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無問西東——國學大師婚戀:辜鴻銘愛小腳,胡適家河東獅吼(上)

一、 維新鉅子梁啟超的檀島奇緣

維新鉅子, 文壇泰斗梁啟超, 是和睦夫妻的楷模之一。 梁啟超17歲時參加廣東鄉試中舉, 主考官李端棻, 愛其年少才高, 將大其四歲的堂妹李惠仙許配與他, 她與梁啟超一起南歸故里。 梁家家境平平, 小夫妻蝸居陋室, 南嶽天氣酷熱難當, 而來自於官宦之家的這位京城大小姐, 完全沒有嫌棄梁家的貧寒, 李惠仙極盡孝道, 日夜操勞侍奉, 深得梁家喜愛, 在鄉里也博得了賢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維新失敗後, 梁啟超開始了在東瀛十幾年逃亡生涯, 李惠仙成了梁家支柱, 後兩人在日本得以重聚。

李惠仙溫良賢慧, 是梁啟超生活和事業上的賢內助和知心人。 1899年底, 梁啟超遠赴檀香山辦理保皇會, 與一位僑商女兒何蕙珍偶遇, 芳齡二十的何姑娘洋文極好, 充作梁啟超的翻譯。 兩人結識後, 何小姐廣博的學識, 不凡的談吐, 尤其對於梁公的著述如數家珍, 兩人相見恨晚, 遂成忘年之交。 數日後兩人互贈照片與絹扇, 梁此時陷入情網, 幾近癡迷, 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 以記述對何蕙珍的讚美、思念和無奈之情, 把對何蕙珍的深深愛慕融入詩篇之中。 然而最後, 理智戰勝了情感, 隨著國內形勢急劇惡化, 梁公斬斷情絲, 毅然回國, 雖然何蕙珍遠渡重洋來重聚, 但終於未能打動他的心。 原本在1903年, 伴隨夫人李惠仙陪嫁過來的丫鬟王桂荃因為聰明勤快,
平時掌管家中財政, 而成為梁啟超的側室。

1924年, 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 而王桂荃又懷上了小兒子思禮, 梁啟超不再稱其為“王姑娘”或“三姨”, 改稱其“小妾”。 但是, 梁啟超所有的孩子對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

他們管李惠仙叫媽, 管王桂荃叫娘。 在李惠仙、梁啟超去世後, 留給了王桂荃9個孩子, 這位極不平凡的小妾默默地照顧全家上下, 在幾十年來裡把孩子們培養成9個科學家, 並有三位成為院士。

二、 國學怪傑辜鴻銘的戀蓮雅癖

曾經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的清末國學怪傑辜鴻銘,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 獲13個博士學位, 是悠久中華文化的捍衛者。 然而這位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的怪人, 在其思想和生活上卻固守封建傳統, 不僅身穿長袍馬褂, 長辮披肩, 他還有偏愛女人小腳的奇怪癖好。 其正室夫人淑姑, 出身名門閨秀, 自幼纏就一雙羊蹄般的小腳, 辜鴻銘對此如獲至寶, 經常捏玩、摸嗅,

愛不釋手, 這還是他寫作靈感的源泉和萬金油。 每當他文思枯竭時, 只要揭開夫人金蓮小腳的裹腳布, 用鼻子湊到小腳上嗅嗅, 口中念念有詞, 嘖嘖稱讚。 頓時文如泉湧, 落筆如飛, 文章一揮而就, 因此辜鴻銘把淑姑當做自己寫作的“興奮劑”。 這位原配夫人, 完全符合他理想妻子的標準:小足、柳腰、細眉、溫柔、賢淑。

對於婚姻, 辜鴻銘很主張男人娶小老婆, 認為這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他說男人是茶壺, 女人是茶杯, 一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 總不能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 不僅如此, 他還身體力行, 這位生在南洋, 學在西洋, 仕在北洋的怪傑, 竟然娶了一個東洋女人吉田貞子做妾。 貞子漂亮、溫柔, 只是大腳, 他把貞子比作“鎮靜劑”,

只要她與自己朝夕相處。 辜鴻銘日後聲言:“我的一生有如此之建樹, 原因只有一條, 就是我有興奮劑和安眠藥(鎮靜劑)日夜陪伴著我。 ”辜鴻銘對這位日本娘子倍加呵護, 專寵與她, 一時被世人傳為笑談。 1904年, 愛妾貞子病逝, 葬於上海外國人公墓。 辜鴻銘親題墓碑“日本之孝女”, 並寫詩以記其殤。

三、革命志士章太炎的曠世徵婚

在古文字學方面卓有成就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因為“蘇報案”而為世人所知。這個特立獨行、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婚姻也是與眾不同。章太炎25歲時,母命難違,他娶妻王氏,儘管有了三個女兒,他卻不承認是妻。36歲時,王氏病故,此後十年獨身,由於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十分厭惡,在別人提親時,他破天荒地在報紙上登廣告公開徵婚,他對擇偶共有五條要求:

一是限湖北籍女子;二是讀過書,文理通順,能作短篇文字;三是屬大家閨秀;四是雙方平等,互相尊敬;五是不要纏足女子。如丈夫先死,可以再嫁;若夫妻不和,可以離婚。

這則驚世駭俗的廣告竟然引起了軒然大波,被人看作是荒誕不經的奇聞,任何大家閨秀也不能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徵婚方式。直到1913年,來自浙江的女校校長湯國梨遇到章太炎,這位開明的女士說:久聞章太炎為革命聞人,早在清朝統治下就毅然剪掉辮子,創辦《民報》,為革命坐牢, 他的精神骨氣、淵博學問都非庸庸碌碌之輩可比。同時在學問上可以隨時指教自己,所以同意婚事。儘管他比自己年長十歲,並且其貌不揚,身無長物,也無怨無悔。

他們在上海哈同花園舉行婚禮,包括孫中山、黃興等各界要人名士二千多人雲集一堂,證婚人是蔡元培先生。證婚書卻是由章太炎自己用典雅深奧的古文寫的,湯國梨女士也當場揮毫寫下一首《隱居詩》,詩詞意境高遠脫俗,淡泊飄逸,有大家風範。在來客中傳看,引得眾口一詞的讚美聲。在與頂級文化名人結婚後,夫唱婦隨,他們雙雙回余杭掃墓、省親。正在兩人蜜月之中,傳來晴天霹靂,二次革命爆發,章太炎北上責問袁志凱,卻被軟禁北京。在識破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後,湯國梨不再堅持北上救夫,而是寫信撫慰獄中的夫君。兩人在三年中書信往來不斷,她多次寫詩寄託相思,安慰丈夫。為了生計,她先後到別人家裡當家庭教師。湯夫人給袁世凱寫了一封信,措辭得體,不亢不卑,說到自己與章太炎的結合,她有八個字:“結褵一年,誓共百歲。”

四、國學泰斗王國維的兩段婚姻

以《人間詞話》和治學三境界而聞名的國學泰斗王國維,一共經歷了兩段婚姻。1896年,20歲的王國維遵從父命,與世代商賈的後代莫氏結婚。王國維14歲即以“海甯四才子”之首名震鄉里,岳父對其讚不絕口,然而這位家貧的女婿卻在婚後去上海《時務報》館打工,開始了與妻子長達十年的“牛郎織女”生活。從他當年留下的詞裡,可以看到對妻子的殷切思念:《清平樂》櫻桃花底,相見頹雲髻。的的銀缸無限意,消得和衣濃睡。當時草草西窗,都成別後思量。料得天涯異日,應思今夜淒涼。王國維為了生計東奔西走,輾轉南北,十年後回家時,已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十日後髮妻仙逝,扔下了三個男孩。

王國維把孩子們托給繼母葉太夫人照料,暫時回到他供職的學部,但他始終打不起精神來。雖然王國維為再娶的事情猶疑不定,最後還是重入圍城,與前妻莫氏的表甥女潘氏喜結良緣。這位潘氏夫人一輩子辛辛苦苦、任勞任怨,為丈夫操持家務、養育孩子,是標準的賢妻良母。除了前妻的三個兒子,她又生育了八個子女,王國維一生不問家務,家中事無巨細,全歸潘氏料理,是家中無可爭議的頂樑柱。50歲時,一代國學泰斗投湖自盡,潘氏對前妻之子視如己出,一個個為他們操勞婚事,建立家庭。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這個不幸而又堅強的夫人在丈夫死後獨自支撐著多子女的家庭,直到七十年代卒於臺北。

五、文壇領袖胡適的情愛舊夢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胡適先生的感情經歷頗為複雜,忽而溫情暖暖,忽而生離死別,實在令人嗟歎不已。受傳統“孝”文化深厚影響的胡適,自幼遵從母命,在14歲時與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腳女子江東秀訂婚,這次婚姻像一條沉重結實的繩索,緊緊拴了他一生。訂婚後,胡適去美國求學,與美國姑娘韋廉斯一見鍾情,愛的如醉如癡,而胡適解除婚約的要求遭到母親斬釘截鐵的反對,一對跨國鴛鴦最終無緣牽手。雖然兩人在1933年重逢時重續舊情,但令人可敬又可歎的韋廉斯居然終生未嫁。胡適送她的一百余封書信,成了最為神聖的紀念。

1917年,胡適回國結婚,在與江東秀的婚禮上,充當伴娘的表妹曹誠英給了胡適心頭一驚,曹正當妙齡,體段婀娜,黑眸明淨。而胡適神采奕奕,溫文爾雅,風度翩翩,是無數閨閣少女的夢中情人。儘管他遵從於古板的婚姻習俗,然而兩人最終於1923年陷入愛河,當時胡適在杭州煙霞洞養病,兩人在這裡度過三個月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神仙日子。西子湖畔,孤山腳下,錢塘潮邊,兩人繾卷難分。胡適終於在舊式婚姻外,鬧了一場羅曼蒂克的戀愛。被愛情沖昏了頭的胡適與江冬秀提出離婚。他在詩詞中寫道:“拆掉那高牆,砍掉那松樹,不愛花的莫栽花,不愛樹的莫種樹!”然而,江東秀卻是一個剛強的女人,江冬秀手持菜刀,毫無懼色:“你要離婚可以,先殺了我和你的兩個兒子!”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地心茫然。自此,江冬秀成了傳言中的河東吼獅,怕老婆的胡適揶揄道:“怕老婆的國度,將是更民主的國度”。

由此看來,江冬秀並非一個普通的愚弱女子,她辦事潑辣,相夫教子,造福祖輩。能夠與名震文壇的胡適博士白頭偕老,她也是一位幸福的女人。而曹誠英心如死水,一度欲遁入空門,與胡適的愛情成了她一生中最美麗的一抹亮色。

三、革命志士章太炎的曠世徵婚

在古文字學方面卓有成就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因為“蘇報案”而為世人所知。這個特立獨行、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的婚姻也是與眾不同。章太炎25歲時,母命難違,他娶妻王氏,儘管有了三個女兒,他卻不承認是妻。36歲時,王氏病故,此後十年獨身,由於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十分厭惡,在別人提親時,他破天荒地在報紙上登廣告公開徵婚,他對擇偶共有五條要求:

一是限湖北籍女子;二是讀過書,文理通順,能作短篇文字;三是屬大家閨秀;四是雙方平等,互相尊敬;五是不要纏足女子。如丈夫先死,可以再嫁;若夫妻不和,可以離婚。

這則驚世駭俗的廣告竟然引起了軒然大波,被人看作是荒誕不經的奇聞,任何大家閨秀也不能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徵婚方式。直到1913年,來自浙江的女校校長湯國梨遇到章太炎,這位開明的女士說:久聞章太炎為革命聞人,早在清朝統治下就毅然剪掉辮子,創辦《民報》,為革命坐牢, 他的精神骨氣、淵博學問都非庸庸碌碌之輩可比。同時在學問上可以隨時指教自己,所以同意婚事。儘管他比自己年長十歲,並且其貌不揚,身無長物,也無怨無悔。

他們在上海哈同花園舉行婚禮,包括孫中山、黃興等各界要人名士二千多人雲集一堂,證婚人是蔡元培先生。證婚書卻是由章太炎自己用典雅深奧的古文寫的,湯國梨女士也當場揮毫寫下一首《隱居詩》,詩詞意境高遠脫俗,淡泊飄逸,有大家風範。在來客中傳看,引得眾口一詞的讚美聲。在與頂級文化名人結婚後,夫唱婦隨,他們雙雙回余杭掃墓、省親。正在兩人蜜月之中,傳來晴天霹靂,二次革命爆發,章太炎北上責問袁志凱,卻被軟禁北京。在識破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後,湯國梨不再堅持北上救夫,而是寫信撫慰獄中的夫君。兩人在三年中書信往來不斷,她多次寫詩寄託相思,安慰丈夫。為了生計,她先後到別人家裡當家庭教師。湯夫人給袁世凱寫了一封信,措辭得體,不亢不卑,說到自己與章太炎的結合,她有八個字:“結褵一年,誓共百歲。”

四、國學泰斗王國維的兩段婚姻

以《人間詞話》和治學三境界而聞名的國學泰斗王國維,一共經歷了兩段婚姻。1896年,20歲的王國維遵從父命,與世代商賈的後代莫氏結婚。王國維14歲即以“海甯四才子”之首名震鄉里,岳父對其讚不絕口,然而這位家貧的女婿卻在婚後去上海《時務報》館打工,開始了與妻子長達十年的“牛郎織女”生活。從他當年留下的詞裡,可以看到對妻子的殷切思念:《清平樂》櫻桃花底,相見頹雲髻。的的銀缸無限意,消得和衣濃睡。當時草草西窗,都成別後思量。料得天涯異日,應思今夜淒涼。王國維為了生計東奔西走,輾轉南北,十年後回家時,已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十日後髮妻仙逝,扔下了三個男孩。

王國維把孩子們托給繼母葉太夫人照料,暫時回到他供職的學部,但他始終打不起精神來。雖然王國維為再娶的事情猶疑不定,最後還是重入圍城,與前妻莫氏的表甥女潘氏喜結良緣。這位潘氏夫人一輩子辛辛苦苦、任勞任怨,為丈夫操持家務、養育孩子,是標準的賢妻良母。除了前妻的三個兒子,她又生育了八個子女,王國維一生不問家務,家中事無巨細,全歸潘氏料理,是家中無可爭議的頂樑柱。50歲時,一代國學泰斗投湖自盡,潘氏對前妻之子視如己出,一個個為他們操勞婚事,建立家庭。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這個不幸而又堅強的夫人在丈夫死後獨自支撐著多子女的家庭,直到七十年代卒於臺北。

五、文壇領袖胡適的情愛舊夢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胡適先生的感情經歷頗為複雜,忽而溫情暖暖,忽而生離死別,實在令人嗟歎不已。受傳統“孝”文化深厚影響的胡適,自幼遵從母命,在14歲時與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腳女子江東秀訂婚,這次婚姻像一條沉重結實的繩索,緊緊拴了他一生。訂婚後,胡適去美國求學,與美國姑娘韋廉斯一見鍾情,愛的如醉如癡,而胡適解除婚約的要求遭到母親斬釘截鐵的反對,一對跨國鴛鴦最終無緣牽手。雖然兩人在1933年重逢時重續舊情,但令人可敬又可歎的韋廉斯居然終生未嫁。胡適送她的一百余封書信,成了最為神聖的紀念。

1917年,胡適回國結婚,在與江東秀的婚禮上,充當伴娘的表妹曹誠英給了胡適心頭一驚,曹正當妙齡,體段婀娜,黑眸明淨。而胡適神采奕奕,溫文爾雅,風度翩翩,是無數閨閣少女的夢中情人。儘管他遵從於古板的婚姻習俗,然而兩人最終於1923年陷入愛河,當時胡適在杭州煙霞洞養病,兩人在這裡度過三個月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神仙日子。西子湖畔,孤山腳下,錢塘潮邊,兩人繾卷難分。胡適終於在舊式婚姻外,鬧了一場羅曼蒂克的戀愛。被愛情沖昏了頭的胡適與江冬秀提出離婚。他在詩詞中寫道:“拆掉那高牆,砍掉那松樹,不愛花的莫栽花,不愛樹的莫種樹!”然而,江東秀卻是一個剛強的女人,江冬秀手持菜刀,毫無懼色:“你要離婚可以,先殺了我和你的兩個兒子!”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地心茫然。自此,江冬秀成了傳言中的河東吼獅,怕老婆的胡適揶揄道:“怕老婆的國度,將是更民主的國度”。

由此看來,江冬秀並非一個普通的愚弱女子,她辦事潑辣,相夫教子,造福祖輩。能夠與名震文壇的胡適博士白頭偕老,她也是一位幸福的女人。而曹誠英心如死水,一度欲遁入空門,與胡適的愛情成了她一生中最美麗的一抹亮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