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4種好習慣,成就一個好學生(真心希望你認真閱讀此文)

有一句名言說, 我們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播種一種思想, 便會收穫一種行為, 播種一種行為, 便會收穫一種習慣, 播種一種習慣, 就會收穫一種命運。

現實中, 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 起床、刷牙、穿衣、晨讀、吃早餐、上學、運動、做作業、睡覺等, 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 其中, 在學習方面, 習慣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有的孩子一放學回家就抓緊時間寫作業, 有的孩子上課之前一定要預習, 有的孩子每次做錯了題目都會積累起來等, 這些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也正是這些良好習慣使得他們成為了同學中的佼佼者。

因此, 在家庭教育中, 學習培養的首要任務是習慣的培養。

如果孩子能養成一種隨時隨地學習的習慣, 那麼, 學習對他而言就不再是一件難事、苦事, 而是一件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樂事。 甚至學習本身成為了一種習慣, 蘊涵於無聲無形之中,

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例如:奶奶帶孫子去市場買菜, 他比菜販提前算出價錢, 這是一種算術學習;一家人在電視前看連續劇, 孩子從劇情中找出與歷史不符的漏洞, 這是一種歷史學習;偶然在街上看到一句非常好的廣告語, 孩子記了下來, 並且用在了下一次的作文中, 這也是一種學習……

現實中, 家長在教育孩子學習的過程中, 容易犯一個錯誤, 那就是注重一時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成績而忽略日常的習慣培養。

其實, 這是非常錯誤的。 一時考試成績不理想, 可能因為某些內容沒有掌握好, 注意複習、查缺補漏, 並不難解決。 但學習習慣不好, 卻會長期影響人的學習效果, 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發展。 如不及早克服不好的學習習慣,

無論怎樣努力, 成績都不容易達到理想狀態。

在所有學習的好習慣中, 勤於思考是最重要的一種習慣了。

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勤於思考的習慣。 他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 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 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而思維能力的鍛煉, 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 並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 ”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 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 不僅如此, 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 ”

不過,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需要家長運用一些教育技巧來幫助孩子逐步建立。

比如,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 建立各自的讀書計畫, 並且相互監督和鼓勵;當遇到計算類問題時, 藉口自己年紀大了, 請孩子來幫忙解決等。

問題案例:壞習慣是孩子厭學的罪魁禍首

桐桐剛滿10歲, 因為父母工作太忙, 所以一直由姥姥姥爺帶著。 如今讀了小學三年級,

但姥爺卻發現了桐桐的一個壞毛病—裝病不上學!剛開始姥爺很奇怪,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厭學呢?後來才發現, 原來都是平時不注意的壞習慣導致的。 比如桐桐穿衣服拖拖拉拉, 結果使他遲到了好幾次, 被老師批評;書包從來不收拾整齊, 搞得課本常常弄丟, 課都聽不了;回到家喜歡先看少兒節目然後再寫作業, 結果常常寫不完或者錯字連篇……如此一些細小的壞習慣, 最終使桐桐越來越討厭學習, 不願意走進學校的大門。

一個好習慣可以成就一個好學生, 一個壞習慣也同樣可以把一個孩子變得厭學。 所以說, 學習並不是課本和成績那點事, 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平日的習慣養成做起。

分享案例:培養四條好習慣

堅持是習慣培養中的重要因素。

拉裡·伯德堪稱NBA歷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總是先練習500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正是這種堅持使他最終成為了三分球神投手。另外,我曾經鼓勵一個學生把看漫畫、打遊戲的時間節省下來每天背30個單詞,並且一直堅持了兩個月,而到期末考試時,他的英語成績破天荒地達到了87分。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很難,但必須付出努力。

有研究表明一個好的行為堅持21天以上就可以成為習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博士曾對傑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即不畏挫折與失敗,並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

那麼,在學習方面需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下面列出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你可以參照它們將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一一對比列出。然後,讓好習慣逐步取代清單中的各項不良記錄。

一、好習慣從小處培養

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將來孩子能不能自主學習的決定因素之一,在這裡為家長們提出幾條最為基礎,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學習習慣,供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參考。

1、每日事每日畢

問題案例:做事拖拉的壞處

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小華是長輩們公認的聰明孩子。但是,老師最近把小華的爺爺請了去,原因是小華最近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老師為此批評過他好幾次,卻一直沒有大的改變。一向聽話的小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在爺爺和老師溝通後,這個問題的原因浮出了水面。原來,小華一直以來就有做事拖拖拉拉的壞習慣。比如奶奶讓他把牛奶喝完,他總是要看會兒電視,或者做點別的事情,拖上一段時間再喝;爺爺讓他把小狗喂了,小華也常拖到晚上才想起喂狗糧。久而久之,小華的拖拉毛病越來越嚴重,並且氾濫到影響學習的地步,具體表現就是放學後磨磨蹭蹭,拖著不寫作業。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懶惰、不積極、拖拉的現象,往往是因為他在生活中就沒有養成按時完成任務的習慣。像小華這樣長期被縱容拖拉毛病、將事情不斷挪後完成的孩子,在學習中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的現象。所以,作為從小帶他們生活的家長,應該及早樹立孩子“每日事每日畢”的習慣。當然,為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好習慣,有一些小小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比如,在帶領孩子出去玩之前跟他一起檢查一下應該完成的任務是否已經做完,如果完成了就給予口頭上的表揚和鼓勵;如果沒有完成,則要堅持完成後再去玩的原則了。

2、日思一獲,日思一過

問題案例:為何什麼也記不住

小英自從上初中之後就始終進入不了學習狀態。雖然她每天都強迫自己要認真聽課,放學之後也在家裡老老實實地做作業,但是,小英經常一個星期學下來,卻全然不知書裡講了些什麼。甚至有時學過的知識在第二天早上醒來之後就全不記得了。莫不是得了健忘症?家裡人都很為小英著急,她自己也感到非常苦惱。究竟是什麼原因?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從大道理上來說,這種狀況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孩子的記憶方式、意志力、成就動機、目標設置、任務劃分、計畫安排等,但是,這些道理太複雜,真正操作起來也就沒有幾個家長母能夠處理的。在此,我給大家一個簡單易行的建議,那就是讓孩子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我今天學了點什麼?我今天解決掉了什麼問題?”如果答不上來,就拿起一本語文書,隨便背一段詩詞、古文;或是拿起一本英語書,看幾個英語單詞;或是拿起自己的錯題本,思考一下上次的一個失誤等。我管它叫做:日思一獲,日思一過。

其實,很多孩子們啟動不了正常學習機制的原因,往往是感覺學習上的問題很多、無從下手,很多人顧慮再三之後選擇了逃避。“日思一獲,日思一過”的方法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一,能夠保持一定頻率,每天按時督促自己反思,加強記憶效果;

第二,每天都有所積累,讓孩子感覺自己每天在進步,容易形成正向心理暗示;

第三,在促進孩子回顧解決的問題時,也給了他一個強烈的心理暗示:“你的問題正在逐步減少!”

第四,沒有明確的任務指向,孩子容易實現。

3、 培養一個簡單易行的學習習慣

要讓孩子擁有眾多的良好學習習慣,首先要從第一個簡單易行的學習習慣開始。然後,不斷通過鼓勵加以鞏固,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其他的好習慣,才能實現學習習慣上質的飛躍。這方面家長們一定不能心急,有人一下子拿來一大本教學書,一次制定10條規矩讓孩子實行,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就拿練字這件事來說,有位喜歡書法的老先生,讓自己的孫子每週都要專門拿出一天的週末時間來練字,要求他身法、手法、步法、氣法等,但是一年下來仍然寫不好。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感覺練字很繁瑣很無奈,只是在被動地應付爺爺,效果可想而知。

反之,如果我們培養孩子把練字當成一個習慣,走在大街上,看到哪塊牌匾上的字寫得好,就用手在空中比劃比劃;看見老師的板書或別人的筆記上有個字寫得特別好,隨手模仿一下;再加上偶爾和爺爺一起寫寫書法,對幾個漂亮的字加以褒揚。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字也進步了很多,而且深深地喜歡上了書法。這是因為練字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已經變成無時不學、無處不學、無人不學的狀態了。

4、 細節勝於一切

在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時要注意一些看似小的細節,這些細節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都很重要。比如,寫字時要坐得端正,否則從小導致的脊椎問題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其次,要養成愛惜書本的習慣,很多孩子的新書發下來沒多久就已經破舊不堪、髒亂無比,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學業上走不遠,試想一個不愛惜書籍的人怎麼能夠成為真正的學者呢?再次,建議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就不要養成使用計算器的習慣,否則他會對計算器形成依賴,導致計算能力降低。

還有一點是現在很多孩子都有的學習問題,那就是邊聽音樂邊寫作業。這個習慣的養成往往來自小時候,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吃飯、一邊玩著玩具老人一邊喂著,這些看似無所謂的小時候行為,都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對此,要明確告訴孩子,在那些需要嚴密邏輯思考方能完成的功課中,比如做數學應用題,一心決不能二用,不能邊聽音樂邊做作業。反之,如果是不需要邏輯思考的功課,比如練字,則可以聽一些舒緩優雅的音樂。這樣的處理,孩子會覺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生活沒規矩,學習很困難

家長們容易有一個錯誤認識,學習習慣的建立只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其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此有關。

在對一個學生小X進行諮詢輔導的過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體會,那就是生活沒有規矩的孩子容易產生學習困難。學生小X是個非常聰明的初中生,頭腦靈活,善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但是,他的思維和表達常常非常淩亂,缺乏應有的框架感、層次感和邏輯感,而這也恰恰是在學習上困擾小X的關鍵問題。與此同時,我在對他進行輔導的過程中,發現小X在生活中非常隨意,吃飯說話很不注意禮節,總是只顧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換句話說,生活中沒有基本的規矩。

目前,小X的學習出現了很多不適應,成績很不理想,小X的父母對此也非常焦慮。他的原因在於生活中缺乏原則和框架,常常處於“隨便”狀態,於是,語言的表達、思維和行為都沒有條理性,而語言表達正是語文的基礎,邏輯思維更是所有學科學習中的根本。

針對這個情況,我對小X重點強化他的規範意識,同時,也要求父母在生活中配合,儘快促使他在生活上養成良好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幫助他重新建立良性的學習體系。

從這個案例出發,我想提醒各位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規矩。也許有人會覺得規矩的說法有些太過老土了,是不是管的有點太寬了?其實不然,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之規,任何事物的發展也有一定之律,過於偏離就會出現問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同樣如此。所以,我強烈建議家長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這對於他的學習非常重要!

另外,有一點很多家長可能想不到,孩子們並不太討厭規矩,關鍵要看這個規矩如何以及給他們的感受。舉個例子,我們在學道訓練營中,有很多規矩和要求,但是孩子們都能很好地遵守下來。所以,家長真的應該好好去想一想“規矩”這個問題,你不給孩子一定之規,也許他會自己去尋找其他一些“規矩”,而那樣的規矩可能恰好是不好的習慣。

三、孩子學習不靜心怎麼辦

有位學生的母親曾經在博客上給我留言說:“宋老師,我家小孩學習還算用功,但是,感覺他總是心不靜,學習半小時就要出來溜達一會兒,看看電視,擺弄擺弄小東西,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有時憋不住就說他幾句,孩子也急,說多了就乾脆不學,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對於學習來說是不是個特別不好的習慣?”

這類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感觸,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每個孩子的情況個性化差異很大,大家不要簡單找來一些經驗就套用。而要首先搞清楚孩子為何會這樣,然後,再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首先,從學習類型的角度來說,有些孩子從生理上就屬於動觸覺學習類型,那麼,這種孩子天生就需要運動,他們坐在一個地方,堅持學習的時間通常不超過30分鐘。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可以引導孩子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來與之匹配。例如:在家裡貼紙條的方法,也許他沒有看多少,但是,他製作紙條、貼紙條的過程本身就有助於學習;另外,他很適合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衝刺式記憶,所以,紙條和卡片的學習方法會很適合他。

其次,很多孩子有自己的強烈興趣,例如:喜歡籃球的孩子很想看NBA。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僅僅告訴他,學習時你一定不能看,甚至不能想,那麼,如果孩子的意志力不堅定的話,就很容易造成“禁果效應”,反而讓孩子經常因此分心。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家長不要避而不談,而應該將之培養成自己的興趣,定期收看和收集NBA的資訊,挑選重要資訊告訴孩子,降低他這方面的好奇心,讓他可以保持與賽事的同步。

再次,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學習當中有很多問題,但自己的求知欲又不是很強,懶得去鑽研,也不願和父母交流,感覺不會就不會了。因此,時間稍微一長,在學習當中碰上兩三個小釘子,也就坐不住了。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最好給孩子找一個比較好的家教,制定一個完整的學習計畫,有了家教的伴同,孩子學習起來的持續性會好很多。

四、跳出思維習慣的束縛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提高我們生活的品質,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良好的思維習慣能夠讓我們更加高效地思考問題。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防止一種傾向,就是讓自己的思維被習慣定勢所束縛。

我曾經在一次講座上要求學生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如何從你的位置到我這裡來?”開始,大家的反應很一般,普遍回答“走過去唄”。後來,我一個一個叫學生起來回答,要求大家必須換不同的其他方式時,場面開始變得熱烈,“爬過去!”“跳過去!”“單腿跳過去!”……甚至有一個學生說,要先跑到樓上,再鑿一個洞,跳下來。你看,當我們拋開習慣的時候,一個非常簡單枯燥的事情就開始變得很有意思。其實,我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大家只是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到我這裡來,而是要讓大家在面對問題時學會跳出習慣的束縛。

現實中,很多孩子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們暫時不去評價這種看法的偏頗之處,而是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比學習還要枯燥的事情有沒有呢?美國有一個很特別的海鮮市場,那裡有一群非常快樂的漁業工人,然而他們的工作可謂極其枯燥,只是負責把不同的魚類分開,那麼,他們為什麼仍然會那麼開心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話吧:

“五位頭等艙旅客飛往底特律!”

“邁阿密請接待三位環球小姐!”

……

這哪裡是漁市,簡直就是機場調度中心!

其實,頭等艙旅客不過是金槍魚,環球小姐則是大章魚。但是,他們卻是那樣地快樂,又有誰會計較到底該叫什麼呢?

那麼,對於不快樂的我們來說,該怎樣來對待“枯燥”的學習呢?講座中的孩子們思維開始“暴動”起來,“步點背單詞”、“減肥思考法”、“唱歌記憶法”等等從未聽過的學習方法一個個冒了出來。其實,只要你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方法,你就是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你的學習是不是也變得豐富多彩了呢?

練習一:矯治孩子的“馬虎病”

9歲的楠楠是個典型的“小馬虎”。每天爺爺蹬著三輪車把他從學校裡接回來時,楠楠就會說:“爺爺,我把鉛筆盒忘在學校了。”或者“爺爺,卷子落在學校裡了”、“作業本忘記拿了”……爺爺沒辦法,只能騎著三輪車帶著他回去取。

後來爺爺實在受不了了,帶楠楠來找我做諮詢。我問爺爺:“每次孩子犯了馬虎的毛病,忘記東西,你怎麼說他?”爺爺做出一個姿勢:皺著眉頭,伸出一根手指,放在楠楠的額頭上輕輕點一下,說道:“你這個小壞蛋呀,你知道爺爺多辛苦嗎?”楠楠非但沒有害怕,反倒咯咯地笑了起來。我問楠楠:“你覺得爺爺生氣嗎?”楠楠說:“沒有哇,他挺快樂的。”

你瞧,爺爺的“懲罰”在楠楠看來是一種親密互動,他覺得這動作不是譴責,而是享受,於是潛意識裡,他就不知不覺地重複著這種馬虎的毛病。

其實,馬虎是典型的認知心理問題。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馬虎大多是由大人縱容,甚至可以說是大人們塑造出來的。比如,孩子小時候犯了個錯誤,家長們會覺得,沒關係呀,他還小,什麼都不懂,甚至犯錯誤的樣子都很可愛,而且說明我們孩子聰明活潑。殊不知,正是這種不糾正、不管束的做法,使這只“小馬虎”越長越大,到了學齡期則不可收拾。

那麼,“馬虎”的原因是什麼呢?該如何收拾這個傢伙呢?我們先來看看“馬虎”的分類吧。

第一種馬虎是由於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想要讓孩子擺脫這種類型的馬虎,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平日生活中不要輕易打斷孩子正在從事的某件事,使他能夠在某段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第二種馬虎是由於某個知識點掌握不牢所造成的。看起來很集中的馬虎。比如物理的力學沒學好,受力分析都不會做,於是,在這類題目上老是馬虎:受力分析這麼簡單的東西怎麼可能不會?這次又是馬虎了。針對這種某個知識點上集中出現的馬虎問題,要抓緊時間補習這個知識點的漏洞。

第三種馬虎則是思維模式的問題。有些孩子,尤其奧數訓練多了的孩子,思維僵化,喜歡用某種擅長的複雜模式套各種類型的題,於是造成不必要的馬虎,出現難題會做,容易題易錯的現象。

第四種馬虎則是認知感統問題。有的孩子空間旋轉問題沒有解決好,看題目時明明看到是個6,但是自己寫下來就成了9。這種孩子大多存在認知統合方面的問題,要通過正規的心理訓練來加以矯治。

最後,需要強調一點:馬虎要及時根治。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會變成孩子的一種自我防禦手段,成為他“學習不好”的朋友。這個時候,孩子寧肯說我又馬虎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學習有問題。這樣一來,他的學習成績真的很難再提高,而未來的生活中,他也很可能會一直粗心大意、毛手毛腳。

練習2:學習成功的四個基本習慣

1. 愛讀書

從小要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通常可以讓孩子從故事性的歷史書開始,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看故事的特點,培養他們愛讀書的好習慣。傳統的小人書連環畫也很適合孩子閱讀。

2. 會積累

給孩子買一些漂亮的即時貼,每天整理一句詩詞或者一個英文單詞,寫在即時貼上,然後讓他在牆上貼一張,最後構成一個大蝴蝶(或者孩子喜歡的其他)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最終圖案會有期待,因此容易堅持下去。同時,也培養了他善於積累的好習慣。

3. 多思考

在講授知識時,不要給孩子講得太細。家長要引發孩子的興趣,然後教會他們思考,讓他自己去發現更多的問題,自己找答案。就像吃的東西,你嚼到沒味兒了,孩子也不願吃。

4. 善總結

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孩子問麻雀為什麼會飛?你告訴他,因為有翅膀。當他再問大雁為什麼會飛時,你就可以引導他:看看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都有翅膀。於是,孩子就能總結出來,有翅膀的可能都會飛(當然,之後你可以給他講解他的總結是否正確)。

堅持是習慣培養中的重要因素。

拉裡·伯德堪稱NBA歷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總是先練習500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正是這種堅持使他最終成為了三分球神投手。另外,我曾經鼓勵一個學生把看漫畫、打遊戲的時間節省下來每天背30個單詞,並且一直堅持了兩個月,而到期末考試時,他的英語成績破天荒地達到了87分。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很難,但必須付出努力。

有研究表明一個好的行為堅持21天以上就可以成為習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博士曾對傑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即不畏挫折與失敗,並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

那麼,在學習方面需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下面列出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你可以參照它們將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一一對比列出。然後,讓好習慣逐步取代清單中的各項不良記錄。

一、好習慣從小處培養

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將來孩子能不能自主學習的決定因素之一,在這裡為家長們提出幾條最為基礎,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學習習慣,供大家在家庭教育中參考。

1、每日事每日畢

問題案例:做事拖拉的壞處

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小華是長輩們公認的聰明孩子。但是,老師最近把小華的爺爺請了去,原因是小華最近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老師為此批評過他好幾次,卻一直沒有大的改變。一向聽話的小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在爺爺和老師溝通後,這個問題的原因浮出了水面。原來,小華一直以來就有做事拖拖拉拉的壞習慣。比如奶奶讓他把牛奶喝完,他總是要看會兒電視,或者做點別的事情,拖上一段時間再喝;爺爺讓他把小狗喂了,小華也常拖到晚上才想起喂狗糧。久而久之,小華的拖拉毛病越來越嚴重,並且氾濫到影響學習的地步,具體表現就是放學後磨磨蹭蹭,拖著不寫作業。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懶惰、不積極、拖拉的現象,往往是因為他在生活中就沒有養成按時完成任務的習慣。像小華這樣長期被縱容拖拉毛病、將事情不斷挪後完成的孩子,在學習中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的現象。所以,作為從小帶他們生活的家長,應該及早樹立孩子“每日事每日畢”的習慣。當然,為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好習慣,有一些小小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比如,在帶領孩子出去玩之前跟他一起檢查一下應該完成的任務是否已經做完,如果完成了就給予口頭上的表揚和鼓勵;如果沒有完成,則要堅持完成後再去玩的原則了。

2、日思一獲,日思一過

問題案例:為何什麼也記不住

小英自從上初中之後就始終進入不了學習狀態。雖然她每天都強迫自己要認真聽課,放學之後也在家裡老老實實地做作業,但是,小英經常一個星期學下來,卻全然不知書裡講了些什麼。甚至有時學過的知識在第二天早上醒來之後就全不記得了。莫不是得了健忘症?家裡人都很為小英著急,她自己也感到非常苦惱。究竟是什麼原因?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從大道理上來說,這種狀況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孩子的記憶方式、意志力、成就動機、目標設置、任務劃分、計畫安排等,但是,這些道理太複雜,真正操作起來也就沒有幾個家長母能夠處理的。在此,我給大家一個簡單易行的建議,那就是讓孩子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我今天學了點什麼?我今天解決掉了什麼問題?”如果答不上來,就拿起一本語文書,隨便背一段詩詞、古文;或是拿起一本英語書,看幾個英語單詞;或是拿起自己的錯題本,思考一下上次的一個失誤等。我管它叫做:日思一獲,日思一過。

其實,很多孩子們啟動不了正常學習機制的原因,往往是感覺學習上的問題很多、無從下手,很多人顧慮再三之後選擇了逃避。“日思一獲,日思一過”的方法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一,能夠保持一定頻率,每天按時督促自己反思,加強記憶效果;

第二,每天都有所積累,讓孩子感覺自己每天在進步,容易形成正向心理暗示;

第三,在促進孩子回顧解決的問題時,也給了他一個強烈的心理暗示:“你的問題正在逐步減少!”

第四,沒有明確的任務指向,孩子容易實現。

3、 培養一個簡單易行的學習習慣

要讓孩子擁有眾多的良好學習習慣,首先要從第一個簡單易行的學習習慣開始。然後,不斷通過鼓勵加以鞏固,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其他的好習慣,才能實現學習習慣上質的飛躍。這方面家長們一定不能心急,有人一下子拿來一大本教學書,一次制定10條規矩讓孩子實行,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就拿練字這件事來說,有位喜歡書法的老先生,讓自己的孫子每週都要專門拿出一天的週末時間來練字,要求他身法、手法、步法、氣法等,但是一年下來仍然寫不好。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感覺練字很繁瑣很無奈,只是在被動地應付爺爺,效果可想而知。

反之,如果我們培養孩子把練字當成一個習慣,走在大街上,看到哪塊牌匾上的字寫得好,就用手在空中比劃比劃;看見老師的板書或別人的筆記上有個字寫得特別好,隨手模仿一下;再加上偶爾和爺爺一起寫寫書法,對幾個漂亮的字加以褒揚。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字也進步了很多,而且深深地喜歡上了書法。這是因為練字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已經變成無時不學、無處不學、無人不學的狀態了。

4、 細節勝於一切

在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時要注意一些看似小的細節,這些細節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都很重要。比如,寫字時要坐得端正,否則從小導致的脊椎問題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其次,要養成愛惜書本的習慣,很多孩子的新書發下來沒多久就已經破舊不堪、髒亂無比,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學業上走不遠,試想一個不愛惜書籍的人怎麼能夠成為真正的學者呢?再次,建議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就不要養成使用計算器的習慣,否則他會對計算器形成依賴,導致計算能力降低。

還有一點是現在很多孩子都有的學習問題,那就是邊聽音樂邊寫作業。這個習慣的養成往往來自小時候,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吃飯、一邊玩著玩具老人一邊喂著,這些看似無所謂的小時候行為,都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對此,要明確告訴孩子,在那些需要嚴密邏輯思考方能完成的功課中,比如做數學應用題,一心決不能二用,不能邊聽音樂邊做作業。反之,如果是不需要邏輯思考的功課,比如練字,則可以聽一些舒緩優雅的音樂。這樣的處理,孩子會覺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生活沒規矩,學習很困難

家長們容易有一個錯誤認識,學習習慣的建立只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其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此有關。

在對一個學生小X進行諮詢輔導的過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體會,那就是生活沒有規矩的孩子容易產生學習困難。學生小X是個非常聰明的初中生,頭腦靈活,善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但是,他的思維和表達常常非常淩亂,缺乏應有的框架感、層次感和邏輯感,而這也恰恰是在學習上困擾小X的關鍵問題。與此同時,我在對他進行輔導的過程中,發現小X在生活中非常隨意,吃飯說話很不注意禮節,總是只顧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換句話說,生活中沒有基本的規矩。

目前,小X的學習出現了很多不適應,成績很不理想,小X的父母對此也非常焦慮。他的原因在於生活中缺乏原則和框架,常常處於“隨便”狀態,於是,語言的表達、思維和行為都沒有條理性,而語言表達正是語文的基礎,邏輯思維更是所有學科學習中的根本。

針對這個情況,我對小X重點強化他的規範意識,同時,也要求父母在生活中配合,儘快促使他在生活上養成良好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幫助他重新建立良性的學習體系。

從這個案例出發,我想提醒各位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規矩。也許有人會覺得規矩的說法有些太過老土了,是不是管的有點太寬了?其實不然,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之規,任何事物的發展也有一定之律,過於偏離就會出現問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同樣如此。所以,我強烈建議家長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這對於他的學習非常重要!

另外,有一點很多家長可能想不到,孩子們並不太討厭規矩,關鍵要看這個規矩如何以及給他們的感受。舉個例子,我們在學道訓練營中,有很多規矩和要求,但是孩子們都能很好地遵守下來。所以,家長真的應該好好去想一想“規矩”這個問題,你不給孩子一定之規,也許他會自己去尋找其他一些“規矩”,而那樣的規矩可能恰好是不好的習慣。

三、孩子學習不靜心怎麼辦

有位學生的母親曾經在博客上給我留言說:“宋老師,我家小孩學習還算用功,但是,感覺他總是心不靜,學習半小時就要出來溜達一會兒,看看電視,擺弄擺弄小東西,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有時憋不住就說他幾句,孩子也急,說多了就乾脆不學,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對於學習來說是不是個特別不好的習慣?”

這類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感觸,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每個孩子的情況個性化差異很大,大家不要簡單找來一些經驗就套用。而要首先搞清楚孩子為何會這樣,然後,再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首先,從學習類型的角度來說,有些孩子從生理上就屬於動觸覺學習類型,那麼,這種孩子天生就需要運動,他們坐在一個地方,堅持學習的時間通常不超過30分鐘。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可以引導孩子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來與之匹配。例如:在家裡貼紙條的方法,也許他沒有看多少,但是,他製作紙條、貼紙條的過程本身就有助於學習;另外,他很適合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衝刺式記憶,所以,紙條和卡片的學習方法會很適合他。

其次,很多孩子有自己的強烈興趣,例如:喜歡籃球的孩子很想看NBA。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僅僅告訴他,學習時你一定不能看,甚至不能想,那麼,如果孩子的意志力不堅定的話,就很容易造成“禁果效應”,反而讓孩子經常因此分心。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家長不要避而不談,而應該將之培養成自己的興趣,定期收看和收集NBA的資訊,挑選重要資訊告訴孩子,降低他這方面的好奇心,讓他可以保持與賽事的同步。

再次,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學習當中有很多問題,但自己的求知欲又不是很強,懶得去鑽研,也不願和父母交流,感覺不會就不會了。因此,時間稍微一長,在學習當中碰上兩三個小釘子,也就坐不住了。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最好給孩子找一個比較好的家教,制定一個完整的學習計畫,有了家教的伴同,孩子學習起來的持續性會好很多。

四、跳出思維習慣的束縛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提高我們生活的品質,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良好的思維習慣能夠讓我們更加高效地思考問題。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防止一種傾向,就是讓自己的思維被習慣定勢所束縛。

我曾經在一次講座上要求學生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如何從你的位置到我這裡來?”開始,大家的反應很一般,普遍回答“走過去唄”。後來,我一個一個叫學生起來回答,要求大家必須換不同的其他方式時,場面開始變得熱烈,“爬過去!”“跳過去!”“單腿跳過去!”……甚至有一個學生說,要先跑到樓上,再鑿一個洞,跳下來。你看,當我們拋開習慣的時候,一個非常簡單枯燥的事情就開始變得很有意思。其實,我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大家只是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到我這裡來,而是要讓大家在面對問題時學會跳出習慣的束縛。

現實中,很多孩子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們暫時不去評價這種看法的偏頗之處,而是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比學習還要枯燥的事情有沒有呢?美國有一個很特別的海鮮市場,那裡有一群非常快樂的漁業工人,然而他們的工作可謂極其枯燥,只是負責把不同的魚類分開,那麼,他們為什麼仍然會那麼開心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話吧:

“五位頭等艙旅客飛往底特律!”

“邁阿密請接待三位環球小姐!”

……

這哪裡是漁市,簡直就是機場調度中心!

其實,頭等艙旅客不過是金槍魚,環球小姐則是大章魚。但是,他們卻是那樣地快樂,又有誰會計較到底該叫什麼呢?

那麼,對於不快樂的我們來說,該怎樣來對待“枯燥”的學習呢?講座中的孩子們思維開始“暴動”起來,“步點背單詞”、“減肥思考法”、“唱歌記憶法”等等從未聽過的學習方法一個個冒了出來。其實,只要你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方法,你就是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你的學習是不是也變得豐富多彩了呢?

練習一:矯治孩子的“馬虎病”

9歲的楠楠是個典型的“小馬虎”。每天爺爺蹬著三輪車把他從學校裡接回來時,楠楠就會說:“爺爺,我把鉛筆盒忘在學校了。”或者“爺爺,卷子落在學校裡了”、“作業本忘記拿了”……爺爺沒辦法,只能騎著三輪車帶著他回去取。

後來爺爺實在受不了了,帶楠楠來找我做諮詢。我問爺爺:“每次孩子犯了馬虎的毛病,忘記東西,你怎麼說他?”爺爺做出一個姿勢:皺著眉頭,伸出一根手指,放在楠楠的額頭上輕輕點一下,說道:“你這個小壞蛋呀,你知道爺爺多辛苦嗎?”楠楠非但沒有害怕,反倒咯咯地笑了起來。我問楠楠:“你覺得爺爺生氣嗎?”楠楠說:“沒有哇,他挺快樂的。”

你瞧,爺爺的“懲罰”在楠楠看來是一種親密互動,他覺得這動作不是譴責,而是享受,於是潛意識裡,他就不知不覺地重複著這種馬虎的毛病。

其實,馬虎是典型的認知心理問題。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馬虎大多是由大人縱容,甚至可以說是大人們塑造出來的。比如,孩子小時候犯了個錯誤,家長們會覺得,沒關係呀,他還小,什麼都不懂,甚至犯錯誤的樣子都很可愛,而且說明我們孩子聰明活潑。殊不知,正是這種不糾正、不管束的做法,使這只“小馬虎”越長越大,到了學齡期則不可收拾。

那麼,“馬虎”的原因是什麼呢?該如何收拾這個傢伙呢?我們先來看看“馬虎”的分類吧。

第一種馬虎是由於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想要讓孩子擺脫這種類型的馬虎,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平日生活中不要輕易打斷孩子正在從事的某件事,使他能夠在某段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第二種馬虎是由於某個知識點掌握不牢所造成的。看起來很集中的馬虎。比如物理的力學沒學好,受力分析都不會做,於是,在這類題目上老是馬虎:受力分析這麼簡單的東西怎麼可能不會?這次又是馬虎了。針對這種某個知識點上集中出現的馬虎問題,要抓緊時間補習這個知識點的漏洞。

第三種馬虎則是思維模式的問題。有些孩子,尤其奧數訓練多了的孩子,思維僵化,喜歡用某種擅長的複雜模式套各種類型的題,於是造成不必要的馬虎,出現難題會做,容易題易錯的現象。

第四種馬虎則是認知感統問題。有的孩子空間旋轉問題沒有解決好,看題目時明明看到是個6,但是自己寫下來就成了9。這種孩子大多存在認知統合方面的問題,要通過正規的心理訓練來加以矯治。

最後,需要強調一點:馬虎要及時根治。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會變成孩子的一種自我防禦手段,成為他“學習不好”的朋友。這個時候,孩子寧肯說我又馬虎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學習有問題。這樣一來,他的學習成績真的很難再提高,而未來的生活中,他也很可能會一直粗心大意、毛手毛腳。

練習2:學習成功的四個基本習慣

1. 愛讀書

從小要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通常可以讓孩子從故事性的歷史書開始,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看故事的特點,培養他們愛讀書的好習慣。傳統的小人書連環畫也很適合孩子閱讀。

2. 會積累

給孩子買一些漂亮的即時貼,每天整理一句詩詞或者一個英文單詞,寫在即時貼上,然後讓他在牆上貼一張,最後構成一個大蝴蝶(或者孩子喜歡的其他)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最終圖案會有期待,因此容易堅持下去。同時,也培養了他善於積累的好習慣。

3. 多思考

在講授知識時,不要給孩子講得太細。家長要引發孩子的興趣,然後教會他們思考,讓他自己去發現更多的問題,自己找答案。就像吃的東西,你嚼到沒味兒了,孩子也不願吃。

4. 善總結

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孩子問麻雀為什麼會飛?你告訴他,因為有翅膀。當他再問大雁為什麼會飛時,你就可以引導他:看看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都有翅膀。於是,孩子就能總結出來,有翅膀的可能都會飛(當然,之後你可以給他講解他的總結是否正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