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環騎中國第七大島

接上集繼續:

環島至東山島東南角端, 全國文明村-澳角村。

澳角村, 位於東山島的東南突出部, 大肉山腳西側, 海岸線長10公里, 是東山島主要漁村之一。 澳角村東臨臺灣海峽, 西接大陸板塊, 南北各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灣, 即澳角灣和烏礁灣, 村址座落於兩個海灣的接壤處, 構成“X”灣的奇特景象, 是東山島通往臺灣及各地的主要港口。 澳角村歷史悠久, 建村始于明朝中後期, 因村址在澳角沃的東北角, 故稱澳角, 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明末, 民族英雄鄭成功, 收復臺灣在閩南一帶沿海操練水師, 曾在此駐紮著一營水兵,

並在澳角後海灣灘地挖一口井, 史稱“國姓井”。 清朝年間, 澳角沃曾是施琅將軍分隊戰船練兵、停泊、補給的重要基地。 先後有《磐石灣》、《親緣》、《寡婦村》、《十三井地區》、《秋瑾》等一大批影視劇在此拍攝外景。 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首屆“全國文明村”。

澳角漁港。

海灣對岸的大帽山環抱漁港。

一路所見, 東山島東、南海岸幾乎所有的山頭上都建有雷達站, 澳角灣的大帽山、大肉山也不例外, 東山島的軍事價值可見一般。

前方, 大肉山環抱澳角灣。

氣派的澳角村居。

沿防波堤來到大肉山腳, 可見山石上“天涯澳角”四個紅色石刻大字, 可能寓意這裡是東山主島的盡頭吧。

現在的澳角灣風平浪靜。

這裡還有座小廟“海雲寺”。(以下四張照片為第二日拍攝)

沿步道登高大肉山,山上的古榕樹林枝繁葉茂,遮擋了炎炎的烈日,前人造福子孫啊!

從山上俯視澳角灣碧水藍天。

遠眺澳角灣海域,有兩座小島嶼,當地老伯告知兩島形似虎龍,地圖上確實也標稱為“虎嶼”與“龍嶼”。

不知環島後程路情,沒敢在澳角多逗留。途經澳角小學,西行連到X545。

西行X545經陳城鎮左轉X541向南行,來到東山本島最南端,島上又一主要漁村宮前村,那裡的海灣也叫宮前灣。

過宮前,經前坑村,沿路繼續向西行。

午間烈日炎炎,“人困馬乏”,不知後程路情,放棄環到島西南角端下角山下垵(村)的想法,翻過旗山在修沙土路轉北行。

在岐下村午飯。

想不到做服裝的七匹狼,還有貼牌啤酒。

午飯後,繼續沿海向北。結束了上午的環島東岸南岸的騎程,下午環島路線就是沿島西岸至島北。

左轉X541,上到西浦港海堤公路。

堤外向西隔詔安灣望大陸。

堤內西埔港養殖海區。

向北途經頂上村,路邊保留的榕樹樹幹,頗有點沙漠胡楊的味道。

路旁下西坑村兩株古榕樹遮蔭避日,躺在樹下圍壇上小睡一會。

觀地形,下西坑是全島中部的最西端(角)。

過下西坑村後的公路是正在修築中的科技大道,無樹遮蔭,騎行乏味。公路西側沿海綿延著鹽場鹽田,當年連隊的食鹽就是從那裡自己裝袋拉回(免費)。

科技大道向北連接S201,前方到杏陳鎮,當年營部駐杏陳附近,我們上島後新兵連就在那裡。

S201一直向北就至東山島與大陸間的八尺門海峽,現在有八尺門大橋跨海峽連結大陸(原八尺門海堤已拆除)。目前東山島從西向東有S309大產大橋、沈海高速東山連接線東山特大橋、S201八尺門大橋三座跨海大橋連結大陸。 向北近海邊,右轉X543去往後林,這裡成為此行環島的西北端。

在後林路見渡槽,不由得想起附近八尺門海峽原來的海堤,其上從頭到尾排列的就是這樣的渡槽。可惜八尺門海堤2014年已拆除,被現在的S201八尺門大橋代替,原先因海堤連結大陸成為半島的東山島又變回了全島。原八尺門海堤建成於1961年,全長620米、寬13.6米,東山全島由此也就成為了半島,當年是東山島進出大陸的唯一陸路通道(兩車道),是我們當年新兵入伍半夜上島的地方,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地方,入伍後第一張照片留影的地方。 這條渡槽稱“向東渠”,上世紀七十年代,為解決東山島缺淡水所建。渡槽從大陸雲霄縣引水進入東山島,全長八十多公里,僅次於全國聞名的“紅旗渠”。

過後林村後,沿X543向南行,左轉疏港路向東通往島東北端。

至廟前路,回到銅陵鎮。

又回到濱海縣道X545,途經位於東山灣的東山港。

路見一群在東山港寫生的孩子們,有老師在教授。今天是星期日,估計是一美術興趣班,海島古鎮的教育不落後。

轉到大有街,向前就是東山風動石景區西大門。

東山縣圖書館旁就是頂街老城區,一覽銅山古城老宅區風貌,有不少人文古跡和傳說。(以下二張照片為昨日拍攝)

穿過老街,抵達風動石景區東門,昨天進去過了。一路過來,貌似東山全島好像就這一處收費景區,票價60元。

東山島風動石,算是世界地質奇觀了,是東山島上最出名的旅遊景觀,具體介紹請百度。(照片為昨日拍攝)

從老街穿過越一海景酒店,下午四點半多回到今晨環騎全島的起點,南門灣漁人碼頭,結束一日環騎東山島之行,手機騎行APP記錄全程約108公里(見文首截圖)。

總結下環島全程的收穫。此行大部路段沿海岸線騎行,沿海風景指數較佳的路段應在東海岸(從南門灣-澳角灣),其中蘇峰山段算是全島沿海風景精華所在。而島西岸可能因於大陸相望,海域不夠遼闊吧,風景一般,騎行較乏味。島東北端的銅山古城(銅陵鎮)除了風動石地質奇觀外,還蘊藏了豐富的閩南海島歷史文化,有時間可探尋一番。全程除了蘇峰山有一段盤山爬坡公路(坡度較緩),大部分沿海公路起伏較少,騎行強度不大。東山島相比其他熱門旅遊海島,全島未過度開發,大多保持原生態,除了風動石景區外,目前幾乎沒有其他圈圍收費的景區點,但須注意勿闖島上高地軍事禁區。

東山島,歡迎你!

全劇終,謝謝欣賞!

現在的澳角灣風平浪靜。

這裡還有座小廟“海雲寺”。(以下四張照片為第二日拍攝)

沿步道登高大肉山,山上的古榕樹林枝繁葉茂,遮擋了炎炎的烈日,前人造福子孫啊!

從山上俯視澳角灣碧水藍天。

遠眺澳角灣海域,有兩座小島嶼,當地老伯告知兩島形似虎龍,地圖上確實也標稱為“虎嶼”與“龍嶼”。

不知環島後程路情,沒敢在澳角多逗留。途經澳角小學,西行連到X545。

西行X545經陳城鎮左轉X541向南行,來到東山本島最南端,島上又一主要漁村宮前村,那裡的海灣也叫宮前灣。

過宮前,經前坑村,沿路繼續向西行。

午間烈日炎炎,“人困馬乏”,不知後程路情,放棄環到島西南角端下角山下垵(村)的想法,翻過旗山在修沙土路轉北行。

在岐下村午飯。

想不到做服裝的七匹狼,還有貼牌啤酒。

午飯後,繼續沿海向北。結束了上午的環島東岸南岸的騎程,下午環島路線就是沿島西岸至島北。

左轉X541,上到西浦港海堤公路。

堤外向西隔詔安灣望大陸。

堤內西埔港養殖海區。

向北途經頂上村,路邊保留的榕樹樹幹,頗有點沙漠胡楊的味道。

路旁下西坑村兩株古榕樹遮蔭避日,躺在樹下圍壇上小睡一會。

觀地形,下西坑是全島中部的最西端(角)。

過下西坑村後的公路是正在修築中的科技大道,無樹遮蔭,騎行乏味。公路西側沿海綿延著鹽場鹽田,當年連隊的食鹽就是從那裡自己裝袋拉回(免費)。

科技大道向北連接S201,前方到杏陳鎮,當年營部駐杏陳附近,我們上島後新兵連就在那裡。

S201一直向北就至東山島與大陸間的八尺門海峽,現在有八尺門大橋跨海峽連結大陸(原八尺門海堤已拆除)。目前東山島從西向東有S309大產大橋、沈海高速東山連接線東山特大橋、S201八尺門大橋三座跨海大橋連結大陸。 向北近海邊,右轉X543去往後林,這裡成為此行環島的西北端。

在後林路見渡槽,不由得想起附近八尺門海峽原來的海堤,其上從頭到尾排列的就是這樣的渡槽。可惜八尺門海堤2014年已拆除,被現在的S201八尺門大橋代替,原先因海堤連結大陸成為半島的東山島又變回了全島。原八尺門海堤建成於1961年,全長620米、寬13.6米,東山全島由此也就成為了半島,當年是東山島進出大陸的唯一陸路通道(兩車道),是我們當年新兵入伍半夜上島的地方,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地方,入伍後第一張照片留影的地方。 這條渡槽稱“向東渠”,上世紀七十年代,為解決東山島缺淡水所建。渡槽從大陸雲霄縣引水進入東山島,全長八十多公里,僅次於全國聞名的“紅旗渠”。

過後林村後,沿X543向南行,左轉疏港路向東通往島東北端。

至廟前路,回到銅陵鎮。

又回到濱海縣道X545,途經位於東山灣的東山港。

路見一群在東山港寫生的孩子們,有老師在教授。今天是星期日,估計是一美術興趣班,海島古鎮的教育不落後。

轉到大有街,向前就是東山風動石景區西大門。

東山縣圖書館旁就是頂街老城區,一覽銅山古城老宅區風貌,有不少人文古跡和傳說。(以下二張照片為昨日拍攝)

穿過老街,抵達風動石景區東門,昨天進去過了。一路過來,貌似東山全島好像就這一處收費景區,票價60元。

東山島風動石,算是世界地質奇觀了,是東山島上最出名的旅遊景觀,具體介紹請百度。(照片為昨日拍攝)

從老街穿過越一海景酒店,下午四點半多回到今晨環騎全島的起點,南門灣漁人碼頭,結束一日環騎東山島之行,手機騎行APP記錄全程約108公里(見文首截圖)。

總結下環島全程的收穫。此行大部路段沿海岸線騎行,沿海風景指數較佳的路段應在東海岸(從南門灣-澳角灣),其中蘇峰山段算是全島沿海風景精華所在。而島西岸可能因於大陸相望,海域不夠遼闊吧,風景一般,騎行較乏味。島東北端的銅山古城(銅陵鎮)除了風動石地質奇觀外,還蘊藏了豐富的閩南海島歷史文化,有時間可探尋一番。全程除了蘇峰山有一段盤山爬坡公路(坡度較緩),大部分沿海公路起伏較少,騎行強度不大。東山島相比其他熱門旅遊海島,全島未過度開發,大多保持原生態,除了風動石景區外,目前幾乎沒有其他圈圍收費的景區點,但須注意勿闖島上高地軍事禁區。

東山島,歡迎你!

全劇終,謝謝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