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丙察察,這條“網紅”公路俘獲多少人的心?丨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144 篇 原 創 主 文-

如果說公路界也有“網紅”, 這個榮譽稱號一定要頒給——丙察察!

從2009年修通至今, 它作為“最難進藏路”,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堪稱一條圈內必走的“越野朝聖路”!

丙察察手繪地圖, 製圖by《自駕地理》

*《自駕地理》, 第一個專注自駕旅行文化的媒體服務平臺, 由圈內多位自駕越野旅行十年以上的專業人士創立, 負責把多年走過的自駕線路收集、整理、分類, 分享給熱愛自駕的你。

* 線上提供最負責任的路書設計, 包括自駕線路設計、專業的手繪地圖、沿途食住修車資訊...每一條自駕線路, 都是我們自己或朋友親自走過的, 不是在網上、在導航地圖上照本宣科而來的! 線下提供“地達”、客棧、俱樂部及服務機構的甄選、認證、推介。

* “自駕路上, 多遠都有朋友。 ”是每個自駕人的心願, 也是《自駕地理》的目標, 我們宣導“大家幫助大家”。

前段時間, 網上不斷傳出:滇藏新通道有望春節前通車...

以丙察察為核心的滇藏新通道:有消息稱, 通道雲南段已通車, 西藏段正有序推進。 與舊滇藏公路相比, 這條新滇藏線整整縮短了259公里、5個小時!

改造後的丙察察, 美貌依舊、困難程度大大下降, 這個消息對很多人來說, 是喜聞樂見的。 但對於愛“作天作地”的老司機而言, 當丙察察“跌下神壇”, 他們不禁大呼:可惜!遺憾!

今天, 我想帶大家, 一起回顧那些年, 我們追過的丙察察, 吹過的叫“丙察察”的牛逼!

其實很多人都不解, 為什麼有一種迷之情結叫丙察察?如果你沒穿越過,

真的沒法體會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1

丙察察, 從雲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開始, 經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 最後到達察隅縣城, 一條連接城鄉、在地圖上沒有顯示的簡易公路。

其實說它是公路, 還有些牽強, 短短270公里, 穿行在山嶺、懸崖、江河和峽谷之中, 幾乎一半以上的路是砂石路面的山地重丘鄉土公路,

一部分主體路基還是曾經茶馬古道的主要通道, 以路面寬約4.5米的簡易公路為主。

而丙察察之所以被捧上“神壇”, 在於這條路的“不確定性”, 該線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 自東往西穿越橫斷山脈的怒山、伯舒拉嶺山脈, 屬構造剝蝕高山峽谷地貌,沿線山高坡陡、地質構造錯綜複雜、地表岩體破碎、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劇烈、外營力風化剝蝕作用強烈。

丙察察線地勢圖,製圖by《自駕地理》

加之現代冰川積雪盤踞的高山區,有豐富的冰雪融水、降水集中,暴雨強度大、複雜的地理條件、變幻無常的天氣導致這條路的通行能力極差,每個時間段走,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問題:塌方、落石、水毀路、泥濘陷車、大雪封山...

塌方,藏民在冒雨搶修。攝影/越來越野man

埡口大雪。攝影/《自駕地理》

當年那些穿越丙察察的勇士們,大多都是無意中看了前人的帖子,看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然後暗搓搓查閱相關資料,做好精神、物質、車輛、技術上的準備,而不管看再多的帖子,做再多的準備,當真正踏上丙察察之路,他們還是會心跳加速,擔心的同時又興奮不已:將會遭遇什麼困難?能否順利通過?

老哥們,還記得那些年我們的苦逼樣嗎?

走著走著,遇落石擋路,就要下車搬咯,只要不是碰上“石頭雨”就該謝天謝地了。攝影/甯寧在路上

人品不好碰上這樣的,就只能儘量人工鋪出一條平整的“路”了... 攝影/喜喜老哥

傳說中的大流沙,“發起怒”來路就斷了。

遇塌方,排長龍等待道路通行是常事兒。攝影/甯寧在路上

下雨後的道路被前車壓出較深的車轍,底盤低點的車都很難通過。

有人說:“走一回川藏線,這個牛逼我可以吹一年;走一回丙察察,這個牛逼我可以吹一輩子。”那是,走過這樣的路,回來還不讓人吹吹牛逼嗎!

察隅高登酒店裡的牆,簽滿穿越者的大名。來源/俞瑾

老陳的四川飯店,掛滿了穿越隊伍的旗子,簡直是現代版的龍門客棧!來源/老陳

老陳(左)和《自駕地理》的老邁再次“會晤”。

當然,有的穿越者更牛逼,別人開越野車,他們開...

首個轎車穿越成功——網友“阿Q的兄弟阿T”與他的7年老別克。攝影/ 阿Q的兄弟阿T

海南小和尚(右),奧拓穿越丙察察。來源/ 小和尚

俞瑾騎小綿羊反穿丙察察。來源/俞瑾

隨著丙察察在戶外圈的持續爆紅,藏區經濟發展對公路使用量的加大,通行和抗自然災害能力低的丙察察,其實以簡易公路之身,過早擔起了進藏公路的責任,所以丙察察變身“滇藏新通道”是勢在必行。

攝影/《自駕地理》

2015年,以丙察察路段為核心的滇藏新通道正式開工改建,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自駕越野圈開始刮起“最後的丙察察”風。

2016年11月,《自駕地理》攜手“車遊視界”拍攝紀錄片《最後的丙察察衛士》。攝影/《自駕地理》

兩年後的今天,備受關注的滇藏新通道終於宣佈:春節前有望完工並通車(其實現在也能走,只是部分路段仍在修路)。相信你一定很好奇,現在的丙察察,到底已經變成什麼樣了呢?

來源 / e工兵

1月19日,《自駕地理》的會員“e工兵”,跟隨紅河A7·越野e族玉溪分隊穿越丙察察,他告知: 丙中洛-滇藏界,已修成兩車道的柏油路。

2015年的滇藏界。來源/會員“吻舞雙全”

現在的滇藏界。來源 / e工兵

滇藏界-察隅縣城,雖還是四級的碎石路,仍有一定風險但已沒有難度了,道路已加固加寬,在危險處加了護欄、架橋等。

大流沙裝了護欄。攝影/《自駕地理》

察瓦龍檢查站兵說:只要埡口不下雪,兩驅的轎車都能走(不放心的話,加個發動機保護板),而曾在2010年穿越過丙察察的隊友則不禁可惜道:丙察察已經不是當年的丙察察了。

老虎嘴的狹窄咽喉成了康莊大道。來源/ e工兵

不管怎樣,以丙察察為核心的滇藏新通道依舊是最難的進藏路,它將成為“最美自駕旅遊線路”,讓更多喜歡旅遊的人感受到它的美麗,而越野老司機們,則開始找尋下一條“丙察察”...

攝影/《自駕地理》

儘管現在丙察察的挑戰難度已大大下降,但穿越前還是要時刻關注該線的路況,路況諮詢歡迎關注《自駕地理》。

來源/公眾號:自駕地理

屬構造剝蝕高山峽谷地貌,沿線山高坡陡、地質構造錯綜複雜、地表岩體破碎、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劇烈、外營力風化剝蝕作用強烈。

丙察察線地勢圖,製圖by《自駕地理》

加之現代冰川積雪盤踞的高山區,有豐富的冰雪融水、降水集中,暴雨強度大、複雜的地理條件、變幻無常的天氣導致這條路的通行能力極差,每個時間段走,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問題:塌方、落石、水毀路、泥濘陷車、大雪封山...

塌方,藏民在冒雨搶修。攝影/越來越野man

埡口大雪。攝影/《自駕地理》

當年那些穿越丙察察的勇士們,大多都是無意中看了前人的帖子,看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然後暗搓搓查閱相關資料,做好精神、物質、車輛、技術上的準備,而不管看再多的帖子,做再多的準備,當真正踏上丙察察之路,他們還是會心跳加速,擔心的同時又興奮不已:將會遭遇什麼困難?能否順利通過?

老哥們,還記得那些年我們的苦逼樣嗎?

走著走著,遇落石擋路,就要下車搬咯,只要不是碰上“石頭雨”就該謝天謝地了。攝影/甯寧在路上

人品不好碰上這樣的,就只能儘量人工鋪出一條平整的“路”了... 攝影/喜喜老哥

傳說中的大流沙,“發起怒”來路就斷了。

遇塌方,排長龍等待道路通行是常事兒。攝影/甯寧在路上

下雨後的道路被前車壓出較深的車轍,底盤低點的車都很難通過。

有人說:“走一回川藏線,這個牛逼我可以吹一年;走一回丙察察,這個牛逼我可以吹一輩子。”那是,走過這樣的路,回來還不讓人吹吹牛逼嗎!

察隅高登酒店裡的牆,簽滿穿越者的大名。來源/俞瑾

老陳的四川飯店,掛滿了穿越隊伍的旗子,簡直是現代版的龍門客棧!來源/老陳

老陳(左)和《自駕地理》的老邁再次“會晤”。

當然,有的穿越者更牛逼,別人開越野車,他們開...

首個轎車穿越成功——網友“阿Q的兄弟阿T”與他的7年老別克。攝影/ 阿Q的兄弟阿T

海南小和尚(右),奧拓穿越丙察察。來源/ 小和尚

俞瑾騎小綿羊反穿丙察察。來源/俞瑾

隨著丙察察在戶外圈的持續爆紅,藏區經濟發展對公路使用量的加大,通行和抗自然災害能力低的丙察察,其實以簡易公路之身,過早擔起了進藏公路的責任,所以丙察察變身“滇藏新通道”是勢在必行。

攝影/《自駕地理》

2015年,以丙察察路段為核心的滇藏新通道正式開工改建,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自駕越野圈開始刮起“最後的丙察察”風。

2016年11月,《自駕地理》攜手“車遊視界”拍攝紀錄片《最後的丙察察衛士》。攝影/《自駕地理》

兩年後的今天,備受關注的滇藏新通道終於宣佈:春節前有望完工並通車(其實現在也能走,只是部分路段仍在修路)。相信你一定很好奇,現在的丙察察,到底已經變成什麼樣了呢?

來源 / e工兵

1月19日,《自駕地理》的會員“e工兵”,跟隨紅河A7·越野e族玉溪分隊穿越丙察察,他告知: 丙中洛-滇藏界,已修成兩車道的柏油路。

2015年的滇藏界。來源/會員“吻舞雙全”

現在的滇藏界。來源 / e工兵

滇藏界-察隅縣城,雖還是四級的碎石路,仍有一定風險但已沒有難度了,道路已加固加寬,在危險處加了護欄、架橋等。

大流沙裝了護欄。攝影/《自駕地理》

察瓦龍檢查站兵說:只要埡口不下雪,兩驅的轎車都能走(不放心的話,加個發動機保護板),而曾在2010年穿越過丙察察的隊友則不禁可惜道:丙察察已經不是當年的丙察察了。

老虎嘴的狹窄咽喉成了康莊大道。來源/ e工兵

不管怎樣,以丙察察為核心的滇藏新通道依舊是最難的進藏路,它將成為“最美自駕旅遊線路”,讓更多喜歡旅遊的人感受到它的美麗,而越野老司機們,則開始找尋下一條“丙察察”...

攝影/《自駕地理》

儘管現在丙察察的挑戰難度已大大下降,但穿越前還是要時刻關注該線的路況,路況諮詢歡迎關注《自駕地理》。

來源/公眾號:自駕地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