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分不清寶寶黃疸?這裡有一份“辨黃秘笈”等你認領!

通常在醫院時, 寶寶黃疸指數屬於生理性黃疸的範圍, 而且不用光療, 就可與媽媽一起出院。 寶寶黃疸超過生理性黃疸的範圍就是病理性黃疸, 因此出院後對寶寶的觀察非常重要。

一算體重, 持續下降要送醫:

新生兒剛開始時體重原本就會有生理性的下降, 在正常情況下, 7~10天后就會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如果媽媽發現寶寶體重持續下降, 身體又有愈來愈黃的趨勢, 就得送醫院觀察。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二觀膚色, 判斷黃疸程度:

在自然光線下, 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

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 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 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 如果也出現黃染, 即為重度黃染, 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三看大便, 判斷是否為膽道閉鎖:

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

大便會變白, 但不是突然變白, 而是愈來愈淡, 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 就必須攜帶寶寶大便儘快就診。

這是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 肝臟處理好的膽紅素會由膽管到腸道後排泄, 糞便因此帶有顏色, 但當膽道閉鎖, 膽紅素堆積在肝臟無法排出, 則會造成肝臟受損。

這時必須在寶寶兩個月內時進行手術, 才能使膽道暢通或另外造新的膽道來改善。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四察狀態, 把握送醫時機:

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 精神及胃口都不好, 特別是吸吮乏力, 或者體溫不穩、嗜睡, 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 都要去醫院檢查。

三招要謹記:

第一、若孩子一出生即有黃疸, 並且迅速加深, 口唇粘膜卻很蒼白, 呼吸心跳都特別急促, 這是由於母子血液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症, 需急速送醫院搶救。

第二、生後一周或數周後出現黃疸, 進行性或間歇性加深, 伴有發熱, 面色青灰, 不吃奶、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 可能身體某一部分有細菌感染, 得了新生兒敗血症。

第三、初生時無黃疸,

生後1—2周或更長一些時間出現黃疸, 進行性加深, 吃奶尚好, 如初生幾天大便還呈淡黃, 但隨著黃疸的加深, 糞便逐漸變為白色呈陶土樣, 這是一種阻塞性黃疸。 需送醫院詳細檢查, 可能有先天性膽道閉鎖。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拓展閱讀:新生兒黃疸的成因是什麼?

(1)生理性黃疸

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 包括膽紅素生成相對較多;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不足;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差;膽紅素排泄能力缺陷;腸肝迴圈增加。 因此80%足月兒和99%早產兒在生後第1周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2)病理性黃疸

常見的原因為:

①新生兒與母親血型不合致新生兒溶血病。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

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據報導,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

②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症:在南方發病率較高,蠶豆、磺胺藥、抗瘧藥、樟瑙丸等為誘發因素。

③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④母乳性黃疸:生後約第5天開始出現,第2周達高峰,與母乳中存在抑制因數和腸肝迴圈增加有關,患兒一般情況較好,暫停母乳3-5天黃疸減輕。

⑤其它:頭顱血腫、顱內出血、其它部位出血、窒息、藥物(維生素 K3、磺胺藥、新黴素等)、紅細胞增多症、胎糞延遲排出、膽汁瘀滯綜合征、先天性膽道閉鎖、膽總管囊腫、克-納氏綜合症及先天性代射疾病等均可引起黃疸。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2)病理性黃疸

常見的原因為:

①新生兒與母親血型不合致新生兒溶血病。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

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據報導,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

②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症:在南方發病率較高,蠶豆、磺胺藥、抗瘧藥、樟瑙丸等為誘發因素。

③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④母乳性黃疸:生後約第5天開始出現,第2周達高峰,與母乳中存在抑制因數和腸肝迴圈增加有關,患兒一般情況較好,暫停母乳3-5天黃疸減輕。

⑤其它:頭顱血腫、顱內出血、其它部位出血、窒息、藥物(維生素 K3、磺胺藥、新黴素等)、紅細胞增多症、胎糞延遲排出、膽汁瘀滯綜合征、先天性膽道閉鎖、膽總管囊腫、克-納氏綜合症及先天性代射疾病等均可引起黃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