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周朝”,全是“英主”早逝,幼主被迫禪位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 漢化鮮卑人, 小字彌羅突, 西元560—578在位。 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 宇文泰第四子。 曾用年號:保定(561-565);天和(566—572三月);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578年)。 諡號武帝;廟號高祖;陵墓孝陵。

簡介

生平

武成二年(560), 權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 護立時為大司空、魯國公的宇文邕為帝。 仍掌朝政。 天和七年(572), 宇文邕誅殺宇文護, 始親自處理國務。 建德二年, 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 以儒為先, 道次之, 佛教最後。 次年禁佛、道二教, 沙門、道士並還俗, 為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 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

建德四年, 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 力排眾議, 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 因病還師。 次年又率大軍伐齊, 幾路並進, 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 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軍事失利, 自己僅得免。 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 敗中取勝”的建議, 終於攻克晉陽。 六年, 入鄴, 滅北齊。 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 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宇文邕生活儉樸, 諸事希求超越古人, 對宇文護及北齊所修過於華麗的宮殿一律焚毀, 對下嚴酷少恩, 但果斷明決, 耐勞苦, 征伐時躬親行陣, 得士卒死力。 齊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為廝役的雜戶, 周境有從東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虜的良人沒為奴婢, 他都赦免良人。
突厥強盛, 目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 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後, 滅齊之後, 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 未成行而病死。 其長子宇文贇即位。 不久贇讓位于子宇文闡。 又兩三年, 楊堅受禪, 建立隋朝。

評價

宇文邕是我國歷史中的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 歷史看似要賦予他機會, 卻最終沒有給予他時間。 現在, 我們都認為是隋文帝楊堅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 宇文邕這個名字, 別人對他都是那麼的陌生。 我們不應該忘記是他滅了北齊, 使整個北方成為一體, 完成了局部的統一, 他要完成全國統一的願望就在眼前的時候。 不幸英年早逝, 年僅35歲, 留給後人的只能是遺憾。 後繼者的無能、殘暴註定了大周政權不能完成歷史的使命,

也暫時推遲了中國統一進程。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 宇文邕從小就得到宇文泰的喜愛, 常對別人說 “成吾志者, 此兒也。 ”宇文泰死後大權很快落到宇文護手中宇文護先後恃殺二帝。 560年宇文邕即位, 稱武帝。 即位之初地位極為不穩, 宇文護掌握實權。 宇文邕只有忍耐。 宇文邕為了表明自己對宇文護的信任, 面對殺兄之仇裝做無所謂的樣子, 對宇文護不做任何提防, 處處按照宇文護的意思去做。 有一次陳崇和宇文邕去原州, 他執意要回去, 別人都不明白意思。 陳崇卻裝聰明對身邊眾人說今年晉公不利, 晉公當死。 武帝聽說後, 當著中大臣的面把他痛駡一頓, 當天夜裡陳崇就被宇文護逼迫自殺了,
可見武帝的韜光養晦。 武帝等待了13年。 西元572年宇文護從同州回到長安, 武帝和他一起去見太后, 武帝說太后最近經常喝酒希望宇文護能讀《酒誥》給太后聽, 讓他戒酒。 宇文護不知道是計, 就答應了。 當他正在讀的時候, 武帝猛擊他頭部, 在宦官何泉和衛公的幫助下殺死了宇文護, 掌握了實權。 為了增加收入擴充軍隊武帝強制還俗滅佛。 從西魏到北周地建立, 由於戰事不斷, 很多壯丁都死于戰亂中, 中的的人越來越少。 自然災害也不斷侵襲。 農民們被迫要飯。 那些寺院裡的和尚、僧侶, 他們不但不當兵, 不納稅, 不賑濟災民, 反而趁機吞併農民土地。 這些不勞而獲得寄生蟲, 使農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也嚴重威脅著北周政權。
武帝覺得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勢在必行。 一位叫衛元嵩的和尚到了武帝面前述說了滅佛立道的建議。 武帝很是高興, 命衛元嵩還俗, 並給予了很高的職位, 但衛元嵩並沒有要。 不久又因為一次農民起義, 讓他下定決心, 取消佛教。 西元574年, 武帝開始尋找滅佛藉口, 他便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 共同討論佛、道, 二教的優劣。 並最終找到滅佛藉口。 曾有一位大膽的僧人問武帝說:“佛是救世主, 施恩佈道, 陛下取消佛教, 不怕受罰麼?”周武帝說:“只要百姓幸福, 國家興旺, 我寧可受盡苦難。 ”這是何等的胸襟。 這些措施使北周的的國力大大增強, 西元577年武帝兵滅北齊。 武帝能和將士同甘共苦, 身先士卒, 在其傳記中常見“登城搏戰”之類的用詞。 他勤與政事,生活簡樸,後宮佳麗僅有10餘人。可惜的是他那“平突厥,定江南”的計畫最終沒有實現。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歷史沒有給予他時間。

後周

簡介

後周,五代之一。西元951年,郭威稱皇帝,該國號為周,就是後周,他就是後周太祖。周太祖郭威所建。都開封。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陝西、安徽、江蘇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內蒙古、寧夏、甘肅、山西的一部分。曆三帝(二姓),共十年。

人物

周太祖是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出身貧寒,讀過一點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免除了不少後漢時的弊政,使呻吟在戰亂暴政下的民眾,得到了喘息機會。周太祖留心搜羅人才,先後得到魏仁浦、李谷、王溥、範質等人。他用李穀管理財政,魏仁浦、王溥、范質參與機謀。這班文臣都能盡心奉職,遵守法度,君臣合力,國家安定。周太祖能虛心納諫,保持節儉生活,他曾對宰相王峻說:“我出身於寒微,備嘗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害百姓!”他停止州縣獻珍美食物及特產。他又對大臣們說:“我生長於軍旅,不曾從師學問,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員有益國利民辦法,寫出來告訴我。”他又將漢宮中的寶物玉器全部拿出來,在庭院中打碎,說:“當帝王的,怎能用這些東西!”他即位不久,到山東曲阜參謁孔子廟,他將下拜時,左右說:“孔子是陪臣,不能讓天子下拜。”周太祖說:“孔子是百世帝王之師,敢不尊敬嗎?”於是拜孔子廟,又拜孔子墓,並訪問孔子、顏淵(孔子弟子)的後代。周太祖重文教,比起那些殘暴好戰的武夫,當然要優勝得多。

建國

後漢乾祐三年(950)四月(一作三月),郭威(邢臺人)以樞密使出為鄴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開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後漢隱帝被殺。次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為太祖。改國號周,史稱後周。改元廣順,仍都開封。郭威針對前朝弊政,進行了一些改革,刑罰有所輕減,某些苛稅被廢止,部分官田散給佃戶,停止州府南郊進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郭威、柴榮都是在五代時期難得的好皇帝,後周時期的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為北宋統一中原地區奠定了基礎。後周建立後,北漢也建國。當初,漢隱帝被殺時,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準備領兵南下,但聽到朝中迎立他的兒子劉贇時,也就停止了,他說:“我兒為帝,我又何求!”太原少尹李驤私下對他說:“看郭威之心,終於想自己當皇帝,你不如馬上領兵過太行,據孟津,等徐州相公(指劉贇)即位,然後還鎮,那麼郭威就不敢妄動了;不然,將會被欺騙利用。”劉崇大怒,說:“腐儒,想離間我們父子嗎?”命令左右將李驤拖出斬首。不久,劉贇被廢為湘陰公,劉崇派使者請將兒子領回晉陽,但是郭威已將劉贇殺死于宋州,劉崇便稱帝于晉陽,國號為漢,就是北漢。北漢是十國中最後建立的一個國家,依附于遼國,劉崇稱“侄皇帝”,改名劉旻。劉旻得知兒子死訊,想起李驤,哭著說:“我不聽忠君之言,以至於此!”於是為李驤立祠,歲時拜祭。在後周滅後漢的時候,南方得楚國也被南唐滅亡了。楚國由馬殷建立,以後當國王得依次時馬希聲、馬希范、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乘馬家兄弟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之機,南唐國王李璟派將軍邊鎬率兵攻入長沙,馬希崇投降。楚國是十國中第四個滅亡的國家。共傳六主,四十五年。吳越、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六國,當然,還有東北方強大的遼國,與後周同時存在。西元954年,周太祖病死。後周太祖郭威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三歲。周太祖在位期間,留心革弊,為民眾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是五代中一個較好的皇帝。

治國

周太祖

後周建立後,郭威郭皇帝手下的轄州比起前兩代還要小,只有九十八州。當時,北漢有十二州,南唐有三十六州,南漢有六十二州,後蜀有五十二州,由此可見,雖然自稱“姬室遠裔”,國號大周,其實仍然是個大藩鎮而已。相對而言,比起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前“四代”開國“皇帝”,郭威的人品要好得多。雖然前前後後郭威只當了三年多皇帝,他的“文功武治”卻很有善可陳。

經濟方面,郭威下令廢止後漢時期的一些苛絹雜稅,禁止官吏再以“鬥餘”、“稱耗”的名目榨取百姓。取消“牛租”,允許農民銷售自家的牛皮。廢除先前以“散從親事官”名目攤派徭役的惡法,放鬆鹽禁。廢止“營田務”,釋放國家農奴,使數萬耕田的“農匠”成為自由民。此外,郭威對於前代朝廷每年向轄地索求特特產的“慣例”也深惡痛絕,一概禁止地方再行上貢。

政治方面,郭威稱帝后馬上就廢除後漢“盜一錢即死”的酷法,“詔在朝文武臣僚,各上封事,凡有益國利民之事,速具以聞。”知人善任,察納雅言。特別是在懲貪治汙方面,大刀闊斧,連老下屬葉仁魯也因其貪贓而定斬不饒,又贍養其年邁老母,嚴厲之餘很有人情味。同時,老郭深知國家底子薄,招撫流民,給授荒田,均定田賦,鼓勵農業生產,革除了自唐朝中末期以來不少土地分派使用方面積存的弊端。也是從老郭開始,後周王朝大修水利,治理黃河河患,此種舉措,在五代能過一天算一天的黑暗年代確實罕見。

軍事方面,除下詔派大將去擊戰帝的劉崇外,郭威於廣順二年(西元952年)六月率兵親征兗州,殺掉因惶懼而反叛的慕容彥超。回師途中,老郭還去曲阜,以天子之尊親謁孔子祠廟祭拜。有大臣說:“孔子,陪臣也,不當以天子拜之”。老郭雖是大老粗出身,明理達義,反駁說:“孔子百世帝王之師,敢不敬乎!”他親征慕容彥超的大勝,出師克捷,不僅提高了自己作為新皇的威望,又為後周帝國的開國根基打下堅實的一根巨樁。

新朝開基後,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對待功臣的問題。郭威起先對王峻、王殷這兩個鐵杆功臣很不錯,封為樞密使和同平章事。王峻“性輕躁,多計數,好權利,喜人附已。”驕橫跋扈。老郭也不惱,時時呼其為兄。得寸進尺,王峻又要求以樞密使之外,另求大藩,老郭馬上給他個平盧節度使。此外,王峻還特別反感郭威的外甥柴榮,一直阻止他入朝朝見。登老二上肚臍,身兼使相的王峻又推薦自己門下文士取代郭威一直倚賴的宰相范質、李穀二人,並在朝廷上與皇帝力爭,連老郭想去吃飯也不讓,非讓皇帝馬上下詔。退朝後,郭威招來太師馮道,哭著“投訴”王峻欺人太甚,“欲盡逐大臣,剪朕羽翼。朕惟一子(指義子柴榮),專務間阻……(王峻)豈有身典樞機,複兼宰相,又求重鎮!觀其志趣,殊未盈厭。無君如此,誰則能堪!”老郭沒有朱溫和朱元璋的那種底層陰狠,如果王峻遇上二朱,早就九族人頭不保。遇上老郭,這位皇帝委屈之下,還找德高望重的太師馮道發發牢騷,訴訴苦,最終,只把王峻貶為商州司馬了事。王峻到貶所後,水土不服患上“腹疾”(腸癌什麼的),郭威“憂憫之”,遣王峻老妻去商州探視。不久,王峻病死,實為善終。這位使相,新時代“慧黠善歌,”其父是安陽郡負責音樂的“樂營使”,類似今天的文化活動戰戰長。當時,王峻小傢伙俊秀善歌,得以被後樑大臣趙岩等人家養為歌童,一個主人被族誅,馬上又被帶入另一個新主人家,一步一步,由歌童而重臣,最終有這樣的結局,還不算太壞。

貶放王峻後,怕另外一個功臣當時鎮守鄴都的王殷心裡不踏實,郭威親派王殷在京城任職的兒子遠赴鄴城,原原本本告以王峻得罪的因由,以安其心。雖如此,王殷仍心懷怏怏,由於怕王殷擁大鎮懷異心對王朝造成巨大威脅,又有成德節度使何福不停講王殷在鄴城“恃功專橫”的事情,郭威便趁王殷入朝時把他留在京城任京官――“京城內外巡檢”,看上去也挺重要,即“首都衛戌區司令。”不巧的是,這位爺“出入部從不下數百人,又以儀形魁偉,觀者無不聳然。”於是,老郭終啟殺心,趁一次朝見時命人當廷逮捕王殷,誣稱王殷準備趁皇帝效視時作亂,流放登州。“出城,殺之。”一直凱覦王殷資財的鎮甯節度使鄭仁誨落井下石,“擅殺(王)殷子,遷其家屬于登州。”王殷之死,多是由郭威病重疑忌而致,也有他本人不知韜誨使然。

當初郭威大軍攻入汴京時(西元950年),士卒先前得到允許,在全城大掠,四處殺人取財貨。時為右千牛衛大將軍的趙鳳(《五代史補》為“趙童子”)也在京城“高幹區”居住,憤恨亂兵劫掠燒殺,在巷口踞胡床,持弓箭,大呼道:“郭太尉興義兵清君側安國家,軍士趁亂書剽掠,實乃強盜,今為太尉除之!”連發箭矢,射殺數十搶劫的兵士,“居人賴以保全者數千家。”郭威得到消息後還挺高興,覺得這位趙將軍做事果敢,又維護了自己的聲譽。不久,聽聞路途有“趙氏合當天子”的讖言,郭威忙招義子柴榮說:“觀此人才略度量不俗,不早除之,吾家難保!”於是,郭氏父子派人誣告趙鳳謀反,逮捕殺掉了這位趙姓將軍。十多年後,另外一個姓趙的(趙匡胤)代周建宋,郭氏父子地下有知,肯定後悔殺錯了人。

無論如何,郭威稱帝后未行大肆屠戮功臣之事,頂多也就“對不起”王殷,錯殺趙鳳,還算一老成厚道之君。郭威臨終前,拉著自己的義子晉王郭榮(原名柴榮,因郭威自己的兒子皆被隱帝所殺,只有拿內侄當繼承人了),囑託說:“我西征作戰時,親眼見到唐朝皇陵沒有不被發掘的,就是因為皇陵多藏金玉寶物。我死之後,當衣以紙衣,斂以瓦棺,快速下葬,不要使屍身久留宮中,也不要在陵前作石人石馬等物,只立一塊碑,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言訖,郭威崩逝,時年五十一,為帝近四年。晉王郭榮(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周世宗

西元954年,周太祖病死。周太祖沒有親生兒子,養子晉王郭榮繼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本姓柴,是周太祖皇后的養子柴守禮之子,所以歷史上多稱他柴榮。

周世宗剛即位,北漢主劉旻勾結遼國,大舉入侵。周世宗決定親自領兵去抵禦。群臣認為他從來沒有打過仗,也沒有表現出什麼軍事才能,都勸他不可輕動,宰相馮道尤其極力勸阻。周世宗堅持要親自領兵,駐紮在澤州(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北漢軍駐紮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縣)南。當時北漢兵多,後周兵少,周軍將士都有些畏懼。周世宗披甲騎馬上陣督戰,志氣高昂。劉旻見周兵少,揮軍進攻。交戰不久,周右軍降臨樊愛能、何徽即領騎兵先逃,右軍潰敗,步兵千余人解甲投降北漢。周世宗見軍勢危急,自率親兵冒矢石督戰。親軍將領趙匡胤對同列說:“皇上這麼危險,我們怎能不拼死戰鬥!”他率領二千人奮勇進攻,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士兵亦死戰,以一當百,北漢兵大敗,劉旻晝夜賓士,逃回晉陽。樊愛能、何徽看到周軍大捷,又都回來。周世宗拘捕樊愛能、何徽及將校七十餘人,責駡道:“你們不是不能戰,是想以我的奇貸,出賣給劉崇罷了!”下令將他們斬首,又殺投降北漢的右軍步兵。親軍大將張永德稱讚趙匡胤的智勇,周世宗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高平大戰,周世宗的英武果敢,開始為群臣所信服,因而得行施他得政治抱負。

周世宗回到開封,開始親攬大權,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準備幹一番大事業。這時,太師兼中書令馮道死去。馮道自後唐莊宗時開始顯赫,以後歷朝不離將、相、公、師之位,是五代時得一個不倒翁,這當然依仗他得圓滑,中庸,見風駛駝的高超本事。他自號長樂老,曾作《長樂老敘》,自敘歷朝榮遇之狀。周世宗改革政治,首先是善於用人。他任用李谷、王溥、范質等人為宰相,魏仁浦為樞密使,他們都是周太祖留下的正直有為的大臣。周世宗曾說:“我決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群臣有功,他不吝厚賞,有過失,他當面質責,等到知過改正,也就不咎既往,依舊任用。他用法嚴峻,群臣失職誤事,往往處死刑,即使有才幹名聲,也很少寬恕。他令大臣制定和頒佈《大周刑統》,使全國遵守統一的法律。周世宗大權獨攬,但並不剛腹自用。他要求群臣積極勸諫,說:“你們說了我不用,是我的罪過,我求言你們不說,該誰負責!”他令朝臣寫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各一篇,親自閱覽。掌書記王朴在《開邊策》中提到統一中國的合理步驟,周世宗很賞識,擢升他為諫議大夫。

周世宗採取各種措施,減輕人民疾苦。他限制佛教,下令減少寺院和僧尼,不許受戒出家。他還下令將寺院的銅佛像收歸官府,用作鑄鐵原料。他對侍臣們說:“你們不要疑惑。佛教講利眾生,願意舍自己的生命佈施給別人,為什麼捨不得銅像。如果施捨我的身體可以利民,我也不會吝惜。”據說他還親自到寺院,用斧坎破觀音像的面和胸,使旁觀的人都替他驚慌。周世宗限制佛教,使廣大民眾多少可以免除寺院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周世宗關心農業生產,體諒廣大農民的苦痛,他用木頭刻了一個農夫和一個蠶婦,放在宮廷中,說明他的心目中裝有民眾。有一次,他和將相們在殿上會餐,他說:“這兩天很冷,我在宮中吃著好飯菜,不覺得冷。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實在慚愧。既不能耕田食力,只有親臨戰陣為民除害,心裡也許安穩些。”他即位以後,採取均平田租的辦法,減輕民眾負擔,他又下詔給所有幕職和州縣官規定奉錢及米麥,不許他們盤剝老百姓。

高平大戰後,周世宗即著手整頓軍隊,準備統一天下。他下令檢閱禁軍,留用精銳,斥退老弱,又廣募天下壯士,組成一支精悍而富有戰鬥力的軍隊。與此同時,他還積極恢復和修築陸路水路交通,並大規模建設開封城。周世宗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獲得太平。周世宗進行統一戰爭,用兵步驟就是採用王朴《開邊策》的建議。王朴在《開邊策》中寫道:“中國之失吳、蜀、幽(指遼國)、並(指北漢),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進賢退不肖,以收其才;恩德誠信,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去奢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王朴主張先取江淮,再逐步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

西元955年冬,周世宗開始伐南唐。南唐先後滅了閩和楚,成了南方一個大國。周世宗以李穀為淮南前軍部署,王彥超為副,率領韓令坤等十二將伐南唐。南唐主李璟令大將劉彥貞、皇甫暉,姚鳳領兵抵禦。結果,王彥超大敗南唐兵二千余人于壽州城下。

西元956年春,周世宗親征淮南,大敗南唐兵,殺劉彥貞。周世宗令趙匡胤領兵襲取滁州。趙匡胤躍馬揮軍涉水,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暉在城上喊:“人各為其主,讓我們列陣而戰吧!”趙匡胤笑而答應。皇甫暉列隊而出,趙匡胤沖入陣中擒獲皇甫暉,又擒獲姚鳳,攻下滁州。南唐主以其弟齊王李景達為元帥,領兵渡江,駐紮在六合城外。李景達等候了幾天,不見趙匡胤來進攻,便出兵取六合。趙匡胤揮軍進擊,大敗南唐兵,殺獲近五千人,溺死的南唐兵無數,南唐的精銳部隊已喪盡。在這場戰鬥中,有些將士不盡力,趙匡胤一邊督戰,一邊用劍砍他們的皮笠。次日,發現皮笠上有劍痕的數十人,全部斬首,以後將士都不敢貪生怕死。趙匡胤每次打仗,都以紅纓裝飾戰馬,鎧仗鮮明。部下對他說:“這樣會被敵人認出你的。”趙匡胤說:“我正是要讓他們認出來。”在攻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胤因戰功被周世宗遷升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進攻南唐的戰爭從西元955年冬開始,一直持續到西元958年夏,南唐主李璟因屢戰屢敗,奉表稱臣。周世宗急於進攻遼國,收復失地,只要南唐江北土地,無意渡江取南方。後周取得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縣,與南唐劃長江為界。南唐主李璟改名景,去帝號,只稱“唐國主”,奉後周為正朝。周取淮南不久,淮南發生饑荒,周世宗下令將米借貸給饑民,有人說:“老百姓貧窮,恐怕不能償還。” 周世宗說:“百姓是我的兒子,哪有兒子受苦難而父親不為他們解救的!難道要責令他們一定償還嗎?”在進攻南唐的同時,周世宗還派攻取了後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後周的疆域更加廣闊了。

西元959年,周世宗下詔擒親征,收復北方失地。他率領趙匡胤、李重進、韓通、韓令坤、陳思讓、孫行友、劉重進等將領分水陸進攻。周世宗到滄州,即日率步騎數萬出發,直入遼境,遼軍守將紛紛投降。周軍很快攻下益津關(今河北霸縣)、瓦橋關(今河北雄縣),乘勢收復莫州、瀛州、易州。遼國君臣恐懼,撤幽州遼兵後退。周世宗會合諸將商議取幽州。諸將說:“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這是莫大的功績。現在遼國騎兵聚集幽州之北,我軍不宜深入。” 周世宗不高興,督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行,佔據固安城(今河北霸縣北),自己親自到安陽水,下令造橋,準備進攻。但當晚,周世宗得病,只好停止進軍,自率大軍回開封。

回開封後,周世宗自知一病不起,於是佈置後事。封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為梁王,將重要的職務委任給魏仁浦、王溥、范質、韓通等。周世宗北征時,曾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長三尺多的木塊,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當時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周世宗對此有疑忌。於是去張永德軍職,改任宰相,而將殿前都點檢一職委任給資望較淺的趙匡胤。周世宗交代完後事便死去了。

周世宗是五代時最好的一位皇帝,他改革了不少前朝德積弊,開闢了統一全國的道路。史書上說,其禦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其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發奸摘伏,聰察如神。閒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重農恤民,制禮作樂,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皆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他死的時候,遠近哀悼。周世宗柴榮在位六年,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總結:從秦漢以來,中國歷史有兩個最亂的朝代:一個是五胡亂華,一個是五代十國。說起隋、宋的大一統,學界自然會把功勞歸結于楊堅和趙匡胤,我覺得大一統的功勞最大的應該是宇文邕、郭威與柴榮這三個人。楊堅和趙匡胤固然有不少文韜武略,不過,要讓他們像曹操一樣在亂世中東征西討,成就一番霸業,可能不是他們的強項。就算是曹操也沒將三國大一統。有句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果沒有宇文邕、郭威與柴榮的勵精圖治,要一統天下哪有這般容易。就如沒有“文景之治”,劉徹就算能上天入地,也只能乖乖鑽匈奴人的褲襠。所以,大一統主要靠的不是本事,而是靠堅實的後臺,豐足的資本。楊、趙之輩歷史上多如牛毛,說得誇張點,隨便在一班朝臣中撈一個人出來,他就能依葫蘆畫瓢地淨天下一統。但是像北周、後周這麼好的後臺卻是很難找的。

另外想說說

宇文邕這個人。我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了不得,且不說他後來的功績,只說他一身“忍”的功夫。宇文邕543年出生,560年即位,算來他即位時只有17歲。忍耐了12年後,在572年用計將宇文護殺死,掌握實權。

了不起的皇帝很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洪武永樂,康熙乾隆,但是這些人的皇位得來都比較容易。嬴政即位時,呂不韋也沒到一手遮天的程度,朱洪武雖然江山得來不易,但是他大權在手,一步一步走得並不算太辛苦。宇文邕作為一個傀儡皇帝,作為一個因廢而立的皇帝,他能如此持久的韜光養晦,並奪得權力,這是相當不易的。細數歷史上的傀儡皇帝:胡亥、漢獻帝、曹髦……光緒帝,沒有哪個有好結果,除了宇文邕也似乎沒有哪個成功。這是值得佩服的之一。

其二,宇文邕即位時只有17歲,很年輕。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來說,衝動、不穩重是天性。影視劇《漢武大帝》、《康熙王朝》裡的漢武帝、康熙帝年輕的時候做事都是很衝動、急於求成。當然,歷史人物的性格是怎樣我們無從得知,不過按常理來推斷他們應該是這樣,按常理來推斷99%的年輕人應該都是容易衝動。曹髦有句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於受不了當個傀儡皇帝,他憤然帶著幾百人去找權傾天下的司馬昭算帳,結果連司馬昭的面都沒見著就被人宰了。還有我們最熟悉的光緒帝,如果能像宇文邕一般韜光養晦,等著那個老太婆“攤屍”(很不喜歡窮凶極欲的慈禧老太婆,所以不想用“死”這類太過文雅的詞來形容她),那他可能會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近代史太不堪了,如果光緒帝能夠力挽狂瀾,那中國不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所以,宇文邕這麼年輕,卻如此的老成,忍辱負重13年,真可畏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堅忍之帝”。

他勤與政事,生活簡樸,後宮佳麗僅有10餘人。可惜的是他那“平突厥,定江南”的計畫最終沒有實現。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歷史沒有給予他時間。

後周

簡介

後周,五代之一。西元951年,郭威稱皇帝,該國號為周,就是後周,他就是後周太祖。周太祖郭威所建。都開封。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陝西、安徽、江蘇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內蒙古、寧夏、甘肅、山西的一部分。曆三帝(二姓),共十年。

人物

周太祖是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出身貧寒,讀過一點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免除了不少後漢時的弊政,使呻吟在戰亂暴政下的民眾,得到了喘息機會。周太祖留心搜羅人才,先後得到魏仁浦、李谷、王溥、範質等人。他用李穀管理財政,魏仁浦、王溥、范質參與機謀。這班文臣都能盡心奉職,遵守法度,君臣合力,國家安定。周太祖能虛心納諫,保持節儉生活,他曾對宰相王峻說:“我出身於寒微,備嘗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害百姓!”他停止州縣獻珍美食物及特產。他又對大臣們說:“我生長於軍旅,不曾從師學問,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員有益國利民辦法,寫出來告訴我。”他又將漢宮中的寶物玉器全部拿出來,在庭院中打碎,說:“當帝王的,怎能用這些東西!”他即位不久,到山東曲阜參謁孔子廟,他將下拜時,左右說:“孔子是陪臣,不能讓天子下拜。”周太祖說:“孔子是百世帝王之師,敢不尊敬嗎?”於是拜孔子廟,又拜孔子墓,並訪問孔子、顏淵(孔子弟子)的後代。周太祖重文教,比起那些殘暴好戰的武夫,當然要優勝得多。

建國

後漢乾祐三年(950)四月(一作三月),郭威(邢臺人)以樞密使出為鄴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開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後漢隱帝被殺。次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為太祖。改國號周,史稱後周。改元廣順,仍都開封。郭威針對前朝弊政,進行了一些改革,刑罰有所輕減,某些苛稅被廢止,部分官田散給佃戶,停止州府南郊進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郭威、柴榮都是在五代時期難得的好皇帝,後周時期的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為北宋統一中原地區奠定了基礎。後周建立後,北漢也建國。當初,漢隱帝被殺時,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準備領兵南下,但聽到朝中迎立他的兒子劉贇時,也就停止了,他說:“我兒為帝,我又何求!”太原少尹李驤私下對他說:“看郭威之心,終於想自己當皇帝,你不如馬上領兵過太行,據孟津,等徐州相公(指劉贇)即位,然後還鎮,那麼郭威就不敢妄動了;不然,將會被欺騙利用。”劉崇大怒,說:“腐儒,想離間我們父子嗎?”命令左右將李驤拖出斬首。不久,劉贇被廢為湘陰公,劉崇派使者請將兒子領回晉陽,但是郭威已將劉贇殺死于宋州,劉崇便稱帝于晉陽,國號為漢,就是北漢。北漢是十國中最後建立的一個國家,依附于遼國,劉崇稱“侄皇帝”,改名劉旻。劉旻得知兒子死訊,想起李驤,哭著說:“我不聽忠君之言,以至於此!”於是為李驤立祠,歲時拜祭。在後周滅後漢的時候,南方得楚國也被南唐滅亡了。楚國由馬殷建立,以後當國王得依次時馬希聲、馬希范、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乘馬家兄弟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之機,南唐國王李璟派將軍邊鎬率兵攻入長沙,馬希崇投降。楚國是十國中第四個滅亡的國家。共傳六主,四十五年。吳越、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六國,當然,還有東北方強大的遼國,與後周同時存在。西元954年,周太祖病死。後周太祖郭威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三歲。周太祖在位期間,留心革弊,為民眾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是五代中一個較好的皇帝。

治國

周太祖

後周建立後,郭威郭皇帝手下的轄州比起前兩代還要小,只有九十八州。當時,北漢有十二州,南唐有三十六州,南漢有六十二州,後蜀有五十二州,由此可見,雖然自稱“姬室遠裔”,國號大周,其實仍然是個大藩鎮而已。相對而言,比起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前“四代”開國“皇帝”,郭威的人品要好得多。雖然前前後後郭威只當了三年多皇帝,他的“文功武治”卻很有善可陳。

經濟方面,郭威下令廢止後漢時期的一些苛絹雜稅,禁止官吏再以“鬥餘”、“稱耗”的名目榨取百姓。取消“牛租”,允許農民銷售自家的牛皮。廢除先前以“散從親事官”名目攤派徭役的惡法,放鬆鹽禁。廢止“營田務”,釋放國家農奴,使數萬耕田的“農匠”成為自由民。此外,郭威對於前代朝廷每年向轄地索求特特產的“慣例”也深惡痛絕,一概禁止地方再行上貢。

政治方面,郭威稱帝后馬上就廢除後漢“盜一錢即死”的酷法,“詔在朝文武臣僚,各上封事,凡有益國利民之事,速具以聞。”知人善任,察納雅言。特別是在懲貪治汙方面,大刀闊斧,連老下屬葉仁魯也因其貪贓而定斬不饒,又贍養其年邁老母,嚴厲之餘很有人情味。同時,老郭深知國家底子薄,招撫流民,給授荒田,均定田賦,鼓勵農業生產,革除了自唐朝中末期以來不少土地分派使用方面積存的弊端。也是從老郭開始,後周王朝大修水利,治理黃河河患,此種舉措,在五代能過一天算一天的黑暗年代確實罕見。

軍事方面,除下詔派大將去擊戰帝的劉崇外,郭威於廣順二年(西元952年)六月率兵親征兗州,殺掉因惶懼而反叛的慕容彥超。回師途中,老郭還去曲阜,以天子之尊親謁孔子祠廟祭拜。有大臣說:“孔子,陪臣也,不當以天子拜之”。老郭雖是大老粗出身,明理達義,反駁說:“孔子百世帝王之師,敢不敬乎!”他親征慕容彥超的大勝,出師克捷,不僅提高了自己作為新皇的威望,又為後周帝國的開國根基打下堅實的一根巨樁。

新朝開基後,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對待功臣的問題。郭威起先對王峻、王殷這兩個鐵杆功臣很不錯,封為樞密使和同平章事。王峻“性輕躁,多計數,好權利,喜人附已。”驕橫跋扈。老郭也不惱,時時呼其為兄。得寸進尺,王峻又要求以樞密使之外,另求大藩,老郭馬上給他個平盧節度使。此外,王峻還特別反感郭威的外甥柴榮,一直阻止他入朝朝見。登老二上肚臍,身兼使相的王峻又推薦自己門下文士取代郭威一直倚賴的宰相范質、李穀二人,並在朝廷上與皇帝力爭,連老郭想去吃飯也不讓,非讓皇帝馬上下詔。退朝後,郭威招來太師馮道,哭著“投訴”王峻欺人太甚,“欲盡逐大臣,剪朕羽翼。朕惟一子(指義子柴榮),專務間阻……(王峻)豈有身典樞機,複兼宰相,又求重鎮!觀其志趣,殊未盈厭。無君如此,誰則能堪!”老郭沒有朱溫和朱元璋的那種底層陰狠,如果王峻遇上二朱,早就九族人頭不保。遇上老郭,這位皇帝委屈之下,還找德高望重的太師馮道發發牢騷,訴訴苦,最終,只把王峻貶為商州司馬了事。王峻到貶所後,水土不服患上“腹疾”(腸癌什麼的),郭威“憂憫之”,遣王峻老妻去商州探視。不久,王峻病死,實為善終。這位使相,新時代“慧黠善歌,”其父是安陽郡負責音樂的“樂營使”,類似今天的文化活動戰戰長。當時,王峻小傢伙俊秀善歌,得以被後樑大臣趙岩等人家養為歌童,一個主人被族誅,馬上又被帶入另一個新主人家,一步一步,由歌童而重臣,最終有這樣的結局,還不算太壞。

貶放王峻後,怕另外一個功臣當時鎮守鄴都的王殷心裡不踏實,郭威親派王殷在京城任職的兒子遠赴鄴城,原原本本告以王峻得罪的因由,以安其心。雖如此,王殷仍心懷怏怏,由於怕王殷擁大鎮懷異心對王朝造成巨大威脅,又有成德節度使何福不停講王殷在鄴城“恃功專橫”的事情,郭威便趁王殷入朝時把他留在京城任京官――“京城內外巡檢”,看上去也挺重要,即“首都衛戌區司令。”不巧的是,這位爺“出入部從不下數百人,又以儀形魁偉,觀者無不聳然。”於是,老郭終啟殺心,趁一次朝見時命人當廷逮捕王殷,誣稱王殷準備趁皇帝效視時作亂,流放登州。“出城,殺之。”一直凱覦王殷資財的鎮甯節度使鄭仁誨落井下石,“擅殺(王)殷子,遷其家屬于登州。”王殷之死,多是由郭威病重疑忌而致,也有他本人不知韜誨使然。

當初郭威大軍攻入汴京時(西元950年),士卒先前得到允許,在全城大掠,四處殺人取財貨。時為右千牛衛大將軍的趙鳳(《五代史補》為“趙童子”)也在京城“高幹區”居住,憤恨亂兵劫掠燒殺,在巷口踞胡床,持弓箭,大呼道:“郭太尉興義兵清君側安國家,軍士趁亂書剽掠,實乃強盜,今為太尉除之!”連發箭矢,射殺數十搶劫的兵士,“居人賴以保全者數千家。”郭威得到消息後還挺高興,覺得這位趙將軍做事果敢,又維護了自己的聲譽。不久,聽聞路途有“趙氏合當天子”的讖言,郭威忙招義子柴榮說:“觀此人才略度量不俗,不早除之,吾家難保!”於是,郭氏父子派人誣告趙鳳謀反,逮捕殺掉了這位趙姓將軍。十多年後,另外一個姓趙的(趙匡胤)代周建宋,郭氏父子地下有知,肯定後悔殺錯了人。

無論如何,郭威稱帝后未行大肆屠戮功臣之事,頂多也就“對不起”王殷,錯殺趙鳳,還算一老成厚道之君。郭威臨終前,拉著自己的義子晉王郭榮(原名柴榮,因郭威自己的兒子皆被隱帝所殺,只有拿內侄當繼承人了),囑託說:“我西征作戰時,親眼見到唐朝皇陵沒有不被發掘的,就是因為皇陵多藏金玉寶物。我死之後,當衣以紙衣,斂以瓦棺,快速下葬,不要使屍身久留宮中,也不要在陵前作石人石馬等物,只立一塊碑,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言訖,郭威崩逝,時年五十一,為帝近四年。晉王郭榮(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周世宗

西元954年,周太祖病死。周太祖沒有親生兒子,養子晉王郭榮繼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本姓柴,是周太祖皇后的養子柴守禮之子,所以歷史上多稱他柴榮。

周世宗剛即位,北漢主劉旻勾結遼國,大舉入侵。周世宗決定親自領兵去抵禦。群臣認為他從來沒有打過仗,也沒有表現出什麼軍事才能,都勸他不可輕動,宰相馮道尤其極力勸阻。周世宗堅持要親自領兵,駐紮在澤州(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北漢軍駐紮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縣)南。當時北漢兵多,後周兵少,周軍將士都有些畏懼。周世宗披甲騎馬上陣督戰,志氣高昂。劉旻見周兵少,揮軍進攻。交戰不久,周右軍降臨樊愛能、何徽即領騎兵先逃,右軍潰敗,步兵千余人解甲投降北漢。周世宗見軍勢危急,自率親兵冒矢石督戰。親軍將領趙匡胤對同列說:“皇上這麼危險,我們怎能不拼死戰鬥!”他率領二千人奮勇進攻,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士兵亦死戰,以一當百,北漢兵大敗,劉旻晝夜賓士,逃回晉陽。樊愛能、何徽看到周軍大捷,又都回來。周世宗拘捕樊愛能、何徽及將校七十餘人,責駡道:“你們不是不能戰,是想以我的奇貸,出賣給劉崇罷了!”下令將他們斬首,又殺投降北漢的右軍步兵。親軍大將張永德稱讚趙匡胤的智勇,周世宗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高平大戰,周世宗的英武果敢,開始為群臣所信服,因而得行施他得政治抱負。

周世宗回到開封,開始親攬大權,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準備幹一番大事業。這時,太師兼中書令馮道死去。馮道自後唐莊宗時開始顯赫,以後歷朝不離將、相、公、師之位,是五代時得一個不倒翁,這當然依仗他得圓滑,中庸,見風駛駝的高超本事。他自號長樂老,曾作《長樂老敘》,自敘歷朝榮遇之狀。周世宗改革政治,首先是善於用人。他任用李谷、王溥、范質等人為宰相,魏仁浦為樞密使,他們都是周太祖留下的正直有為的大臣。周世宗曾說:“我決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群臣有功,他不吝厚賞,有過失,他當面質責,等到知過改正,也就不咎既往,依舊任用。他用法嚴峻,群臣失職誤事,往往處死刑,即使有才幹名聲,也很少寬恕。他令大臣制定和頒佈《大周刑統》,使全國遵守統一的法律。周世宗大權獨攬,但並不剛腹自用。他要求群臣積極勸諫,說:“你們說了我不用,是我的罪過,我求言你們不說,該誰負責!”他令朝臣寫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各一篇,親自閱覽。掌書記王朴在《開邊策》中提到統一中國的合理步驟,周世宗很賞識,擢升他為諫議大夫。

周世宗採取各種措施,減輕人民疾苦。他限制佛教,下令減少寺院和僧尼,不許受戒出家。他還下令將寺院的銅佛像收歸官府,用作鑄鐵原料。他對侍臣們說:“你們不要疑惑。佛教講利眾生,願意舍自己的生命佈施給別人,為什麼捨不得銅像。如果施捨我的身體可以利民,我也不會吝惜。”據說他還親自到寺院,用斧坎破觀音像的面和胸,使旁觀的人都替他驚慌。周世宗限制佛教,使廣大民眾多少可以免除寺院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周世宗關心農業生產,體諒廣大農民的苦痛,他用木頭刻了一個農夫和一個蠶婦,放在宮廷中,說明他的心目中裝有民眾。有一次,他和將相們在殿上會餐,他說:“這兩天很冷,我在宮中吃著好飯菜,不覺得冷。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實在慚愧。既不能耕田食力,只有親臨戰陣為民除害,心裡也許安穩些。”他即位以後,採取均平田租的辦法,減輕民眾負擔,他又下詔給所有幕職和州縣官規定奉錢及米麥,不許他們盤剝老百姓。

高平大戰後,周世宗即著手整頓軍隊,準備統一天下。他下令檢閱禁軍,留用精銳,斥退老弱,又廣募天下壯士,組成一支精悍而富有戰鬥力的軍隊。與此同時,他還積極恢復和修築陸路水路交通,並大規模建設開封城。周世宗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獲得太平。周世宗進行統一戰爭,用兵步驟就是採用王朴《開邊策》的建議。王朴在《開邊策》中寫道:“中國之失吳、蜀、幽(指遼國)、並(指北漢),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進賢退不肖,以收其才;恩德誠信,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去奢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王朴主張先取江淮,再逐步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

西元955年冬,周世宗開始伐南唐。南唐先後滅了閩和楚,成了南方一個大國。周世宗以李穀為淮南前軍部署,王彥超為副,率領韓令坤等十二將伐南唐。南唐主李璟令大將劉彥貞、皇甫暉,姚鳳領兵抵禦。結果,王彥超大敗南唐兵二千余人于壽州城下。

西元956年春,周世宗親征淮南,大敗南唐兵,殺劉彥貞。周世宗令趙匡胤領兵襲取滁州。趙匡胤躍馬揮軍涉水,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暉在城上喊:“人各為其主,讓我們列陣而戰吧!”趙匡胤笑而答應。皇甫暉列隊而出,趙匡胤沖入陣中擒獲皇甫暉,又擒獲姚鳳,攻下滁州。南唐主以其弟齊王李景達為元帥,領兵渡江,駐紮在六合城外。李景達等候了幾天,不見趙匡胤來進攻,便出兵取六合。趙匡胤揮軍進擊,大敗南唐兵,殺獲近五千人,溺死的南唐兵無數,南唐的精銳部隊已喪盡。在這場戰鬥中,有些將士不盡力,趙匡胤一邊督戰,一邊用劍砍他們的皮笠。次日,發現皮笠上有劍痕的數十人,全部斬首,以後將士都不敢貪生怕死。趙匡胤每次打仗,都以紅纓裝飾戰馬,鎧仗鮮明。部下對他說:“這樣會被敵人認出你的。”趙匡胤說:“我正是要讓他們認出來。”在攻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胤因戰功被周世宗遷升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進攻南唐的戰爭從西元955年冬開始,一直持續到西元958年夏,南唐主李璟因屢戰屢敗,奉表稱臣。周世宗急於進攻遼國,收復失地,只要南唐江北土地,無意渡江取南方。後周取得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縣,與南唐劃長江為界。南唐主李璟改名景,去帝號,只稱“唐國主”,奉後周為正朝。周取淮南不久,淮南發生饑荒,周世宗下令將米借貸給饑民,有人說:“老百姓貧窮,恐怕不能償還。” 周世宗說:“百姓是我的兒子,哪有兒子受苦難而父親不為他們解救的!難道要責令他們一定償還嗎?”在進攻南唐的同時,周世宗還派攻取了後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後周的疆域更加廣闊了。

西元959年,周世宗下詔擒親征,收復北方失地。他率領趙匡胤、李重進、韓通、韓令坤、陳思讓、孫行友、劉重進等將領分水陸進攻。周世宗到滄州,即日率步騎數萬出發,直入遼境,遼軍守將紛紛投降。周軍很快攻下益津關(今河北霸縣)、瓦橋關(今河北雄縣),乘勢收復莫州、瀛州、易州。遼國君臣恐懼,撤幽州遼兵後退。周世宗會合諸將商議取幽州。諸將說:“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這是莫大的功績。現在遼國騎兵聚集幽州之北,我軍不宜深入。” 周世宗不高興,督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行,佔據固安城(今河北霸縣北),自己親自到安陽水,下令造橋,準備進攻。但當晚,周世宗得病,只好停止進軍,自率大軍回開封。

回開封後,周世宗自知一病不起,於是佈置後事。封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為梁王,將重要的職務委任給魏仁浦、王溥、范質、韓通等。周世宗北征時,曾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長三尺多的木塊,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當時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周世宗對此有疑忌。於是去張永德軍職,改任宰相,而將殿前都點檢一職委任給資望較淺的趙匡胤。周世宗交代完後事便死去了。

周世宗是五代時最好的一位皇帝,他改革了不少前朝德積弊,開闢了統一全國的道路。史書上說,其禦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其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發奸摘伏,聰察如神。閒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重農恤民,制禮作樂,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皆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他死的時候,遠近哀悼。周世宗柴榮在位六年,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總結:從秦漢以來,中國歷史有兩個最亂的朝代:一個是五胡亂華,一個是五代十國。說起隋、宋的大一統,學界自然會把功勞歸結于楊堅和趙匡胤,我覺得大一統的功勞最大的應該是宇文邕、郭威與柴榮這三個人。楊堅和趙匡胤固然有不少文韜武略,不過,要讓他們像曹操一樣在亂世中東征西討,成就一番霸業,可能不是他們的強項。就算是曹操也沒將三國大一統。有句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果沒有宇文邕、郭威與柴榮的勵精圖治,要一統天下哪有這般容易。就如沒有“文景之治”,劉徹就算能上天入地,也只能乖乖鑽匈奴人的褲襠。所以,大一統主要靠的不是本事,而是靠堅實的後臺,豐足的資本。楊、趙之輩歷史上多如牛毛,說得誇張點,隨便在一班朝臣中撈一個人出來,他就能依葫蘆畫瓢地淨天下一統。但是像北周、後周這麼好的後臺卻是很難找的。

另外想說說

宇文邕這個人。我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了不得,且不說他後來的功績,只說他一身“忍”的功夫。宇文邕543年出生,560年即位,算來他即位時只有17歲。忍耐了12年後,在572年用計將宇文護殺死,掌握實權。

了不起的皇帝很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洪武永樂,康熙乾隆,但是這些人的皇位得來都比較容易。嬴政即位時,呂不韋也沒到一手遮天的程度,朱洪武雖然江山得來不易,但是他大權在手,一步一步走得並不算太辛苦。宇文邕作為一個傀儡皇帝,作為一個因廢而立的皇帝,他能如此持久的韜光養晦,並奪得權力,這是相當不易的。細數歷史上的傀儡皇帝:胡亥、漢獻帝、曹髦……光緒帝,沒有哪個有好結果,除了宇文邕也似乎沒有哪個成功。這是值得佩服的之一。

其二,宇文邕即位時只有17歲,很年輕。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來說,衝動、不穩重是天性。影視劇《漢武大帝》、《康熙王朝》裡的漢武帝、康熙帝年輕的時候做事都是很衝動、急於求成。當然,歷史人物的性格是怎樣我們無從得知,不過按常理來推斷他們應該是這樣,按常理來推斷99%的年輕人應該都是容易衝動。曹髦有句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於受不了當個傀儡皇帝,他憤然帶著幾百人去找權傾天下的司馬昭算帳,結果連司馬昭的面都沒見著就被人宰了。還有我們最熟悉的光緒帝,如果能像宇文邕一般韜光養晦,等著那個老太婆“攤屍”(很不喜歡窮凶極欲的慈禧老太婆,所以不想用“死”這類太過文雅的詞來形容她),那他可能會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近代史太不堪了,如果光緒帝能夠力挽狂瀾,那中國不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所以,宇文邕這麼年輕,卻如此的老成,忍辱負重13年,真可畏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堅忍之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