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參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居紀念館

詹天佑故居紀念館位於恩甯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詹天佑就是在這蜿蜒狹長的小巷中出生和長大。 故居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 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 在紀念館的旁邊, 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 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 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 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傑作 - 京張鐵路的紀念。

詹天佑故居,

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 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 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 有趣的是, 故居的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佈置的, 擺放有八仙台、幾凳、睡椅等老傢俱, 並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 此外, 一側牆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 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 傲骨嶙峋世所稀”, 這是詹天佑的故友給他的語句, 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寫照。

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收藏了大量遺物, 包括京張鐵路鋼軌、京張鐵路使用的銅鈴、認購鋼料的樣板盒、詹天佑生前用過的畫圖儀器、字帖、墨碟, 以及詹天佑自書履歷、袁世凱抄給京張鐵路修路人詹天佑的劄文等模擬檔等。 其中, 京張鐵路鋼軌上鐫刻的“I.P.K.R.1905”的痕跡還很清晰, I表示皇家、官方的意思;P指北京;K全拼為KALGAN, 過去譯為“喀拉幹”(蒙古語), 這是詹天佑之孫、鐵道部詹天佑紀念館首任館長詹同濟從京張鐵路沿線撿到的, 不遠千里送歸祖父的故鄉。 《京張路工》圖籍共183幅圖片, 內容十分豐富,

大部分圖片屬於京張鐵路修築路段的實景、施工現場、軌道及鐵路沿線的景點, 還有幾大鐵路車站竣工的慶祝場面等。 圖籍中還出現了貨車、馬車、豬車、平車、碴車及煤車等六七種貨車類型, 說明百年前火車技術發展已相當成熟。 展覽館史料分為三部分, 詹天佑廣州家居及出國留學情況;歸國創業, 反映了詹天佑既善於引進和使用外國先進技術、設備, 又極力維護國家在鐵路方面主權的事蹟;詹天佑的愛國、敬業精神。

清同治元年至十年(1862年至1871年)詹天佑幼年就學於私塾,地點就在廣州西關 。

走出詹天佑故居,說起詹天佑留學美國的故事,讓我們唏噓一番!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愛國革新思想家容閎陳清政府選派幼童留洋以求引進西學,革新社會,獲准後赴香港,港招考幼童一百二十名。興洪夫婦經摯友譚伯(廣州香山人,往來澳門經商)勸說,決定送子報考幼童出洋。考取幼童出洋,隨容閎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預備班,從陳蘭斌習漢文,從容閎習英文。1872年,與蔡紹基、梁敦彥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容閎(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達萌,號純甫,英文名YungWing,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今日出國留學千千萬萬的留學生可知這位“中國留學生之父”否?

清同治元年至十年(1862年至1871年)詹天佑幼年就學於私塾,地點就在廣州西關 。

走出詹天佑故居,說起詹天佑留學美國的故事,讓我們唏噓一番!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愛國革新思想家容閎陳清政府選派幼童留洋以求引進西學,革新社會,獲准後赴香港,港招考幼童一百二十名。興洪夫婦經摯友譚伯(廣州香山人,往來澳門經商)勸說,決定送子報考幼童出洋。考取幼童出洋,隨容閎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預備班,從陳蘭斌習漢文,從容閎習英文。1872年,與蔡紹基、梁敦彥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容閎(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達萌,號純甫,英文名YungWing,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今日出國留學千千萬萬的留學生可知這位“中國留學生之父”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