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汽進 東風退 本田倆合夥人打的什麼算盤?

1月1日, 上海聯交所掛出的東風汽車掛牌出售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田(中國)”)10%股權的公告在汽車圈引發廣泛關注。

東風為什麼會退出?誰又成為跟進者?掀開本田(中國)股權變動的面紗, 我們發現, 在這背後, 其實更多的展現了三方不同的探求:廣汽的擴張戰略、東風剝離不良資產的改革、本田(中國)借廣汽實現互利。

■廣本增持 產能是最大誘因

早在東風掛牌出售本田(中國)10%股權之前, 2017年底, 廣汽本田就開始了對本田(中國)股份的增持業務。 2017年12月16日, 廣汽發佈公告稱, 將其持有的本田(中國)25%的股權通過公開市場對外轉讓。 同時, 廣汽還表示, 在獲得相關政府部門審批通過後, 廣汽的合營企業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將通過公開市場受讓及協議受讓收購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100%股權, 並進行改造升級。 東風出讓本田(中國)10%的股權, 讓廣汽本田100%控股本田(中國)成了現實。

對於廣汽本田增持本田(中國)股權, 分析普遍認為產能是最大誘因。 資料顯示, 2017年, 廣汽本田終端累計銷量為71.4萬輛, 創年度銷量最高紀錄。 而其目前的產能僅為60萬輛, 即使位於增城的第三工廠完成12萬輛的產能擴充, 總產能也僅為72萬輛, 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而2003年成立的本田(中國)則有6萬輛的產能。 公開資料顯示, 本田(中國)是我國境內歷史上首個100%出口的整車製造企業, 由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 四家企業分別持股55%、10%、25%和10%, 主營業務為整車生產和全球KD零部件出口業務。 據瞭解, 本田(中國)位於廣東省廣州出口加工區內,

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 在冊員工約800人, 生產能力為6萬輛/年(兩班制生產)。

也就是說, 如果廣汽本田能100%控股本田(中國), 其將增加6萬輛的產能。 而如果再按照其計畫對本田(中國)工廠進行改造, 產能或將進一步增加, 這對其緩解產能不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17年的資料顯示, 廣汽本田產能嚴重不足, 如果產能充足的話, 其銷量將遠不止71萬輛。 完成對本田(中國)的100%控股, 對其銷量的增長和利潤的增加將是極大助益。 ”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鐘師也認為, 本田(中國)本來就生產本田品牌汽車, 在生產、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和廣汽本田都有相近之處, 如果廣汽本田能直接接受這部分產能不失為緩解產能壓力的捷徑。

也有消息稱, 本田(中國)是一家出口企業, 不具備國內銷售資質。 不過, 這點似乎不用過於擔心, 廣汽在這方面已經有過成功經驗。 廣汽三菱曾通過股權收購的方式整合三菱汽車進口車業務, 讓進口三菱成為廣汽三菱100%控股子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 去年以來, 廣汽動作不斷, 各種合資合作輪番上演, 此次廣汽本田增持本田(中國)股份也被認為是廣汽整合旗下資產、梳理管道、提升競爭力的體現。 儘管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廣汽的官方確認, 但近年來, 廣汽不斷推進的合作之舉似乎正在昭示著其向上“野心”, 包括與騰訊合作智慧網聯汽車、與蔚來合作新能源汽車、與樂視成立合資公司、與廣州公交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等。

■東風退出 國企改革更進一步

同樣面臨產能不足, 為何東風卻選擇出售本田(中國)股權?這恐怕是大家的共同疑問。 不過, 對於東風來說, 這只是其國企改革過程中剝離不良資產的一小步而已, 其旗下東風本田的相關業務並不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東風本田的產能不足問題有望在其第三工廠投產後得以緩解。 同時, 也有傳聞稱, 神龍武漢第二工廠或出租給東風本田用於緩解其產能不足難題。 儘管這一消息被否認, 但對於東風而言, 解決東風本田的產能問題, 顯然有其他方式。

上交所資料顯示, 本田(中國)2016年淨利潤為-1.37億元;2017年1~10月, 營業收入為2.57億元, 淨利潤1364萬元。 這樣一家盈利狀況堪憂的企業, 作為其股東,顯然不是東風的優良資產,而其正在加速推進國企改革,剝離非主營業務,回歸主業是基本的訴求。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6月,東風旗下附屬公司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與東風房地產簽署了資產轉讓協定,以2.04億元的價格轉讓其位於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投資物業及土地使用權。當時,東風方面表示,該交易有助於附屬企業剝離非主業資產及投資,集中管理資源及資金,專注電動車主營業務。緊接著,2017年9月,東風又批准轉讓東風實業有限公司85%股權;11月13日,東風審議通過劃轉方案,擬將東風水務公司無償劃轉至首創集團,將東風汽車公司電力處無償劃轉至國家電網,將東風汽車公司熱電廠無償劃轉至京能集團;11月底,東風與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協議書,正式啟動東風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工作;11月30日,深圳東風進出口有限公司60%股權被掛牌出售;12月初,東風汽車擬作價約8.72億元出讓100%控股的東風汽車房地產有限公司80%股權。

此外,東風醫療集團已整體劃轉至中國醫藥集團,進入最後實施階段,神龍醫院已劃轉至武漢協和醫院,東風有線電視網路將整體併入湖北廣電網路,東風電視臺、東風汽車報社正與湖北廣電洽談合作事宜……

東風的國企改革之路正在不斷推進,剝離非主營業務正是其重要一步。崔東樹認為,東風退出本田(中國)業務是其剝離主營業務之外的投資性業務之一,回歸主業,對東風的發展或將起到利好作用。

■本田(中國)出口業務淪為雞肋?

廣汽與東風在本田(中國)股權問題上,一增持一減持,可謂各得其所,那麼對於本田(中國)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尤其是其出口業務,是否仍能繼續推進?

據瞭解,本田(中國)從2003年成立至2014年4月,曾生產飛度,出口歐洲各國及加拿大;2014年5月起,投產雅閣,出口至非洲、中東等地區;2016年8月起,生產思迪,出口至墨西哥市場。儘管近年來其盈利能力下滑,但正如崔東樹所說,本田(中國)在中國生產車型出口至海外,尤其是出口到北美市場,對中國汽車“走出去”起到了先導作用。崔東樹稱,中國製造的車型成功登陸北美市場,可以增進當地對中國汽車製造的瞭解。同時,中國本土汽車企業也可以從本田(中國)的出口過程中得到借鑒。

假如廣汽本田增持本田(中國)真的是為了產能,在自身出口微利甚至不盈利的狀態下,本田(中國)還能繼續推進出口業務嗎?對此,崔東樹明顯不看好:“一旦廣汽本田增持甚至控股本田(中國),本田汽車勢必會減少本田(中國)的出口業務。”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本田(中國)本身就是特殊背景下的產物,如今完成歷史使命,產能被他用也是發展所需。鐘師就表示:“當年本田(中國)成立更多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證明甚至代表‘合資品牌也能出口’。多年後的今天,本田在歐美有了自己的工廠,日系車在歐洲市場表現也一般,本田(中國)就比較尷尬了,其效益或將繼續下滑,淪為‘雞肋’。”崔東樹則認為,在本田(中國)盈利不佳的狀態下,借助其產能補缺廣汽本田對雙方都是利好。

作為其股東,顯然不是東風的優良資產,而其正在加速推進國企改革,剝離非主營業務,回歸主業是基本的訴求。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6月,東風旗下附屬公司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與東風房地產簽署了資產轉讓協定,以2.04億元的價格轉讓其位於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投資物業及土地使用權。當時,東風方面表示,該交易有助於附屬企業剝離非主業資產及投資,集中管理資源及資金,專注電動車主營業務。緊接著,2017年9月,東風又批准轉讓東風實業有限公司85%股權;11月13日,東風審議通過劃轉方案,擬將東風水務公司無償劃轉至首創集團,將東風汽車公司電力處無償劃轉至國家電網,將東風汽車公司熱電廠無償劃轉至京能集團;11月底,東風與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協議書,正式啟動東風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工作;11月30日,深圳東風進出口有限公司60%股權被掛牌出售;12月初,東風汽車擬作價約8.72億元出讓100%控股的東風汽車房地產有限公司80%股權。

此外,東風醫療集團已整體劃轉至中國醫藥集團,進入最後實施階段,神龍醫院已劃轉至武漢協和醫院,東風有線電視網路將整體併入湖北廣電網路,東風電視臺、東風汽車報社正與湖北廣電洽談合作事宜……

東風的國企改革之路正在不斷推進,剝離非主營業務正是其重要一步。崔東樹認為,東風退出本田(中國)業務是其剝離主營業務之外的投資性業務之一,回歸主業,對東風的發展或將起到利好作用。

■本田(中國)出口業務淪為雞肋?

廣汽與東風在本田(中國)股權問題上,一增持一減持,可謂各得其所,那麼對於本田(中國)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尤其是其出口業務,是否仍能繼續推進?

據瞭解,本田(中國)從2003年成立至2014年4月,曾生產飛度,出口歐洲各國及加拿大;2014年5月起,投產雅閣,出口至非洲、中東等地區;2016年8月起,生產思迪,出口至墨西哥市場。儘管近年來其盈利能力下滑,但正如崔東樹所說,本田(中國)在中國生產車型出口至海外,尤其是出口到北美市場,對中國汽車“走出去”起到了先導作用。崔東樹稱,中國製造的車型成功登陸北美市場,可以增進當地對中國汽車製造的瞭解。同時,中國本土汽車企業也可以從本田(中國)的出口過程中得到借鑒。

假如廣汽本田增持本田(中國)真的是為了產能,在自身出口微利甚至不盈利的狀態下,本田(中國)還能繼續推進出口業務嗎?對此,崔東樹明顯不看好:“一旦廣汽本田增持甚至控股本田(中國),本田汽車勢必會減少本田(中國)的出口業務。”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本田(中國)本身就是特殊背景下的產物,如今完成歷史使命,產能被他用也是發展所需。鐘師就表示:“當年本田(中國)成立更多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證明甚至代表‘合資品牌也能出口’。多年後的今天,本田在歐美有了自己的工廠,日系車在歐洲市場表現也一般,本田(中國)就比較尷尬了,其效益或將繼續下滑,淪為‘雞肋’。”崔東樹則認為,在本田(中國)盈利不佳的狀態下,借助其產能補缺廣汽本田對雙方都是利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