府放在眼裡。

結果,美國資金一收,德國經濟完全崩潰,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沒有之一。普通民眾財富被洗劫一空,一夜之間產生了無數無產者,成了社會動盪因素。

這個時候的德國極其渴望一個強力人物,一個激發民眾希望的人物,一個能夠創造奇跡的人物,結束混亂局面,振興德國。

你要知道,老百姓都沒飯吃了,除了餓死幾乎沒別的選擇了,什麼事做不出來?這個強力人物肯定不能夠是具有理性、按部就班的人物,得是不尋常的能創造奇跡的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魏瑪共和國總理施特雷澤曼,他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為當時脆弱的德國奔波勞累,結果在德國民眾印象中幾乎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民眾來說,得給他們麵包;對保守勢力來說,能重塑德國的輝煌。

這方面分析請閱讀劍與火---近代德國的革命之路(沙梨熊)。

寫到這裡做一個總結。也就是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必須結合其時代,從以令人髮指的手段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到將世界帶入災難的二戰,錯不能都算到希特勒頭上。你可以說99.9%的錯是希特勒,這個還是可以辯的。但不能說100%,不能一刀切。因為僅僅有希特勒這個人,他不可能爆發出這麼大的能量,他得借助歷史的大浪之巔、借助群氓的狂熱之力,借助深深鐫刻在德意志歷史深處的意志哲學,才能催生這麼大的破壞力。

像小平對太祖的評價,三七開就很客觀務實,既契合歷史,有有利於後面的政治承繼。希特勒幾幾開?那就只能回到開篇的論述,每個人看書、讀史都有自己的傾向性,都能夠從歷史中汲取自己希望汲取的東西。It's very very personal。當然按照現代世界的價值觀體系,他的罪孽肯定是第一位的,幫兇是第二位的,希特勒和他的幫兇將世界帶入黑暗。這就是大多數人get到的story了。

歷史的命運已經走到這個節點,等待著個人命運軌跡的穿行而過。

三、希特勒的個人命運和崛起軌跡

讓我們看看希特勒關鍵的生命節點

1.1889年出生

公務員家庭,父親十分暴虐,母親逆來順受,父母相差23歲,為舅舅和外甥女的關係。希特勒是他老爹的第三個孩子,他本來有五個兄弟姐妹,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和一個親妹妹活下來,其他均早夭。(這樣的家庭能正常了?)

2.童年

父親酗酒,經常對其母親和他實施家庭暴力。據傳他曾看到過父親對母親的侵犯。兄弟姐妹早夭與可能看到父母xingjiao(傳言,無實證)扭曲了其性觀念,希特勒終生對梅毒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

3.少年

在父親的暴力下堅強不屈。他在《我的奮鬥》中曾說,父親打他的時候他都哭,當他看了一本書說不哭是勇氣的表現,他再沒哭過,他母親都嚇壞了。另外他以自己堅強的意志反對父親讓自己當公務員的想法,堅持要成為一名藝術家。

4.青年

1905年去維也納流浪,成了流浪漢,靠畫畫和打雜工為生。是的,就是一要飯的。但你要知道,這幾年不是白過的,他號稱讀完了維也納圖書館所有的書;他經常去聽瓦格納的歌劇,深深震撼於其音樂深入內心的意志表達;他觀摩了當時維也納市長的演講,總結了其演講技巧,成為其後來演講大法的基礎;同時受當時反猶主義的影響,從內心衍生出對猶太人強烈的憎恨。他的價值觀就是在這幾年奠定的。

5.1914年一戰爆發,希特勒迎來命運轉折。他申請加入德皇軍隊為德國效力。一戰期間由於作戰英勇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很少授予下級官兵),並被提拔為下士。

6.一戰失敗後,説明陸軍從事少部分政治工作(監視某些政黨)。偶然機會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党(納粹党前身),成為該黨第七名黨委會成員。

希特勒的經歷我只寫到這裡,為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一個人的童年對其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佛洛德,還有一位開創性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自卑與超越》中詳細分析了童年的外界刺激與性格的形成機制。有興趣的可參考。另外庫比席克---希特勒少年時代的唯一友人寫的《青年希特勒:蛻變從這一刻開始》非常推薦,瞭解一個真實的希特勒。

其童年經歷決定了其性格;其青年社會經歷奠定了其認知基礎。

希特勒的童年經歷讓其產生了我就是那被選擇的那一個這種天命所歸的信念(兄弟姐妹的早夭,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成年後瓦格納歌劇那種神話式的薰陶等等),這種影響是巨大的。就像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之中所說,一個人有了信念就相當於變強了十倍,像《福音書》中所說,信念具有移山填海的力量。 讓我們再看看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的描述:

“他當時24歲,除了他自己以外,都認為,他從各方面來說都失敗了。他沒有 成為畫家,也沒有當上建築師,他一事無成,只不過是個流浪漢,而且是個古怪的流浪漢。 他沒有朋友,沒有家庭,沒有工作,沒有居處。不過,在反動思想的驅使下,他有一樣東西 :"對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熾熱的使命感。"

有這種天命所歸信念的人是不多的,尤其是那些受過正規教育有著理性思想的人,像他這種瘋瘋癲癲的人反而信念如此堅定。

希特勒童年與父親抗爭的經歷以及父強母弱的家庭讓其有了堅定不屈的鬥爭意志。

最後是其敏銳的洞察力,其對當時社會結構和形式、民眾心理的準確判斷和精確把握。這是其在維也納當流浪漢時完成的準備。 《第三帝國的興亡》:

雖然希特勒沒有參加政治活動,但他非常關心地注意著奧地利三大政黨的活動,這就是社會 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和泛日爾曼民族黨。一種政治上的狡猾見識現在已開始在這個不修邊 幅的施粥站常客的心中萌芽,使他能夠極其清晰地看到當代各種政黨的力量與弱點,而在 成熟以後,使他成了德國的第一號奸雄。

年輕的希特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奧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經開始在維也納的窮客棧、施粥站、 街頭巷尾的聽眾面前練習他的演講術了。這種技巧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在兩次大戰之間德國" 無人能望其項背的才能。

在維也納期間,希特勒閱讀了大量的反猶書籍,從而更增加了他的種族偏見和對猶太人的仇 恨。他說,他發現這一"上帝的造民"的道德污點,任何放蕩淫穢的事情,諸如賣淫和販賣 婦女大部分是猶太人幹的。"當第一次,"他記述道,"我認識到猶太人是這個大城市中的 渣滓堆裡進行這種令人噁心的罪惡交易的時候,我不免感到一陣寒噤。

從蘭德斯堡監獄出獄的希特勒

也就是說,希特勒這個人從離開維也納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其成長歷程。其對猶太人的憎恨、其對社會事務的判斷、其演講才能、其目標都確定了。以後的經歷,無論是國社黨發力、啤酒館政變、蘭德斯堡監獄寫出《我的奮鬥》以及通過演講逆襲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事件鋪展。就像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所講,一個人的意欲是本質的東西,其一生不過是事實和事件的鋪展,是表像。請看希特勒為什麼能夠建立起強大的領袖崇拜?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四、歷史命運與個人命運的交匯

1933年1月30日夜晚,希特勒站在班德勒街的總理府上,俯視著納粹黨為了慶祝他上臺而高舉著火把、萬字旗遊行而過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歷史命運與個人命運在這一刻交匯。

1933年以後,希特勒和他統治下的納粹德國一步一步朝著既定的命運方向前進。而這種命運的腳步在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在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中,在那個維也納默默注視著繁華天堂與貧困地獄並存而內心不甘的流浪漢心中,在自由民主勢力的軟弱和保守勢力的反撲中深深地註定了。

在隨後的13年中,我們知道了他解散了議會,用一系列不齒的手段成為獨裁者;

知道了他集中了德國所有的資源,開動了戰爭機器,成為二戰的發動者;

知道了他以令人駭人聽聞的手段實施種族滅絕。

而這些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但我們總不能說是歷史的錯。歷史的罪過還是得由人來承擔,所以我們最一般的評價就是:看哪!這個惡魔!

但我的評價是:像他這種級別的人物,不是一兩句簡單的罵詞和標籤所能概括的。他代表著整個人類人性中一部分,不僅僅是邪惡的部分(殺戮、戰爭、種族歧視、搶奪生存空間),還代表著絕對的信念,堅定不移的意志,以及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漸漸沿襲下來的對整個國家和人的規劃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簡單粗暴的方式。這種爆發是現象級的,至今依然影響著世界上可觀的人群。他這個惡魔恰像一面鏡子,倒映著人性中的種種可能性。

因此歸根結底一句話:希特勒是惡魔,我們打開了潘朵拉。

看看德國的電影《浪潮》對納粹的反思,就知道希特勒和納粹這種現象是多麼容易在人性中復活,更加說明了希特勒在人類歷史上打下的烙印、德國下決心清除的納粹餘毒,本身就存在於每個人的人性中,只是未被發掘和點燃。

當我們拿著元首的“河北省”開玩笑時,是否想過如果我們是1933年的德國民眾,我們是否會成為人群中行納粹禮的那個青年?

而逝去的六百萬猶太人,更是一點一滴的記錄著人類的惡意。反猶主義幾乎貫穿著整個歐洲的歷史,要知道反猶主義從西元135年猶太人起義失敗被逐出耶路撒冷前早就開始了,基督教的十字軍、沙皇俄國甚至直到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上層都充斥著反猶主義。而沙皇俄國殺得猶太人也不遑多讓。而有了希特勒之後,除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其他的惡行幾乎被淡忘。這鍋讓希特勒一人背本身就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圖片源自@宋宇航世界說

而如今,德國右翼勢力又有新的苗頭,而新納粹勢力發展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無需提問,也能回答 。

我們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反思?

一戰的失敗以及凡爾賽條約的簽訂讓德國人備感屈辱,而魏瑪共和國的誕生幾乎是一個偶然,是德國保守勢力和軍官團為了逃避責任硬將社民黨主席亞伯特推上了歷史舞臺,但實際決定權呢?還在十萬國防軍領袖威廉格勒納手中。

德國一戰後的經濟發展得益於美國資金的注入,經歷了一戰後為數不多的幾年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基礎是十分薄弱的,一方面因為德國一戰失敗後政治上幾乎沒有地位,經常被法國恫嚇教訓,這對於依然勢力龐大,對德意志輝煌無比留戀的保守派無法接受;另一方面社民党完全控制不住局面,沒有向心力,因為保守派和軍隊完全不把議會制政府放在眼裡。

結果,美國資金一收,德國經濟完全崩潰,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沒有之一。普通民眾財富被洗劫一空,一夜之間產生了無數無產者,成了社會動盪因素。

這個時候的德國極其渴望一個強力人物,一個激發民眾希望的人物,一個能夠創造奇跡的人物,結束混亂局面,振興德國。

你要知道,老百姓都沒飯吃了,除了餓死幾乎沒別的選擇了,什麼事做不出來?這個強力人物肯定不能夠是具有理性、按部就班的人物,得是不尋常的能創造奇跡的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魏瑪共和國總理施特雷澤曼,他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為當時脆弱的德國奔波勞累,結果在德國民眾印象中幾乎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民眾來說,得給他們麵包;對保守勢力來說,能重塑德國的輝煌。

這方面分析請閱讀劍與火---近代德國的革命之路(沙梨熊)。

寫到這裡做一個總結。也就是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必須結合其時代,從以令人髮指的手段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到將世界帶入災難的二戰,錯不能都算到希特勒頭上。你可以說99.9%的錯是希特勒,這個還是可以辯的。但不能說100%,不能一刀切。因為僅僅有希特勒這個人,他不可能爆發出這麼大的能量,他得借助歷史的大浪之巔、借助群氓的狂熱之力,借助深深鐫刻在德意志歷史深處的意志哲學,才能催生這麼大的破壞力。

像小平對太祖的評價,三七開就很客觀務實,既契合歷史,有有利於後面的政治承繼。希特勒幾幾開?那就只能回到開篇的論述,每個人看書、讀史都有自己的傾向性,都能夠從歷史中汲取自己希望汲取的東西。It's very very personal。當然按照現代世界的價值觀體系,他的罪孽肯定是第一位的,幫兇是第二位的,希特勒和他的幫兇將世界帶入黑暗。這就是大多數人get到的story了。

歷史的命運已經走到這個節點,等待著個人命運軌跡的穿行而過。

三、希特勒的個人命運和崛起軌跡

讓我們看看希特勒關鍵的生命節點

1.1889年出生

公務員家庭,父親十分暴虐,母親逆來順受,父母相差23歲,為舅舅和外甥女的關係。希特勒是他老爹的第三個孩子,他本來有五個兄弟姐妹,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和一個親妹妹活下來,其他均早夭。(這樣的家庭能正常了?)

2.童年

父親酗酒,經常對其母親和他實施家庭暴力。據傳他曾看到過父親對母親的侵犯。兄弟姐妹早夭與可能看到父母xingjiao(傳言,無實證)扭曲了其性觀念,希特勒終生對梅毒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

3.少年

在父親的暴力下堅強不屈。他在《我的奮鬥》中曾說,父親打他的時候他都哭,當他看了一本書說不哭是勇氣的表現,他再沒哭過,他母親都嚇壞了。另外他以自己堅強的意志反對父親讓自己當公務員的想法,堅持要成為一名藝術家。

4.青年

1905年去維也納流浪,成了流浪漢,靠畫畫和打雜工為生。是的,就是一要飯的。但你要知道,這幾年不是白過的,他號稱讀完了維也納圖書館所有的書;他經常去聽瓦格納的歌劇,深深震撼於其音樂深入內心的意志表達;他觀摩了當時維也納市長的演講,總結了其演講技巧,成為其後來演講大法的基礎;同時受當時反猶主義的影響,從內心衍生出對猶太人強烈的憎恨。他的價值觀就是在這幾年奠定的。

5.1914年一戰爆發,希特勒迎來命運轉折。他申請加入德皇軍隊為德國效力。一戰期間由於作戰英勇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很少授予下級官兵),並被提拔為下士。

6.一戰失敗後,説明陸軍從事少部分政治工作(監視某些政黨)。偶然機會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党(納粹党前身),成為該黨第七名黨委會成員。

希特勒的經歷我只寫到這裡,為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一個人的童年對其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佛洛德,還有一位開創性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自卑與超越》中詳細分析了童年的外界刺激與性格的形成機制。有興趣的可參考。另外庫比席克---希特勒少年時代的唯一友人寫的《青年希特勒:蛻變從這一刻開始》非常推薦,瞭解一個真實的希特勒。

其童年經歷決定了其性格;其青年社會經歷奠定了其認知基礎。

希特勒的童年經歷讓其產生了我就是那被選擇的那一個這種天命所歸的信念(兄弟姐妹的早夭,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成年後瓦格納歌劇那種神話式的薰陶等等),這種影響是巨大的。就像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之中所說,一個人有了信念就相當於變強了十倍,像《福音書》中所說,信念具有移山填海的力量。 讓我們再看看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的描述:

“他當時24歲,除了他自己以外,都認為,他從各方面來說都失敗了。他沒有 成為畫家,也沒有當上建築師,他一事無成,只不過是個流浪漢,而且是個古怪的流浪漢。 他沒有朋友,沒有家庭,沒有工作,沒有居處。不過,在反動思想的驅使下,他有一樣東西 :"對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熾熱的使命感。"

有這種天命所歸信念的人是不多的,尤其是那些受過正規教育有著理性思想的人,像他這種瘋瘋癲癲的人反而信念如此堅定。

希特勒童年與父親抗爭的經歷以及父強母弱的家庭讓其有了堅定不屈的鬥爭意志。

最後是其敏銳的洞察力,其對當時社會結構和形式、民眾心理的準確判斷和精確把握。這是其在維也納當流浪漢時完成的準備。 《第三帝國的興亡》:

雖然希特勒沒有參加政治活動,但他非常關心地注意著奧地利三大政黨的活動,這就是社會 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和泛日爾曼民族黨。一種政治上的狡猾見識現在已開始在這個不修邊 幅的施粥站常客的心中萌芽,使他能夠極其清晰地看到當代各種政黨的力量與弱點,而在 成熟以後,使他成了德國的第一號奸雄。

年輕的希特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奧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經開始在維也納的窮客棧、施粥站、 街頭巷尾的聽眾面前練習他的演講術了。這種技巧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在兩次大戰之間德國" 無人能望其項背的才能。

在維也納期間,希特勒閱讀了大量的反猶書籍,從而更增加了他的種族偏見和對猶太人的仇 恨。他說,他發現這一"上帝的造民"的道德污點,任何放蕩淫穢的事情,諸如賣淫和販賣 婦女大部分是猶太人幹的。"當第一次,"他記述道,"我認識到猶太人是這個大城市中的 渣滓堆裡進行這種令人噁心的罪惡交易的時候,我不免感到一陣寒噤。

從蘭德斯堡監獄出獄的希特勒

也就是說,希特勒這個人從離開維也納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其成長歷程。其對猶太人的憎恨、其對社會事務的判斷、其演講才能、其目標都確定了。以後的經歷,無論是國社黨發力、啤酒館政變、蘭德斯堡監獄寫出《我的奮鬥》以及通過演講逆襲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事件鋪展。就像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所講,一個人的意欲是本質的東西,其一生不過是事實和事件的鋪展,是表像。請看希特勒為什麼能夠建立起強大的領袖崇拜?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四、歷史命運與個人命運的交匯

1933年1月30日夜晚,希特勒站在班德勒街的總理府上,俯視著納粹黨為了慶祝他上臺而高舉著火把、萬字旗遊行而過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歷史命運與個人命運在這一刻交匯。

1933年以後,希特勒和他統治下的納粹德國一步一步朝著既定的命運方向前進。而這種命運的腳步在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在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中,在那個維也納默默注視著繁華天堂與貧困地獄並存而內心不甘的流浪漢心中,在自由民主勢力的軟弱和保守勢力的反撲中深深地註定了。

在隨後的13年中,我們知道了他解散了議會,用一系列不齒的手段成為獨裁者;

知道了他集中了德國所有的資源,開動了戰爭機器,成為二戰的發動者;

知道了他以令人駭人聽聞的手段實施種族滅絕。

而這些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但我們總不能說是歷史的錯。歷史的罪過還是得由人來承擔,所以我們最一般的評價就是:看哪!這個惡魔!

但我的評價是:像他這種級別的人物,不是一兩句簡單的罵詞和標籤所能概括的。他代表著整個人類人性中一部分,不僅僅是邪惡的部分(殺戮、戰爭、種族歧視、搶奪生存空間),還代表著絕對的信念,堅定不移的意志,以及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漸漸沿襲下來的對整個國家和人的規劃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簡單粗暴的方式。這種爆發是現象級的,至今依然影響著世界上可觀的人群。他這個惡魔恰像一面鏡子,倒映著人性中的種種可能性。

因此歸根結底一句話:希特勒是惡魔,我們打開了潘朵拉。

看看德國的電影《浪潮》對納粹的反思,就知道希特勒和納粹這種現象是多麼容易在人性中復活,更加說明了希特勒在人類歷史上打下的烙印、德國下決心清除的納粹餘毒,本身就存在於每個人的人性中,只是未被發掘和點燃。

當我們拿著元首的“河北省”開玩笑時,是否想過如果我們是1933年的德國民眾,我們是否會成為人群中行納粹禮的那個青年?

而逝去的六百萬猶太人,更是一點一滴的記錄著人類的惡意。反猶主義幾乎貫穿著整個歐洲的歷史,要知道反猶主義從西元135年猶太人起義失敗被逐出耶路撒冷前早就開始了,基督教的十字軍、沙皇俄國甚至直到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上層都充斥著反猶主義。而沙皇俄國殺得猶太人也不遑多讓。而有了希特勒之後,除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其他的惡行幾乎被淡忘。這鍋讓希特勒一人背本身就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圖片源自@宋宇航世界說

而如今,德國右翼勢力又有新的苗頭,而新納粹勢力發展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無需提問,也能回答 。

我們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反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