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不懂這個會掉坑!同樣名稱的介面其規格卻不同!

關注硬體·聰明消費 | 歡迎關注鈦師父

動圖:爆炸的豌豆莢

USB 3.1介面分1代與2代

USB 3.1 Gen2介面的頻寬可高達10Gbps

新一代的USB 3.1主控晶片支援16Gbps的總頻寬

正規主機板廠商的官網上都會清楚標明主機板所載USB 3.1介面的版本

Type-C和Type-A只是USB介面的不同形態

目前USB介面最高的版本就是USB3.1了, 主流的主機板上一般都有提供USB 3.1介面。 不過, 可能很多新手玩家只知道USB 3.1介面比USB 3.0快, 卻不知道USB 3.1也是分為1代和2代的(Gen1和Gen2), 其中標明是USB 3.1 Gen1的介面頻寬只有5Gbps,

只和USB 3.0一個水準, 而性能真正強大的是USB 3.1 Gen2, 頻寬可達10Gbps。

此外, 就算是同樣支援USB3.1 Gen2, 搭載不同主控晶片的主機板介面性能表現也不同。 例如採用ASMEDIA 1142主控晶片的主機板, 它由這塊晶片輸出的USB 3.1 Gen2介面最多提供10Gbps頻寬, 而採用ASMEDIA 3142主控晶片的主機板, 由此晶片輸出的USB 3.1 Gen2介面則可以提供16Gbps的總頻寬。 雖然只插1個USB 3.1 Gen2設備時並沒有什麼差別, 但插多個設備時傳送速率就有明顯差異了。

提到USB 3.1就不得不提Type-C介面。 這裡需要給新手朋友解釋一下, USB 3.1是介面標準, 而Type-C可以理解為介面的形態, 它比我們常用的Type-A介面更小巧, 而且支援雙面插拔。

一般來說, 主機板上的Type-C介面最高可支援10Gbps頻寬(USB 3.1 Gen2), 而同樣採用Type-C形態的雷電3介面頻寬可高達40Gbps(多見於高端筆記本上, 介面旁有雷電LOGO,

而主流桌上型電腦主機板上一般沒有, 需要通過PCI-E雷電3擴展卡來提供), 可以用來連接高速外置硬碟盒或顯卡盒子。

M.2介面分雙相容與單相容

M.2介面固態硬碟除了有尺寸區別, 也有佔用通道的區別

主機板規格表中會列出M.2介面支援的通道模式

現在M.2介面也是主流主機板的標配了, M.2固態硬碟的確比SATA介面固態硬碟佔用空間更小, 更方便主機殼走線。 不過, 可能很多新手玩家都不知道, 其實M.2介面固態硬碟也分了PCI-E通道版和SATA通道版, 其中PCI-E通道版性能遠超SATA通道版, 這是因為SATA 6Gbps通道的頻寬只有6Gbps, 而主流的PCI-E通道版固態硬碟(支援NVMe)都採用了PCI-E 3.0 ×4通道, 頻寬上限達到32Gbps。

一般來說, 主機板說明書和官網都會標明主機板上M.2介面支援的通道模式, 有一些是PCI-E/SATA雙模式相容的(使用SATA通道時, 主機板上某些SATA介面會無法使用, 說明書會標明), 而有一些隻支援PCI-E模式。

所以, 大家要給自己的電腦添加M.2固態硬碟時, 要注意主機板上M.2介面支援的模式, 如果買了不支援的版本就尷尬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