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養過真“蛙”的父母才知道:照顧與分離,都要從容

關於去名校上學應該知道的

有智慧的父母, 都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 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他們明白, 養孩子, 照顧和分離都需從容。

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 這幾天孩子們都不約而同的開始“養蛙”了。

他們時不時就在朋友圈發個截圖感慨:“我家兒子終於回來了。 ”也會看著你說:“媽, 我終於知道你平時總嘮叨我是個什麼心態了。 ”

一個叫“旅行青蛙”佛系遊戲, 讓無數孩子瞭解了“父母心”。 但反觀這只青蛙, 它就像一個人格高度獨立的孩子, 父母無法干涉它的行為, 只能作為它的後盾, 名校君想說, 各位父母也應該從中看到一個很淺顯的道理:養孩子, 就是一個漸行漸遠、慢慢放手的過程。

自從養了“蛙”, 我就成了“媽”

“旅行青蛙”這款遊戲佛系到你只有三件事情可做:種草賺錢、給蛙買吃的、偶爾款待蛙的朋友。

除此之外, 剩下的就是玩家們如同“老母親”一般的內心糾結大戲。

我的兒啊, 你看外面天氣這麼好

別總窩在家裡看書

這是你的朋友嗎?

人品怎麼樣?學習怎麼樣?

要和好少年在一起你才能進步啊!

你還小可不要談戀愛啊……

哎, 多吃點, 快點吃

小心別噎著, 慢點

你寫了這麼久在寫什麼呢?

孩子長大了, 寫的日記我都不能看

心裡想的事我也猜不到

看, 這不正是我們中國父母現實中的狀態嗎?

孩子吃飯時, 你怕他吃不飽,

吃不好, 就一邊幫著夾菜, 一邊追著餵飯, 即使孩子說飽了, 你還會怕他餓, 讓他再多吃點;

孩子上學了, 你就咬牙買下幾百萬的學位房, 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 還擔心上學路上危險, 每天接送;

孩子學習時, 你又怕他抓不到重點, 不會安排時間, 所以花大量的時間陪著孩子讀書, 幫他檢查作業;

好不容易孩子畢業了, 又開始四處托人幫孩子找一份好工作, 花掉自己半輩子的積蓄幫孩子買套房;

孩子沒物件, 你又開始著急, 四處張羅, 拉著他相親……

總之, 不管孩子幾歲了, 做父母的都有操不完的心。

事無巨細的照顧, 不是愛, 是傷害

《聖經》裡說:“你們要知道,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 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你們只是負責照顧。 ”

可有很多父母,照顧得太過了。

之前有一則關於番茄炒雞蛋的廣告刷屏朋友圈,說的是一個男孩在國外留學,參加聚會時想做個番茄炒蛋,可是無從下手,於是就打電話向中國的父母求助,結果父母親自做了一盤番茄炒蛋並錄了個視頻教兒子。

後來兒子總算學會了番茄炒蛋,才突然意識到時差問題,原來父母是在淩晨特意起床教他做菜的。

父母的對孩子無私的付出讓很多人淚目,但是反過來想想,一個已經上大學的男孩,不會做菜不知道上網找菜譜,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淩晨吵醒父母教做菜,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連一盤番茄炒蛋都解決不了,即使在國外留學接受所謂的高等教育,又有什麼用呢?

過分的照顧只會培養出沒有獨立人格的“巨嬰”。

我們身邊從來不乏“啃老族”之類的現象,有許多父母辛辛苦苦供孩子讀最好的大學,提供給他們最好的物質條件,到孩子畢業了,以為能看他功成名就,卻沒想到大部分的孩子都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反而碌碌無為,還要靠父母養活。

從小到大,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一直呆在舒適圈裡,習慣了依附父母生活,漸漸忘記生活不易,只是有人幫他負重前行。

到父母開始說孩子“不懂事”、“不獨立”的時候,其實已經晚了,孩子早在安寧無憂的日子中產生了惰性,失了獨立能力,失了責任感,難以挑起生活的重擔。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一直不成長,而是父母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機會。

子女,是完全獨立於你之外的“別人”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列曾給她寫過一封滿是“獨立宣言”的信,起源是因為有一次龍應台一家去墾丁玩,玩著玩著,龍應台要去上廁所。起身時的時候她本能的問兒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列很生氣,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

對話截然而止,龍應台自己去了廁所,回來後,安德列不依不饒地和她理論:“媽,你會不會問你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不會。”龍應台不甘地回答。

安德列追問:“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後來,安德列給龍應台寫了一封信: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21歲的成人了。

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封《獨立宣言》把龍應台震得目瞪口呆,所以後來才會有所感悟,說出這樣的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對孩子放手,不等於置之不理

孟非說:“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放手,但並非快刀斬亂麻的置之不理,而是要懂得“陪伴”與“抽離”。

我們陪著孩子走路,他跌倒了,不要急著扶起來,而是給與鼓勵,讓他自己站起來;

我們陪著孩子學習,他遇到問題,不是立即幫他解決,而是讓他自己去找方法,如果孩子找不到,就給他一個方向;

我們陪著孩子成長,他選了一個路口,也許你知道前路並不平坦,但是不要一味強勢阻止,你只要告訴他後果,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要知道,跌倒本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你怕孩子受挫,又怎能期待他蛻變。

就像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中所提到的:

在青春路口,有條小路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成長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父母不能替孩子受苦,你必須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坎坷,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該做的不是拼盡全力為孩子鋪平道路,而是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在孩子的身後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和照亮前路的明燈。

我欽佩一種父母,照顧和分離都從容

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奇跡男孩》,主角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男孩。在我們的認知中,他應該比任何正常的孩子更應該得到全面的照顧,可在他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母親堅持放手讓他去上學。

當然奧吉在學校遇到了很多難題,但他憑藉自身的勇氣、善良、聰敏影響激勵了許多身邊的人,並收穫了友誼、尊重與愛,最終成長為大家心目中不可思議的“奇跡”。

而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做到了放手和退出。

北大才女趙婕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恒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願你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生命中,照顧和分離都從容。

- END -

網路整合

編輯|Pason

投稿 ▏商務 ▏私聊

名校君(Wechat ID: mingxiaojun01)

可有很多父母,照顧得太過了。

之前有一則關於番茄炒雞蛋的廣告刷屏朋友圈,說的是一個男孩在國外留學,參加聚會時想做個番茄炒蛋,可是無從下手,於是就打電話向中國的父母求助,結果父母親自做了一盤番茄炒蛋並錄了個視頻教兒子。

後來兒子總算學會了番茄炒蛋,才突然意識到時差問題,原來父母是在淩晨特意起床教他做菜的。

父母的對孩子無私的付出讓很多人淚目,但是反過來想想,一個已經上大學的男孩,不會做菜不知道上網找菜譜,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淩晨吵醒父母教做菜,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連一盤番茄炒蛋都解決不了,即使在國外留學接受所謂的高等教育,又有什麼用呢?

過分的照顧只會培養出沒有獨立人格的“巨嬰”。

我們身邊從來不乏“啃老族”之類的現象,有許多父母辛辛苦苦供孩子讀最好的大學,提供給他們最好的物質條件,到孩子畢業了,以為能看他功成名就,卻沒想到大部分的孩子都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反而碌碌無為,還要靠父母養活。

從小到大,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一直呆在舒適圈裡,習慣了依附父母生活,漸漸忘記生活不易,只是有人幫他負重前行。

到父母開始說孩子“不懂事”、“不獨立”的時候,其實已經晚了,孩子早在安寧無憂的日子中產生了惰性,失了獨立能力,失了責任感,難以挑起生活的重擔。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一直不成長,而是父母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機會。

子女,是完全獨立於你之外的“別人”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列曾給她寫過一封滿是“獨立宣言”的信,起源是因為有一次龍應台一家去墾丁玩,玩著玩著,龍應台要去上廁所。起身時的時候她本能的問兒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列很生氣,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

對話截然而止,龍應台自己去了廁所,回來後,安德列不依不饒地和她理論:“媽,你會不會問你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不會。”龍應台不甘地回答。

安德列追問:“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後來,安德列給龍應台寫了一封信: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21歲的成人了。

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封《獨立宣言》把龍應台震得目瞪口呆,所以後來才會有所感悟,說出這樣的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對孩子放手,不等於置之不理

孟非說:“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放手,但並非快刀斬亂麻的置之不理,而是要懂得“陪伴”與“抽離”。

我們陪著孩子走路,他跌倒了,不要急著扶起來,而是給與鼓勵,讓他自己站起來;

我們陪著孩子學習,他遇到問題,不是立即幫他解決,而是讓他自己去找方法,如果孩子找不到,就給他一個方向;

我們陪著孩子成長,他選了一個路口,也許你知道前路並不平坦,但是不要一味強勢阻止,你只要告訴他後果,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要知道,跌倒本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你怕孩子受挫,又怎能期待他蛻變。

就像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中所提到的:

在青春路口,有條小路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成長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父母不能替孩子受苦,你必須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坎坷,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該做的不是拼盡全力為孩子鋪平道路,而是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在孩子的身後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和照亮前路的明燈。

我欽佩一種父母,照顧和分離都從容

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奇跡男孩》,主角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男孩。在我們的認知中,他應該比任何正常的孩子更應該得到全面的照顧,可在他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母親堅持放手讓他去上學。

當然奧吉在學校遇到了很多難題,但他憑藉自身的勇氣、善良、聰敏影響激勵了許多身邊的人,並收穫了友誼、尊重與愛,最終成長為大家心目中不可思議的“奇跡”。

而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做到了放手和退出。

北大才女趙婕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恒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願你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生命中,照顧和分離都從容。

- END -

網路整合

編輯|Pason

投稿 ▏商務 ▏私聊

名校君(Wechat ID: mingxiaojun0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