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疑難病找專家?你Out了!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解決疑難病例

日前,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成功為73歲高齡胃癌患者進行胃癌根治術, 手術十分順利, 目前患者已轉ICU作進一步觀察。

“這是MDT診療模式的結果。 ”在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看來, 這樣一例高齡且身患多種疾病的患者手術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醫院目前正廣泛推行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簡稱MDT)。

73歲高齡老人患胃癌

1月12日, 來自河北的73歲王老先生在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門診體檢時查出胃部有一大小約3.5釐米的結節病灶, 經過進一步檢查化驗後, 醫生診斷為“胃賁門癌三期”。 王老先生得知後,

既害怕又緊張。 他有10年的高血壓病史, 而且是高齡, 治療方案有一定難度。

瞭解到王老先生的情況後, 廣州複大腫瘤醫院牛立志院長立即以胃腸外科為主, 按照多學科寫作診療模式(MDT), 組織了手術麻醉科、呼吸科、ICU等多個專家及科室帶頭人參與, 為王老先生的病情進行評估、分析, 制定出一套最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最終, 經過多個專家及科室的“術中保駕”, 歷經三個多小時手術, 王老先生癌變的胃賁門部分被成功切除。

“MDT是近些年新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的診療模式。 ”牛立志說, 這種模式要求多個相關科室相互協作, 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來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王老先生的病情是否能做手術?

是先做新輔助化療, 還是直接做手術?

手術如何做?

這些問題都是確定治療方案的關鍵點。

什麼是MDT診療模式?

“以前的‘會診制’, 相關臨床科室的醫生都是從各自角度出發提出意見, 並不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和實施。 而在MDT模式下, 相關臨床科室不僅由專家參加, 而且要與主管科室的醫生一起組成團隊,

制定和實施相關治療。 ”牛立志告訴筆者, 對於腫瘤治療, 一個學科不可能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的發展, 這就需要以病人為中心, 多學科專家進行討論。

“一般來說, MDT診療模式需要來自多個相對固定的學科專家, 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聚在一起, 並且固定地針對某器官或某病種的患者進行討論, 同時還要有跟蹤和回饋, 才能稱為真正的MDT”。 牛立志認為, 這樣可以避免因為專科醫師對其他專科知識更新不足帶來的局限性。

提高患者整體治療效果

牛立志指出, 以前像這類胃癌三期患者按照常規應該先做新輔助化療, 待腫瘤縮小後再做手術, 有利於患者預後。 但經過MDT討論, 考慮到病人的實際情況,

癌症分期並不是特別晚, 還有年齡、心肺功能以及家屬的意願, 最終決定不做新輔助化療, 直接手術的方案對患者是最有利的。

據文獻報導, 經MDT討論後, 早期胃癌診斷率由7%提升至14.8%, 進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由32.8%提升至48.0%, 手術切除率由47.5%提升至59.5%。

MDT診療模式不僅能説明病人找到最佳的診療方案, 也是對傳統的腫瘤診療模式的一種“進化”。 牛立志說, 癌症的治療尤為需要MDT模式, 尤其是一些惡性腫瘤出現遠處轉移的患者, 患者往往被多次轉診、重複檢查, 耗時費神不說, 還可能因此延誤病情, 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如今, 腫瘤患者一旦進入MDT診療模式, 他面對的就不僅僅是一個接診醫生, 而是一個診療專家團隊, 包含外科、內科、放化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個科室的專家。

多個科室的專家團隊一起討論, 給病人找出最明確、最簡便的一個治療方案。

編輯:暮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