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圳上圍村:藝術如何讓這古村老宅煥發新生

中經文化產業:位於深圳市龍華區的上圍村是一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客家老村, 也是在深圳快速城市化之下, 為數不多的極具歷史風貌的老村之一。 此前, 老村內的舊宅多年閒置、廢棄甚至坍塌, 整個村莊都被垃圾封堵, 隱患重重。 2016年, 通過政府搭台, 藝術家唱戲, 老村陸續引進10多位各類藝術家和設計師進駐。 一棟棟老房、破房乃至危房在藝術家、設計師手裡重獲生機, 並成為深圳破解“村-城衝突”的生動樣本。

深圳發展史是一部從鄉村到城市的現代進化史, 深圳奇跡也是一部“村”與“城”的劇鬥史。 “城”能否包容“村”?“村”如何融入“城”?在由龍華區人民政府主辦、龍華區觀湖街道辦事處承辦的2017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做一番檢索竟發現, 後面牽連的是一段瑞士巴色差會在深圳乃至廣東其他客家地區傳教辦學的百年歷史。 1842年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打開,

西方傳教士開始湧入中國, 來自歐洲的基督教信義宗之三巴

全世界藝術村的普遍困境

可以說, 上圍老村不僅記錄著客民百年遷移史, 聆聽過海上吹來的現代之風, 還見證著新時期民族振興的發展歷程。

策展團隊瞭解到, 村民感覺村裡最可惜的已消失的事物,

分別是老教堂、生產小隊糧倉以及以前一片田園風光的村道, 於是設法將這些歷史記憶轉化為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建設的觸媒與主題。

記者在現場看到, 老教堂原址鄰近的新村有一條窄長口袋空間被雜亂停車所佔用, 這個空間現在被搭建成老教堂的燈光輪廓模型, 有序梳理車流。 長糧倉原址已經是一棟四層的村集體新樓, 短糧倉也成為一處遺址, 建築石材部件被街道辦組織工人及駐村藝術家鋪砌成尚留一段殘牆的小廣場。 此外, 還提出雨汙嚴格分流、保留明溝走雨水山泉水的新規劃思路, 改造上圍村公廁、整治垃圾站, 啟動社區低廢棄和新農業的試驗“肥田計畫”。

記者瞭解到, 如果藝術家作為開拓者投入後無法得到合理的利益回報,

就會陷入被自己帶旺的物業所驅逐的局面——房租抬升。 這種全世界藝術村普遍存在的困境, 或在上圍藝術村探索出突圍之路。 黃偉文、葉暉向記者透露, 上圍老村藝術家的投入可視為藝術投資, 未來可獲得相應紅利。

上圍村改造後的廁所, 採用生態農業概念。 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攝

在深圳的自然村落中, 老房子的維修一直是難題。 而依靠租戶特別是藝術家進駐的裝修與日常維護, 成為上圍老宅能夠延存的方式之一。 記者在現場看到, 藝術家在一座已經廢棄的房屋內, 插入了一個白色的“大盒子”, 用新材料呈現房子結構。 策展團隊成員李淩雲告訴記者, 外掛程式藝術家還有著多樣化的選配外掛程式, 如夾層、伸縮屋及衛生間外掛程式等, 使用者可自行選配。 外掛程式藝術家這類“村莊針灸”式的更新方式, 無需拆除原房屋與依賴政府基建, 就可以快速更新老舊房屋, 保護村莊原有肌理和歷史痕跡。

入駐了藝術家的老宅

非遺傳承有賴古村落保護

借助雙年展實踐展場的機會,上圍藝術村的實踐為深圳面臨的“村城衝突”提供了生動樣本。這樣的古村及其歷史,如果不是經過這場官方和建築藝術的實踐,或許也已經消失在深圳快速城市化的洪流中。然而它能否真正“突圍”?深圳其他自然村落的現狀如何?

深圳市史志辦主任黃玲表示,由深圳市史志辦主持的全市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結果顯示,深圳目前共有1000多個自然村,大部分現已變為城市街區或城中村。另據策展團隊收集的最新資料,目前深圳老村僅剩200餘座。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眾多自然村落面臨拆遷或改造,也就意味著我們將要甚至正在失去數量不小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深圳市非遺保護協會主席王程太接受記者採訪表示,作為客家古村,上圍村還蘊含著重要的文化遺產。上圍村的文化名片樟坑徑舞麒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明者民國時將它帶到馬來西亞,成為當地舞麒麟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村中還傳承著這門技藝。而目前深圳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項目市級以上59項,其中32項是省級以上項目,8項是國家級項目。在國家級項目中,兩項為舞麒麟,可見舞麒麟對於瞭解深圳客家,以及深圳歷史的重要性。

一座失去屋頂的老宅內綠意橫生

王程太表示,古村落不僅是歷史的記憶,還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見證。特別是悠久歷史的古村落,應該盡可能完整保留下來,否則非遺就失去物證,以及傳承的重要土壤。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2017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是

主編:成琪

入駐了藝術家的老宅

非遺傳承有賴古村落保護

借助雙年展實踐展場的機會,上圍藝術村的實踐為深圳面臨的“村城衝突”提供了生動樣本。這樣的古村及其歷史,如果不是經過這場官方和建築藝術的實踐,或許也已經消失在深圳快速城市化的洪流中。然而它能否真正“突圍”?深圳其他自然村落的現狀如何?

深圳市史志辦主任黃玲表示,由深圳市史志辦主持的全市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結果顯示,深圳目前共有1000多個自然村,大部分現已變為城市街區或城中村。另據策展團隊收集的最新資料,目前深圳老村僅剩200餘座。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眾多自然村落面臨拆遷或改造,也就意味著我們將要甚至正在失去數量不小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深圳市非遺保護協會主席王程太接受記者採訪表示,作為客家古村,上圍村還蘊含著重要的文化遺產。上圍村的文化名片樟坑徑舞麒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明者民國時將它帶到馬來西亞,成為當地舞麒麟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村中還傳承著這門技藝。而目前深圳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項目市級以上59項,其中32項是省級以上項目,8項是國家級項目。在國家級項目中,兩項為舞麒麟,可見舞麒麟對於瞭解深圳客家,以及深圳歷史的重要性。

一座失去屋頂的老宅內綠意橫生

王程太表示,古村落不僅是歷史的記憶,還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見證。特別是悠久歷史的古村落,應該盡可能完整保留下來,否則非遺就失去物證,以及傳承的重要土壤。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2017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是

主編:成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