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鴉☆禁☆片戰爭、甲午戰爭中,清朝就不能打持久戰嗎?非要那麼早投降

每次看歷史, 看到近代史這段時, 我總會有一個疑問:外國傾略軍就那麼點人, 也就攻佔了幾個城市, 我們中國那麼大, 就不能打持久戰, 拖上一段時間嗎, 非要每次戰爭失利就馬上投降議和嗎?

可能有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要知道, 當年我們再是在毛主席論持久戰的思想下, 艱苦抗戰, 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的。 確實, 持久戰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廣大的國土的國家來說, 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 可是, 當年的清王朝, 卻由於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不得不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屈辱的條約,

就是不打持久戰,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不打持久戰的原因就知道了。

鴉片戰爭

原因:

甲午戰爭

在中國歷史上, 除了無比強大的唐朝和元朝以外, 對日作戰歷來都作好“相持以久, 持久以戰”的準備。 在晚清的那場清日戰爭中, 面對北洋艦隊的失利, 清軍新任總指揮劉坤一也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 這種想法是很符合現實情況的。 一旦清國確定了要和日本長時間打仗, 這對日本只能是個不幸的消息。

當時, 為了維持這場戰爭, 日本已經花費了臨時軍費2億日元,

而當時日本全年財政收入才8000萬日元。 也就是說, 為了打這場仗, 日本把未來幾年的錢都花完了。

然而, 大清朝廷並不打算打持久戰。 不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朝廷沒有這個想法, 而是根本不可能這麼做。 對於朝廷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來說, 她面對的事實是, 淮軍已經灰飛煙滅了, 這支軍隊是李鴻章的, 同時也是她的權力基礎。 淮軍是屬於後黨的, 這仗再打下去, 只能由帝黨的人來繼續負責指揮。 很顯然, 誰指揮戰爭, 軍權就會落到誰的手上, 如果帝黨掌握軍權, 這是慈禧和她的後黨集團不願意看到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從戰爭一開始, 李鴻章雖然明知這場戰爭絕無勝算, 但還是要硬著頭皮打下去。 然而, 當戰爭進行到有可能對國內的權力帶來洗牌, 影響到當權者權力基礎的時候, 這場戰爭就必須結束。

戰爭結束了, 那麼就開始和談吧。 對後黨集團來說, 只要簽個條約, 賠點銀子, 所有的擔憂都會解決了。

清王朝, 這個在近代丟盡了中國臉面的王朝, 在面對外敵入侵,

國破家亡之時, 首先想到的不是怎麼樣調動軍隊, 集全國之力去抵禦, 而是先考慮到自己的權力、政權有沒有可能受到動搖, 這樣的腐朽落後的王朝, 怎麼可能打的過現代化的、裝備精良的帝國主義軍隊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