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現存唯一元代縣衙,三堂後有逃生的甕城,慈禧曾在此停留

位於山西省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的臨晉縣衙, 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縣衙營造格局, 特別是大堂建築營造法式奇巧, 完好地保留了元代建築藝術風格, 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也是目前中國現存唯一元代建築風格的縣衙,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晉縣衙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 衙署創建於元大德間(1279~1307年)。 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 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1934年10月最後一次重修題記。

臨晉縣衙坐北朝南, 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以中軸線佈局分三層臺階式, 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 周圍配以廊房。 大堂面闊五間, 用柱14根, 柱網分佈採用內槽當心間與次間“減柱造”, 使堂內空間寬闊明亮。

二堂面闊五間, 進深三間, 單簷硬山頂。 三堂面闊三間, 進深三間, 堂前帶廊。 兩堂結構簡潔, 為清末民初時期建築。

銀億庫位於大堂與二堂中院之東側, 面寬三間, 進深二椽, 單簷硬山頂。 書房位於三堂西側, 與三堂相接, 面寬一間, 二屋皆為民國時期建築。

更為獨特的是, 縣衙三堂後面有座甕城, 這裡是遇到緊急情況時, 縣太爺和相關人員躲避的地方。

縣衙中民國時代的監獄的“居安思危”四字, 是告誡監獄裡的工作人員的。 旁邊還有一個門上面刻有“後頭是岸”那是告誡犯人的。

史志記載, 清末,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 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巡和回鑾, 曾兩次進出臨晉縣, 並在臨晉縣衙做短暫留住。

臨晉縣衙歷史上曾遭遇火災、水災、地震, 但仍能保留原來風貌是個奇跡。 從元代到民國, 曾有200多個縣級官吏在此為官, 對研究封建王朝官吏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1996年至1999年, 山西省文物部門先後撥款60余萬元, 對陳舊破漏的縣衙大堂落架進行修舊如舊。

2001年6月25日, 臨晉縣衙作為元至近代古建築, 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下半年, 國家投資1300多萬元, 對縣衙本體進行修繕以及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