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少北易筋經(上)

在張榮時少北拳體系中保健運身功法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張榮時老師一貫主張:武術乃健身動武之術, 健身是所有體育運動的共性所在。 少北拳保健內容十分豐富,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所有實踐功法的鍛煉中強調陰陽練法, 即剛練前後注意柔練, 正確處理剛而發力和柔而散力、外功練法和內功練法的辯證關係:二是有獨特的武術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 如診斷、治療、方劑等;三是有系統的保健運身實踐套路。

少北拳保健運身套路主要有易筋經、洗髓經、八段錦、腑髒經, 合稱“少北保健運身四經”。

一、經理分析

易筋經是少北保健與氣功療法的體練套路之一, 它對增強體質與康復肌腱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易筋經的“易”即改變, “筋”就是指人體的肌腱, “經”在這裡指固定套路。 通過對易筋經天長日久的鍛練, 確能舒筋活絡, 通暢氣路, 散淤鎮痛, 達到健身強體的目的。

怎麼易的筋呢?本經的理論指出:“易於筋之伸縮, 易於筋之轉旋, 達於極, 則筋可易。 ”這就充分說明了, 套路中的所有動作都必須使肌腱處於伸長與壓縮或者順與逆的扭轉之中, 易的根本方法就在於此。 要達到易的目的, 其關鍵在於演練要達於極限, 也就是說要使肌腱的伸長、壓縮及轉動等達到自身的最大限度, 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易筋的目的。

易筋經是少北氣功的組成部分之一,

要求是最終要達到“體練、氣練、意練”三結合, 這就是一經三練一體的練法, 也是易筋經的最高境界。

二、經譜解析

本經譜由文字譜和圖譜組成, 這裡重點介紹體練套路。

(一)預備式

1.起式

面南而立, 兩足併攏, 兩手自然下垂, 兩眼平視, 吸氣(設少北易筋經的行經路線為東西方向)(圖1)。

2.疊手排濁

左足向左前方邁出半步, 右足隨後並靠到左足內側, 同時雙手變瓦攏掌(五指併攏伸直的掌形), 兩手指背從兩腰間向後向外撣出, 再上提與肩齊, 兩手指端疊起(通常左下右上), 兩手虎口與相疊手指形成半圓朝向胸前, 自上往下擠按, 同時緩緩呼氣, 意念排出腹中濁氣(圖2~4)。

(二)捧展坐蓮台

1.提足展臂

右腳向右側慢跨一步,

重心漸落在兩足中間, 兩足跟緩緩提起, 兩臂緩慢側平舉, 手心朝下向外用力伸展, 至與肩平時手心朝上(左手逆時針, 右手順時針旋轉)緩緩上舉至頭頂(圖5)。

2.叉步交臂

右腳向左後畫圓邁出, 落在左腿後側, 緩緩下蹲, 同時兩上舉手用力交叉落在胸前, 右手向左, 左手向右, 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圖6)。

3.下蹲捧臂

身體下蹲到底, 兩手在胸前由交叉變雙手手心朝上(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抱於胸前, 如捧球狀(圖7)。

4.右送臂洗指

左手捧狀不變, 右手內翻腕(逆時針方向), 變兩勞宮相對後用力向右側伸展, 到達極限, 再順時針旋腕成陰平掌(五指併攏伸直, 掌心朝上)狀, 小指起依次向掌心內勾, 五指指端聚攏一齊(稱洗指), 勾後逆時針旋腕,

指尖向下(圖8—10)。

(三)左倒拽九牛尾

1.左弓步送臂

重心上提, 右腳向右側邁出一步, 成馬步;身體左轉, 重心移向左腿成左弓步(面東), 左手自胸前向下向左側陰平掌用力伸展(圖11、12)。

2.左夾臂內擰

兩足不動,由左弓步變馬步,左小臂豎直向胸前右轉內擰至極限,大臂用力向左胸前內夾(圖13)。

3.左弓步送臂

兩足不動,重心左移,再次變成左弓步,左臂再次自胸前向下向左側陰平掌用力伸展到極限(圖14)。

4.右轉落臂洗指

身形不變,左手形由陰平掌洗指變勾手後上舉,右轉體180。(面西),左腳並到右腳內側,兩腿微曲,同時上舉之手隨轉體落與肩平,與右手臂並齊(圖15)。

5.下蹲縮腿

手臂姿勢不變,身體鬆勁突然下蹲,下蹲後速站起(圖16)。

6.左平身伸展

身體再次鬆勁自然下蹲,左腳向後伸出,身體左轉成左僕步(面東),隨身體左轉左手變陽平掌(五指併攏伸直,手心向下)向左下方捋出,上身向左下俯。右腿向後伸與地面平行,同時左臂向前伸展,手形為陽平掌。右手勾手不變,指尖朝上(圖17、侶)。

7.左轉腰擰踝

身體緩慢直立並左轉,左足尖向東不變,右足扣在左足尖之前,成“丁”字狀,上身以腰為軸左轉90°,同時左手直臂向上自頭頂向左側平伸成陰平掌,面北而立:左腳與右腳自然併攏,左手洗指變勾手指尖朝下,右手勾手後挺(圖19、20)。

(四)左鳳凰單展翅

1.左曲壓臂

身體站立姿勢不變,左小臂以左肘為折點曲回至左肩側,儘量壓縮,右臂下垂,手形勾手不變,向後挺(圖21)。

2.左展翅送臂

身形不變,左手臂盡力向左側伸展(保持勾手形不變),右手同上(圖22)。

(五)右倒拽九牛尾

1.右馬步送臂

右腳向右跨出一步,成左弓步或馬步狀(面北),同時右手變掌自身後向右上方抬起略高於肩,成陽平掌,左手勾手自然鬆勁端於左側(圖23)。

2.右夾臂內擰

步形不變,右小臂豎直向胸前內擰至極限(圖23、24為連貫動作)(圖24、25)。

3.右弓步送臂

兩足不動,重心右移,右臂自胸前向下向右側伸展到極限成陰平掌(圖26)。

4.左轉落臂洗指

身形不變,右手手形由陰平掌洗指變勾手後上舉,身體向左轉體1800(面西),右腳並到左腳內側,右手隨轉體落與肩平,與左手指並齊(圖27)。

5.下蹲縮腿

手臂姿勢不變,身體鬆勁突然下蹲,迅速站起(圖28、29)。

6.右平身伸展

身體再次自然鬆勁下蹲,右腳向後伸出,身體右轉成右僕步(面東),隨身體右轉,右手變陽平掌向右下方捋出,上身向右下俯;左腿向後伸與地面平行,同時右臂向前伸展,手形為陽平掌。左手勾手不變,指尖朝上(圖30、31)。

7.右轉腰擰踝

身體緩慢直立並右轉,右足尖向東不變,左足扣在右足尖之前,成“丁”字狀,上身以腰為軸右轉90°,同時右手直臂向上自頭頂向右側平伸成陰平掌,面北而立:右腳與左腳自然併攏,右手洗指變勾手指尖朝下,左手勾手後挺(圖32、33)。

(六)右鳳凰單展翅

1.右曲壓臂

身體站立形不變,右小臂以右肘為折點屈回至右肩側,儘量壓縮,左臂下垂,手形勾手不變,向後挺(圖34)。

2.右展翅送臂

身形不變,右手儘量向右側伸展(保持勾手形不變),左手同上(圖35)。

(七)雙龍雲頭擺

1.轉腰擺臂

身體右轉90°(面西),右腿微屈下蹲,左腿隨蹲,左腳靠在右腳內側,雙臂一齊向右橫擺,五指自然伸直分開。腰部右轉及雙臂橫擺時關節逐節湧動(圖36)。

2.左捋右托

左腳向後退一步,身體稍向左轉。左肘自然向左拉,手掌心朝下稍向左下方捋按(一般為陽平掌),右臂由曲變直,右手陰平掌向右前上方托起(圖37)。

3.右大臂旋抬

上身左轉並向左側俯傾,雙手手形不變,右臂盡力逆時針旋轉並上拾,同時左手自然放在右肩側(圖38)。

4.右捋左托

兩足不動,身體左轉(面東),右手陽平掌自然下垂自右向左前方擺出,左手陰平掌向左前方托出,右肘自然向右拉,掌心朝下稍向右下方捋按,左手陰平掌稍向左前上方托起(圖39)。

5.左大臂旋抬

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上半身右側俯傾,左大臂盡力順時針旋轉,並儘量上抬,同時右手自然放在左肩側(圖40)。

(八)擎天手提壺

1.右擺扭腰

身體右轉,腿微蹲,雙手五指分開相隨右擺,右手在上稍慢,左手在下稍快,擺至右前方時,上下手勞宮(掌心)相對。右轉扭腰時用力(圖41)。

2.抱臂轉腰

左腳向後撤出一步,左轉體180°,右腳跟進靠幹左腳內側,雙手勞宮相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左轉扭腰部時用力(圖42)。

3.合拔挺胸

朝向不變,身體漸直立,雙腿微屈,右手勞宮朝前,左手勞宮穴朝內,共同上舉至眼前時勞宮穴相對(稱“合”),左手順時針翻腕,手心向上,舉臂到極限,同時右手下按變勾手自然後挺(稱“撥”)。挺胸縮背(圖43)。

4.擎天拉肋

身形不變,漸下蹲(腿微屈),同時左、右手相向運動,至面前時,兩勞宮穴相對,右手上舉逆時針翻腕成托天狀,左手變勾手下垂稍後挺。右手上舉以盡力拉伸右肋部(圖44)。

5.提壺三呼吸

身體下蹲,左臂勾手伸直上提到面前(高至頭頂),同時右手自然下垂,自身前沿小腿側向前畫圓後緊抱雙膝,含胸拔背,身體下蹲時吐氣,然後保持姿勢不變,深呼吸三次,意念蓄勢待發。用力拔背含胸,緊縮全身(圖45)。

(待續)

2.左夾臂內擰

兩足不動,由左弓步變馬步,左小臂豎直向胸前右轉內擰至極限,大臂用力向左胸前內夾(圖13)。

3.左弓步送臂

兩足不動,重心左移,再次變成左弓步,左臂再次自胸前向下向左側陰平掌用力伸展到極限(圖14)。

4.右轉落臂洗指

身形不變,左手形由陰平掌洗指變勾手後上舉,右轉體180。(面西),左腳並到右腳內側,兩腿微曲,同時上舉之手隨轉體落與肩平,與右手臂並齊(圖15)。

5.下蹲縮腿

手臂姿勢不變,身體鬆勁突然下蹲,下蹲後速站起(圖16)。

6.左平身伸展

身體再次鬆勁自然下蹲,左腳向後伸出,身體左轉成左僕步(面東),隨身體左轉左手變陽平掌(五指併攏伸直,手心向下)向左下方捋出,上身向左下俯。右腿向後伸與地面平行,同時左臂向前伸展,手形為陽平掌。右手勾手不變,指尖朝上(圖17、侶)。

7.左轉腰擰踝

身體緩慢直立並左轉,左足尖向東不變,右足扣在左足尖之前,成“丁”字狀,上身以腰為軸左轉90°,同時左手直臂向上自頭頂向左側平伸成陰平掌,面北而立:左腳與右腳自然併攏,左手洗指變勾手指尖朝下,右手勾手後挺(圖19、20)。

(四)左鳳凰單展翅

1.左曲壓臂

身體站立姿勢不變,左小臂以左肘為折點曲回至左肩側,儘量壓縮,右臂下垂,手形勾手不變,向後挺(圖21)。

2.左展翅送臂

身形不變,左手臂盡力向左側伸展(保持勾手形不變),右手同上(圖22)。

(五)右倒拽九牛尾

1.右馬步送臂

右腳向右跨出一步,成左弓步或馬步狀(面北),同時右手變掌自身後向右上方抬起略高於肩,成陽平掌,左手勾手自然鬆勁端於左側(圖23)。

2.右夾臂內擰

步形不變,右小臂豎直向胸前內擰至極限(圖23、24為連貫動作)(圖24、25)。

3.右弓步送臂

兩足不動,重心右移,右臂自胸前向下向右側伸展到極限成陰平掌(圖26)。

4.左轉落臂洗指

身形不變,右手手形由陰平掌洗指變勾手後上舉,身體向左轉體1800(面西),右腳並到左腳內側,右手隨轉體落與肩平,與左手指並齊(圖27)。

5.下蹲縮腿

手臂姿勢不變,身體鬆勁突然下蹲,迅速站起(圖28、29)。

6.右平身伸展

身體再次自然鬆勁下蹲,右腳向後伸出,身體右轉成右僕步(面東),隨身體右轉,右手變陽平掌向右下方捋出,上身向右下俯;左腿向後伸與地面平行,同時右臂向前伸展,手形為陽平掌。左手勾手不變,指尖朝上(圖30、31)。

7.右轉腰擰踝

身體緩慢直立並右轉,右足尖向東不變,左足扣在右足尖之前,成“丁”字狀,上身以腰為軸右轉90°,同時右手直臂向上自頭頂向右側平伸成陰平掌,面北而立:右腳與左腳自然併攏,右手洗指變勾手指尖朝下,左手勾手後挺(圖32、33)。

(六)右鳳凰單展翅

1.右曲壓臂

身體站立形不變,右小臂以右肘為折點屈回至右肩側,儘量壓縮,左臂下垂,手形勾手不變,向後挺(圖34)。

2.右展翅送臂

身形不變,右手儘量向右側伸展(保持勾手形不變),左手同上(圖35)。

(七)雙龍雲頭擺

1.轉腰擺臂

身體右轉90°(面西),右腿微屈下蹲,左腿隨蹲,左腳靠在右腳內側,雙臂一齊向右橫擺,五指自然伸直分開。腰部右轉及雙臂橫擺時關節逐節湧動(圖36)。

2.左捋右托

左腳向後退一步,身體稍向左轉。左肘自然向左拉,手掌心朝下稍向左下方捋按(一般為陽平掌),右臂由曲變直,右手陰平掌向右前上方托起(圖37)。

3.右大臂旋抬

上身左轉並向左側俯傾,雙手手形不變,右臂盡力逆時針旋轉並上拾,同時左手自然放在右肩側(圖38)。

4.右捋左托

兩足不動,身體左轉(面東),右手陽平掌自然下垂自右向左前方擺出,左手陰平掌向左前方托出,右肘自然向右拉,掌心朝下稍向右下方捋按,左手陰平掌稍向左前上方托起(圖39)。

5.左大臂旋抬

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上半身右側俯傾,左大臂盡力順時針旋轉,並儘量上抬,同時右手自然放在左肩側(圖40)。

(八)擎天手提壺

1.右擺扭腰

身體右轉,腿微蹲,雙手五指分開相隨右擺,右手在上稍慢,左手在下稍快,擺至右前方時,上下手勞宮(掌心)相對。右轉扭腰時用力(圖41)。

2.抱臂轉腰

左腳向後撤出一步,左轉體180°,右腳跟進靠幹左腳內側,雙手勞宮相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左轉扭腰部時用力(圖42)。

3.合拔挺胸

朝向不變,身體漸直立,雙腿微屈,右手勞宮朝前,左手勞宮穴朝內,共同上舉至眼前時勞宮穴相對(稱“合”),左手順時針翻腕,手心向上,舉臂到極限,同時右手下按變勾手自然後挺(稱“撥”)。挺胸縮背(圖43)。

4.擎天拉肋

身形不變,漸下蹲(腿微屈),同時左、右手相向運動,至面前時,兩勞宮穴相對,右手上舉逆時針翻腕成托天狀,左手變勾手下垂稍後挺。右手上舉以盡力拉伸右肋部(圖44)。

5.提壺三呼吸

身體下蹲,左臂勾手伸直上提到面前(高至頭頂),同時右手自然下垂,自身前沿小腿側向前畫圓後緊抱雙膝,含胸拔背,身體下蹲時吐氣,然後保持姿勢不變,深呼吸三次,意念蓄勢待發。用力拔背含胸,緊縮全身(圖45)。

(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