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達沃斯觀察|王義桅: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引發世界共鳴?

如果將來歷史學家書寫歷史, 恐怕會將2017年描繪為全球化發展的分水嶺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元年。 去年初, 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提出中國引領全球化主張, 隨後訪問日內瓦聯合國總部, 在萬國宮就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麼、為什麼做了系統的闡述, 年底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深入闡述了如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2月10日, 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 同年11月1日,

第72屆聯大負責裁軍和國際安全事務第一委員會通過了“防止外空軍備競賽進一步切實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兩份安全決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載入這兩份聯合國決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此評論說:“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 而我們踐行多邊主義的目的, 就是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表示, “對我而言, 這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引發世界共鳴?

——繼承與超越: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 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 60多年前萬隆會議宣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國際關係演變所積累的一系列公認的原則。 這些原則構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 與此同時, 又實現了超越: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字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超越國家身份,

體現天下擔當;命運:升級合作共贏, 體現命運與共;共同體:超越地球村, 樹立大家庭意識, 塑造共同身份。

——相通與包容:各國具有差異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 但共同的歷史記憶, 共同的處境, 共同的追求, 將各國緊密相連, 形成共同身份與認同, 塑造共同未來。 西方有“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銘言, 東方有“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思想及“世界同聚一個鳥巢”(泰戈爾)理念, 《古蘭經》也有“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 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 以便你們相互認識”的說法。 也就是說, “不同”是這些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瞭解彼此的動力, 而不是衝突的原因。 作為人類思想的包容和集成, “人類命運共同體”聚同化異, 形成人類新共識。

正如習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的,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 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道, 就是尋求人類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塑造人類共同價值。

——務實與前瞻:“一帶一路”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抓手。 如果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則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針對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和民粹主義在各國蔓延的局面,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於告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 追求人類價值的中庸之道。 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思想的昇華,

最初著眼於周邊:安身立命之所, 發展繁榮之基, 後來多用於發展中國家, 強調南方意識, 最高境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現實世界延伸到虛擬空間——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從傳統領域拓展到全球公域——要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 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 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競技場。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命”和“運”要結合在一起, “命”是解決身份認同的問題, 解決安全感和獲得感的問題;“運”是解決發展的問題, 解決態勢和未來的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旗幟予以昇華, 求世界大同, 已然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範。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

總之,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弘揚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的核心理念,為“一帶一路”建設塑造了靈魂,超越消極意義上“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形成積極意義上的“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就是不僅要在物質層面,還要在制度、精神層面上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新身份,開創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新文明。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國家的狹隘、利益差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推動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視角,樹立人類整體觀。這是從人類文明高度理解“命運共同體”思想應有的啟示。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時空之變,追求通古今之變、窮天人之際,著眼於當今世界的共同挑戰、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任務,順應了各國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的普遍訴求。這是其引發世界廣泛共鳴的根本原因。

撰文: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張岩 王鳳娟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

總之,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弘揚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的核心理念,為“一帶一路”建設塑造了靈魂,超越消極意義上“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形成積極意義上的“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就是不僅要在物質層面,還要在制度、精神層面上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新身份,開創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新文明。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國家的狹隘、利益差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推動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視角,樹立人類整體觀。這是從人類文明高度理解“命運共同體”思想應有的啟示。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時空之變,追求通古今之變、窮天人之際,著眼於當今世界的共同挑戰、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任務,順應了各國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的普遍訴求。這是其引發世界廣泛共鳴的根本原因。

撰文: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張岩 王鳳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