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譚其驤院士的不迷信

譚其驤院士的不迷信

口述 譚德瑋 整理 餘錫九

1926 年, 我的父親譚其驤考入上海大學。 1927年, “四·一二”事變後上海大學被封, 他只得轉入暨南大學讀書。 畢業後, 他考進了燕京大學研究生院, 成為顧頡剛先生的研究生。

顧先生嚴謹治學和虛懷若谷的精神給父親樹立了做人的好榜樣。 更重要的是, 從這個時候起, 父親對歷史地理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3年起父親先後在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任教。 1934 年, 父親與顧頡剛先生一起發起組織了“禹貢學會”, 並創辦半月刊《禹貢》。 這個學會日漸成為國內很活躍的學術團體之一,

對當時學術界的影響很大。 父親在任教期間教過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國史學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地理等課。 據父親的同事回憶, 父親教得最好的一門課是中國歷史地理。

在如何看待前人的成就與自己的創見這一問題上, 父親曾深有感觸地說:“如果說我幾十年來多少取得了一點成就的話, 從自己方面來說, 重要的一條是不迷信。 ”確實, 這是父親的肺腑之言。

比如, 在燕京大學歷史系當研究生時, 父親選修了顧頡剛先生的《尚書研究》課。 顧先生講《尚書·堯典》篇時, 認為其寫作時代應在西漢武帝之後。 父親覺得顧先生在講義裡所列舉的十三部不是西漢的制度。 為了獲得確切的理論根據,

他查閱了《漢書》《後漢書》《晉書》等有關著作的許多篇章, 並把自己的看法寫信告訴顧先生。 顧先生對父親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表示讚賞。

再如, 對於黃河在東漢以後何以出現長期安流的局面這一問題, 歷來的看法是歸功於王景治河, 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異議。 對此, 父親卻表示懷疑:在當時治河工程品質不可能提高的條件下, 王景治河為何能收到如此長期的效益?自元至明清治河名臣輩出, 為什麼都收不到同樣的效果?帶著一連串對前人、對權威的懷疑, 他撇開治河工程, 而從黃河本身尋找原因。 經過艱苦的探索, 他找到了導致黃河氾濫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中游的泥沙, 他認為在東漢以後的幾個世紀中, 該地區成為牧區或半牧區、半農區,

天然植被得到恢復,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這才是黃河長期安流的原因所在。 1962年, 他發表了《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一文, 提出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遷入中游地區和人口銳減造成前農墾區縮小, 客觀上減少了水土流失量, 是黃河長期安流的決定因素。

父親的研究成果不僅對自然地理、歷史地理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而且還對中國的災害防治、水利開發和現代化建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上世紀60年代以來, 父親明確提出, 歷史地理學的組成部分、研究物件與現代地理是完全一致的, 但由於這些現象發生在過去, 研究時不能不運用歷史學的方法, 必須重視文獻資料和前人成果。

對於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舊說這一點, 父親是堅定不移的。 他曾說:“我寫的文章不多、發表的更少, 除了由於才力駑鈍外, 還由於不想拾人牙慧或舊酒新裝, 即使不能前無古人, 至少也要於舊說有所補益。 ”

搞歷史地理, 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 不僅需要熟讀大量古代典籍, 還需要作大量的野外考察。 幾十年來, 父親把《漢書·地理志》幾乎翻爛了;楊氏《水經注圖》雖是後來新買的一本, 但也被他翻得中縫破裂。 父親曾去天山南北、跋涉中原各省, 考察長江水系和黃河古道。 對於 1500 多個漢縣, 父親晚年時, 大部分還都能記得其屬於哪個郡縣和所在的地理位置。 他甚至還從業餘消遣——讀筆記小說中捕捉到了許多有關資訊。

父親從不拿學問做名利的敲門磚, 更不去迎合時尚。 他認為求真、求實是做學問的基本學德。 一個人如果只知迎合“當前需要什麼”, 那就無法求到真學問, 其專業也無以為繼了。 父親在現實生活中, 也沒有因一時的厚今薄古而不敢講古代史, 也不因為時興的法家評說而違反歷史真實大捧法家。 父親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勸任何想要真正取得一點成就的人, 還是專心致力於你的專業, 不要去寫應時文章為好。 ”這也是父親作為長者、作為師長, 對後輩、對學生的殷切希望。

父親治學的嚴謹還表現在早年對專業的選擇上。 他從社會學系轉到中文系, 後又轉到外文系, 最後才定下歷史系。 這並不是“見異思遷”, 而是基於嚴肅的思考。 他認為自己形象思維能力較差而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學歷史特別側重於搞考證就相當合適。“我要從事的專業,必須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天賦、性格等相符。這樣才能鍥而不捨,終身以之。”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父親75 歲高齡時還在歷史地理學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

衣帶漸寬終不悔。父親最輝煌的成就首推 8 巨冊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國內外專家們曾用“前所未有”4 個字來形容、評說這部卷帙浩繁、內容詳密的圖集。1983 年美國總統雷根到復旦大學訪問時,圖集被作為校禮贈送。

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從 1950 年起到出版發行,經歷了 30 年的漫長歲月,其間幾經周折和動盪。父親在這些年中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也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雖因中風而半身不遂好幾年,然而懷著對事業的追求,他以頑強的意志帶著有病的身子堅持工作。父親嚴肅認真地對圖集進行修訂、補充和定稿,終於使這本圖集得以問世。面對這厚厚的圖集,父親表現出從來沒有的欣慰和喜悅。同時,父親並沒有把功勞歸於自己,他說:“一切為圖集作出貢獻的同志都應該享受這份光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中國歷史地圖集》完成後,父親並沒有滿足于已獲得的巨大成功,他還雄心勃勃地想在有生之年再寫成一本《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並計畫組織力量重寫《水經注疏》、重繪《水經注圖》,整理幾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這樣的計畫對一個年過 70 歲的老人來說也許過於龐大,但我有決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實現。”望著充滿自信心和決心的父親,我心裡滿滿都是對他的崇敬。

口述 譚德瑋 整理 餘錫九

他認為自己形象思維能力較差而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學歷史特別側重於搞考證就相當合適。“我要從事的專業,必須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天賦、性格等相符。這樣才能鍥而不捨,終身以之。”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父親75 歲高齡時還在歷史地理學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

衣帶漸寬終不悔。父親最輝煌的成就首推 8 巨冊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國內外專家們曾用“前所未有”4 個字來形容、評說這部卷帙浩繁、內容詳密的圖集。1983 年美國總統雷根到復旦大學訪問時,圖集被作為校禮贈送。

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從 1950 年起到出版發行,經歷了 30 年的漫長歲月,其間幾經周折和動盪。父親在這些年中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也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雖因中風而半身不遂好幾年,然而懷著對事業的追求,他以頑強的意志帶著有病的身子堅持工作。父親嚴肅認真地對圖集進行修訂、補充和定稿,終於使這本圖集得以問世。面對這厚厚的圖集,父親表現出從來沒有的欣慰和喜悅。同時,父親並沒有把功勞歸於自己,他說:“一切為圖集作出貢獻的同志都應該享受這份光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中國歷史地圖集》完成後,父親並沒有滿足于已獲得的巨大成功,他還雄心勃勃地想在有生之年再寫成一本《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並計畫組織力量重寫《水經注疏》、重繪《水經注圖》,整理幾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這樣的計畫對一個年過 70 歲的老人來說也許過於龐大,但我有決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實現。”望著充滿自信心和決心的父親,我心裡滿滿都是對他的崇敬。

口述 譚德瑋 整理 餘錫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