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德國人為何不後悔發動二戰?一個麵包1000億,不打民族就完了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 但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至今仍然會經常被放在一起作對比。 同樣是軸心國集團的核心國家, 同樣在戰爭末期遭受毀滅性打擊, 德國還比日本慘, 國家甚至被分裂治理了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德國對二戰反思和懺悔的態度, 使得它如今仍以世界大國的風範受到尊重;日本的死不悔改則仍然讓全世界對其加以防範。

雖然德國人在對發動戰爭、使得世界人民遭受苦難這個錯誤的道歉上表現得足夠真誠, 但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也非常大方地表示, 二戰並非是一個單純的錯誤的歷史抉擇。 相反,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 德國人仍舊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發動二戰, 甚至仍然會將那群納粹分子視為希望。 這種說法看起來令人詫異, 但仔細一想也並不矛盾, 這究竟是為何呢?

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先看一下一戰前後的那段歷史。

歐洲近代史, 實際上就是英、法、德、俄等幾個歐洲大國之間搶地盤爭地位的歷史;歷史上, 法國和英國是一對死敵, 但到了一戰時, 兩國反而成了緊密的盟友, 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耐人尋味。 從17世紀開始, 歐洲霸主法國就意識到, 一個統一的德國, 會對自己的霸權體系形成直接威脅, 通過“三十年戰爭”迫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 之後的幾個世紀裡, 如何限制德國, 成為列強們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

一戰結束後, 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 在處理德國時看到了一個永遠消除這個強敵的契機, 於是便出臺了嚴苛到十分變態的《凡爾賽條約》。 這款條約相信大多數人多少都有所耳聞, 然而, 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 《凡爾賽條約》的恥辱程度已經令人髮指, 絲毫不遜於中國曾經忍受的“二十一條”。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凡爾賽條約》之於德國, 究竟有多麼殘暴。

首先, 條約對德國軍隊的數量作了極為嚴格的要求, 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 不能生產裝備坦克;海軍不能超過1.5萬人,

艦艇總數不准超過36艘, 且僅能裝備落後的輕型戰艦, 重型巡洋艦、戰列艦這種噸位的想都不用想, 同樣也不能發展潛艇部隊;空軍?想多了, 條約規定德軍不能裝備任何一架用於軍事的飛機, 哪怕這架飛機不搭載武器也不行。

除此之外, 英國、法國等還主導簽訂了一系列具有羞辱性的條約。 如協約國集團規定, 德國萊茵河西岸地區必須有協約國軍隊駐紮15年, 東岸50公里內的地區則作為“軍事真空區”。 所謂軍事真空區, 就是德國軍隊不能進入, 英法等國軍隊可以像逛公園一樣隨便進。 如果哪天看德國佬不順眼, 或是有氣沒地方撒, 隨便派點部隊搞一次“兵臨城下”, 可憐的德國人只能抗議一番, 僅此而已。

可以說, 《凡爾賽和約》把德國人最基本的安全感、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都給剝奪了, 德國人心裡能沒有氣嗎?但德國人民忍受的遠不止這些, 更慘的還在後面。 為了防止德國經濟復興, 對歐洲霸權體系重新造成衝擊, 《凡爾賽條約》對經濟方面也對德國造成了巨大殺傷。 英法等國通過條約強行從德國虜走了1/8的領土、12%的人口、16%的煤礦和一半的鋼鐵基地。在當時可沒有“高新技術產業”這些東西,在煤炭、鋼鐵、石油年產量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的時代,這樣的打擊有多麼致命便可想而知了。

另外,一戰後的德國精力了短暫的“魏瑪共和國”時期,該時期政府軟弱無能,經濟秩序失調,國內通貨膨脹到了可怕的程度。1923年,根據國際匯率,1美元可以兌換4萬億帝國馬克。有人戲稱,用1美元換來的帝國馬克當柴火燒,比用同樣的錢買柴火還要省錢。這話並不是開玩笑,德國的家庭主婦乾脆直接燒錢生火做飯,只是因為錢還不如柴火值錢。

最嚴重時期,德國社會有600萬失業人口,占到社會總人口的10%,失業率達到50%;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有一個能帶來收入的勞動力就算十分幸運了。當時德國一個麵包要1000億帝國馬克,一升牛奶需要3000億。人人都是“億萬富豪”的年代,人們連一口飽飯都沒得吃。即便如此,德國每年還要支付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償,英法等國之狠,完全不顧及德國人民的感受。可以說,德國面臨的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了,當時德國人面臨的是民族存亡的問題。

難怪有這樣一句話:“德國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克,而是在凡爾賽。”對於這一切,英國人自然是歡欣鼓舞,他們認為自己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此表示樂觀,有位英國國會議員就曾表達過擔憂。他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導致德國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出現可怕的仇外情緒,最終會摧毀和約。這名名叫溫斯頓·邱吉爾的議員當時資歷尚淺,他的遠見和智慧並沒能被當局看中。

正如網傳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社會把你逼到走投無路時,不要忘記你身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犯罪,記住這並不可恥。”在這個背景下,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我們都不必感到奇怪了。1930年9月14日,有640萬德國選民將選票送給了納粹黨,親手將一個狂熱的政客推上前線;3年後,德國總理希特勒兼任總統,成為國家元首。在這段時間內,德國的就業率接近100%,光憑這一點就足夠讓德國百姓陷入盲目的狂熱。

雖然歷史已經定型,但我們不能否認一戰後德國人民曾追求過一個民主、富強、團結的國家。然而,德國百姓卻用自己的選票選出了一個獨裁者,這是歷史的諷刺和無奈。

英法等國通過條約強行從德國虜走了1/8的領土、12%的人口、16%的煤礦和一半的鋼鐵基地。在當時可沒有“高新技術產業”這些東西,在煤炭、鋼鐵、石油年產量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的時代,這樣的打擊有多麼致命便可想而知了。

另外,一戰後的德國精力了短暫的“魏瑪共和國”時期,該時期政府軟弱無能,經濟秩序失調,國內通貨膨脹到了可怕的程度。1923年,根據國際匯率,1美元可以兌換4萬億帝國馬克。有人戲稱,用1美元換來的帝國馬克當柴火燒,比用同樣的錢買柴火還要省錢。這話並不是開玩笑,德國的家庭主婦乾脆直接燒錢生火做飯,只是因為錢還不如柴火值錢。

最嚴重時期,德國社會有600萬失業人口,占到社會總人口的10%,失業率達到50%;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有一個能帶來收入的勞動力就算十分幸運了。當時德國一個麵包要1000億帝國馬克,一升牛奶需要3000億。人人都是“億萬富豪”的年代,人們連一口飽飯都沒得吃。即便如此,德國每年還要支付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償,英法等國之狠,完全不顧及德國人民的感受。可以說,德國面臨的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了,當時德國人面臨的是民族存亡的問題。

難怪有這樣一句話:“德國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克,而是在凡爾賽。”對於這一切,英國人自然是歡欣鼓舞,他們認為自己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此表示樂觀,有位英國國會議員就曾表達過擔憂。他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導致德國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出現可怕的仇外情緒,最終會摧毀和約。這名名叫溫斯頓·邱吉爾的議員當時資歷尚淺,他的遠見和智慧並沒能被當局看中。

正如網傳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社會把你逼到走投無路時,不要忘記你身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犯罪,記住這並不可恥。”在這個背景下,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我們都不必感到奇怪了。1930年9月14日,有640萬德國選民將選票送給了納粹黨,親手將一個狂熱的政客推上前線;3年後,德國總理希特勒兼任總統,成為國家元首。在這段時間內,德國的就業率接近100%,光憑這一點就足夠讓德國百姓陷入盲目的狂熱。

雖然歷史已經定型,但我們不能否認一戰後德國人民曾追求過一個民主、富強、團結的國家。然而,德國百姓卻用自己的選票選出了一個獨裁者,這是歷史的諷刺和無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