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愛孩子,就儘早和孩子分床睡,別讓你的愛變成害

對媽媽們來說, 將寶寶攬在懷中, 美美地睡上一覺, 絕對是件愜意的事。 然而, 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 不分床, 對孩子究竟是利大於弊,

還是弊大於利?現實中, 甚至有父母沒有和孩子分床長達19年。 孩子長大了還不分床, 到底是愛, 還是害?專家表示, 家長應溫柔地堅持, 儘早和孩子分床睡, 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一、擔心兒子睡不好, 母親陪伴19年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南方小城裡的一名母親, 自從兒子出生之後, 就一直帶著兒子睡, 整整19年, 直到兒子考上鄭州的一所大學。

可到開學報到的時候, 兒子卻死活不肯自己一個人去念書, 母親只好撇下工作送兒子去報到。 到了學校, 兒子又不肯住在宿舍, 母親就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 買來傢俱、電器和所有生活用品, 並陪他住了些日子, 直到實在不能耽誤工作才離開鄭州回家。

母親臨走時, 特意留了20多萬元給孩子,

生怕他在外地吃不好穿不暖, 這一大筆錢是父母半生的積蓄。 母親還雇來一個鐘點工, 每天給孩子洗衣做飯、收拾家。 但即便如此, 她還是不放心, 開學頭兩個月, 每個週末她都風塵僕僕從南方跑到鄭州看兒子, 陪兒子住兩天, 然後哭天抹淚地回家。

不承想, 兒子的大學生活只維持三個多月, 一個學期還沒結束, 他無論如何都不肯上學了。 母親拗不過他, 只好同意暫時休學。 夫妻倆因為孩子是否應該回學校上學的事爭得不可開交。 父親氣得住了醫院, 母親不得已辭去工作, 帶著孩子來鄭州上大學。 這一去又是四年, 直到去年孩子大學畢業, 夫妻倆才算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

如今, 孩子雖然在母親的日夜照料下念完了大學,

但成績平常, 靠父親的關係找了份工作, 至今沒有談女朋友。 他說, 他不敢談戀愛, 因為沒有母親在身旁, 他睡不著、睡不好。 父母生氣又無奈, 孩子卻反問父母:“如果從小讓我自己睡, 怎麼會有今天的事?”

二、家長盲目的愛, 傷害孩子一輩子

“這件事再次證明, 沒有有問題的孩子, 只有有問題的家長。 這句話雖不完全正確, 但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蔡勁林說。

他分析道, 這個事件中, 家長不明白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 而不應該以所謂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 父親雖然最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但卻一直在妥協, 其實也相應服從了母親愛的理念, 最終造成母親帶著兒子睡了19年, “這是夫妻倆共同作用的結果”。

蔡勁林表示, 該事件是個極端案例, 不過, 在他身邊卻發生了不少類似的故事。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孩子, 尤其是男孩子, 到十四五歲還跟著母親一起睡, 很常見。 ”他說, 還有更極端的, 曾有40多歲的男子還跟著母親睡的案例。 這名男子年輕時出現問題,

和家裡脫離了十幾年, 反復出現在戒毒所, 在戒毒、複吸中生活。 直到30多歲時, 戒毒差不多了才回到家裡, 並出現一定要跟著母親睡的狀況。 “從心理學上講, 這叫退行行為。 ”

“孩子無法自己一個人睡, 其實是孩子害怕獨立, 過分依戀母親的一種表現, 另一方面, 也是父母害怕失去孩子的一種表現, 害怕孩子脫離父母的懷抱, 從而失去親密感。 ”在蔡勁林看來, 如果出現類似情況, 父母應及時面對, 主動解決問題。 作為父母, 一定要堅持原則, 幫助孩子儘早脫離父母, 讓孩子獨立成長。

三、“戀上爸媽的床”, 女孩依賴, 男孩脆弱

記者隨即採訪了20位元10歲以內的孩子家長,其中,9名孩子還和父母、長輩一起睡;6名有時和父母一起睡,有時自己獨立睡眠;另有5名是獨自一人睡覺。有時孩子到了七八歲依舊和父母同床睡,不一定是孩子不肯分,也可能是大人捨不得。分不開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家長怕孩子生病,擔心孩子會蹬被子著涼,擔心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會摔下床等,從主觀上不願意與孩子分床。

如果父母一味妥協,堅持和孩子一起睡,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好的影響,一是使其喪失人際互動的能力,二是對孩子性心理發展起到不好的影響。

“孩子在3歲以前屬於心理學上說的依戀期,3歲以後孩子開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這個時期,如果條件允許,是實行分床睡的最佳時間。從心理學來說,父母的親密關係是孩子不能介入的,如果孩子一直介入其中,對孩子的情感發展、獨立性、自信心等都會有影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邰陽說。

邰陽表示,從房間安排也會體現出家庭關係模式,這種模式會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表現出來。一般分不開的孩子,女孩會比較依戀,男孩比較脆弱。到了該分床的時間就要分,這也是一種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上都會有體現。

四、和孩子分床,父母應“溫柔地堅持”

專家表示,其實,從寶寶出生以後,就可以分床睡。孩子出生以後,一般都準備有嬰兒床,可以把嬰兒床放在父母身邊,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孩子及早脫離父母懷抱,二是防止父母無意中對嬰兒的傷害。

孩子三到六歲時,家長應儘量和孩子分房睡覺,最晚不要超過六歲,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異性家長,陪孩子同床睡,不要超過四歲,長時間堅持陪孩子一起睡,會導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現異常狀況。

蔡勁林建議,在和孩子分床睡的過程中,剛開始會很困難,孩子會不停哭鬧,出現不適應的過程。家長一定要明白,這個過程很正常,是必經階段,家長會產生焦慮和內疚感,此時家長應及時鼓勵孩子,最好“溫柔地堅持”。

蔡勁林說,家長在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做適當調整,比如第一天,陪他睡一會兒,等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一到兩周以後,可以提早一點走,等孩子困的時候,找個藉口拿東西或者出去一下,就不再回來,讓孩子自己睡覺。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設置睡眠環境,給孩子開個夜燈,或者把門打開,等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

記者隨即採訪了20位元10歲以內的孩子家長,其中,9名孩子還和父母、長輩一起睡;6名有時和父母一起睡,有時自己獨立睡眠;另有5名是獨自一人睡覺。有時孩子到了七八歲依舊和父母同床睡,不一定是孩子不肯分,也可能是大人捨不得。分不開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家長怕孩子生病,擔心孩子會蹬被子著涼,擔心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會摔下床等,從主觀上不願意與孩子分床。

如果父母一味妥協,堅持和孩子一起睡,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好的影響,一是使其喪失人際互動的能力,二是對孩子性心理發展起到不好的影響。

“孩子在3歲以前屬於心理學上說的依戀期,3歲以後孩子開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這個時期,如果條件允許,是實行分床睡的最佳時間。從心理學來說,父母的親密關係是孩子不能介入的,如果孩子一直介入其中,對孩子的情感發展、獨立性、自信心等都會有影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邰陽說。

邰陽表示,從房間安排也會體現出家庭關係模式,這種模式會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表現出來。一般分不開的孩子,女孩會比較依戀,男孩比較脆弱。到了該分床的時間就要分,這也是一種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上都會有體現。

四、和孩子分床,父母應“溫柔地堅持”

專家表示,其實,從寶寶出生以後,就可以分床睡。孩子出生以後,一般都準備有嬰兒床,可以把嬰兒床放在父母身邊,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孩子及早脫離父母懷抱,二是防止父母無意中對嬰兒的傷害。

孩子三到六歲時,家長應儘量和孩子分房睡覺,最晚不要超過六歲,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異性家長,陪孩子同床睡,不要超過四歲,長時間堅持陪孩子一起睡,會導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現異常狀況。

蔡勁林建議,在和孩子分床睡的過程中,剛開始會很困難,孩子會不停哭鬧,出現不適應的過程。家長一定要明白,這個過程很正常,是必經階段,家長會產生焦慮和內疚感,此時家長應及時鼓勵孩子,最好“溫柔地堅持”。

蔡勁林說,家長在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做適當調整,比如第一天,陪他睡一會兒,等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一到兩周以後,可以提早一點走,等孩子困的時候,找個藉口拿東西或者出去一下,就不再回來,讓孩子自己睡覺。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設置睡眠環境,給孩子開個夜燈,或者把門打開,等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