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山區男子掘洞7年挖出泉水井

□記者呂高見文圖

大河報訊 核心提示|一口井, 一個人。 他用鐝頭、鐵鍬、籮筐等工具, 掘洞百余米, 歷時7年時間挖成泉水井。 雖然目前有了自來水,

但他至今還用扁擔到井裡挑泉水食用。 連日來, 鞏義市米河鎮老人焦永福火了, 被人們稱為“當代愚公”。 焦永福當年為何要挖井?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現場

老人下井挑水, 妻子大門口外守候

昨天, 鄭州陰轉多雲, 重度污染天氣使能見度很低。 路上來往的多輛車都打著雙閃燈, 行駛速度緩慢。 上午9點多, 大河報記者驅車50余公里, 輾轉找到了鞏義市米河鎮小裡河村, 今年77歲的焦永福老人就住在這裡, 他因用時7年挖出泉水井而出了名。

據瞭解, 最早發現老人挖井的是當地米河鎮拆遷工作組人員, 他們前段時間在丈量農民宅基時, 在山上一戶偏僻的農家, 發現有一口斜井, 這是一口人工在地下開挖的100多米深斜型井洞。

這一事件經拆遷組工作人員曝光後, 焦永福瞬間在網路上火了。 記者決定到該村進行實地探訪。

焦永福家在村子最南側, 車輛不能通行, 只能徒步前往。 順著崎嶇的小路往上走, 他家依山而建, 一處很小的院落, 由幾間窯洞組成。 由於天氣寒冷, 門口地上部分積雪還沒有融化。 此時, 焦永福妻子吳書香正站在大門口外等候, 說是大門, 其實就是兩扇很小的木門。 不遠處, 焦永福穿著水鞋, 身上粘了很多土, 肩上一條扁擔挑著兩隻水桶, 正從井裡挑水回來。 水桶一搖一晃, 水不斷地從桶裡飛濺出來, 淅淅瀝瀝, 灑了一路。

“小心, 慢點。 ”此時, 早已在此等候的吳書香推開大門, 招呼著丈夫進院子裡, 隨後把水倒進水缸。

據吳書香介紹, 目前家裡只有他們老兩口在此居住, 3個孩子均已成家立業, 住進了樓房。 現在丈夫有點神志不清, 一個人獨來獨往, 從不喜歡和人交流。 吳書香說, 雖然家裡也有自來水, 且前幾天當地政府部門承諾, 讓他們可以免費食用, 但喝習慣了泉水, 丈夫時常還會下井挑水喝。 吳書香告訴記者, 每隔一天, 丈夫下井挑一次水, 每桶水約40多斤重, 夠他們用上一兩天了。

講述

為了吃水方便, 耗時7年挖出水井

吳書香今年76歲, 她比丈夫小一歲, 兩人結婚後就一直在此居住, 如今也有50多年時間, 目前窯洞僅有兩間可以居住, 其餘兩間年久失修, 暫時不能住人了。 據吳書香回憶, 她20多歲時經人介紹, 就認識了焦永福。 當年, 丈夫會一門手藝,

人也很勤勞, 她也主要看上了這一點, 最後兩人就走到了一起。 之前丈夫就有病, 後來還是她父母掏錢找醫生給丈夫看好了病。 讓人沒想到的是, 10年後丈夫的病又復發了。

“那時家裡窮, 要四處到很遠的地方擔水喝, 有時甚至沒地方吃水。 ”說起挖井的想法, 吳書香說, 他們倆還好說, 後來3個孩子先後出生, 家裡用水也逐漸增多, 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丈夫44歲那年, 為了徹底解決吃水難的問題, 他專門請人看了井眼位置。 靠近山坡下一處空地, 開始了他的挖井。 也就是從1983年開始, 丈夫獨自一人拿著鐝頭、鐵鍬等工具, 點著煤油燈, 一鐝頭一鐝頭地刨, 然後再一鍬一鍬往外鏟, 把挖出來的土, 再用籮筐一點一點往外運。 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

丈夫從不言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 就這樣, 前後耗時7年時間, 掘洞百余米, 僅煤油就用去了30多斤, 丈夫最終挖出了泉水。 此後, 家裡人就一直喝井裡的泉水。

為了一探究竟, 記者決定下井探訪。

焦永福挖的泉水井, 在他們家南側不遠處。 來到洞口, 約有一人多高。 就著燈光, 記者進入洞內, 裡面陰暗潮濕, 特別狹窄, 從上往下是一個斜坡, 由一個個臺階組成, 寬度僅能夠容下一個人通過。 頭頂當年挖洞時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上面有的地方長滿了苔蘚。 從洞口往裡約有100多米遠, 盡頭是一個圓形的水井口, 垂直向下, 水深2米多, 清澈見底, 泉眼手指大小粗細。 由於空氣稀薄, 返回地面時, 記者已累得氣喘吁吁。 可想而知, 焦永福老人肩上還擔著近百斤重的兩隻水桶, 實屬不易。

稱讚

每天遊客不斷,被稱為“當代愚公”

吳書香介紹,現在進去參觀的陌生人很多,她擔心出危險,造成不必要的後果,為此,還專門請人在井的洞口擺放一塊紙板,上面寫著“此地未開發,遊人止步,否則責任自負。”的提醒牌。但是,即使這樣,也阻擋不住大家下井的熱情。吳書香說,平時,他們夫妻倆卻很少出門,家裡缺東西了,都是兒女們送來的,兒女們都很孝順,隔三差五都會到家裡探望,這讓他們很欣慰。

“太不容易了,他真了不起!”和焦永福同村的鄰居劉旭林告訴記者,回憶起當年焦永福一個人,在從山坡往下挖井的事,大家都不敢相信。讓他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他們跑過去看時,當時焦永福一個人正在低頭挖洞,汗流浹背,衣服全部濕透了,渾身全是土。吃完飯後,中午也顧不得休息,又繼續幹活。別人勸說休息會兒,焦永福都不聽,一直埋頭苦幹,直到後來挖出了泉水。

大河報記者在小裡河村走訪時發現,只要提起焦永福,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焦永福肯吃苦有毅力,是“當代愚公”,也是如今很多年輕人學習的榜樣。附近,不斷也有村民帶著孩子到此慕名參觀的,近段時間以來,每天遊客絡繹不絕。

記者在採訪時,正好碰到兩名男子到此參觀,一名男子笑著告訴記者,他們也是專門驅車幾十公里過來參觀的,想親自下到井裡看一看,“這事兒,確實比較罕見。”

小貼士>>>

據瞭解,在開採地下水方面,目前我國有些地方在農村地區並無明確規定。所以在一些偏遠農村,尤其是以前吃水比較困難時,打小水井用於自家生活和灌溉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城市區域,有自來水的地方,則不允許私自開採。

實屬不易。

稱讚

每天遊客不斷,被稱為“當代愚公”

吳書香介紹,現在進去參觀的陌生人很多,她擔心出危險,造成不必要的後果,為此,還專門請人在井的洞口擺放一塊紙板,上面寫著“此地未開發,遊人止步,否則責任自負。”的提醒牌。但是,即使這樣,也阻擋不住大家下井的熱情。吳書香說,平時,他們夫妻倆卻很少出門,家裡缺東西了,都是兒女們送來的,兒女們都很孝順,隔三差五都會到家裡探望,這讓他們很欣慰。

“太不容易了,他真了不起!”和焦永福同村的鄰居劉旭林告訴記者,回憶起當年焦永福一個人,在從山坡往下挖井的事,大家都不敢相信。讓他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他們跑過去看時,當時焦永福一個人正在低頭挖洞,汗流浹背,衣服全部濕透了,渾身全是土。吃完飯後,中午也顧不得休息,又繼續幹活。別人勸說休息會兒,焦永福都不聽,一直埋頭苦幹,直到後來挖出了泉水。

大河報記者在小裡河村走訪時發現,只要提起焦永福,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焦永福肯吃苦有毅力,是“當代愚公”,也是如今很多年輕人學習的榜樣。附近,不斷也有村民帶著孩子到此慕名參觀的,近段時間以來,每天遊客絡繹不絕。

記者在採訪時,正好碰到兩名男子到此參觀,一名男子笑著告訴記者,他們也是專門驅車幾十公里過來參觀的,想親自下到井裡看一看,“這事兒,確實比較罕見。”

小貼士>>>

據瞭解,在開採地下水方面,目前我國有些地方在農村地區並無明確規定。所以在一些偏遠農村,尤其是以前吃水比較困難時,打小水井用於自家生活和灌溉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城市區域,有自來水的地方,則不允許私自開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