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突破重點難點 下足“繡花”功夫努力開創教育脫貧攻堅新局面

四川丹巴中學學生用平板電腦上課。

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赴得榮縣開展義診活動。

涼山州普格縣, “一村一幼”教學點, 孩子們快樂地做遊戲。

“冬天到, 冬天到, 樹上喜鵲喳喳叫, 太陽公公眯眯笑。 ”1月5日早上9點後, 一束暖陽穿過大涼山冬日裡的晨霧, 把普格縣五道箐鄉沙合莫村幼教點的教室照得裡外通透。 屋子裡, 孩子們跟著老師的節拍晃著腦袋, 一字一頓地念著兒歌。 整齊而稚嫩的童聲, 讓整個村莊都歡快起來。

沙合莫村幼教點是我省近5000個“一村一幼”教學點中的一個。 2017年, “一村一幼”計畫支持範圍由彝區13縣擴展到民族自治地方的51個縣(市), 8381個村的幼兒都可就近在家門口接受學前教育。 專案的順利實施, 讓越來越多的幼兒養成了好習慣、邁過了“語言關”,

開啟了更加美好的未來。

治窮先治愚, 扶貧先扶智。 去年以來, 四川教育脫貧攻堅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省政府關於教育脫貧攻堅的系列安排部署, 堅持“精准滴灌”, 下足“繡花”功夫, 縮差距、補短板, 推動教育脫貧攻堅出成效成為阻斷貧困代際的治本之策。

努力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

“1, 1像小棒, 2像小鴨……”伴隨著含混不清的語音, 古藺縣護家鎮殘疾兒童黃小飛(化名)在作業本上用心地書寫著, 對他進行單獨輔導的是該鎮護家中學教師牟波。 經過牟波的精心教育, 小飛已會讀寫10以內數字了。 像小飛一樣因重度殘疾不能到校就讀的兒童, 古藺縣全部開展了送教上門服務。

“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不讓一個家庭因學生上學而致貧,

是教育扶貧工作的基本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古藺縣構建起了“教育局+鄉鎮+學校+村社+家庭”控輟保學體系, 通過制度保障、動態監測、摸排勸返、愛心幫扶等諸多舉措, 立體動態推動控輟保學。

“一個都不少。 ”這是國家對脫貧攻堅的基本要求。 四川教育脫貧也堅決保障不落下一個貧困學生、一所學校, 確保“三個不能少”。

貧困學生資助一個都不能少。 去年, 我省安排資金69.9億元, 減、免在園幼兒保教費, 為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 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 據實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 為一、二年級家庭經濟困難中職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

為地方屬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評優提供國家勵志獎學金, 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職學生和2016年、2017年新入學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本專科學生實施特別資助, 做到各級各類學校全覆蓋、應助盡助。

適齡兒童學生接受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我省出臺關於加強控輟保學的工作通知, 督促各地進一步落實“五長”責任制, 加強適齡兒童排查, 建立縣、鄉、村、學校四本適齡學生台賬, 並通過建立行政督導、聯控聯保、動態監測等制度建設, 形成控輟保學長效機制。

標準化中心校建設一個都不能少。 我省把教育扶貧與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相結合, 以標準化中心校建設為抓手, 通過“全面改薄”項目建設,努力增加生均占地、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提升辦學硬體。截至目前,全省“全面改薄”實施地區,生均校舍面積由2013年的7.48平方米增加到8.56平方米,增長14.44個百分點;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價值由996.41元增加到1380.46元,增長38.55個百分點。

“互聯網+”助力優質資源分享

1月10日上午,自貢市沿灘區團結村小學校,五年級英語課正在進行。講臺上並沒有老師,學生通過電子白板,在所屬中心校逸夫小學英語教師曾曉菊教導下,與該校五年級二班共上英語課。

沿灘區去年開始試點互動式網路課堂,以該區音視頻教育專網與電子白板班班通終端為硬體基礎,實現中心校與村小、教學點課堂同步進行。同團結村小學校一樣,目前,自貢市已有220所村小加入“國家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

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自選動作”也積極跟上。自貢市去年啟動實施“互動式網路課堂覆蓋農村和邊遠學校試點工作”,沿灘區、解放路中學與富順長灘初中以專遞課堂形式,用直播的方式,把優質課堂送到邊遠學校,針對農村學校薄弱學科的實際需求“對症下藥”,有效彌補了農村學校薄弱學科教師的不足。

近年來,我省充分發揮教育資訊化的巨大優勢,用“互聯網”思維,不斷探索“精准幫扶”的新路徑、新方法,利用資訊技術新手段,大力發展遠端教育,加速推動邊遠貧困農村地區教育均衡發展進程,取得了積極成效。

通過試點探索、示範引路的方式,在全省各地培育了一大批典型,其中“甘孜模式”“納溪模式”等為破解邊遠、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與精准扶幫探索了經驗。納溪區利用教育資訊化手段,採取“一點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訂單式幫扶”“選單式幫教”等方式,開展教學扶貧、教研扶貧、培訓扶貧和管理扶貧,有力推動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

通過遠端教育“高中直播式、初中錄播式、小學植入式、幼稚園觀摩式”教學方式,不斷運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成都七中、石室中學、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都機關三幼等為主體的“全學段、多模式、高品質、廣受益”的遠端教育體系,將優質教育資源傳送到邊遠貧困農村地區學校,讓這些地區的孩子享受發達地區優質學校的教育。

截至目前,全省95%中小學校接入互聯網,10.8萬個班、538.5萬學生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人人通”,為貧困地區教育品質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發揮教育優勢聚力集中攻堅

2017年12月30日,省教育廳對口幫扶的雷波縣馬湖鄉唐家山村“摘帽”,退出貧困村行列。近年來,在省教育廳、雷波縣委宣傳部等牽頭幫扶下,唐家山村的房子新了,水電通了,道路好了,通訊網路信號強了,村民的收入持續增長,所有貧困戶吃穿不愁,全村村民走上了奔康致富的光明大道。

僅僅過了不到一周,1月4日,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與雷波縣馬湖鄉簽訂戰略合作培育村級人才工作協議,實施校地村級幹部人才共育、引領、築基“三大”工程,努力為馬湖鄉貧困村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本土幹部人才隊伍。

馬湖鄉的巨變,只是我省教育對口幫扶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省教育廳和75所公辦高校堅持扶貧先扶智、“輸血”更“造血”,充分發揮優勢實施精准幫扶,為提高我省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加快脫貧奔康步伐作了大量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實施人才幫扶,我省高校共選派121名幹部到對口幫扶縣掛職,近800名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發揮智力優勢,開展各級各類培訓437次、培訓3萬餘人次;培育造血細胞,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22個,幫助對口幫扶縣孵化企業27個;借助多方力量,爭取社會資金10868萬餘元,高校到位幫扶資金6016萬元。為“四大片區”88個貧困縣全面提升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發展水準,助推貧困縣如期實現脫貧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教育脫貧攻堅正是“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也是“打攻堅戰”的決勝階段。今年,我省教育扶貧將堅持與全省脫貧攻堅任務同頻共振,人、財、物重點向“摘帽”縣和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傾斜,向深度貧困縣傾斜,集中力量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提高基礎教育普及率和辦學品質,進一步縮小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縣與經濟發達地區辦學差距。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全省教育系統將盯住最困難的地區,瞄準最困難的群體,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採取過硬手段和超常舉措,集中發力,全力攻關。”省教育廳負責人表示,要把脫貧攻堅工作時時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念茲在茲,唯此為大,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教育保障,以實際行動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教育貢獻。 (芸涵 圖片由省教育廳提供)

通過“全面改薄”項目建設,努力增加生均占地、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提升辦學硬體。截至目前,全省“全面改薄”實施地區,生均校舍面積由2013年的7.48平方米增加到8.56平方米,增長14.44個百分點;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價值由996.41元增加到1380.46元,增長38.55個百分點。

“互聯網+”助力優質資源分享

1月10日上午,自貢市沿灘區團結村小學校,五年級英語課正在進行。講臺上並沒有老師,學生通過電子白板,在所屬中心校逸夫小學英語教師曾曉菊教導下,與該校五年級二班共上英語課。

沿灘區去年開始試點互動式網路課堂,以該區音視頻教育專網與電子白板班班通終端為硬體基礎,實現中心校與村小、教學點課堂同步進行。同團結村小學校一樣,目前,自貢市已有220所村小加入“國家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

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自選動作”也積極跟上。自貢市去年啟動實施“互動式網路課堂覆蓋農村和邊遠學校試點工作”,沿灘區、解放路中學與富順長灘初中以專遞課堂形式,用直播的方式,把優質課堂送到邊遠學校,針對農村學校薄弱學科的實際需求“對症下藥”,有效彌補了農村學校薄弱學科教師的不足。

近年來,我省充分發揮教育資訊化的巨大優勢,用“互聯網”思維,不斷探索“精准幫扶”的新路徑、新方法,利用資訊技術新手段,大力發展遠端教育,加速推動邊遠貧困農村地區教育均衡發展進程,取得了積極成效。

通過試點探索、示範引路的方式,在全省各地培育了一大批典型,其中“甘孜模式”“納溪模式”等為破解邊遠、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與精准扶幫探索了經驗。納溪區利用教育資訊化手段,採取“一點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訂單式幫扶”“選單式幫教”等方式,開展教學扶貧、教研扶貧、培訓扶貧和管理扶貧,有力推動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

通過遠端教育“高中直播式、初中錄播式、小學植入式、幼稚園觀摩式”教學方式,不斷運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成都七中、石室中學、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都機關三幼等為主體的“全學段、多模式、高品質、廣受益”的遠端教育體系,將優質教育資源傳送到邊遠貧困農村地區學校,讓這些地區的孩子享受發達地區優質學校的教育。

截至目前,全省95%中小學校接入互聯網,10.8萬個班、538.5萬學生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人人通”,為貧困地區教育品質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發揮教育優勢聚力集中攻堅

2017年12月30日,省教育廳對口幫扶的雷波縣馬湖鄉唐家山村“摘帽”,退出貧困村行列。近年來,在省教育廳、雷波縣委宣傳部等牽頭幫扶下,唐家山村的房子新了,水電通了,道路好了,通訊網路信號強了,村民的收入持續增長,所有貧困戶吃穿不愁,全村村民走上了奔康致富的光明大道。

僅僅過了不到一周,1月4日,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與雷波縣馬湖鄉簽訂戰略合作培育村級人才工作協議,實施校地村級幹部人才共育、引領、築基“三大”工程,努力為馬湖鄉貧困村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本土幹部人才隊伍。

馬湖鄉的巨變,只是我省教育對口幫扶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省教育廳和75所公辦高校堅持扶貧先扶智、“輸血”更“造血”,充分發揮優勢實施精准幫扶,為提高我省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加快脫貧奔康步伐作了大量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實施人才幫扶,我省高校共選派121名幹部到對口幫扶縣掛職,近800名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發揮智力優勢,開展各級各類培訓437次、培訓3萬餘人次;培育造血細胞,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22個,幫助對口幫扶縣孵化企業27個;借助多方力量,爭取社會資金10868萬餘元,高校到位幫扶資金6016萬元。為“四大片區”88個貧困縣全面提升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發展水準,助推貧困縣如期實現脫貧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教育脫貧攻堅正是“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也是“打攻堅戰”的決勝階段。今年,我省教育扶貧將堅持與全省脫貧攻堅任務同頻共振,人、財、物重點向“摘帽”縣和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傾斜,向深度貧困縣傾斜,集中力量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提高基礎教育普及率和辦學品質,進一步縮小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縣與經濟發達地區辦學差距。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全省教育系統將盯住最困難的地區,瞄準最困難的群體,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採取過硬手段和超常舉措,集中發力,全力攻關。”省教育廳負責人表示,要把脫貧攻堅工作時時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念茲在茲,唯此為大,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教育保障,以實際行動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教育貢獻。 (芸涵 圖片由省教育廳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