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咖啡知識|全球53個咖啡產地大調研——非洲篇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

私人微信前街精品咖啡, 微信號:

(長按複製)

qianjiecoffee

非洲咖啡

味道的特徵:迷人的果酸

非洲豆風味:其中的衣索比亞咖啡橘香比較濃, 肯亞咖啡則有濃郁的莓香, 還有烏梅汁與葡萄柚的酸香味, 以及甘蔗清甜香。 衣索比亞咖啡的橘香和肯亞咖啡的莓香味是非洲豆最大的特色, 也最讓咖啡迷們傾心鑽研。

非洲咖啡的普遍特點是濃郁的香氣以及迷人的果酸, 其酸味亮度活潑令人振奮, 但非洲咖啡的醇厚往往略顯單薄, 甜味也不太突出。 非洲咖啡由於乾旱缺水,

多採用日曬法處理生豆, 豆型常常並不均勻美觀, 瑕疵率較高。

二十三、安哥拉

曾是咖啡生產大國, 如今前途未蔔。

20紀70年代中期, 安哥拉(Angola)每年出口咖啡350萬袋, 其中98%是羅百氏特咖啡(這可能是非洲最好的羅百氏待咖啡), 1990年總產量卻下降到20萬袋。

安哥拉以前最好的品牌是安布裡什(Ambriz)、安巴厘姆(Amborm), 及新裡東杜(NovoRedondo), 它們都以始終如一的品質而聞名。 安哥拉大部分咖啡出口到美國、荷蘭, 當然還有葡萄牙。

二十四、布隆迪

來自戰亂地區的芳香濃香鬱、口味柔和的咖啡。

布隆迪(Burundi)有世界上種類最繁多、經營最成功的咖啡業, 且具有自身特色。 該國咖啡是在1930年由比利時殖民者引進的, 現只在小農場種植。 不幸的是, 其中許多農場都處在與戰亂頻繁的盧旺達(Rwanda)接壤的地帶, 這給咖啡生產造成了壓力。 布隆迪生產的咖啡, 幾乎都是阿拉比卡咖啡豆, 而恩戈齊(Ngozi)的咖啡樹則種植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 布隆迪的咖啡味道芳香濃郁, 具有極佳的酸度, 產品大多出口到美國、德國、芬蘭和日本。

二十五、喀麥隆

適於做蒸餾咖啡的深度烘烤咖啡豆。

阿拉比卡咖啡樹在喀麥隆(Cameroon)的種植始於1913年, 其品種是牙買加的藍山咖啡, 但該國也同樣大量生產羅百氏特咖啡。 喀麥隆咖啡的品質及特色與產自南美咖啡相當。 該國最好的咖啡產自西北部的巴米累克(Bamileke)和巴蒙(Bamoun)兩地。 此處, 它還種植一些巨形咖啡豆和豆形漿果咖啡。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 喀麥隆咖啡產量有所下降, 羅百氏特咖啡產量由1987年的180萬袋降至1990年的110萬袋, 同一時期, 阿拉比卡咖啡則由40萬袋降至20萬袋。 如今由於國家咖啡監督局(NationalCoffeeSupervisoryAgency)加強了管理, 可能會使咖啡的產量和品質有所回升。

二十六、衣索比亞(伊索比亞)

咖啡的發源地——衣索比亞。

咖啡樹源於衣索比亞(Ethiopia), 它原先是這裡的野生植物,

"咖啡"這個名字源於衣索比亞的小鎮-"克法"(Kaffa)。 事實上, 衣索比亞許多咖啡樹現在仍然是野生植物, 這種咖啡樹上生長的咖啡顆粒飽滿, 略帶酒香。 人類可能早在9世紀就已經知道如何栽培咖啡樹, 但是到底是誰, 如何培植, 什麼原因仍然是個謎。 衣索比亞當地的傳說是:咖啡開始是僧侶用於晚間祈禱時保持頭腦清醒的東西。

今天, 衣索比亞是重要的咖啡生產國, 大約有1200萬人從事咖啡生產, 是非洲主要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國。 這裡的優質咖啡品質卓絕, 值得找尋。

在衣索比亞可找到各種咖啡栽培方式:從成片的野生咖啡樹林和半開發土地, 到傳統經營的小塊土地, 直至現代種植園, 應有盡有。 大約50%的咖啡種植在海拔1500多米的地方。

哈拉(Harrar)咖啡是衣索比亞所有咖啡中生長地域海拔最高的一種。 哈拉咖啡可分為長咖啡豆和短咖啡豆兩種, 其中, 長咖啡豆最受歡迎。 它有著柔軟的口感, 帶有原野氣息的酒香, 且略呈酸味, 喝過以後令人難以忘懷。 季馬(Djimmah)咖啡野生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 以利馬咖啡(Limu)和巴貝卡(Babeka)咖啡兩個品牌出售。其他咖啡品名有來自中部的錫達莫(Sidamo)咖啡,以品牌名伊爾加查菲(Yirgachaffe)出售;還有來自拉卡姆蒂(Lekempti)的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季馬和錫達莫咖啡豆的外表不大討人喜歡,但口味甚佳。

衣索比亞咖啡豆中在市場上最少見的要算是伊爾加查菲咖啡豆,該咖啡豆出口日本和歐洲,但在美國極少見。這是因為雀巢公司(Nestlé)所屬的德國咖啡烘烤商達爾邁爾(Dallmeyer)公司同伊爾加查菲咖啡的種植者建立了密切聯繫,從而獲得了該種咖啡豆最大量的單一供應。

衣索比亞咖啡的風味較難描述,它既不濃烈,酸味也不甚明顯。因此,不適於深度烘烤,否則很容易便會失去其特色。

說到特色,衣索比亞咖啡倒是與著名的摩卡咖啡有些相似。當然,優質的衣索比亞咖啡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咖啡相比,包括其可觀的價格。

衣索比亞咖啡的國內消費量是非洲最高的。在鄉村,它經常與一種被稱為"亞當的健康"(HealthofAdam)的香草一起飲用:新咖啡豆烘烤後與香草一起搗碎,再將混合物沖調,用小茶杯飲用,這經常當作薄煎餅的配餐,可提吊出薄餅中的甜椒味。

咖啡業由衣索比亞咖啡經營公司(theEthiopianCoffeeMarketingCorporation,簡稱ECMC)管理,該組織控制著90%的出口市場。衣索比亞咖啡經營公司控制權有可能即將放鬆而使地方得到較大權力,這一舉措會使咖啡業整體受益,尤其是個體商人。衣索比亞咖啡在每日拍賣中出售,大多出口德國、美國、法國和日本。

二十七、象牙海岸

就數量而言,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之一。

象牙海岸(Cǒted'lvoire)從未出產過品質最佳的咖啡,所產咖啡也極少出自阿拉比卡咖啡樹。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它曾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產國,年產500萬袋。甚至在今天仍是世界上第五大咖啡生產國,年產440萬袋。就羅百氏特咖啡的產量而言,象牙海岸僅次於印尼(年產680萬袋)。

20世紀80年代象牙海岸咖啡每公頃產量只有250公斤。這種狀況部分是由於貧窮,也因為咖啡樹的老化。缺少投資及沒有長期經營計畫也影響了咖啡產量。

值得注意的是象牙海岸是咖啡走私的主要中心,在1993~1994年中多達2600噸咖啡被走私,主要路線是通過馬里(Mali)和幾內亞(Guinea)兩個鄰國。

二十八、肯亞

罕見的好咖啡――以其濃郁芳香和酸度均衡而聞名。

咖啡業內人士無不認為肯亞咖啡是其最喜愛的產品之一,這因為肯亞咖啡包含了我們想從一杯好的咖啡中得到的每一種感覺。它具有美妙絕倫、令人滿意的芳香,均衡可口的酸度,勻稱的顆粒和極佳的水果味。

咖啡在19世紀進入肯亞,當時衣索比亞的咖啡飲品經由南也門進口到肯亞。但直到20世紀初,波旁咖啡樹才由聖?奧斯丁使團(St。AustinMission)引入。

肯亞咖啡大多生長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穫兩次。為確保只有成熟的漿果被採摘,人們必須在林間巡迴檢查,來回大約7次。肯亞咖啡由小耕農種植,他們收穫咖啡後,先把鮮咖啡豆送到合作清洗站,由清洗站將洗過曬乾的咖啡以"羊皮紙咖啡豆"(即外覆內果皮的咖啡豆)的狀態送到合作社("羊皮紙咖啡豆"是咖啡豆去皮前的最後狀態)。所有的咖啡都有收集在一起,種植者根據其實際的品質按平均價格要價。這種買賣方法總體上運行良好,對種植者及消費者都公平。

肯亞AA級咖啡,是非洲咖啡中的極品,質性厚實飽滿,略帶酸性,口味順暢而略帶酒香,AA級代表著肯亞最高級的咖啡豆。肯亞咖啡種植方式主要由大型農場和合作社兩個類型。前者一般種植面積較大、擁有獨立的咖啡處理設施。大多數的咖啡生產由數量眾多的小農戶完成,小型農戶組成咖啡合作社。不同產區的咖啡因微氣候的差異而具有各自細微的風味,整體有豐盛濃郁的香氣、明亮富有活力的酸度、飽滿優雅的醇度還有莓果風味。

品種: 肯亞[SL28]與[SL34](波本嫡系),是1930年由斯科特實驗室(Scott Laboratories)創造的,簡稱為SL。農學家們想找到一種抗病蟲害並且產量高的波旁,通過實驗得到了SL28,肯亞高濃度的磷酸土壤,孕育出肯亞豆特殊的酸香,喝到酸質迷人的梅果味兒.

就國際範圍而言,肯亞咖啡的增長數量是顯而易見的,1969~1970年,出口80萬袋,到1985~1986年,出口量增到200萬袋。現在產量穩定在160萬袋,平均每公頃產量約為650公斤。

在近年咖啡價格突漲之前,肯亞咖啡的平均價格就一直在上升。1993年~1994年的價格比12個月前抬高50%。價格上漲主要是需求增加的結果。

肯亞咖啡借好萊塢電影《走出非洲》(OutofAfrica)的轟動而進一步揚名。影片中梅里爾·斯特裡普(MarylStreep)扮演的女主人公卡倫是一位作家和咖啡種植園主。許多人大概仍記得影片中那動人的美景和壯麗的日落,但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卡倫想在非洲擁有一個咖啡種植園的夢想。

二十九、馬達加斯加

極品即將來臨。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基本上是羅百氏特咖啡的生產國,但已計畫增加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種植。

該島自1989年以來,咖啡業私營化了,並解除了許多規定,其咖啡總產量每年高達100萬袋左右。由於馬達加斯加人喜飲咖啡,所以咖啡的國內消費量很高。該國的羅百氏特咖啡品質極佳,法國是其主要出口市場。

馬達加斯加政府計畫咖啡大約2000公頃的羅百氏特咖啡種植園和大約5000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種植園。因此,該島咖啡的發展有賴於它在阿拉比卡咖啡方面的潛能,一旦開發成功,此咖啡有望成為極品.

三十、莫三比克

已沒有咖啡供應。

政治問題和內部紛爭使咖啡業一度興旺的莫三比克(Mozambique)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優質咖啡曾產于該國中部的馬尼卡(Manica)地區,但現在這個國家已沒有咖啡可出口了。

三十一、盧旺達

優質咖啡出自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該咖啡具有獨特而完美的風味。

盧旺達(Rwanda)咖啡以其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形式而言,是絕對優質的。就非洲而論,其咖啡業引入注目,因為該國主要靠生產盡可能好的咖啡豆而興旺。

盧旺達咖啡的口味被描述為"青草香氣",帶有熱帶氣候特色。該國如此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有助於植物生長,咖啡樹像是被驅使著或被強迫著向上猛長,又像是因為長得太快,而不能產出極品的咖啡豆。但是不管怎麼樣,該國咖啡那柔軟而濃郁的口味是很棒的。

三十二、聖赫勒拿島

拿破崙認為,出自這個小島的唯一的好東西便是咖啡。

聖赫勒拿島(StHelena)位於大西洋,距非洲2000公里,距巴西3500公里,人口約5000人。當然,該島出名是因為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拿破崙被放逐於此,並於1821年在該島去世。

1732年,咖啡在聖赫勒拿島首次種植,是從葉門用一艘叫做霍頓號(Houghton)的船運來的。儘管19世紀60世紀年代以來其他一些引進的植物均栽培失敗,但咖啡卻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生長。

該島還經歷過一次咖啡改良運動,那裡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衛?亨利(DavidHenry)開始致力於發展島上的咖啡業,目的是生產出最優質的咖啡。聖赫勒拿島上的咖啡樹的種植完全靠自然條件,沒有機械,沒有拖拉機,甚至連被砍下來為新咖啡樹騰出空間的雜木都被迴圈處理。

三十三、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民主共和國

量小質優,口感柔和豐富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聖多美和普林西民主共和國(SaoToméandPrincipe)屬於火山群島,是非洲第二小的一個獨立國,曾是葡屬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贏得獨立。赤道橫穿該群島,這裡氣候炎熱濕潤,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盛產咖啡。

1800年該國從巴西引進阿拉比卡咖啡樹,至今98%的產品仍是阿拉比卡咖啡。但是每年只有1000袋咖啡出口國外,其中大多數銷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三十四、南非

味道芳香而酸度較小,讓人憶起中美洲的咖啡豆。

南非(SouthAfrica)的咖啡生產主要在該國的東北部,由賴索托(Transvaal)和莫三比克之間的納塔爾(Natal),一直向北延伸至德蘭士瓦(Transvaal),最南的極限是南緯30°;再往南去便由於早霜的危害而不能種植咖啡。

該國的咖啡樹源於肯亞,品質優異。1975年用於種植咖啡樹的耕地只有1000公頃,但是1987年制訂了新的九年計畫,旨在擴大耕地面積,因些又增加了6000公頃耕地。

有趣的是,該國咖啡樹上結出來的果實更像中美洲的咖啡豆(而肯亞才是這種樹的原產地),其味道芬芳,酸度較小。

三十五、坦尚尼亞

極品咖啡酸度柔和、芳香誘人,是絕對超值的享受。

坦尚尼亞(Tanzania)的咖啡出口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豆形漿果咖啡的出產量很大,而且據說比普通的咖啡更香濃。大體上說,坦尚尼亞的咖啡豆具體有不同凡響的品質。例如在臨近乞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的莫希(Moshi)區出產的上乘坦尚尼亞查格AA級咖啡(ChaggaAA),便以其顆粒飽滿,芳香四溢的品質而聞名。

由於政局不穩,加之病蟲害蟲猖獗,坦尚尼亞咖啡業遭到破壞,導致咖啡整體水準下降和品質的不穩定,這些問題又導致價格的降低,而價格降的結果通常就是使得咖啡業進一步滑坡。更值得一提的是,據估計從1969~1985年坦尚尼亞北部種植的12%以上的阿拉比卡咖啡都走私到肯亞。不過近期該國的咖啡業已有好轉的跡象。雖然這種好轉的進程是緩慢的,但仍然令人歡欣鼓舞,因為畢竟坦尚尼亞的咖啡品質是上乘的。

三十六、蘇丹

內戰幾乎摧毀了咖啡生產。

蘇丹(Sudan)南部斷斷續續20年災難般的內戰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也給鄉村地區帶來了無法言喻的破壞,包括咖啡業。

羅百氏特咖啡現在同過去一樣要在南部種植,而在該國的北部和東部地區則種植原本是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

在歷史上,阿拉比卡人把蘇丹南部的黑人當作奴隸運往阿拉比卡,奴隸們在被販運的過程中曾隨身帶著咖啡豆充饑。據說,這些咖啡豆也因此傳入葉門。正是這些不幸的蘇丹黑奴首先開始種植咖啡,才使得它成為今日世界廣泛種植、廣泛交易的農產品。

目前,蘇丹的咖啡業瀕臨危險的邊緣,只有極少量的咖啡出口。

三十七、辛巴威

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迎合美食家的需求。

辛巴威(Zimbabwe)的咖啡種植相對來說始於近代,也就是在20世紀60年代,南部非洲的農場主們建立咖啡種植園時才開始。辛巴威的咖啡種植主要集中在東部高地臨近莫三比克的地區,高地主要是由奇馬尼馬尼(Chimanimani)山脈和往北的尼揚加(Nyanga)山脈構成,而尼揚加山脈又受到伊尼揚加尼(Inyangani)山的遮擋。咖啡種植主要地區位於東部高地的南端奇平加鎮(Chipinge)附近。

法樂費爾莊園(Farfell)是最有趣的咖啡種植園之一|這個小種植園採取家庭經營模式,生產品質優異、手工採摘、日曬烘乾的上等咖啡豆。法爾費爾莊園種植了大約170公頃阿拉比卡咖啡樹。良好的土壤、較高的海拔和常年降水使得咖啡樹長勢旺盛。

總而言之,辛巴威的咖啡在每一方面都很優質。

三十八、烏干達

未來大有希望。

在烏干達(Uganda),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產量只占全國咖啡總產量的10%,但已足以引起重視。烏干達最好的咖啡主要出產於北部的沿著肯亞邊界的埃爾貢(Elgon)山區和布吉蘇(Bugisu)山區以及西部的魯文佐裡(Ruwensori)山區,其咖啡在每年的1月或2月便可供應出口。

赤道橫穿烏干達,適宜的氣候使它成為世界上羅百氏特咖啡豆的主要產區。20世紀60年代,烏干達咖啡產量保持在每年350萬袋。到了80年代中期,主要由於政治原因,咖啡產量下降到每年250袋。但是現在咖啡生產又有回升趨勢,目前大約是每年300萬袋。咖啡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沒有良好的公路可以把咖啡運到肯亞的蒙巴薩(Mombasa)或坦尚尼亞的沙蘭港(DaresSalaam)等港口。

為了提高咖啡品質和降低成本,1990年11月烏干達取消了咖啡經營委員會(CoffeeMarketingBoard,簡稱CMB)的獨家經營權。原來由咖啡經營委員會負責的絕大部分工作現已交給合作組織管理。私有化的咖啡來所造的出口收入占全國的2/3,因此政府便對咖啡行來實行徵稅,希望借此增加急需的收入。但事與願違,這反而引起咖啡出口下降了20%,咖啡走私也愈來愈嚴重。

像坦尚尼亞一樣,近年來咖啡價格的上漲鼓勵了農場主重返莊園,一度廢棄的土地重新開墾種植咖啡,烏干達咖啡業看來大有希望。

三十九、尚比亞

比肯亞咖啡略淡,適於午後飲用。

20世紀早期咖啡早期從肯亞和坦尚尼亞引入尚比亞(Zambin),現在它也出產巨形咖啡豆和豆形漿果咖啡豆。

高質的尚比亞咖啡呈越來越好的趨勢,儘管味道略淡,但風味與肯亞咖啡相似,價格也完全相同。尚比亞咖啡主要種植在北部的卡薩馬(Kasama)地區和臨近首都路沙卡(Lusaka)附近的納孔德(Nakonde)和伊索卡(Isoka)地區。

四十、薩伊

其阿拉比卡咖啡豆在質和量上都久負盛名。

最好的薩伊咖啡在該國的東北部種植,特別是在東方(Oriental)省和基伍(Kivu)省,而且這些地區過去曾出產上好的豆形漿果咖啡豆和巨形咖啡豆。遺憾的是,薩伊(Zaǐre)出產的高品質咖啡正日趨減少,但是薩伊咖啡的口感仍屬極佳之列。如同肯亞咖啡一樣,薩伊咖啡具有理想的酸度,濃郁芳香,適度可口。

最近薩伊咖啡業逐步私有化,而且有可能提高價格,以便有利於提供復興咖啡業所必需的投資。薩伊大約有4萬公頃耕地用於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22萬公頃用於種植羅百氏特咖啡豆。1960年薩伊獨立以前,絕大多數咖啡在種植園種植。1989年世界咖啡價格暴跌,許多農場主放棄了他們的莊園。現在,薩伊的咖啡種植以小耕農種植為主。

四十一、留尼旺

不再是波旁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故鄉。

1715年,第一批咖啡樹(大約40棵)由葉門的摩卡港運至留尼旺(LaRéunion),但不幸的是只有2棵存活下來。到1719年,咖啡種植園已開始繁榮且售出第一批咖啡豆。接下來的幾年,政府採取了一項硬性措施:該島居民不論黑人白人必須每年栽種100棵咖啡樹。1723年該法律修改後強調所有的奴隸每年必須栽種200棵摩卡咖啡樹,而且任何人損壞咖啡樹應處死。

那時該島仍是法國的一個殖民地,叫做波旁(Bourbon)島,在此地出產的咖啡和由該地運至其他國家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樹種也用個名字。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波旁籍"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已在世界範圍廣為種植並受人青睞,但在留尼旺本國卻幾乎不再種植任何咖啡了,以下是波旁咖啡的總體特徵。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以利馬咖啡(Limu)和巴貝卡(Babeka)咖啡兩個品牌出售。其他咖啡品名有來自中部的錫達莫(Sidamo)咖啡,以品牌名伊爾加查菲(Yirgachaffe)出售;還有來自拉卡姆蒂(Lekempti)的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季馬和錫達莫咖啡豆的外表不大討人喜歡,但口味甚佳。

衣索比亞咖啡豆中在市場上最少見的要算是伊爾加查菲咖啡豆,該咖啡豆出口日本和歐洲,但在美國極少見。這是因為雀巢公司(Nestlé)所屬的德國咖啡烘烤商達爾邁爾(Dallmeyer)公司同伊爾加查菲咖啡的種植者建立了密切聯繫,從而獲得了該種咖啡豆最大量的單一供應。

衣索比亞咖啡的風味較難描述,它既不濃烈,酸味也不甚明顯。因此,不適於深度烘烤,否則很容易便會失去其特色。

說到特色,衣索比亞咖啡倒是與著名的摩卡咖啡有些相似。當然,優質的衣索比亞咖啡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咖啡相比,包括其可觀的價格。

衣索比亞咖啡的國內消費量是非洲最高的。在鄉村,它經常與一種被稱為"亞當的健康"(HealthofAdam)的香草一起飲用:新咖啡豆烘烤後與香草一起搗碎,再將混合物沖調,用小茶杯飲用,這經常當作薄煎餅的配餐,可提吊出薄餅中的甜椒味。

咖啡業由衣索比亞咖啡經營公司(theEthiopianCoffeeMarketingCorporation,簡稱ECMC)管理,該組織控制著90%的出口市場。衣索比亞咖啡經營公司控制權有可能即將放鬆而使地方得到較大權力,這一舉措會使咖啡業整體受益,尤其是個體商人。衣索比亞咖啡在每日拍賣中出售,大多出口德國、美國、法國和日本。

二十七、象牙海岸

就數量而言,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之一。

象牙海岸(Cǒted'lvoire)從未出產過品質最佳的咖啡,所產咖啡也極少出自阿拉比卡咖啡樹。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它曾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產國,年產500萬袋。甚至在今天仍是世界上第五大咖啡生產國,年產440萬袋。就羅百氏特咖啡的產量而言,象牙海岸僅次於印尼(年產680萬袋)。

20世紀80年代象牙海岸咖啡每公頃產量只有250公斤。這種狀況部分是由於貧窮,也因為咖啡樹的老化。缺少投資及沒有長期經營計畫也影響了咖啡產量。

值得注意的是象牙海岸是咖啡走私的主要中心,在1993~1994年中多達2600噸咖啡被走私,主要路線是通過馬里(Mali)和幾內亞(Guinea)兩個鄰國。

二十八、肯亞

罕見的好咖啡――以其濃郁芳香和酸度均衡而聞名。

咖啡業內人士無不認為肯亞咖啡是其最喜愛的產品之一,這因為肯亞咖啡包含了我們想從一杯好的咖啡中得到的每一種感覺。它具有美妙絕倫、令人滿意的芳香,均衡可口的酸度,勻稱的顆粒和極佳的水果味。

咖啡在19世紀進入肯亞,當時衣索比亞的咖啡飲品經由南也門進口到肯亞。但直到20世紀初,波旁咖啡樹才由聖?奧斯丁使團(St。AustinMission)引入。

肯亞咖啡大多生長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穫兩次。為確保只有成熟的漿果被採摘,人們必須在林間巡迴檢查,來回大約7次。肯亞咖啡由小耕農種植,他們收穫咖啡後,先把鮮咖啡豆送到合作清洗站,由清洗站將洗過曬乾的咖啡以"羊皮紙咖啡豆"(即外覆內果皮的咖啡豆)的狀態送到合作社("羊皮紙咖啡豆"是咖啡豆去皮前的最後狀態)。所有的咖啡都有收集在一起,種植者根據其實際的品質按平均價格要價。這種買賣方法總體上運行良好,對種植者及消費者都公平。

肯亞AA級咖啡,是非洲咖啡中的極品,質性厚實飽滿,略帶酸性,口味順暢而略帶酒香,AA級代表著肯亞最高級的咖啡豆。肯亞咖啡種植方式主要由大型農場和合作社兩個類型。前者一般種植面積較大、擁有獨立的咖啡處理設施。大多數的咖啡生產由數量眾多的小農戶完成,小型農戶組成咖啡合作社。不同產區的咖啡因微氣候的差異而具有各自細微的風味,整體有豐盛濃郁的香氣、明亮富有活力的酸度、飽滿優雅的醇度還有莓果風味。

品種: 肯亞[SL28]與[SL34](波本嫡系),是1930年由斯科特實驗室(Scott Laboratories)創造的,簡稱為SL。農學家們想找到一種抗病蟲害並且產量高的波旁,通過實驗得到了SL28,肯亞高濃度的磷酸土壤,孕育出肯亞豆特殊的酸香,喝到酸質迷人的梅果味兒.

就國際範圍而言,肯亞咖啡的增長數量是顯而易見的,1969~1970年,出口80萬袋,到1985~1986年,出口量增到200萬袋。現在產量穩定在160萬袋,平均每公頃產量約為650公斤。

在近年咖啡價格突漲之前,肯亞咖啡的平均價格就一直在上升。1993年~1994年的價格比12個月前抬高50%。價格上漲主要是需求增加的結果。

肯亞咖啡借好萊塢電影《走出非洲》(OutofAfrica)的轟動而進一步揚名。影片中梅里爾·斯特裡普(MarylStreep)扮演的女主人公卡倫是一位作家和咖啡種植園主。許多人大概仍記得影片中那動人的美景和壯麗的日落,但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卡倫想在非洲擁有一個咖啡種植園的夢想。

二十九、馬達加斯加

極品即將來臨。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基本上是羅百氏特咖啡的生產國,但已計畫增加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種植。

該島自1989年以來,咖啡業私營化了,並解除了許多規定,其咖啡總產量每年高達100萬袋左右。由於馬達加斯加人喜飲咖啡,所以咖啡的國內消費量很高。該國的羅百氏特咖啡品質極佳,法國是其主要出口市場。

馬達加斯加政府計畫咖啡大約2000公頃的羅百氏特咖啡種植園和大約5000公頃的阿拉比卡咖啡種植園。因此,該島咖啡的發展有賴於它在阿拉比卡咖啡方面的潛能,一旦開發成功,此咖啡有望成為極品.

三十、莫三比克

已沒有咖啡供應。

政治問題和內部紛爭使咖啡業一度興旺的莫三比克(Mozambique)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優質咖啡曾產于該國中部的馬尼卡(Manica)地區,但現在這個國家已沒有咖啡可出口了。

三十一、盧旺達

優質咖啡出自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該咖啡具有獨特而完美的風味。

盧旺達(Rwanda)咖啡以其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形式而言,是絕對優質的。就非洲而論,其咖啡業引入注目,因為該國主要靠生產盡可能好的咖啡豆而興旺。

盧旺達咖啡的口味被描述為"青草香氣",帶有熱帶氣候特色。該國如此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有助於植物生長,咖啡樹像是被驅使著或被強迫著向上猛長,又像是因為長得太快,而不能產出極品的咖啡豆。但是不管怎麼樣,該國咖啡那柔軟而濃郁的口味是很棒的。

三十二、聖赫勒拿島

拿破崙認為,出自這個小島的唯一的好東西便是咖啡。

聖赫勒拿島(StHelena)位於大西洋,距非洲2000公里,距巴西3500公里,人口約5000人。當然,該島出名是因為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拿破崙被放逐於此,並於1821年在該島去世。

1732年,咖啡在聖赫勒拿島首次種植,是從葉門用一艘叫做霍頓號(Houghton)的船運來的。儘管19世紀60世紀年代以來其他一些引進的植物均栽培失敗,但咖啡卻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生長。

該島還經歷過一次咖啡改良運動,那裡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衛?亨利(DavidHenry)開始致力於發展島上的咖啡業,目的是生產出最優質的咖啡。聖赫勒拿島上的咖啡樹的種植完全靠自然條件,沒有機械,沒有拖拉機,甚至連被砍下來為新咖啡樹騰出空間的雜木都被迴圈處理。

三十三、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民主共和國

量小質優,口感柔和豐富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聖多美和普林西民主共和國(SaoToméandPrincipe)屬於火山群島,是非洲第二小的一個獨立國,曾是葡屬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贏得獨立。赤道橫穿該群島,這裡氣候炎熱濕潤,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盛產咖啡。

1800年該國從巴西引進阿拉比卡咖啡樹,至今98%的產品仍是阿拉比卡咖啡。但是每年只有1000袋咖啡出口國外,其中大多數銷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三十四、南非

味道芳香而酸度較小,讓人憶起中美洲的咖啡豆。

南非(SouthAfrica)的咖啡生產主要在該國的東北部,由賴索托(Transvaal)和莫三比克之間的納塔爾(Natal),一直向北延伸至德蘭士瓦(Transvaal),最南的極限是南緯30°;再往南去便由於早霜的危害而不能種植咖啡。

該國的咖啡樹源於肯亞,品質優異。1975年用於種植咖啡樹的耕地只有1000公頃,但是1987年制訂了新的九年計畫,旨在擴大耕地面積,因些又增加了6000公頃耕地。

有趣的是,該國咖啡樹上結出來的果實更像中美洲的咖啡豆(而肯亞才是這種樹的原產地),其味道芬芳,酸度較小。

三十五、坦尚尼亞

極品咖啡酸度柔和、芳香誘人,是絕對超值的享受。

坦尚尼亞(Tanzania)的咖啡出口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豆形漿果咖啡的出產量很大,而且據說比普通的咖啡更香濃。大體上說,坦尚尼亞的咖啡豆具體有不同凡響的品質。例如在臨近乞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的莫希(Moshi)區出產的上乘坦尚尼亞查格AA級咖啡(ChaggaAA),便以其顆粒飽滿,芳香四溢的品質而聞名。

由於政局不穩,加之病蟲害蟲猖獗,坦尚尼亞咖啡業遭到破壞,導致咖啡整體水準下降和品質的不穩定,這些問題又導致價格的降低,而價格降的結果通常就是使得咖啡業進一步滑坡。更值得一提的是,據估計從1969~1985年坦尚尼亞北部種植的12%以上的阿拉比卡咖啡都走私到肯亞。不過近期該國的咖啡業已有好轉的跡象。雖然這種好轉的進程是緩慢的,但仍然令人歡欣鼓舞,因為畢竟坦尚尼亞的咖啡品質是上乘的。

三十六、蘇丹

內戰幾乎摧毀了咖啡生產。

蘇丹(Sudan)南部斷斷續續20年災難般的內戰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也給鄉村地區帶來了無法言喻的破壞,包括咖啡業。

羅百氏特咖啡現在同過去一樣要在南部種植,而在該國的北部和東部地區則種植原本是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

在歷史上,阿拉比卡人把蘇丹南部的黑人當作奴隸運往阿拉比卡,奴隸們在被販運的過程中曾隨身帶著咖啡豆充饑。據說,這些咖啡豆也因此傳入葉門。正是這些不幸的蘇丹黑奴首先開始種植咖啡,才使得它成為今日世界廣泛種植、廣泛交易的農產品。

目前,蘇丹的咖啡業瀕臨危險的邊緣,只有極少量的咖啡出口。

三十七、辛巴威

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迎合美食家的需求。

辛巴威(Zimbabwe)的咖啡種植相對來說始於近代,也就是在20世紀60年代,南部非洲的農場主們建立咖啡種植園時才開始。辛巴威的咖啡種植主要集中在東部高地臨近莫三比克的地區,高地主要是由奇馬尼馬尼(Chimanimani)山脈和往北的尼揚加(Nyanga)山脈構成,而尼揚加山脈又受到伊尼揚加尼(Inyangani)山的遮擋。咖啡種植主要地區位於東部高地的南端奇平加鎮(Chipinge)附近。

法樂費爾莊園(Farfell)是最有趣的咖啡種植園之一|這個小種植園採取家庭經營模式,生產品質優異、手工採摘、日曬烘乾的上等咖啡豆。法爾費爾莊園種植了大約170公頃阿拉比卡咖啡樹。良好的土壤、較高的海拔和常年降水使得咖啡樹長勢旺盛。

總而言之,辛巴威的咖啡在每一方面都很優質。

三十八、烏干達

未來大有希望。

在烏干達(Uganda),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產量只占全國咖啡總產量的10%,但已足以引起重視。烏干達最好的咖啡主要出產於北部的沿著肯亞邊界的埃爾貢(Elgon)山區和布吉蘇(Bugisu)山區以及西部的魯文佐裡(Ruwensori)山區,其咖啡在每年的1月或2月便可供應出口。

赤道橫穿烏干達,適宜的氣候使它成為世界上羅百氏特咖啡豆的主要產區。20世紀60年代,烏干達咖啡產量保持在每年350萬袋。到了80年代中期,主要由於政治原因,咖啡產量下降到每年250袋。但是現在咖啡生產又有回升趨勢,目前大約是每年300萬袋。咖啡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沒有良好的公路可以把咖啡運到肯亞的蒙巴薩(Mombasa)或坦尚尼亞的沙蘭港(DaresSalaam)等港口。

為了提高咖啡品質和降低成本,1990年11月烏干達取消了咖啡經營委員會(CoffeeMarketingBoard,簡稱CMB)的獨家經營權。原來由咖啡經營委員會負責的絕大部分工作現已交給合作組織管理。私有化的咖啡來所造的出口收入占全國的2/3,因此政府便對咖啡行來實行徵稅,希望借此增加急需的收入。但事與願違,這反而引起咖啡出口下降了20%,咖啡走私也愈來愈嚴重。

像坦尚尼亞一樣,近年來咖啡價格的上漲鼓勵了農場主重返莊園,一度廢棄的土地重新開墾種植咖啡,烏干達咖啡業看來大有希望。

三十九、尚比亞

比肯亞咖啡略淡,適於午後飲用。

20世紀早期咖啡早期從肯亞和坦尚尼亞引入尚比亞(Zambin),現在它也出產巨形咖啡豆和豆形漿果咖啡豆。

高質的尚比亞咖啡呈越來越好的趨勢,儘管味道略淡,但風味與肯亞咖啡相似,價格也完全相同。尚比亞咖啡主要種植在北部的卡薩馬(Kasama)地區和臨近首都路沙卡(Lusaka)附近的納孔德(Nakonde)和伊索卡(Isoka)地區。

四十、薩伊

其阿拉比卡咖啡豆在質和量上都久負盛名。

最好的薩伊咖啡在該國的東北部種植,特別是在東方(Oriental)省和基伍(Kivu)省,而且這些地區過去曾出產上好的豆形漿果咖啡豆和巨形咖啡豆。遺憾的是,薩伊(Zaǐre)出產的高品質咖啡正日趨減少,但是薩伊咖啡的口感仍屬極佳之列。如同肯亞咖啡一樣,薩伊咖啡具有理想的酸度,濃郁芳香,適度可口。

最近薩伊咖啡業逐步私有化,而且有可能提高價格,以便有利於提供復興咖啡業所必需的投資。薩伊大約有4萬公頃耕地用於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22萬公頃用於種植羅百氏特咖啡豆。1960年薩伊獨立以前,絕大多數咖啡在種植園種植。1989年世界咖啡價格暴跌,許多農場主放棄了他們的莊園。現在,薩伊的咖啡種植以小耕農種植為主。

四十一、留尼旺

不再是波旁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故鄉。

1715年,第一批咖啡樹(大約40棵)由葉門的摩卡港運至留尼旺(LaRéunion),但不幸的是只有2棵存活下來。到1719年,咖啡種植園已開始繁榮且售出第一批咖啡豆。接下來的幾年,政府採取了一項硬性措施:該島居民不論黑人白人必須每年栽種100棵咖啡樹。1723年該法律修改後強調所有的奴隸每年必須栽種200棵摩卡咖啡樹,而且任何人損壞咖啡樹應處死。

那時該島仍是法國的一個殖民地,叫做波旁(Bourbon)島,在此地出產的咖啡和由該地運至其他國家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樹種也用個名字。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波旁籍"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已在世界範圍廣為種植並受人青睞,但在留尼旺本國卻幾乎不再種植任何咖啡了,以下是波旁咖啡的總體特徵。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