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西安半日遊 古城牆 鐘鼓樓(原創)

2017年6月19日自駕內蒙第26天。 上午9點離開華山風景區, 11:50到達西安永寧門附近, 入住新唐賓館。

2016年來過西安, 看了兵馬俑和華清池。 這次是隨車友們來,

半天時間, 只能管中窺豹。 好在旅店距古城牆永寧門不遠, 午飯後就立刻去遊覽古城牆。

永寧門周邊風景不錯, 城牆城樓雄偉壯觀, 護城河綠水瑩瑩, 林木繁茂, 花草璀璨。 城牆城樓都是灰黑色, 隱約散發著攻守殺伐之氣, 令人望而生畏。

走過永甯門前寬闊的草地廣場, 跨過護城河上的吊橋, 就進入城樓門的範圍。 吊橋是木質的, 寬闊堅固, 可能很重。 這樣的城門吊橋, 還是第一次見。 不知道是否是依據原樣複製哦?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吊起來?沒有見到說明, 也沒有深究。

走過吊橋,走過城門洞,順著石階,就登上了城牆。西安的古城牆是明代所建,是國內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城牆。它位於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所以,城牆上面很寬闊,感覺就如六車道的街道。展眼一望,寬闊的大道向兩邊延伸,除了城門洞的雄偉樓閣外,空空蕩蕩。

城牆上設有自行車驛站,可以租車騎行一圈。還真是有點動心,很想騎一圈試試。無奈時間有限。一個小時騎下來,就沒時間去看別的地方了。再說太陽也太暴烈,城牆上沒有任何遮擋,完全是處於暴曬之中。

沒有去騎車繞行,也就在城牆上走走,看看城牆內外的城市風景。雖說居高臨下,也只能看到眼下的風光,高樓大廈阻擋了視線,朦朧的霧氣更是不能清晰及遠。不過,西安城的大氣還是略窺一斑。古城內的古建築不少,綠化搞得不錯,街道整潔。尤其是周邊的汽車流量不大,環境就比較安靜。挺不錯的印象。

下了城牆,沿著南大街向北走一站路,就到了鐘樓。鐘樓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位於古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綠色琉璃瓦,四角攢頂,總高36米,威武雄壯,非常漂亮。

要上鐘樓,必走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有點複雜,鐘樓入口極不顯眼,轉了幾圈,問了N多人,才找到。其實,鐘樓上也沒啥好看的,也就在基臺上走走看看。四條大街,談不上寬闊氣派,卻也秩序井然。意外的是這樣的轉盤交通,居然也沒有擁堵。顯然,西安的車擁有量並不是太大,或者城區交通組織得好。街道兩邊的現代化高層建築不多,一眼望去,視野較寬。所以,感覺古城區的發展建設,控制得比較好。

著名的景雲大鐘是懸掛在西北角上的。當然,它不是那座鑄造于唐代的 “景雲鐘”,是1996年仿製的。其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

站在鐘樓上,可以看到西北邊的鼓樓,直線距離也就300米不到。鼓樓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

鼓樓建於長方形台基之上,磚木結構,通高34米。高臺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8米。歇山式重簷三滴水,呈長方形,分上下兩層。樓頂上覆灰瓦,綠色琉璃瓦剪邊,頂部有鎏金寶頂;樓的外簷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整體層次分明,雄偉壯麗。

上到基台,即看到一面大鼓。或許就是1996年西安市為恢復“晨鐘暮鼓”重制的那面大鼓。據說這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00,象徵西元2000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

一層屋簷下,周邊排列著24面大鼓,上面寫有“春分”“穀雨”等節氣的名字,顯然這是有寓意的。不過,當時沒能找到說明,之後也沒找到解說。

一樓大廳內,陳列了各種各樣的鼓,銅鼓石鼓皮鼓,扁圓長圓異形,用途不一,民族不同,確實是集鼓文化的大成。只是光線較暗,拍照艱難。

更令人意外的是,還欣賞了一場古民樂演奏,古服古琴古韻,雖非仙樂,卻也悅耳。

回來後,看到一則資料,“晨鐘暮鼓”仿古表演:2007年起,西安鐘鼓樓開始舉行“晨鐘暮鼓”仿古表演活動,每日上午9時、正午12時、下午3時,西安鐘樓上的景雲鐘分別鳴響24聲;傍晚6時,首先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後聞天鼓鳴響24聲報暮時。此舉標誌著消失100多年的西安“晨鐘暮鼓”報時制度得到恢復。

暮鼓晨鐘曾經是西安特有的歷史風景。這次到西安沒留意,下次再去,一定要欣賞一下。只是,如今是否還是如此哦?

走過吊橋,走過城門洞,順著石階,就登上了城牆。西安的古城牆是明代所建,是國內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城牆。它位於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所以,城牆上面很寬闊,感覺就如六車道的街道。展眼一望,寬闊的大道向兩邊延伸,除了城門洞的雄偉樓閣外,空空蕩蕩。

城牆上設有自行車驛站,可以租車騎行一圈。還真是有點動心,很想騎一圈試試。無奈時間有限。一個小時騎下來,就沒時間去看別的地方了。再說太陽也太暴烈,城牆上沒有任何遮擋,完全是處於暴曬之中。

沒有去騎車繞行,也就在城牆上走走,看看城牆內外的城市風景。雖說居高臨下,也只能看到眼下的風光,高樓大廈阻擋了視線,朦朧的霧氣更是不能清晰及遠。不過,西安城的大氣還是略窺一斑。古城內的古建築不少,綠化搞得不錯,街道整潔。尤其是周邊的汽車流量不大,環境就比較安靜。挺不錯的印象。

下了城牆,沿著南大街向北走一站路,就到了鐘樓。鐘樓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位於古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綠色琉璃瓦,四角攢頂,總高36米,威武雄壯,非常漂亮。

要上鐘樓,必走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有點複雜,鐘樓入口極不顯眼,轉了幾圈,問了N多人,才找到。其實,鐘樓上也沒啥好看的,也就在基臺上走走看看。四條大街,談不上寬闊氣派,卻也秩序井然。意外的是這樣的轉盤交通,居然也沒有擁堵。顯然,西安的車擁有量並不是太大,或者城區交通組織得好。街道兩邊的現代化高層建築不多,一眼望去,視野較寬。所以,感覺古城區的發展建設,控制得比較好。

著名的景雲大鐘是懸掛在西北角上的。當然,它不是那座鑄造于唐代的 “景雲鐘”,是1996年仿製的。其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

站在鐘樓上,可以看到西北邊的鼓樓,直線距離也就300米不到。鼓樓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

鼓樓建於長方形台基之上,磚木結構,通高34米。高臺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8米。歇山式重簷三滴水,呈長方形,分上下兩層。樓頂上覆灰瓦,綠色琉璃瓦剪邊,頂部有鎏金寶頂;樓的外簷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整體層次分明,雄偉壯麗。

上到基台,即看到一面大鼓。或許就是1996年西安市為恢復“晨鐘暮鼓”重制的那面大鼓。據說這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00,象徵西元2000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

一層屋簷下,周邊排列著24面大鼓,上面寫有“春分”“穀雨”等節氣的名字,顯然這是有寓意的。不過,當時沒能找到說明,之後也沒找到解說。

一樓大廳內,陳列了各種各樣的鼓,銅鼓石鼓皮鼓,扁圓長圓異形,用途不一,民族不同,確實是集鼓文化的大成。只是光線較暗,拍照艱難。

更令人意外的是,還欣賞了一場古民樂演奏,古服古琴古韻,雖非仙樂,卻也悅耳。

回來後,看到一則資料,“晨鐘暮鼓”仿古表演:2007年起,西安鐘鼓樓開始舉行“晨鐘暮鼓”仿古表演活動,每日上午9時、正午12時、下午3時,西安鐘樓上的景雲鐘分別鳴響24聲;傍晚6時,首先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後聞天鼓鳴響24聲報暮時。此舉標誌著消失100多年的西安“晨鐘暮鼓”報時制度得到恢復。

暮鼓晨鐘曾經是西安特有的歷史風景。這次到西安沒留意,下次再去,一定要欣賞一下。只是,如今是否還是如此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