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江西填湖廣”是怎麼一回事?

遷移方向地圖

江西填湖廣指明代洪武年間, 政治和經濟原因造成大量漢族江右民系人口遷居到湖廣省(今湖南、湖北兩省)的一次大規模移民活動。

在中國的大片區域, 如今都已很難找到徹底的原始居民。 原因主要是由於戰亂(包括改朝換代, 地方叛亂, 外族入侵)、災難、帶來的地方人口銳減, 以及加上土地人口壓力, 從而導致的地方人口的遷移。 從伏羲, 炎黃的遷徙開始到滿清後期, 這好幾千年的歷史中, 經歷了多少次的遷徙。 有的遷徙, 正史中有明確的記載, 然而對民間記錄頗少。 所以, 也很難去弄清楚, 中國到底有多少次移民, 移民地路線, 移民地安置, 他們的文化, 怎麼生活。 人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從民間口耳相傳和歷史書的犄角旮旯以及各家族的族譜中去尋找。

歷史的“江西填湖廣”始於洪武年間, 由於蒙元的入侵帶來的人口銳減和經濟破壞以及種族等級劃分的生存壓力,

整個元朝期間湖廣的人口基數就不高, 再加上至正年間殘酷的剝削和元末農民大起義, 湖北湖南之地都幾成荒蕪之地了。 當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後,有鑒於恢復生產的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戶的需要, “江西填湖廣”的運動就開始了。

民居

明清時期的遷徙和南北朝時到唐宋年間的這一遷徙不同。 南北朝到唐宋這一階段的移民主要是民間自發的。 由於外族的入侵和北方生存環境的惡化, 當一個家族決定遷徙後, 整個家族幾乎都搬遷了, 而搬遷後的家族仍然聚集生活在一起。 而明清則不一樣, 明清時期主要由政府組織, 強制性的遷徙。 遷徙後, 有親戚關係的必須分開住。 而且不允許返回家鄉。

明清時期的移民主要由山西洪洞縣, 江西瓦屑壩、筷子巷。 南京楊柳巷, 福建寧化, 湖北麻城孝感鄉等地遷出, 前往全國各地。

今天的湖北特別是鄂東地區, 幾乎是每個家族都宣稱自己的祖上是從江西遷來的。 事實上, 從湖北特別是鄂東地區的口音中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風俗方面, 從江西遷入湖北者中, 有祖籍江西“筷子巷”“瓦屑壩”之說。 鄉人多在祭祖之供品“刀頭肉”上插筷, 以表示不忘祖根。 這個風俗在鄂東、鄂北、江漢平原大部地區流行。 在語音方面, 湖北大多數江西移民後裔, 還保留著從祖輩代代相傳下來的詞語讀音。 例如在鄂東、鄂北、江漢平原大部地區, 將外祖母(外婆)讀作“家(音Ga)婆”, 方向詞“去”字讀作“器”音, 動詞“站”字讀作“記”音, 等等, 不勝枚舉。 這類文化遺存, 從另一視角證明了江西填湖北的史實。

風俗

江西填湖廣是明初大移民的一部分, 影響十分深遠。 而且清代湖廣填四川(包括重慶市), 使得江西填湖廣的活動影響了長江流域的人口分佈、並波及雲南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