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典故一百條,帶你瞭解幾千年古老中國歷史文化

1.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 黃帝(號軒轅氏)聯合炎帝(號神農氏)戰勝九黎族蚩尤, 蚩尤被俘後稱之為“黎民”。 之後黃帝又打敗炎帝的部族,

兩個部落逐漸融合, 形成華夏族。 所以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之後比較著名部落首領, 堯去世後, 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 諸侯卻推舉舜為帝。 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 大禹治水有功, 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後來, 禹禪讓帝位給伯益, 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4.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桀驁不馴”便出於此人。 湯, 又名“成湯”取得黎民百姓的擁戴, 後打敗夏桀, 滅掉夏建立了商。 “網開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湯的仁慈。

5.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 歷史上有“桀紂”的並稱。 紂創造了“炮烙”“蠆(chài, 蠍子)池”等刑罰, 造“鹿台、酒池、肉林”, 勞民傷財, 草菅人命。

6.殷商“讒言進用, 忠良遠黜”, 比干被挖心、萁子裝瘋、微子出走, 周武王興兵伐紂, 奴隸倒戈, 紂王鹿台自焚, 殷商滅亡, 周王朝誕生。 周武王封姜尚在齊, 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 後來周公輔佐成王, 有“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的典故。 周公禮賢下士, 求才心切, 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止進食, 急於迎客。

7.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 “烽火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 周幽王被殺, 西周滅亡。 太子即位, 為周平王, 遷都洛邑, 史稱東周。

8.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被稱為“春秋五霸”。

9.“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 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 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 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10.“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 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嫁給了重耳, 成就了“秦晉之好”。

11.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 楚莊公問鼎之輕重, 有取代周室之意, “問鼎中原”源於此。

12.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歷經22年, 報仇雪恨滅吳國, 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13.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後,尊範蠡為上將軍。但範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後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14.“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15.商鞅變法: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16.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後有“圍魏救趙”的事蹟,並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7.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於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便“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連橫”消解聯盟,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18.屈原名平,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後因不忍看到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屍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後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屈原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後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19.將相和: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回避、容讓。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應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廉頗聽說後,便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20.紙上談兵: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守,秦無策,後秦使離間之計,調離了廉頗,趙國任趙括統兵,此人只識紙上談兵,並無實戰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40萬趙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于長平,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21.毛遂自薦: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秦攻打趙國時,說服楚國合縱抗秦,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穎”指錐子的柄。

22.竊符救趙:戰國時期,秦國圍攻趙都邯鄲,平原君一面與楚合縱,一面委託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國威脅未允,信陵君竊取兵符,假魏王將令出兵救趙,事成後留在趙國未歸。

23.荊軻刺秦王:秦王嬴政執政後,滅韓、趙,並攻佔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見(xiàn)”,刺殺未果,丟了性命,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24.秦始皇統一中國:秦王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實現了統一,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為抵禦匈奴的侵犯,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大興土木,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後不久便被農民義軍推翻。

25.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死後,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兵夫屯長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農民大起義。

26.西楚霸王項羽:陳勝、吳廣被害後,反秦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侄子項羽,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劉邦、英布、呂臣的反秦武裝,並在巨鹿一戰,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了反秦戰局。

27.鴻門宴:反秦義軍劉邦攻下秦都咸陽,秦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從范增之計預設鴻門宴剷除劉邦,劉邦攜張良、樊噲赴宴,席間項莊(項羽的堂弟)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得以逃脫。

28.蕭何月下追韓信:漢王劉邦謀士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並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佔據關中,後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做了皇帝後,以韓信匿藏項羽部下將其治罪降職,後蕭何與呂後(劉邦妻)設計將韓信處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9.霸王別姬: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佔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擒獲了劉太公和呂雉,劉邦求和,範增未允,劉邦用反間計離間了範增,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誘救回老小,後採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愛妻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損。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西楚霸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30.呂氏之亂:呂雉,劉邦結髮之妻,其子劉盈即位,呂氏便執掌大權,進入了呂後時代,呂後為人陰險毒辣、殘酷無情,殘害劉氏家族,欲將劉氏天下改為呂氏天下。其中,將劉邦愛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雙目、熏聾耳朵、弄啞喉嚨,扔進豬圈,做成“人彘(zhi,豬)”。呂氏執政16年,繼承了漢高祖開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和對外和親”政策,是歷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1.飛將軍李廣:漢朝猛將,一生抗擊匈奴,贏得飛將軍美名,後被衛青陷害引劍自刎。唐代詩人王昌齡詩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說的就是李廣。

32.司馬遷寫《史記》:西漢司馬遷秉承父志編寫《太史公記》,因替大將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歷時10多年完成了《史記》,共130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33.昭君出塞:王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名王嬙,字昭君,因未行賄畫師毛延壽而被醜化,不得寵倖。後漢室與匈奴和親嫁給匈奴單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豔,南飛大雁為之駐足,故有“落雁”之稱。昭君出塞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

34.王莽改制:漢成帝時大司馬,西元8年,王莽篡漢位稱帝,該國號“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終未成功,西元25年,漢皇族子弟劉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東漢王朝。

35.黃巾軍起義:東漢晚期,官宦和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社會動盪不安,民眾流離失所。冀州巨鹿人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規定義軍以黃巾纏頭,故稱“黃巾起義”,後被官軍鎮壓,餘部作亂了20餘年,使得東漢王朝奄奄一息。

36.董卓專權:黃巾起義後,各地豪強以鎮壓黃巾為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割據一方。涼州軍閥董卓以剷除宦官為名進京駐守,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董卓自封相國,獨攬大權。驍騎校尉曹操,聯絡冀州袁紹,聚集各州郡人馬,歃血為盟,進軍洛陽。董卓得知,遷都長安,燒毀洛陽城。

37.王允巧誅董卓:董卓挾天子專橫當道,發展到“董卓不除,國無寧日”的地步,司馬王允將義女貂蟬同時許給呂布和董卓,使之反目,並挑唆呂布將董卓誅殺。

38.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定計誅董卓,執掌朝政,董卓部將郭汜帥大軍攻陷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殺,郭汜當政,國舅董承及部將楊奉護漢獻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許昌,曹操自封大將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39.官渡之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北方的袁紹產生了衝突,西元200年,袁紹派軍10萬,先是大將顏良、文醜被暫時降於曹操的關羽所殺,形成了官渡對峙。袁紹謀士許攸獻計不被採用,許攸棄袁投曹,並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營烏巢,一戰便將袁紹擊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

40.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得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便是諸葛亮,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41.赤壁之戰:曹操消滅了袁紹統一北方,便南下進軍南方。魯肅獻計孫權,聯合劉備抗曹,任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兵五萬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曹操採用龐統之計將戰船連在一起,孫劉聯盟設反間計(蔣幹中計)、苦肉計(周瑜打黃蓋),並巧借東風,火燒連營,曹操敗走華容道,逃回江陵。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2.西元220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洛陽病逝。同年,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西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西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

43.蜀漢建興5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後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出祁山”。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

4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孫),西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45.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后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是扶不起來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西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6.八王之亂:西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后賈南風(賈後)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太子(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廢除賈後,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後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47.十六國:從後漢開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上稱為“十六國”,南方由東晉統治。十六國與東晉並立百餘年。

48.南北朝:西元420年,東晉將領劉裕登基,國號“宋”,統治南方,晉恭帝退位,東晉滅亡;次年劉裕毒殺晉恭帝,開了殺“禪讓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滅掉北方的幾個小國,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西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統天下,並立百餘年,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叫“南北朝”。

49.淝水之戰: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討伐東晉,其先鋒部隊被晉軍擊潰,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在秦軍撤退之際,秦軍中有人疾呼:秦軍敗了,秦軍大亂,晉軍乘勝出擊,大獲全勝。僥倖逃脫者丟盔棄甲,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50.西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稱帝,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楊堅登基後以“節儉”“殺貪官污吏”穩定了政權,後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西元587年,隋文帝舉兵南下,消滅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分裂局面。

51.西元604年,楊堅次子楊廣,殺兄奪取皇位,是為隋煬帝,西元617年,晉陽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入長安,立代王侑為帝。西元618年三月,隋煬帝被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于江都,五月李淵在長安廢隋恭帝侑,稱帝,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隋朝滅亡。

52.決戰玄武門: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長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齊王李元吉。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懼怕李世民的勢力,屢次設計謀殺李世民,西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53.西元641年,文成公主與吐蕃(bo)王朝松贊干布和親,為加強藏、漢兩族的友好作出了貢獻。

54.西元649年5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間“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燦爛,國力鼎盛,史稱“貞觀之治”。

55.女皇武則天:西元655年,唐高宗廢皇后王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自此,武氏獨攬內宮大權;660年,因高宗患風眩,目不能視,下詔委託武則天協理政事;674年武則天與高宗同殿聽政,共受朝拜,天下稱“二聖”;西元683年,高宗卒,武則天立三子李顯為帝,為唐中宗,自為皇太后臨朝聽政;次年,武后廢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為睿宗;西元690年,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下,登臨大寶,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

56.請君入甕: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叛亂後,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發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57.狄仁傑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58.唐中宗復位後,讓其妻韋後當權,西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起兵殺韋後,擁其父戴睿宗復位,兩年後,睿宗傳位給李隆基,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再次出現中興局面,史稱“開元盛世”。後來被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楊玉環的同族哥哥)破壞殆盡。

59.安史之亂:唐玄宗執政後期,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攻陷洛陽,安祿山自立為帝,號大燕皇帝,之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不久安祿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此次叛變持續了8年,史稱“安史之亂”,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捩點。

60.唐末,西元875年,王仙芝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率眾回應,西元880年黃巢義軍攻克長安,唐僖宗南逃,黃巢稱帝,改號大齊。西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擊敗黃巢義軍,黃巢至狼虎穀自殺,起義失敗,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61.唐王朝滅亡以後,中國先後經歷了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西元960年後周“點檢”(職位名稱,相當於皇家部隊司令)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拜呼萬歲”,奪取周政權,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建都開封。

62.杯酒釋兵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不久用同樣的方式罷免了個藩鎮的節度使,加強了中央集權。

63.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後,五代十國中留下來的有北方的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國。宋太祖用了13年的時間,把南方五國滅掉,又出兵北漢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西元979年,親帥軍隊攻至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其手下名將楊業(楊繼業)也隨往歸宋,北漢亡,五代十國割據時代結束。

64.寇准抗遼: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時期入朝任職,因剛正不阿被貶;宋真宗即位後,再次被啟用任宰相。對北宋抗遼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西元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親征,挫敗契丹前鋒,雙方議和,訂立“澶州之盟”。

65.西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為金太祖。

66.靖康之恥: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西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67.賣國賊秦檜:秦檜,北宋時期的大臣,在北宋淪陷時被金兵俘虜,因其奴顏婢膝,得到金太祖的重用,並在宋金交戰之際,連同其妻王氏派往南宋做了內奸。秦檜在南宋任宰相期間,賣國求榮、陷害忠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抗金英雄岳飛殺害,一起被害的還有岳雲、張憲等忠良,造成了一起人神共怒的千古冤獄,而秦檜及其妻王氏從此遺臭千年。

68.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遼及北宋時期,蒙古國各部落為爭奪領域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部落戰爭,鐵木真力量逐漸強大,並陸續消滅了其他部落,統一 了蒙古,被推為大汗,即成吉思汗。

69.西元1271年,蒙古國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為元世祖,次年遷都大興府(今北京市)。隨後,大舉南下攻宋。西元1279年,元朝統一了中國,南宋宣告滅亡。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終被處死,卒年47歲。“自古英雄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

70.朱元璋:元朝末年,元順帝即位後,荒淫殘暴,民不聊生,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並割地稱王,自立國號。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領導的部隊,實力發展迅速,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勢力,於1368年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將徐達率軍直搗元大都(北京),元順帝逃往塞外,統治中國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71.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後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西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後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西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並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了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後來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監察大臣的活動。

72.靖難之役:明太祖開國後,將自己的子孫加封為王,鎮守邊疆。藩王權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西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帝,是為惠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保護自己的皇權,決定削藩,各藩王先後被革去兵權。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北平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史稱“靖難之變”。三年後,燕軍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成為明代第三個皇帝。

73.空前絕後“誅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後,立即誅殺建文帝的臣子、宮人、內官無數,並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被朱棣誅殺 “十族”共873人。朱棣誅殺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萬多人,慘絕人寰。清初史家谷應泰歎曰:“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74.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從西元1405年至1431年將近30年裡,鄭和七次出海,前後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

75.土木之變:西元1449年瓦刺起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利主抗戰,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

76.奪門之變:於謙趕走了瓦刺軍,明英宗被放回後宣佈退位,被代宗軟禁起來,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擁太上皇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於謙等人不久被殺害。

77.庚戌之變: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學士嚴嵩因善於起草祭神文書而被重用,官至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西元1550年,韃靼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臨北京城下,嚴嵩閉城不戰,俺答部隊在城外燒殺搶奪,歷史上稱此為“庚戌之變”。

78.西元1565年,名將戚繼光、俞大猷(yóu)等在興化大破倭寇,斬殺敵眾2000人,肅清倭亂,拯救被挾持百姓3000多人,史稱“興化大捷”。

79.收復臺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開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1662年2月,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殖民者,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臺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其後,鄭成功的子孫統治了臺灣20多年,直至1683年,清軍進駐臺灣,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永留史冊。

80.東林黨人:明末清官顧憲成罷官至無錫,修復籌建了東林書院,得到了當局不滿的士大夫、官僚、知識份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東林學院過去貼著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聯是東林黨的領袖顧憲成所寫。反對他們的人稱之為“東林黨”。後遭到當朝閹党魏忠賢的迫害,東林黨領袖先後被逮捕迫害,有“前六君子”和“後六君子”。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治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東林黨人得以昭雪,並一度入閣。

81.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後來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1626年名將袁崇煥在遼東打敗後金,努爾哈赤戰死,史稱“甯遠之戰”,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即位,即為“清太宗”。

82.闖王李自成:西元1627年陝北白水縣王二揭竿起事,各地紛紛響應,李自成、張獻忠也加入了起事的隊伍。1636年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644年初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3月,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樹下,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推翻,5月,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佔領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在轉輾河南、山西、陝西一帶,1645年被地方武裝擊斃,時年39歲。

83.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同時,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權先後建立。5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權。1645年,清兵揮軍南下,至揚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揚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義,清兵在揚州城瘋狂屠殺十日,數十萬人喪生,此為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大屠殺。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權覆滅,福王被俘,次年被殺。南京失陷後,又有魯王、唐王建立政權抗清,於1646年先後被滅。西元1664年,清兵入關20年,終於平定了大陸。

84.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後,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抗,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一。

85.1683年,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大軍進攻臺灣,鄭氏傷亡慘重,鄭氏大臣投降大清,至此全國統一。

86.雅克薩的勝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國向黑龍江地區大舉進犯,佔領了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城,清政權進關以後,派兵收復了雅克薩,西元1689年,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劃分了兩國邊界。

87.曹雪芹與《紅樓夢》:康熙下江南的時候,經常住在一個織造官曹璽家中,曹璽的妻子孫氏是康熙小時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顧。雍正即位後,因皇室內部的糾紛牽連了曹家,雍正將曹氏抄家革職,曹家自此沒落。曹璽有一子,名曹霑,字雪芹,寫成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小說《石頭記》,就是後來的《紅樓夢》。《紅樓夢》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著。

88.紀曉嵐與《四庫全書》:乾隆年間,由學者紀昀(字曉嵐)為總編纂官,合同戴震、姚鼐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後人研究我國的燦爛文化留下了珍貴遺產。

89.西元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嚴厲禁煙,責令英商繳煙,共繳獲200多萬斤,在虎門燒毀。次年英國以此為由發動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90.西元1842年,中英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開放廣州、上海通商,協定海關稅則,割讓香港。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91.西元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攻克永安後,洪秀全在永安封楊秀清為東王、馮雲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國都。1856年,太平天國內訌,北王韋昌輝殺死東王楊秀清及其部下2萬余人,天平天國漸趨衰弱。1864年洪秀全亡故,清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滅亡。

92.西元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與俄簽訂《璦琿條約》,俄割占大片領土;同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清廷又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其自由傳教等;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河北承德),英法聯軍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同年清廷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地、賠款。

93.西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國藩統轄江蘇等四省軍務,洋務運動(1861-1894)開始,主要內容是創辦軍事工業、實業,編練陸海軍,設西式學堂。

94.西元1883年,中法戰爭(1883-1885)爆發,黑旗軍在越南打敗法國,擊斃法將李維業,取得紙橋大捷。兩年後簽訂《越南條約》,“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95.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爆發,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96.西元1898年,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奏章,施行戊戌變法,此後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新政被徹底推翻,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維新人士被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變法只維持了一百天,史稱“百日維新”。

97.1899年,山東爆發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義和團運動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氣焰,但由於其具有籠統排外色彩以及農民運動必然的缺陷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並在失去利用價值後被拋棄,最終失敗。

98.西元1901年,清朝代表李鴻章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11國公使簽訂《辛丑合約》,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99.1905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在發刊詞中提出“三民主義”。

100.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領新軍工程第八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次日攻佔武昌城,武昌起義勝利。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宣佈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中華民國”。

13.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後,尊範蠡為上將軍。但範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後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14.“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15.商鞅變法: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16.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後有“圍魏救趙”的事蹟,並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7.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於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便“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連橫”消解聯盟,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18.屈原名平,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後因不忍看到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屍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後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屈原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後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19.將相和: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回避、容讓。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應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廉頗聽說後,便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20.紙上談兵: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守,秦無策,後秦使離間之計,調離了廉頗,趙國任趙括統兵,此人只識紙上談兵,並無實戰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40萬趙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于長平,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21.毛遂自薦: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秦攻打趙國時,說服楚國合縱抗秦,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穎”指錐子的柄。

22.竊符救趙:戰國時期,秦國圍攻趙都邯鄲,平原君一面與楚合縱,一面委託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國威脅未允,信陵君竊取兵符,假魏王將令出兵救趙,事成後留在趙國未歸。

23.荊軻刺秦王:秦王嬴政執政後,滅韓、趙,並攻佔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見(xiàn)”,刺殺未果,丟了性命,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24.秦始皇統一中國:秦王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實現了統一,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為抵禦匈奴的侵犯,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大興土木,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後不久便被農民義軍推翻。

25.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死後,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兵夫屯長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農民大起義。

26.西楚霸王項羽:陳勝、吳廣被害後,反秦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侄子項羽,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劉邦、英布、呂臣的反秦武裝,並在巨鹿一戰,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了反秦戰局。

27.鴻門宴:反秦義軍劉邦攻下秦都咸陽,秦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從范增之計預設鴻門宴剷除劉邦,劉邦攜張良、樊噲赴宴,席間項莊(項羽的堂弟)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得以逃脫。

28.蕭何月下追韓信:漢王劉邦謀士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並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佔據關中,後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做了皇帝後,以韓信匿藏項羽部下將其治罪降職,後蕭何與呂後(劉邦妻)設計將韓信處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9.霸王別姬: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佔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擒獲了劉太公和呂雉,劉邦求和,範增未允,劉邦用反間計離間了範增,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誘救回老小,後採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愛妻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損。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西楚霸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30.呂氏之亂:呂雉,劉邦結髮之妻,其子劉盈即位,呂氏便執掌大權,進入了呂後時代,呂後為人陰險毒辣、殘酷無情,殘害劉氏家族,欲將劉氏天下改為呂氏天下。其中,將劉邦愛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雙目、熏聾耳朵、弄啞喉嚨,扔進豬圈,做成“人彘(zhi,豬)”。呂氏執政16年,繼承了漢高祖開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和對外和親”政策,是歷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1.飛將軍李廣:漢朝猛將,一生抗擊匈奴,贏得飛將軍美名,後被衛青陷害引劍自刎。唐代詩人王昌齡詩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說的就是李廣。

32.司馬遷寫《史記》:西漢司馬遷秉承父志編寫《太史公記》,因替大將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歷時10多年完成了《史記》,共130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33.昭君出塞:王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名王嬙,字昭君,因未行賄畫師毛延壽而被醜化,不得寵倖。後漢室與匈奴和親嫁給匈奴單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豔,南飛大雁為之駐足,故有“落雁”之稱。昭君出塞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

34.王莽改制:漢成帝時大司馬,西元8年,王莽篡漢位稱帝,該國號“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終未成功,西元25年,漢皇族子弟劉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東漢王朝。

35.黃巾軍起義:東漢晚期,官宦和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社會動盪不安,民眾流離失所。冀州巨鹿人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規定義軍以黃巾纏頭,故稱“黃巾起義”,後被官軍鎮壓,餘部作亂了20餘年,使得東漢王朝奄奄一息。

36.董卓專權:黃巾起義後,各地豪強以鎮壓黃巾為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割據一方。涼州軍閥董卓以剷除宦官為名進京駐守,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董卓自封相國,獨攬大權。驍騎校尉曹操,聯絡冀州袁紹,聚集各州郡人馬,歃血為盟,進軍洛陽。董卓得知,遷都長安,燒毀洛陽城。

37.王允巧誅董卓:董卓挾天子專橫當道,發展到“董卓不除,國無寧日”的地步,司馬王允將義女貂蟬同時許給呂布和董卓,使之反目,並挑唆呂布將董卓誅殺。

38.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定計誅董卓,執掌朝政,董卓部將郭汜帥大軍攻陷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殺,郭汜當政,國舅董承及部將楊奉護漢獻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許昌,曹操自封大將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39.官渡之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北方的袁紹產生了衝突,西元200年,袁紹派軍10萬,先是大將顏良、文醜被暫時降於曹操的關羽所殺,形成了官渡對峙。袁紹謀士許攸獻計不被採用,許攸棄袁投曹,並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營烏巢,一戰便將袁紹擊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

40.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得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便是諸葛亮,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41.赤壁之戰:曹操消滅了袁紹統一北方,便南下進軍南方。魯肅獻計孫權,聯合劉備抗曹,任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領兵五萬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曹操採用龐統之計將戰船連在一起,孫劉聯盟設反間計(蔣幹中計)、苦肉計(周瑜打黃蓋),並巧借東風,火燒連營,曹操敗走華容道,逃回江陵。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2.西元220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洛陽病逝。同年,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西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西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

43.蜀漢建興5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後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出祁山”。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

4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孫),西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45.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后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是扶不起來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西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6.八王之亂:西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后賈南風(賈後)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太子(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廢除賈後,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後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47.十六國:從後漢開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上稱為“十六國”,南方由東晉統治。十六國與東晉並立百餘年。

48.南北朝:西元420年,東晉將領劉裕登基,國號“宋”,統治南方,晉恭帝退位,東晉滅亡;次年劉裕毒殺晉恭帝,開了殺“禪讓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滅掉北方的幾個小國,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西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統天下,並立百餘年,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叫“南北朝”。

49.淝水之戰: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討伐東晉,其先鋒部隊被晉軍擊潰,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在秦軍撤退之際,秦軍中有人疾呼:秦軍敗了,秦軍大亂,晉軍乘勝出擊,大獲全勝。僥倖逃脫者丟盔棄甲,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50.西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稱帝,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楊堅登基後以“節儉”“殺貪官污吏”穩定了政權,後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西元587年,隋文帝舉兵南下,消滅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分裂局面。

51.西元604年,楊堅次子楊廣,殺兄奪取皇位,是為隋煬帝,西元617年,晉陽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入長安,立代王侑為帝。西元618年三月,隋煬帝被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于江都,五月李淵在長安廢隋恭帝侑,稱帝,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隋朝滅亡。

52.決戰玄武門:唐高祖李淵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長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齊王李元吉。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懼怕李世民的勢力,屢次設計謀殺李世民,西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53.西元641年,文成公主與吐蕃(bo)王朝松贊干布和親,為加強藏、漢兩族的友好作出了貢獻。

54.西元649年5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間“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燦爛,國力鼎盛,史稱“貞觀之治”。

55.女皇武則天:西元655年,唐高宗廢皇后王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自此,武氏獨攬內宮大權;660年,因高宗患風眩,目不能視,下詔委託武則天協理政事;674年武則天與高宗同殿聽政,共受朝拜,天下稱“二聖”;西元683年,高宗卒,武則天立三子李顯為帝,為唐中宗,自為皇太后臨朝聽政;次年,武后廢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為睿宗;西元690年,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下,登臨大寶,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

56.請君入甕: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叛亂後,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發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57.狄仁傑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58.唐中宗復位後,讓其妻韋後當權,西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起兵殺韋後,擁其父戴睿宗復位,兩年後,睿宗傳位給李隆基,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再次出現中興局面,史稱“開元盛世”。後來被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楊玉環的同族哥哥)破壞殆盡。

59.安史之亂:唐玄宗執政後期,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攻陷洛陽,安祿山自立為帝,號大燕皇帝,之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不久安祿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此次叛變持續了8年,史稱“安史之亂”,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捩點。

60.唐末,西元875年,王仙芝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率眾回應,西元880年黃巢義軍攻克長安,唐僖宗南逃,黃巢稱帝,改號大齊。西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擊敗黃巢義軍,黃巢至狼虎穀自殺,起義失敗,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61.唐王朝滅亡以後,中國先後經歷了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西元960年後周“點檢”(職位名稱,相當於皇家部隊司令)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拜呼萬歲”,奪取周政權,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建都開封。

62.杯酒釋兵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不久用同樣的方式罷免了個藩鎮的節度使,加強了中央集權。

63.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後,五代十國中留下來的有北方的北漢、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國。宋太祖用了13年的時間,把南方五國滅掉,又出兵北漢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西元979年,親帥軍隊攻至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其手下名將楊業(楊繼業)也隨往歸宋,北漢亡,五代十國割據時代結束。

64.寇准抗遼: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時期入朝任職,因剛正不阿被貶;宋真宗即位後,再次被啟用任宰相。對北宋抗遼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西元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親征,挫敗契丹前鋒,雙方議和,訂立“澶州之盟”。

65.西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為金太祖。

66.靖康之恥: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西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67.賣國賊秦檜:秦檜,北宋時期的大臣,在北宋淪陷時被金兵俘虜,因其奴顏婢膝,得到金太祖的重用,並在宋金交戰之際,連同其妻王氏派往南宋做了內奸。秦檜在南宋任宰相期間,賣國求榮、陷害忠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抗金英雄岳飛殺害,一起被害的還有岳雲、張憲等忠良,造成了一起人神共怒的千古冤獄,而秦檜及其妻王氏從此遺臭千年。

68.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遼及北宋時期,蒙古國各部落為爭奪領域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部落戰爭,鐵木真力量逐漸強大,並陸續消滅了其他部落,統一 了蒙古,被推為大汗,即成吉思汗。

69.西元1271年,蒙古國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為元世祖,次年遷都大興府(今北京市)。隨後,大舉南下攻宋。西元1279年,元朝統一了中國,南宋宣告滅亡。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終被處死,卒年47歲。“自古英雄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

70.朱元璋:元朝末年,元順帝即位後,荒淫殘暴,民不聊生,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並割地稱王,自立國號。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領導的部隊,實力發展迅速,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勢力,於1368年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將徐達率軍直搗元大都(北京),元順帝逃往塞外,統治中國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71.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後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西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後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西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並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了14年之久,後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後來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監察大臣的活動。

72.靖難之役:明太祖開國後,將自己的子孫加封為王,鎮守邊疆。藩王權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西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帝,是為惠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保護自己的皇權,決定削藩,各藩王先後被革去兵權。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北平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史稱“靖難之變”。三年後,燕軍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成為明代第三個皇帝。

73.空前絕後“誅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後,立即誅殺建文帝的臣子、宮人、內官無數,並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被朱棣誅殺 “十族”共873人。朱棣誅殺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萬多人,慘絕人寰。清初史家谷應泰歎曰:“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74.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從西元1405年至1431年將近30年裡,鄭和七次出海,前後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

75.土木之變:西元1449年瓦刺起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利主抗戰,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北京,並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

76.奪門之變:於謙趕走了瓦刺軍,明英宗被放回後宣佈退位,被代宗軟禁起來,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貞、宦官曹吉祥擁太上皇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於謙等人不久被殺害。

77.庚戌之變: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學士嚴嵩因善於起草祭神文書而被重用,官至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西元1550年,韃靼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臨北京城下,嚴嵩閉城不戰,俺答部隊在城外燒殺搶奪,歷史上稱此為“庚戌之變”。

78.西元1565年,名將戚繼光、俞大猷(yóu)等在興化大破倭寇,斬殺敵眾2000人,肅清倭亂,拯救被挾持百姓3000多人,史稱“興化大捷”。

79.收復臺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開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1662年2月,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殖民者,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臺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其後,鄭成功的子孫統治了臺灣20多年,直至1683年,清軍進駐臺灣,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永留史冊。

80.東林黨人:明末清官顧憲成罷官至無錫,修復籌建了東林書院,得到了當局不滿的士大夫、官僚、知識份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東林學院過去貼著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聯是東林黨的領袖顧憲成所寫。反對他們的人稱之為“東林黨”。後遭到當朝閹党魏忠賢的迫害,東林黨領袖先後被逮捕迫害,有“前六君子”和“後六君子”。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治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東林黨人得以昭雪,並一度入閣。

81.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後來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1626年名將袁崇煥在遼東打敗後金,努爾哈赤戰死,史稱“甯遠之戰”,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即位,即為“清太宗”。

82.闖王李自成:西元1627年陝北白水縣王二揭竿起事,各地紛紛響應,李自成、張獻忠也加入了起事的隊伍。1636年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644年初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3月,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樹下,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推翻,5月,原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佔領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在轉輾河南、山西、陝西一帶,1645年被地方武裝擊斃,時年39歲。

83.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同時,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權先後建立。5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權。1645年,清兵揮軍南下,至揚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揚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義,清兵在揚州城瘋狂屠殺十日,數十萬人喪生,此為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大屠殺。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權覆滅,福王被俘,次年被殺。南京失陷後,又有魯王、唐王建立政權抗清,於1646年先後被滅。西元1664年,清兵入關20年,終於平定了大陸。

84.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後,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抗,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一。

85.1683年,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大軍進攻臺灣,鄭氏傷亡慘重,鄭氏大臣投降大清,至此全國統一。

86.雅克薩的勝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國向黑龍江地區大舉進犯,佔領了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城,清政權進關以後,派兵收復了雅克薩,西元1689年,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劃分了兩國邊界。

87.曹雪芹與《紅樓夢》:康熙下江南的時候,經常住在一個織造官曹璽家中,曹璽的妻子孫氏是康熙小時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顧。雍正即位後,因皇室內部的糾紛牽連了曹家,雍正將曹氏抄家革職,曹家自此沒落。曹璽有一子,名曹霑,字雪芹,寫成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小說《石頭記》,就是後來的《紅樓夢》。《紅樓夢》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著。

88.紀曉嵐與《四庫全書》:乾隆年間,由學者紀昀(字曉嵐)為總編纂官,合同戴震、姚鼐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後人研究我國的燦爛文化留下了珍貴遺產。

89.西元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嚴厲禁煙,責令英商繳煙,共繳獲200多萬斤,在虎門燒毀。次年英國以此為由發動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90.西元1842年,中英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開放廣州、上海通商,協定海關稅則,割讓香港。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91.西元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攻克永安後,洪秀全在永安封楊秀清為東王、馮雲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國都。1856年,太平天國內訌,北王韋昌輝殺死東王楊秀清及其部下2萬余人,天平天國漸趨衰弱。1864年洪秀全亡故,清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滅亡。

92.西元1856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與俄簽訂《璦琿條約》,俄割占大片領土;同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清廷又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其自由傳教等;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河北承德),英法聯軍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同年清廷分別與英、法、俄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地、賠款。

93.西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國藩統轄江蘇等四省軍務,洋務運動(1861-1894)開始,主要內容是創辦軍事工業、實業,編練陸海軍,設西式學堂。

94.西元1883年,中法戰爭(1883-1885)爆發,黑旗軍在越南打敗法國,擊斃法將李維業,取得紙橋大捷。兩年後簽訂《越南條約》,“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95.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爆發,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96.西元1898年,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奏章,施行戊戌變法,此後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新政被徹底推翻,光緒帝被幽禁,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維新人士被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變法只維持了一百天,史稱“百日維新”。

97.1899年,山東爆發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義和團運動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氣焰,但由於其具有籠統排外色彩以及農民運動必然的缺陷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並在失去利用價值後被拋棄,最終失敗。

98.西元1901年,清朝代表李鴻章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11國公使簽訂《辛丑合約》,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99.1905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在發刊詞中提出“三民主義”。

100.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領新軍工程第八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次日攻佔武昌城,武昌起義勝利。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宣佈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中華民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