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每個愛養蛙的人 都是一個孤獨患者

壹姐要說的養蛙, 可不是池塘裡活蹦亂跳的青蛙, 而是一款遊戲, 如果你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在問, 你家蛙回來了嗎, 那他肯定是在玩這個遊戲了~

聽說你也養蛙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 沒有孩子, 養了一條狗或者一隻貓, 天天兒子兒子的叫著, 自己沒錢花也要給狗狗買糧食, 身邊有不少小夥伴很羡慕年紀輕輕就有貓有狗的人, 對貓狗的寵愛還催生了不少雲養貓、雲養狗的產業鏈, “鏟屎官”、“吸貓”就是形容他們的, 如今, 又要多一個雲養蛙了。

這款遊戲在app store免費排行榜裡排第一, 點進去看了看遊戲介面, 整個都是和風製作,

畫面色彩很柔和, 沒有大紅大紫張揚的感覺, 青草和樹葉的畫法都顯得清閒、簡單而可愛, 青蛙的屋子裡體現裡很多暖心的小細節, 整體都顯得萌萌噠, 如果光是畫面清新可愛, 還不足以賺夠眼球。

那看到這張圖, 你可能大概明白為啥這遊戲吸引這麼多人了。

這就是一款非常佛系的遊戲。 但是卻有種讓人牽掛的魔力:

第一, 省心。 正如上文所說, 蛙寶寶不需要你操心餵養, 也不需要你去安排它的日常, 它會自己吃飯看書和出門旅行。

作為一個養兒子的老母親, 你只需要偶爾拔一拔門前的三葉草, 去商店買點吃食, 給它準備外出的行李。

第二, 神秘。 蛙寶寶的旅行從來不知道出發和歸來的時間, 也不知道它回來會給你帶來怎樣的禮物, 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驚喜。

蛙寶寶的行蹤未知, 反而讓等它回來變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就像在戀愛中,

思念是一種甜蜜的負擔一樣)。

第三, 治癒。 雖然蛙寶寶不會和人對話, 也不會按照任何人的安排做事, 但是它的存在就是一種無言的治癒。

有人說, 從擔憂蛙寶寶的經歷, 體會到了家裡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

有人說, 生活枯燥乏味, 看著蛙寶寶出去旅行的照片就像自己去旅行了一樣;

有人說, 蛙寶寶一個人靜靜的看書、寫信, 自由自在專注做自己的事情真的太可愛;

還有人說, 現實生活一地雞毛, 唯有蛙寶寶這裡才能體會到歲月靜好……

養蛙三連

養蛙三連:

天天在家, 背包都塞滿了, 我兒子怎麼還不出去旅行?

都一天了,我兒子怎麼還沒回來?

不知道這次它去哪裡旅行了,會寄回來什麼呢?

幾乎沒有和玩家互動,小青蛙為何讓眾多“老母親”心心念念?

一款沒有一絲競技色彩、內容極其簡單甚至遊戲主角都與玩家幾乎沒有互動的遊戲為何能在短時間內佔據玩家的心智,成為一款令眾多玩家頻頻打開手機並自言自語“兒子怎麼還沒回來?”的“魔性”之作?

清新簡單的畫風和可愛的小青蛙令人眼前一亮,“佛系”的玩法也為玩家們帶來一種新奇感,儘管這只小傢伙幾乎不會和玩家們產生任何的互動,但是在這種玩家無法控制方向性和時間的旅途中這只“蛙兒子”給玩家們寄來的明信片和帶回來的特產也能給玩家們一種驚喜感。這就像你歡喜的從快遞員手中接過快遞,或者收到來自朋友的驚喜禮物一樣,讓人覺得愉悅。

生活中,我們得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甚至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誰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思想和身體,總得有一個在路上”,但是這其中所需的金錢、精力、勇氣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具備的。

我們平時玩家並沒有多數機會接觸到自然,但這個小傢伙寄回來的明信片和帶回來給玩家的特產卻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在其他遊戲中很少的舒緩壓力的感覺。

遊戲中小青蛙歸家後有可能長時間“宅”在家,此時玩家心中幾乎都是巴不得它趕緊出去旅行,化身“老母親”的玩家們趕緊為它準備好了食物跟行囊,盼著它早點出去,而小青蛙不在家時,玩家心中又有些失落,心心念念盼著它回來。

玩家們在遊戲中在不斷經歷著類似父母的場景,細想一下,假期回到家中的你是否經常被父母催著出門別當“畢卡索”或是“居里夫人”,但是當你離家後,父母又會打出一通通電話問你何時回家,這感覺,是否和你玩著《旅行青蛙》時的心情有些相似?

玩家們總能或多或少在不經意間將自己一些難以直接表達的情感向著手機螢幕內這只可愛的小傢伙釋放出來。

這個本是給孩子玩的養成遊戲,卻成了不少90後、80後的治癒神器,小青蛙給予了玩家治癒感並觸及到玩家內心柔軟溫暖的地方。

很多人說“養蛙方知父母心”,這才哪到哪啊,養孩子的難度和養蛙哪裡有可比性,大家愛玩這款遊戲並不是真的能體驗當父母養孩子的樂趣,而是一種被小青蛙所激發的牽掛,“父母的心在兒女身上,兒女的心在石頭身上”我們一手養大的小青蛙,灌注了我們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正因為付出太多,才更加重視,這份重視漸漸地化成了牽掛和陪伴。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內心都有抹不去的孤獨,在美國,長期都有孤獨感的人占20%到30%之間。在英國,這樣的有900萬人(6650萬人之中),85%的殘疾青年和50%的75歲以上的成年人。

長期孤獨的人們,他們在幾天甚至幾周內都沒有社交活動。 Quartz報導說“英國約有20萬老年人在一個多月之內沒有和一位朋友或親戚交談過。”

孤獨成了時代病,英國政府為了消滅孤獨,甚至專門設立了孤獨部長,也許,小青蛙能提供一份治癒的力量。

孤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寂寞,或許你以為孤獨是沒人陪,沒人愛,非也,真正的孤獨是一個人的內心沒有愛,如果是你不喜歡的人,即使他向你示好,對你表示關心,你也不會打心底裡開心,還有可能把它當做一種負擔,而當你愛上一個人,牽掛一個人,哪怕是靜靜地看著她,你也會覺得愉快和幸福,即便你付出了很多,給她做飯,給她買東西,陪她讀書,你也能從中獲得快樂,這樣的你還怎麼會孤獨寂寞呢?

小編說兩句

如果你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去養蛙吧,它會帶給你平和舒緩的感覺;

如果你感到孤獨和不如意,去養蛙吧,它會給予你治癒的力量;

如果你單身且有閒置時間,去養蛙吧,它會撫慰你心底的柔軟;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陪伴你一生的人,那就好好好待她,

歲月安好,便是晴天,逢年過節,別忘了回家看看~

都一天了,我兒子怎麼還沒回來?

不知道這次它去哪裡旅行了,會寄回來什麼呢?

幾乎沒有和玩家互動,小青蛙為何讓眾多“老母親”心心念念?

一款沒有一絲競技色彩、內容極其簡單甚至遊戲主角都與玩家幾乎沒有互動的遊戲為何能在短時間內佔據玩家的心智,成為一款令眾多玩家頻頻打開手機並自言自語“兒子怎麼還沒回來?”的“魔性”之作?

清新簡單的畫風和可愛的小青蛙令人眼前一亮,“佛系”的玩法也為玩家們帶來一種新奇感,儘管這只小傢伙幾乎不會和玩家們產生任何的互動,但是在這種玩家無法控制方向性和時間的旅途中這只“蛙兒子”給玩家們寄來的明信片和帶回來的特產也能給玩家們一種驚喜感。這就像你歡喜的從快遞員手中接過快遞,或者收到來自朋友的驚喜禮物一樣,讓人覺得愉悅。

生活中,我們得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甚至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誰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思想和身體,總得有一個在路上”,但是這其中所需的金錢、精力、勇氣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具備的。

我們平時玩家並沒有多數機會接觸到自然,但這個小傢伙寄回來的明信片和帶回來給玩家的特產卻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在其他遊戲中很少的舒緩壓力的感覺。

遊戲中小青蛙歸家後有可能長時間“宅”在家,此時玩家心中幾乎都是巴不得它趕緊出去旅行,化身“老母親”的玩家們趕緊為它準備好了食物跟行囊,盼著它早點出去,而小青蛙不在家時,玩家心中又有些失落,心心念念盼著它回來。

玩家們在遊戲中在不斷經歷著類似父母的場景,細想一下,假期回到家中的你是否經常被父母催著出門別當“畢卡索”或是“居里夫人”,但是當你離家後,父母又會打出一通通電話問你何時回家,這感覺,是否和你玩著《旅行青蛙》時的心情有些相似?

玩家們總能或多或少在不經意間將自己一些難以直接表達的情感向著手機螢幕內這只可愛的小傢伙釋放出來。

這個本是給孩子玩的養成遊戲,卻成了不少90後、80後的治癒神器,小青蛙給予了玩家治癒感並觸及到玩家內心柔軟溫暖的地方。

很多人說“養蛙方知父母心”,這才哪到哪啊,養孩子的難度和養蛙哪裡有可比性,大家愛玩這款遊戲並不是真的能體驗當父母養孩子的樂趣,而是一種被小青蛙所激發的牽掛,“父母的心在兒女身上,兒女的心在石頭身上”我們一手養大的小青蛙,灌注了我們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正因為付出太多,才更加重視,這份重視漸漸地化成了牽掛和陪伴。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內心都有抹不去的孤獨,在美國,長期都有孤獨感的人占20%到30%之間。在英國,這樣的有900萬人(6650萬人之中),85%的殘疾青年和50%的75歲以上的成年人。

長期孤獨的人們,他們在幾天甚至幾周內都沒有社交活動。 Quartz報導說“英國約有20萬老年人在一個多月之內沒有和一位朋友或親戚交談過。”

孤獨成了時代病,英國政府為了消滅孤獨,甚至專門設立了孤獨部長,也許,小青蛙能提供一份治癒的力量。

孤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寂寞,或許你以為孤獨是沒人陪,沒人愛,非也,真正的孤獨是一個人的內心沒有愛,如果是你不喜歡的人,即使他向你示好,對你表示關心,你也不會打心底裡開心,還有可能把它當做一種負擔,而當你愛上一個人,牽掛一個人,哪怕是靜靜地看著她,你也會覺得愉快和幸福,即便你付出了很多,給她做飯,給她買東西,陪她讀書,你也能從中獲得快樂,這樣的你還怎麼會孤獨寂寞呢?

小編說兩句

如果你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去養蛙吧,它會帶給你平和舒緩的感覺;

如果你感到孤獨和不如意,去養蛙吧,它會給予你治癒的力量;

如果你單身且有閒置時間,去養蛙吧,它會撫慰你心底的柔軟;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陪伴你一生的人,那就好好好待她,

歲月安好,便是晴天,逢年過節,別忘了回家看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