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心|新昌街道薑祚:美麗風景線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從不缺乏美, 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

而工作在浞河岸邊的麗人薑祚, 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發現美,

挖掘美、珍藏美的新時代嫦娥。

薑祚現為新昌街道莊家社區黨委副書記

新昌街道莊家社區黨委副書記 姜祚

愛美且用心

作為一名80後基層女幹部, 她有著超出同齡人的細心和理性。

她美麗大方、溫柔體貼;又能歌善舞、多才多藝。

在黨政辦公室機關行政服務崗位的她,

對每一個人都笑臉相迎、笑臉相送。 “有困難找姜姐”, 是單位同事們的口頭禪。 在他們看來, 她是一個“全能手”和貼心人。 小到瑣碎繁雜的機關日常運轉保障, 大到單位重要的公務接待等任務, 她都能做到從容應對, 駕輕就熟。

在她的內心, 始終把握一個人情尺度和處事原則: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她喜歡拍照, 用鏡頭捕捉周圍人的一顰一笑, 記錄大自然的風雲變幻, 見證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 在投身棚改工作期間, 她隨手用鏡頭拍攝下社區的遷移變化和居民生活的今昔對比, 正是這些對比鮮明的照片讓她睹物深思, 對棚改工作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 從而堅定要把棚改工作做得更好的信念。

自2010年研究生畢業後就一直在鄉鎮街道基層工作的薑祚, 從一名“大學生村官”開始, 逐漸成長為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街道中層機關幹部, 是新昌街辦出了名的“萬金油”、“老基層”。

2016年, 新昌街道啟動第一個棚戶區改造項目——馬宿社區棚改項目。 姜祚因為平時工作一貫表現出色, 被選派到馬宿社區棚改指揮部, 主要負責居民宅院和人口資料匯總、房屋置換面積測算、搬遷安置協議簽訂、面積平方過戶等複雜又燒腦的工作。 從馬宿社區棚改開始, 她的棚改之路就沒有停下來。 在完成馬宿社區第一次分房後又接連到李家寨子、梁家寨子、康家寨子、王家寨子、北馮家等社區棚改一線工作, 每到一個社區都立刻全身心的投入,

耐心細緻的完成各項棚改任務。

工作間隙, 她依然會拿起手機, 將一幢幢舊居納入畫框, 讓這些褪色的過往, 定格成淡淡的鄉愁記憶;讓一座座高層社區, 隨她靈巧的手指, 走進微信圈, 讓人們看到新昌街辦的棚改工作, 將那些舊居的主人迎進舒適和興旺。

數字大管家

馬宿社區是新昌街道最大的一個社區, 也是第一個啟動棚戶區改造的社區, 沒有經驗可借鑒, 薑祚就自己琢磨, 總結了一套房屋面積測算置換的公式, 成為街辦其它社區棚改資料測算的範本。

馬宿社區現有561戶、1600口居民, 人口多, 情況複雜, 資料測算難度大, 工作量就更大。 從房屋測量開始, 薑祚就準備了小本本, 將特殊情況一一記錄下來, 在錄入資料時, 又再三核對,

經常加班到淩晨三四點, 特別是在資料公示的前一夜, 她又把所有的資料重新測算, 精確到0.01米,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八點, 一夜沒睡, 兩眼通紅, 最終保證了資料的準確性, 經受住了馬宿社區全體居民火眼金睛般的考驗監督。

一天, 一戶居民說給他們少算了房子, 薑祚立刻拿出她的“萬能小本本”, 和“自改委”成員們一塊去實地測量, 再次核對, 在該戶居民面前當面測量, 在眼皮底下計算, 經測算, 0.01米都不差。 該戶居民心服口服, 當場就簽了拆遷安置協議, 當天就拆了房。 他說:“就沖你們工作的細緻認真勁兒, 0.01米都不差, 我絕對相信你們工作沒有貓膩, 不簽才傻呢, 晚了就沒好房子了”。

在為整個馬宿社區棚改核算資料工作中, 因為薑祚的細緻、認真,一戶都沒有出錯,馬宿社區在2016年11月27日順利完成第一輪選房工作。

貼心小顧問

在棚改工作中,薑祚不僅僅負責資料核算工作,同時還要給來訪的居民講解棚改政策,甚至要調解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因為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自己的大學所學是法學專業,她要把自己的專長奉獻給她熱心服務的社區居民。

有一位丈夫已經去世的大姐,因為棚改涉及房屋繼承權的問題與婆婆產生遺產糾紛。鬧到社區裡,薑祚從法律和人情的角度為他們調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最終打動了原本鬧得很僵的婆媳倆,使他們冰釋前嫌,言歸於好,並順利搬遷,愉快選房。

一位老大爺,年紀大了,聽力不太好,每天跑社區,別人一見他都趕緊躲避,怕被纏住,黏住。但薑祚卻一如既往地耐心跟老大爺解釋拆遷、分房政策,最後老大爺終於弄明白了來龍去脈,當場簽了協議,拆了房,也選到了合適的樓層新居。

後來,這位大爺專門通過社區幹部打聽那個像嫦娥的美女名字,現在逢人就誇“小薑好”。

還有比這更好的獎賞嗎?外表平靜,內心卻甜滋滋的薑祚拿出手機,將天宇的一輪明月高高舉起,那裡面也有一個美女在微笑,那是月宮中的嫦娥,此刻正在欣慰地看著她離別久矣的故鄉,滿眼“當驚世界殊”的目光!

麗人也倔強

棚改工作千頭萬緒,但有一項卻是最基礎、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依據,那就是資料!它關係到社區居民的人口和宅基地能置換多少面積樓房,是社區群眾高度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在這項工作中必須要堅持原則,保持公心,決不能馬虎大意。這項工作本來應該是社區會計的分內職責所在,但因各社區會計普遍年齡偏大、電腦操作不熟練等諸多因素,造成各社區普遍感到人員調配壓力巨大。

關鍵時刻,薑祚挺身而出,承擔了這項最繁重的腦力勞動,並成為哪裡需要哪裡搬的新時代“萬能磚”。在這個關鍵崗位上,薑祚頂住了壓力,擋住了誘惑。不管是誰,她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符合條件的,堅決拒絕,堅決不拿原則做交易。

李寨社區有兩戶居民想要分戶,經查兩戶都不符合分戶條件,面對這兩戶的無理要求,薑祚堅決不同意,他們就朝薑祚七嘴八舌,大聲嚷嚷著說家裡人口多,先分一套房子沒法子住。薑祚始終微笑著跟他們解釋,告訴他們政策對誰都一樣,沒有例外,堅決不能開口子。經過她耐心細緻的解釋,最終這兩戶居民被說服,放棄了分戶要求。

還有個別居民要求獨生子女待遇,有人想多加點置換面積等無理要求。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遇到什麼樣的人,不管是社區幹部,還是普通居民,姜祚都堅持一個標準,堅守一個原則。

內心小世界

自參加棚改工作以來,加班加點成了薑祚的工作常態。每天晚上深夜或淩晨回到家,年僅4歲的兒子已經進入夢鄉。早晨頂著晨曦去上班,孩子卻還在夢裡。

母愛成了兒子的奢侈,媽媽一詞是兒子最習慣的夢囈。

在兒子嘴裡,媽媽成了家中的一個特殊分子:“姥姥是做飯的,姥爺、爸爸是陪豆豆玩的,豆豆是上幼稚園的,媽媽是上班的”。孩子的稚語,字字咬心,讓薑祚特別難受。她感到愧對兒子,感到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但讓她在母子纏綿和工作之間做一個選擇,她還會一如既往,在兒子祈求的目光裡忍痛轉身,給兒子一個漸去漸遠卻又悄悄顫抖的背影。

因為忙於工作,失去的其實還很多。唱歌的舞臺只能虛擬在上班路上;京劇唱腔只在夢裡婉轉悠長;眼看著喜歡伺弄的小魚小花瘦了,多肉植物成了骨感美人。這讓愛美的薑祚心裡酸酸的,卻又無可奈何。

一旦面對工作,薑祚的內心小世界立刻關閉,工作的熱情就會徹底淹沒一切私心雜念。

這就是薑祚和其他奮戰在新昌街道棚改一線幹部的真實工作和生活寫照。

永遠在路上

當我結束採訪的時候,我發現薑祚和她的同事,又要急急出門,奔赴棚改社區。

望著他們的背影,我不由抒發出內心的讚歎:工作的人永遠年輕,工作的人永遠在路上。

是啊,在路上,他們是麗影,是別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在路上,他們是音符,是這個時代旋律的最美和聲;在路上,他們是開拓者,是這個美麗世界的引領者和編織者;在路上,他們是嫦娥仙子的化身,是社區居民的貼心人和娘家人。

一輪明月照浞河,波連兩岸佳話多,嫦娥未必悔靈藥,碧海青天滿笙歌。

薑祚,這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時代麗人,新時期的新嫦娥,她自己何嘗知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最美的就是她和她的同事們!

編輯:hxz

因為薑祚的細緻、認真,一戶都沒有出錯,馬宿社區在2016年11月27日順利完成第一輪選房工作。

貼心小顧問

在棚改工作中,薑祚不僅僅負責資料核算工作,同時還要給來訪的居民講解棚改政策,甚至要調解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因為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自己的大學所學是法學專業,她要把自己的專長奉獻給她熱心服務的社區居民。

有一位丈夫已經去世的大姐,因為棚改涉及房屋繼承權的問題與婆婆產生遺產糾紛。鬧到社區裡,薑祚從法律和人情的角度為他們調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最終打動了原本鬧得很僵的婆媳倆,使他們冰釋前嫌,言歸於好,並順利搬遷,愉快選房。

一位老大爺,年紀大了,聽力不太好,每天跑社區,別人一見他都趕緊躲避,怕被纏住,黏住。但薑祚卻一如既往地耐心跟老大爺解釋拆遷、分房政策,最後老大爺終於弄明白了來龍去脈,當場簽了協議,拆了房,也選到了合適的樓層新居。

後來,這位大爺專門通過社區幹部打聽那個像嫦娥的美女名字,現在逢人就誇“小薑好”。

還有比這更好的獎賞嗎?外表平靜,內心卻甜滋滋的薑祚拿出手機,將天宇的一輪明月高高舉起,那裡面也有一個美女在微笑,那是月宮中的嫦娥,此刻正在欣慰地看著她離別久矣的故鄉,滿眼“當驚世界殊”的目光!

麗人也倔強

棚改工作千頭萬緒,但有一項卻是最基礎、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依據,那就是資料!它關係到社區居民的人口和宅基地能置換多少面積樓房,是社區群眾高度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在這項工作中必須要堅持原則,保持公心,決不能馬虎大意。這項工作本來應該是社區會計的分內職責所在,但因各社區會計普遍年齡偏大、電腦操作不熟練等諸多因素,造成各社區普遍感到人員調配壓力巨大。

關鍵時刻,薑祚挺身而出,承擔了這項最繁重的腦力勞動,並成為哪裡需要哪裡搬的新時代“萬能磚”。在這個關鍵崗位上,薑祚頂住了壓力,擋住了誘惑。不管是誰,她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符合條件的,堅決拒絕,堅決不拿原則做交易。

李寨社區有兩戶居民想要分戶,經查兩戶都不符合分戶條件,面對這兩戶的無理要求,薑祚堅決不同意,他們就朝薑祚七嘴八舌,大聲嚷嚷著說家裡人口多,先分一套房子沒法子住。薑祚始終微笑著跟他們解釋,告訴他們政策對誰都一樣,沒有例外,堅決不能開口子。經過她耐心細緻的解釋,最終這兩戶居民被說服,放棄了分戶要求。

還有個別居民要求獨生子女待遇,有人想多加點置換面積等無理要求。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遇到什麼樣的人,不管是社區幹部,還是普通居民,姜祚都堅持一個標準,堅守一個原則。

內心小世界

自參加棚改工作以來,加班加點成了薑祚的工作常態。每天晚上深夜或淩晨回到家,年僅4歲的兒子已經進入夢鄉。早晨頂著晨曦去上班,孩子卻還在夢裡。

母愛成了兒子的奢侈,媽媽一詞是兒子最習慣的夢囈。

在兒子嘴裡,媽媽成了家中的一個特殊分子:“姥姥是做飯的,姥爺、爸爸是陪豆豆玩的,豆豆是上幼稚園的,媽媽是上班的”。孩子的稚語,字字咬心,讓薑祚特別難受。她感到愧對兒子,感到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但讓她在母子纏綿和工作之間做一個選擇,她還會一如既往,在兒子祈求的目光裡忍痛轉身,給兒子一個漸去漸遠卻又悄悄顫抖的背影。

因為忙於工作,失去的其實還很多。唱歌的舞臺只能虛擬在上班路上;京劇唱腔只在夢裡婉轉悠長;眼看著喜歡伺弄的小魚小花瘦了,多肉植物成了骨感美人。這讓愛美的薑祚心裡酸酸的,卻又無可奈何。

一旦面對工作,薑祚的內心小世界立刻關閉,工作的熱情就會徹底淹沒一切私心雜念。

這就是薑祚和其他奮戰在新昌街道棚改一線幹部的真實工作和生活寫照。

永遠在路上

當我結束採訪的時候,我發現薑祚和她的同事,又要急急出門,奔赴棚改社區。

望著他們的背影,我不由抒發出內心的讚歎:工作的人永遠年輕,工作的人永遠在路上。

是啊,在路上,他們是麗影,是別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在路上,他們是音符,是這個時代旋律的最美和聲;在路上,他們是開拓者,是這個美麗世界的引領者和編織者;在路上,他們是嫦娥仙子的化身,是社區居民的貼心人和娘家人。

一輪明月照浞河,波連兩岸佳話多,嫦娥未必悔靈藥,碧海青天滿笙歌。

薑祚,這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時代麗人,新時期的新嫦娥,她自己何嘗知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最美的就是她和她的同事們!

編輯:hxz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