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方話諷刺人“白勃兒”,起源于東晉時期一個典故

北方話諷刺人“白勃兒”, 起源于東晉時期一個典故

文/張秀陽

“白脖兒”本來指的是一種烏鴉, 因只有脖子上有白色羽毛, 故稱為“白脖兒”。

多生長在非洲大陸, 埃及、南非皆有。 中國也可以看到這種烏鴉。 但在中國北方方言中有些地方說人“白脖兒”是罵人。 抗日戰爭時期, 北方淪陷區老百姓背後叫皇協軍二鬼子為“白脖兒”。

現在中國北方方言, 特別是河南一些地區, 叫人“白脖兒”, 指在某些方面不懂裝懂, 被內行看穿的人。 多為貶義, 具有諷刺意味, 有的朋友之間表達此意也說“你真白脖”, 含有開玩笑的意思。

“白脖兒”詞語來源於白頸烏鴉。

可是, 無論是白脖子烏鴉還是黑烏鴉, 都一樣呱呱亂叫, 讓人生厭啦。 今天寫河南方言“白脖兒”, 又是怎麼和不懂裝明白, 喜歡賣弄的人聯繫在一起了呢?

《世說新語·輕詆》這樣記載:“支道林入東, 見王子猷兄弟。 還, 人問:“見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頸烏, 但聞喚啞啞聲。 ”

追根溯源, 這就是“白脖兒”這句俗語用典的由來。

我國東晉時有個大名人叫王導, 字茂弘, 小字赤龍、阿龍。 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 曆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匯出身于魏晉名門“琅邪王氏”,

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 後建議其移鎮建鄴, 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 安撫南渡北方士族。 東晉建立後, 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封武岡侯, 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 領中書監。 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 形成“王與馬, 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亂”時, 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 不久, 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 其後進位太保。 明帝駕崩後, 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 庾亮不聽王導等人的勸諫, 執意征曆陽太守蘇峻入京, 致使其舉兵反叛。 “蘇峻之亂”平定後, 王導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 穩定局勢。 此後聯合郗鑒繼續執政, 雖與陶侃、庾亮矛盾頗重, 但終無大亂。 咸康五年(339年), 王導去世, 年六十四。 成帝舉哀於朝堂, 遣使追諡“文獻”。 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 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導善書法, 以行草最佳。 他學習鐘繇、衛瓘之法, 而能自成一格, 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 他在東遷之時, 把鐘繇的《宣示表》縫入袖中, 誓言“貼在人在, 貼亡人亡”, 足見其對書法之熱愛。

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

王導經常教誨家族中人要尊重書法, 他的堂侄“書聖”王羲之, 堂侄孫王獻之, 孫王珣、王瑉, 都是一代書法家。

王導是山東人, 在此期間, 他的侄兒王羲之、侄孫王獻之、王徽之等都住在浙江紹興。 於是就發生了《世說新語》中支道林的“白頸烏”故事。

支遁(314~366),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東晉高僧,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魏晉時代,玄學流行,名士清談,蔚然成風,支遁精通老莊之說,佛學造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著《聖不辯之論》,《道行旨歸》,《學道戒》等論書,在《即色游玄論》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成為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魏晉時代老莊的玄學極盛行,佛教僧侶有的也加入了清談的行列,佛經也成了名士們的清談之資,而支遁幾乎是這種風氣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歡和他來往,並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記載清談家言行為主的《世說新語》中,關於支遁的記載就有四十多條。

王羲之當時在會稽作內史,早就聽說過支遁的名聲,但他並不相信,認為這不過是人們的傳言,不足為憑。後來支遁到剡縣路經會稽,王羲之到支遁那兒去,想看看虛實。見面後,王羲之對支遁說:“你注釋的《莊子·逍遙篇》可以看看嗎?”支遁拿出他的注文,洋洋千言,才思文藻新奇,驚世駭俗。王羲之於是寬衣解帶,依依留連,不能離去。並請支遁住到離他不遠的靈嘉寺,以便隨時往來,兩人從此成為好友。

晉哀帝即位(362年)以後,曾屢次派人徵請。他於是又到建康,住在東安寺。在晉京停留將近三年,上書請求回山,哀帝應允並給了他很優厚的饋贈和照顧。太和元年(366年)去世,年五十三歲。

支道林是王羲之好友,有一次他去見王徽之兄弟。後來,有人問:“你看王氏兄弟怎麼樣?”支道林回答說:“我別的沒看見,就看見一群白脖子烏鴉,只聽到這些白脖兒啞啞叫。”

王氏兄弟多穿白衣領服裝,所以被支道林譏為白頸烏。啞啞聲,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載:“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今所謂喏,乃始于江左諸王。方其時,惟王氏子弟為之”。據此,啞啞聲是支道林以長輩的口吻幽默地譏笑王氏兄弟作揖時出聲致敬的那種聲音。

王氏兄弟本是山東人,客居紹興。就學說當地話,然而他們說的南腔北調,又不太像當地話,語音不準確,當地人聽不太懂。所以支道林把他們說話時的聲音比喻成白脖烏鴉叫。

流傳後世,這種“白脖兒”,就演變成了不內行或者根本不懂的代稱了。

支遁(314~366),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東晉高僧,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魏晉時代,玄學流行,名士清談,蔚然成風,支遁精通老莊之說,佛學造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著《聖不辯之論》,《道行旨歸》,《學道戒》等論書,在《即色游玄論》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成為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魏晉時代老莊的玄學極盛行,佛教僧侶有的也加入了清談的行列,佛經也成了名士們的清談之資,而支遁幾乎是這種風氣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歡和他來往,並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記載清談家言行為主的《世說新語》中,關於支遁的記載就有四十多條。

王羲之當時在會稽作內史,早就聽說過支遁的名聲,但他並不相信,認為這不過是人們的傳言,不足為憑。後來支遁到剡縣路經會稽,王羲之到支遁那兒去,想看看虛實。見面後,王羲之對支遁說:“你注釋的《莊子·逍遙篇》可以看看嗎?”支遁拿出他的注文,洋洋千言,才思文藻新奇,驚世駭俗。王羲之於是寬衣解帶,依依留連,不能離去。並請支遁住到離他不遠的靈嘉寺,以便隨時往來,兩人從此成為好友。

晉哀帝即位(362年)以後,曾屢次派人徵請。他於是又到建康,住在東安寺。在晉京停留將近三年,上書請求回山,哀帝應允並給了他很優厚的饋贈和照顧。太和元年(366年)去世,年五十三歲。

支道林是王羲之好友,有一次他去見王徽之兄弟。後來,有人問:“你看王氏兄弟怎麼樣?”支道林回答說:“我別的沒看見,就看見一群白脖子烏鴉,只聽到這些白脖兒啞啞叫。”

王氏兄弟多穿白衣領服裝,所以被支道林譏為白頸烏。啞啞聲,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載:“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今所謂喏,乃始于江左諸王。方其時,惟王氏子弟為之”。據此,啞啞聲是支道林以長輩的口吻幽默地譏笑王氏兄弟作揖時出聲致敬的那種聲音。

王氏兄弟本是山東人,客居紹興。就學說當地話,然而他們說的南腔北調,又不太像當地話,語音不準確,當地人聽不太懂。所以支道林把他們說話時的聲音比喻成白脖烏鴉叫。

流傳後世,這種“白脖兒”,就演變成了不內行或者根本不懂的代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