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河畔炊煙飄,又見大窯路……

冬天輕霾的日子裡, 再一次走到與清名橋隔河相望的大窯路, 在灰白的城市背景之下, 更添了幾分蕭瑟。 近處一兩幢大宅正在修整, 等待著他日煥新顏, 遠處臨街的宅院居民又搬離了好些, 漸漸人去樓空。

在城市以及城市的邊緣, 一切年代久遠的東西似乎都已經遠去了, 不一定是沒有蹤影, 可能是一種遺忘, 也可能是一種使用功能的更新。

以前最怕見到某種一意孤行的翻新, 新與舊在同一幢建築上交替與顛覆, 居者坦然, 而觀者無不是情懷碎了一地。

經歷過幾代光輝歲月的老房子充滿古舊氣息, 磚瓦門縫的滄桑之間, 都典藏著時光帶來的包漿。 城市功能擴張, 革故鼎新箭在弦上, 老房子的生存空間曾經局促不堪, 一個個大紅的“拆”字, 令人膽戰心驚。

那時候真怕與老房子的會面見一日少一日, 於是隔三差五就來走看看, 眼睛裝不下的, 相機帶走;相機裝不下的, 刻在心上。

新時代的事物工業氣息厚重, 情味十分欠缺, 這就好比一件服裝, 過去是裁縫師父一針一線精心縫製而成, 傾注了十二分的心血, 並且獨一無二, 而今天的成衣工藝十分發達, 電腦打版、機器縫製, 服裝變得與體溫無關, 穿著與否也完全聽憑時尚的一陣風。 而在建築, 一磚一瓦亦是如此。

關注歷史, 注目身邊的經典, 當文化保護的熱情終於鋪張開來的時候, 終於令人舒展了一口氣。 昔日的舊物, 今天的寶物, 經典的價值無從複刻, 南長街如此、南下塘如此、清名橋如此、大窯路也是如此。

仿佛天生天生喜歡沉醉于老房子的磚石意境裡, 喜歡牆頭一蓬滄桑的青草、喜歡路邊磚縫裡彌漫的青苔、也喜歡弄堂口菜市裡輕微的喧嘩, 如此這般, 鍾情於所有的這些構成江南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

改造中的大窯路令人充滿期待, 站在橋上眺望, 隔離網密佈, 只待再封存一些時候, 再來品這壇好酒。

有年代的事物畢竟飽經光陰如水一般的潤澤,質地更加細膩、內涵也更添深厚,它們和新式的東西不一樣。有時候色彩陳舊、光影暗淡,但是隱約中流露著生活的芬芳氣息。這裡不是旅遊勝地,而是原生態的江南生活現場。

內容來自:風情古運河

版權及聲明

1、本微信號所轉載的文/圖/音視頻等,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屬於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僅作分享。

2、本微信號所轉載內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不願意在此刊登,請及時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有年代的事物畢竟飽經光陰如水一般的潤澤,質地更加細膩、內涵也更添深厚,它們和新式的東西不一樣。有時候色彩陳舊、光影暗淡,但是隱約中流露著生活的芬芳氣息。這裡不是旅遊勝地,而是原生態的江南生活現場。

內容來自:風情古運河

版權及聲明

1、本微信號所轉載的文/圖/音視頻等,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屬於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僅作分享。

2、本微信號所轉載內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權所有者不願意在此刊登,請及時通知我們予以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