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200公里的地下長城,讓日軍膽寒,名列保存最好的三大地道戰遺址

抗戰時期, 山西省定襄縣是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西線的重要門戶, 解放戰爭時期也是軍事戰略要地。 戰爭年代, 全縣157個自然村就有80多個挖有地道, 總長200公里。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 自1964年開放以來, 已接待了94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余萬人次的參觀。 1986年,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二公里處的西河頭村。 抗戰時, 這裡處於五臺山抗日根據地的西線前哨, 是扼守晉察冀邊區的兩大門。 解放戰爭後期, 西河頭村更是抵禦智村、忻縣、太原之西面之敵進犯定襄城東解放區的重要屏障和門戶。

1940年, 百團大戰告捷後, 慘敗的日軍隊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 定襄境內的日軍也對西河頭、炭窯溝、藏孤台等13個村莊進行了洗劫。 先後製造了8起慘案, 槍殺百姓400多人, 燒毀民房2000餘間。

為了防禦敵人的襲擊, 西河頭民兵從1942年開始挖掘地道, 開始是秘密地窖形式, 只能藏人, 不能作戰。 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比較複雜的隱蔽地道。

1947年秋, 當地黨組織動員500餘人, 經40個晝夜, 挖了一條全長5公里的地道。 分為三層, 上層有出入口, 出擊口, 陷阱、翻板、迷魂陣、暗槍眼、地堡、水井、廚房等。 地道祠堂、廟寧、碾盤、矮牆等相互聯通, 地道口以鍋臺、牲口槽、夾壁牆等作掩護;中層設有指揮所;最下層是武器庫、機要室等。

整個地道集中運用了當地人民對敵鬥爭的經驗,

可防火、防煙、防毒, 一旦敵人發現並破壞了上層地道, 我方仍然可以依託二三層地道堅持戰鬥。

據統計, 從1942年開始至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 定襄全縣150多個村莊, 就有80多個村莊挖了地道, 地道總長200公里, 構成了一座密如蛛網的地下長城。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 西河頭人民和定襄武工隊依託地道, 與敵開展地道戰, 前後共經過大小戰鬥11次, 打死打傷敵人1000餘人, 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 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和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4年, 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對外開放。 1995年, 當地政府在地道戰紀念館院內建成起了一座花崗岩大型石雕群像所組成的定襄革命烈士紀念碑。2005年對對其進行最大規模的擴建改造。2006年3月重新開放。

改造後的展廳面積由原來的60平方米擴展到632平方米。在長225米的展線和面積達920多平方米的展覽中,共展出圖片158幅,各種圖表16張,實物122件。

1995年,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教委首批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1998年被山西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

當地政府在地道戰紀念館院內建成起了一座花崗岩大型石雕群像所組成的定襄革命烈士紀念碑。2005年對對其進行最大規模的擴建改造。2006年3月重新開放。

改造後的展廳面積由原來的60平方米擴展到632平方米。在長225米的展線和面積達920多平方米的展覽中,共展出圖片158幅,各種圖表16張,實物122件。

1995年,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教委首批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1998年被山西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