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了大地的豐收

口述人:

鈕中一 72歲 1977年—2006年, 先後在武進農科所、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擔任育種研究員

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農業功臣”、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標兵等獎項

鈕中一說

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在稻田裡長大, 也在稻田裡變老, 能夠育出更好的稻種是我這輩子的最大追求。 即使現在患有帕金森病, 我仍然做到“三個堅持”——堅持吃藥, 堅持工作, 堅持鍛煉。 只要走入田間, 我就渾身是勁。

 “種田萬萬年, 只有土地不會背叛你”

稻花飄香, 這是江南大地特有的氣息,

但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就是奢望。 我親眼看見, 許多孩子、老人餓得皮包骨, 吃上白米飯遙不可及。

三年的困難時期沒有磨滅我的意志, 反而讓我堅定了生存的信念。 15歲初中畢業後, 因為父親的“特殊身份”, 我的升學、當兵之路都被無情斬斷, 只能回鄉務農。 回鄉之後幹什麼?“種田萬萬年, 只有土地不會背叛你。 ”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腦海, 我便安心在生產隊當起農技員。

真正萌生育種的想法是在1965年, 水稻專家陳永康培育的水稻良種“老來青”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科學獎。 當看到陳永康代表全國農民登上天安門城樓那一刻, 我被深深地觸動了:他是農民, 我也是農民, 他的文化水準還沒我高, 都能研究出水稻品種,

我為什麼不可以?那年, 我剛滿20歲。

越是投入其中, 越覺得知識不夠。 第二年, 我冒昧給蘇北農學院(今揚州大學)寫了一封長信, 表達了想要學習育種知識的強烈渴望。 很快, 學校給我寄來了一整套大學農學教程。 我如獲至寶, 日夜“啃讀”, 並摸索開展育種工作。

1974年, 水稻品種“桂花糯”繁育成功。 1975年夏, 武進縣委、縣政府為改變全縣糧食生產多年徘徊的局面, 專門派人到海南島加代繁育雜交稻種子, 第二年回縣試種178畝, 畝產達1200斤。 我覺察到, 雜交稻育種需要採用三系法雜交, 技術性特強, 我得牢牢把握這一施展宏圖的良機。 1977年10月31日, 我正式到武進農科所(今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報到, 專職從事水稻育種工作。 此後, 我像候鳥一樣,

連續12年往返于武進和海南之間。

“育種就要耐得住寂寞,

不然只會一事無成”

1977年11月1日, 我的人生正式開啟了水稻南繁之路。 臨行前, 武進農科所書記徐兆春殷殷囑託:你必須拿品種來說話。

武進縣的育種基地最初選址在樂東黎族自治縣西南部沿海的九所鎮, 條件十分艱苦。 我和同行的知青吳亞良互相鼓勁, 調整心態, 馬上投入加代育種的任務中。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 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 全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這股春風吹到了南國大地, 給當地水稻育種帶來了一批頂尖專家。 那時候的海南, 等於一所開放式的農業大學。 我帶著問題遍訪名師, 學到了很多知識, 大大提升了育種水準。

水稻育種可謂十年磨一劍,

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不然只會一事無成。 從選擇優質的親本, 通過雜交, 到選育八代左右, 穩定後再通過品種比較, 選擇其中最好的參加江蘇省各類中間試驗, 其中的佼佼者才能通過審定, 從而品種命名。

1982年, 我終於育成了第一個水稻品種, 1987年完成審定後正式定名為“武育粳1號”。 這個品種的育成, 進一步增加了我的自信。

充足的底氣來自自身, 也源自政府的關愛。 1984年, 在當時武進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 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陵水機場內, 一塊小農場成為了我的試驗田。 1998年, 武進市委、市政府更是投資80多萬元, 征地兩畝蓋起了一棟兩層小樓和500多平方米的曬穀場, 還租用50畝地, 作為品種選育及實驗的基地。 這在當時,

也是全國最大的粳稻繁育基地。

如今, 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又投入400多萬元, 對所有基地設施進行了改造。 武進在海南搞水稻繁育的所有人員都住上了標準套間。

“能夠育出更好的稻種,

是我們這代人最大的追求”

“揚州小麥武進稻”的廣為流傳, 是人們對武進水稻育種最直接的肯定。 1995年, 我育成的“武運粳7號”, 被稱為江蘇省內里程碑式的品種。 兩年後, 該品種經國家審定, 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個品種的誕生, 可以說是一次拼搏超越的過程。

記得當時在常武地區, 主要推廣的是浙江嘉興的水稻品種, 突出的弱點就是米質和口感不佳。

我以“嘉48”這個品種為基底, 先通過育成中間材料“武育糯21”, 再通過雜交的辦法對品種進行改良。 經過不斷嘗試,最終育成了“武運粳7號”。該品種具有熟期適中、米質優良、抗病性強等特點,集高產、優質於一體。當時省政府發文,要求把推廣該品種作為地方政府的業績進行考核,“武運粳7號”可謂風靡江蘇。

當然,武進育種名片的形成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還有羌涵孚、江祺祥等人。羌涵孚從報紙上得知緬甸總理來中國訪問,把“國寶”緬甸黑米贈給了我國政府,並稱這種米有補血和滋補肝腎的功效。他開始進行這種黑米與香稻雜交的育種試驗,並獲得了成功。

江祺祥主攻常規稻,其經典之處在於,高產難以優質的難題得以攻克。他選育的“武育粳3號”不僅走出江蘇、面向全國,而且被列入世界十大粳稻品種之一,是江蘇省首個單產超過雜交秈稻的常規中粳稻品種,推進了江蘇省水稻生產“南粳北移,擴粳壓秈”戰略決策的實施,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我們這一代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稻田,把水稻當作自己的孩子。能夠育出更好的稻種,是我們這代人最大的追求。

“我現在的心願,就是把育種經驗傳授下去”

農業需要創新,我們這一代人已進入高齡,新時代更需要有知識的人參與進來。

事實上,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就已著手進行育種的傳承。現任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的朱邦輝,是所裡最早引進的大學生。2000年,畢業于揚州大學的他來到武進,拜我為師,一跟就是18年。百本厚厚的筆記、上萬份育種資料、揚州大學碩士學位、專業核心期刊數十篇論文,讓他厚積薄發。由他主導或參與育成的審定品種達11個,包括著名的“晚粳9707”、“武香粳19號”、“武運粳21號”、“武運粳23號”、“武運粳24號”等。

2009年,研究生畢業的徐潔芬來到了水稻研究所。還有張青,這位師從全國水稻栽培專家張洪程的在讀博士生,同樣深深熱愛著稻田。

“農民會做的事,你們都要能做。我現在的心願,就是把育種經驗傳授下去。”這是我對每一個新進大學生說的話。目前,我們的團隊由7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組成,在大家的努力下,武進育成並經省級審定的水稻新品種達4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億畝,增產稻穀120億千克,實現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全國十大常規粳稻品種中,有4個出自這裡。武進,成為蘇、浙、滬、皖地區優質水稻新品種的“搖籃”。

經過不斷嘗試,最終育成了“武運粳7號”。該品種具有熟期適中、米質優良、抗病性強等特點,集高產、優質於一體。當時省政府發文,要求把推廣該品種作為地方政府的業績進行考核,“武運粳7號”可謂風靡江蘇。

當然,武進育種名片的形成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還有羌涵孚、江祺祥等人。羌涵孚從報紙上得知緬甸總理來中國訪問,把“國寶”緬甸黑米贈給了我國政府,並稱這種米有補血和滋補肝腎的功效。他開始進行這種黑米與香稻雜交的育種試驗,並獲得了成功。

江祺祥主攻常規稻,其經典之處在於,高產難以優質的難題得以攻克。他選育的“武育粳3號”不僅走出江蘇、面向全國,而且被列入世界十大粳稻品種之一,是江蘇省首個單產超過雜交秈稻的常規中粳稻品種,推進了江蘇省水稻生產“南粳北移,擴粳壓秈”戰略決策的實施,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我們這一代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稻田,把水稻當作自己的孩子。能夠育出更好的稻種,是我們這代人最大的追求。

“我現在的心願,就是把育種經驗傳授下去”

農業需要創新,我們這一代人已進入高齡,新時代更需要有知識的人參與進來。

事實上,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就已著手進行育種的傳承。現任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的朱邦輝,是所裡最早引進的大學生。2000年,畢業于揚州大學的他來到武進,拜我為師,一跟就是18年。百本厚厚的筆記、上萬份育種資料、揚州大學碩士學位、專業核心期刊數十篇論文,讓他厚積薄發。由他主導或參與育成的審定品種達11個,包括著名的“晚粳9707”、“武香粳19號”、“武運粳21號”、“武運粳23號”、“武運粳24號”等。

2009年,研究生畢業的徐潔芬來到了水稻研究所。還有張青,這位師從全國水稻栽培專家張洪程的在讀博士生,同樣深深熱愛著稻田。

“農民會做的事,你們都要能做。我現在的心願,就是把育種經驗傳授下去。”這是我對每一個新進大學生說的話。目前,我們的團隊由7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組成,在大家的努力下,武進育成並經省級審定的水稻新品種達4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億畝,增產稻穀120億千克,實現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全國十大常規粳稻品種中,有4個出自這裡。武進,成為蘇、浙、滬、皖地區優質水稻新品種的“搖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