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竹林七賢:消極避世的態度為何能得到讚譽?

歷史風雲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榮啟期和竹林七賢都是古代著名隱士, 他們超然物外, 不附權貴, 追求自由, 與趨炎附勢的世人形成鮮明對比。

榮啟期是春秋時人,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人, 他們本無聯繫, 直到一幅出土于南京市西善橋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把他們描繪了在一起。 這幅磚畫本身具有巨大價值, 同時也讓世人對竹林七賢有了更深的認知, 對魏晉文化有更直觀的瞭解。

相對於那些熱衷功名的人, 榮啟期和竹林七賢的處世態度絕對是消極的, 那麼消極的避世態度卻為何得到世人的讚譽呢?

一、竹林七賢荒誕事

竹林七賢包括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們七個人, 每人身上都有幾件典型的荒誕之事。

首先是酒。 說到竹林七賢, 就不得不提到酒。 曹操雖然下過禁酒令, 但是從魏到晉、從士族到平民, 都沒有真正禁過酒, 從古到今酒都在人際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人雅士聚會的時候喝點小酒是司空見慣的事, 而竹林七賢對酒絕對不是簡單的喜好, 簡直是癡狂。

阮籍聽聞步兵營中藏了三百斛好酒, 於是主動求來了步兵校尉當;司馬昭想和阮家通婚, 阮籍竟然連醉六十天,

躲了過去;阮咸參加聚會的時候甚至與豬同飲;酒鬼劉伶不管到了哪裡, 手中都抱著一壺酒, 並且吩咐隨從:我醉死在哪, 就把我埋在哪。

劉伶“唯酒是務, 焉知其餘”, 是七個人中最能喝、最瘋狂的;向秀不善飲酒, 是竹林七賢中的一股清流;山濤八鬥即醉, 過了八鬥就不再飲, 自製力很強;年紀最小的王戎可以像阮籍一樣狂飲, 也可以像山濤一樣有節制。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肆意酣暢。 ”七個人酒量有好有差, 平時相聚一處, 縱情山水田園, 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想怎麼喝就怎麼喝。

其次是藥。 魯迅先生曾說“五石散是一種毒藥, 是何晏吃開頭的”。 何晏是三國時期那位著名的大將軍何進之孫, 後娶曹操之女為妻, 長得面如冠玉、風流倜儻, 留下了“傅粉何郎”的成語, 更兼宣導玄學, 與王弼、夏侯玄等人開創了一個清談、玄學的時代。 這樣一個偶像派率先吃五石散, 後人自然爭相模仿。

五石散主要由五種藥材做成, 深受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喜愛。 吃了五石散後, 全身燥熱, 需要散步排解,

冷水、冷食物降溫, 也需要喝溫酒, 故而魏晉時代名士喜歡喝酒;同時皮膚發燙, 太緊的衣服會擦傷皮膚, 故而名士們喜歡穿寬鬆飄逸的長袍。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毒藥, 是因為它會讓人神情豁開, 紛亂發狂, 甚至致死, 傳說中晉哀帝、北魏道武帝、獻文帝的死都和五石散有關,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竹林七賢的一些荒誕行為了。 比如阮籍的居喪無禮, 不被禮教束縛, 在母親去世的時候喝酒喝到吐血;比如劉伶醉了之後就全身赤裸, 還把衣服比作房屋, 責備別人跑到自己褲襠裡來;比如阮鹹在家族子弟炫富曬華麗服飾的時候, 曬出自己破舊衣裳, 只是搖頭苦笑一聲“不能免俗”。

二、消極避世

竹林七賢的荒誕行為固然與他們飲酒、吃藥有關,但與他們的處世原則也是分不開的。魏晉時期崇尚道教,竹林七賢講究“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人還是想出來做官的,他們不得不選擇一個合適的處世方法。

先來看看這七個人的身世。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瑀和曹操有同學之誼;阮咸是阮籍侄子;嵇康的父親嵇昭、兄長嵇喜都是曹魏高官大員,嵇康的妻子是曹魏宗室;王戎祖父王雄擔任過曹魏幽州刺史、父親王渾擔任過曹魏涼州刺史;山濤的一個祖姑母是司馬懿夫人張春華的母親,與司馬家是親戚;向秀、劉伶出身寒門。

七個人中只有山濤是司馬氏的“嫡系”,與司馬氏關係最近,像阮籍、阮咸、嵇康、王戎都是曹魏舊臣。再加上每人的性情不同,所以面對改朝換代時每個人的處世方式也不同。嵇康性情豪放敢言,“非湯武而薄周孔”,得罪了欲行篡位的司馬氏,最後被殺;阮籍並不積極入仕,但最後迫於壓力而“口不臧否人物”,還為司馬炎篡位寫了勸進表;阮鹹因性情放蕩不被重用,同時音樂成就很高,無意中得罪了同樣喜好音樂的西晉大臣荀勖,所以一直被打壓;劉伶身材矮小、面貌醜陋,沒有家世背景,再加上自己放蕩不羈,整天喝酒醉醺醺的,在看中出身和長相的魏晉時代很難混下去;向秀本來不想做官,但是嵇康被殺後迫於壓力不得不出來做官;王戎出身于琅琊王氏,背景深厚,琅琊王氏昌盛數百年,本就善於變通,子弟多是能人,所以王戎與司馬氏妥協,成為西晉重臣;山濤入仕最早,也最得司馬氏信用,與王戎都官至司徒。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排除異己,何晏、夏侯玄等名士被殺,竹林七賢的飲酒、服藥和荒誕行為可以解釋為不想入仕而逃避現實、麻醉自我,但他們的避世是被迫的,假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他們未嘗不會入仕。

故而,消極避世的後面其實藏著一顆入仕的心。嵇康在死後把兒子嵇紹託付給山濤,與普通儒家一樣在《家戒》中教誨嵇紹做人原則,嵇紹後來成為西晉少有的忠臣;阮籍拒絕兒子阮渾跟隨自己的腳步,加入名士行列,“仲容(阮鹹)已預吾此流,汝不得複爾”。自己這輩人不願意給司馬氏幹活,但是下一輩人要積極入仕,自己的避世思想不波及至下一代。

竹林七賢被當世人以及後人讚譽,除了他們的風流倜儻以外,和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是分不開的,嵇康的《廣陵散》,阮鹹的音樂成就,阮籍的詩賦散文,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莊子》注等等都是大師手筆。

參考資料:《晉書》、《世說新語》、《家戒》、《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二、消極避世

竹林七賢的荒誕行為固然與他們飲酒、吃藥有關,但與他們的處世原則也是分不開的。魏晉時期崇尚道教,竹林七賢講究“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人還是想出來做官的,他們不得不選擇一個合適的處世方法。

先來看看這七個人的身世。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瑀和曹操有同學之誼;阮咸是阮籍侄子;嵇康的父親嵇昭、兄長嵇喜都是曹魏高官大員,嵇康的妻子是曹魏宗室;王戎祖父王雄擔任過曹魏幽州刺史、父親王渾擔任過曹魏涼州刺史;山濤的一個祖姑母是司馬懿夫人張春華的母親,與司馬家是親戚;向秀、劉伶出身寒門。

七個人中只有山濤是司馬氏的“嫡系”,與司馬氏關係最近,像阮籍、阮咸、嵇康、王戎都是曹魏舊臣。再加上每人的性情不同,所以面對改朝換代時每個人的處世方式也不同。嵇康性情豪放敢言,“非湯武而薄周孔”,得罪了欲行篡位的司馬氏,最後被殺;阮籍並不積極入仕,但最後迫於壓力而“口不臧否人物”,還為司馬炎篡位寫了勸進表;阮鹹因性情放蕩不被重用,同時音樂成就很高,無意中得罪了同樣喜好音樂的西晉大臣荀勖,所以一直被打壓;劉伶身材矮小、面貌醜陋,沒有家世背景,再加上自己放蕩不羈,整天喝酒醉醺醺的,在看中出身和長相的魏晉時代很難混下去;向秀本來不想做官,但是嵇康被殺後迫於壓力不得不出來做官;王戎出身于琅琊王氏,背景深厚,琅琊王氏昌盛數百年,本就善於變通,子弟多是能人,所以王戎與司馬氏妥協,成為西晉重臣;山濤入仕最早,也最得司馬氏信用,與王戎都官至司徒。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排除異己,何晏、夏侯玄等名士被殺,竹林七賢的飲酒、服藥和荒誕行為可以解釋為不想入仕而逃避現實、麻醉自我,但他們的避世是被迫的,假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他們未嘗不會入仕。

故而,消極避世的後面其實藏著一顆入仕的心。嵇康在死後把兒子嵇紹託付給山濤,與普通儒家一樣在《家戒》中教誨嵇紹做人原則,嵇紹後來成為西晉少有的忠臣;阮籍拒絕兒子阮渾跟隨自己的腳步,加入名士行列,“仲容(阮鹹)已預吾此流,汝不得複爾”。自己這輩人不願意給司馬氏幹活,但是下一輩人要積極入仕,自己的避世思想不波及至下一代。

竹林七賢被當世人以及後人讚譽,除了他們的風流倜儻以外,和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是分不開的,嵇康的《廣陵散》,阮鹹的音樂成就,阮籍的詩賦散文,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莊子》注等等都是大師手筆。

參考資料:《晉書》、《世說新語》、《家戒》、《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